《景岳全書》~ 卷之十六理集·雜證謨 (1)
卷之十六理集·雜證謨 (1)
1. 述古(共四條)
王太僕曰:內格嘔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嘔而吐,食入反出,是無火也。
李東垣曰:胃中元氣盛,則能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飢。脾胃俱旺,則能食而肥。脾胃俱虛,則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雖肥而四肢不舉,蓋脾實而邪氣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於氣分則能食,脾虛則肌肉削,即食㑊也。脾病則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大便泄瀉。脾既病,則不能與胃行津液,故亦從而病焉。
大抵脾胃虛弱,陽氣不能生長,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臟之氣不生。脾病則下流乘腎,土剋水,則骨乏無力,是為骨痿,令人骨髓空虛,足不能履地,是陰氣重疊,此陰盛陽虛之證。大法云:汗之則愈,下之則死,若用辛甘之藥滋胃,當升當浮,使生長之氣旺。言其汗者,非正發汗也,為助陽也。
王節齋曰:人之一身,脾胃為主,胃陽主氣,脾陰主血;胃司受納,脾司運化,一納一運,化生精氣,津液上升,糟粕下降,斯無病也。人惟飲食不節,起居不時,損傷脾胃,胃損則不能納,脾損則不能化,脾胃俱損,納化皆難,元氣斯弱,百邪易侵,而飽悶、痞積、關格、吐逆、腹痛、瀉痢等證作矣。
故潔古制枳朮之丸,東垣發脾胃之論,使人常以調理脾胃為主,後人稱為醫中王道,厥有旨哉。
薛立齋曰;凡傷食飽悶,痞塞不消,若脾胃素實,止因倍食暴傷而患者,宜用神麯、山楂輩消耗之,否則,當慎也。東垣曰;脾胃之氣壯,則多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飢。若脾氣虛弱,不能腐化者,宜培補之。若脾胃虛寒者,宜溫養之。若命門火衰者,宜溫補之。大凡食積痞塊,證為有形,所謂邪氣盛則實,真氣奪則虛,惟當養正則邪積自除矣。
雖云堅者削之,客者除之,若胃氣未虛,元氣尚實,乃可用也。或病久虛羸,或元氣素弱者,亦當固本為主,而佐以消導,不然,反致痞滿不食,而益其病矣。
又曰:若傷性熱之物者,用二陳加黃連、山楂。傷濕面之物者,用二陳加神麯、麥芽。傷米食,用六君加谷、櫱。傷麵食者,用六君加麥芽。傷肉食者,用六君加山楂。傷魚腥者,用六君加陳皮。傷角黍炊飯者,用六君倍加神麯。若物已消而瀉未愈者,此脾胃受傷也,宜用六君子。
若飲食減少,食而難化者,屬脾胃虛寒也,加炮薑、木香、肉果,不應,加五味、吳茱萸、補骨脂。脾腎虛寒者,須服八味丸,否則,多患脾虛中滿之證。其神麯、麥芽,雖助戊土以腐熟水穀。然麥芽一味,余嘗以治婦人喪子,乳房脹痛欲成癰者,用一二兩炒熟,煎服即消,其破血散氣可知矣。丹溪云:麥芽消腎。
《婦人良方》云:神麯善下胎。皆克伐之功多,而補益之功少,亦不宜輕用。今有能食難化,而食後反飽者,乃脾氣虛弱,不能腐化水穀也。若服清胃、平胃等劑,或加熱渴、嘔吐、或腹脹、泄瀉等證者,乃是脾胃復傷,急用六君子加芍藥、木香、炮姜補之。亦有屬脾氣鬱結者,當解鬱健脾。
白話文:
王太僕說:體內有阻礙,導致噁心想吐,吃不下東西,這是有火氣的現象。如果生病嘔吐,食物吃進去又吐出來,那是沒有火氣的表現。
李東垣說:胃裡的元氣旺盛,就能夠吃得下東西而不傷身,而且過了吃飯時間也不會感到飢餓。脾胃都很強健,就能吃而且會變胖。脾胃都很虛弱,就會吃不下東西而變瘦。有的人吃得很少卻很胖,雖然胖卻四肢無力,那是因為脾的功能過強,導致邪氣過盛的緣故。還有些人很能吃卻很瘦,那是因為胃裡有火邪藏在氣分,所以能吃,但脾虛弱,肌肉消瘦,吃東西還是無法吸收。脾生病就會疲倦懶惰、喜歡躺臥,四肢無力,大便腹瀉。脾生病了,就不能將津液輸送到胃,所以胃也會跟著生病。
