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三十八人集·婦人規(上)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八人集·婦人規(上) (7)

1. 安胎論外方

茯苓丸(婦三九,溫胃安胎),黃耆湯(婦九,氣虛胎動),七味阿膠散(婦八,胎動腹痛)太山磐石散(婦三),《千金》保孕丸(婦三六),《良方》白朮散(婦十一,胎熱),三味白朮湯(婦十二,胎熱心痛),益母地黃湯(婦十七,跌墜腹痛),鉤藤散(婦十,胎動腹痛),醋附丸(婦百七,胎滯不安),獨聖散(婦十八,順氣安胎),探胎飲(婦十五),腎著湯(熱一二九,妊娠腳腫),當歸黃耆湯(婦九八,妊娠不利),滑胎枳殼散(婦二四,瘦胎)

白話文:

古代醫書中記載了許多針對孕婦的方劑,例如茯苓丸用於安胎溫胃、黃耆湯用於氣虛胎動、阿膠散用於胎動腹痛、太山磐石散用於早孕不適、保孕丸用於安胎、白朮散用於胎熱、白朮湯用於胎熱心痛、益母地黃湯用於跌墜腹痛、鉤藤散用於胎動腹痛、醋附丸用於胎滯不安、獨聖散用於順氣安胎、探胎飲用於觀察胎兒狀況、腎著湯用於妊娠腳腫、當歸黃耆湯用於妊娠不利、滑胎枳殼散用於瘦胎。

2. 惡阻(二一)

妊娠之婦,每多噁心嘔吐,脹滿不食,《巢