大體來說,脾胃虛弱,陽氣不能生長,這是春天和夏天的生長之令沒有發揮作用,五臟的氣也就無法產生。脾病會向下影響腎,因為土會剋水,導致腎虛,骨頭無力,這就是骨痿,會使骨髓空虛,腳無法踩在地上,這是陰氣過盛,陽氣虛弱的現象。醫學大原則說: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就會好轉,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就會死亡。如果使用辛味甘味的藥來滋養胃,應該使用能使藥氣上升、發散的藥,使生長之氣旺盛。這裡說的發汗,並不是真正的發汗,而是為了幫助陽氣生長。
王節齋說:人的身體,以脾胃為最重要,胃的陽氣主管氣,脾的陰氣主管血。胃負責接收食物,脾負責運化食物,一納一運,就能夠化生精氣,使津液上升,糟粕下降,這樣身體就沒有疾病。人就是因為飲食不節制,作息不規律,損傷了脾胃,胃損傷就不能接收食物,脾損傷就不能運化食物,脾胃都損傷,接收和運化都困難,元氣就會虛弱,各種邪氣容易侵入,就會產生飽悶、痞積、關格、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
所以張元素製作枳朮丸,李東垣提出脾胃理論,都是要人常常以調理脾胃為主,後人稱這是醫學中的王道,確實很有道理。
薛立齋說:凡是因吃太多而導致飽悶、痞塞不消化的情況,如果脾胃本來就強健,只是因為吃太多或暴飲暴食而發病,應該使用神麯、山楂等來幫助消化;否則,就要謹慎用藥。李東垣說:脾胃的氣強健,就能吃很多東西而不傷身,而且過了吃飯時間也不會感到飢餓。如果脾氣虛弱,不能消化食物,應該用藥來補益。如果脾胃虛寒,應該用藥來溫養。如果命門火衰弱,應該用藥來溫補。一般來說,食物積滯形成的痞塊,屬於有形的病症,所謂邪氣盛則為實證,真氣不足則為虛證,只要扶正氣,邪氣自然會消除。
雖然說要削弱堅硬的東西,排除外來的邪氣,但如果胃氣沒有虛弱,元氣還很充足,才可以用這些方法。如果病久身體虛弱,或者元氣本來就虛弱的人,也應該以固本培元為主,輔助使用消導的藥,不然,反而會導致痞滿不食,使病情更加嚴重。
薛立齋又說:如果因吃了熱性食物而傷身,要用二陳湯加黃連、山楂來治療。因吃了濕性麵食而傷身,要用二陳湯加神麯、麥芽來治療。因吃了米飯而傷身,要用六君子湯加穀芽、麥芽來治療。因吃了麵食而傷身,要用六君子湯加麥芽來治療。因吃了肉食而傷身,要用六君子湯加山楂來治療。因吃了魚腥類食物而傷身,要用六君子湯加陳皮來治療。因吃了粽子等糯米製品而傷身,要用六君子湯加倍量的神麯來治療。如果食物已經消化了,但腹瀉沒有好轉,這是脾胃受傷,應該用六君子湯來治療。
如果食量減少,吃東西難以消化,這是屬於脾胃虛寒,要加炮薑、木香、肉豆蔻,如果沒有效果,再加五味子、吳茱萸、補骨脂。脾腎虛寒的人,必須服用八味丸,否則,容易患上脾虛脹滿的症狀。神麯和麥芽,雖然能幫助脾胃消化水穀,但是麥芽這一味藥,我曾經用它來治療婦人喪子後,乳房脹痛要化膿的情況,用一兩二兩炒熟煎服就能消腫,可見它有破血散氣的作用。朱丹溪說:麥芽能消磨腎氣。
《婦人良方》說:神麯能使胎兒下落。這些藥的剋伐作用比較強,補益作用比較少,也不宜輕易使用。現在有的人能吃東西卻難以消化,而且吃完後反而覺得飽脹,這是因為脾氣虛弱,不能消化水穀。如果服用清胃、平胃等藥劑,或者出現發熱口渴、嘔吐、腹脹、腹瀉等症狀,那是脾胃再次受傷,要趕快用六君子湯加芍藥、木香、炮姜來補養。也有屬於脾氣鬱結的,應該用解鬱健脾的藥來治療。
如果用清涼降火的藥,導致中氣虛弱痞塞而不吃東西,或者吃了又吐出來,又把它當作是食道阻塞,用行氣化痰的藥來治療,一定會無法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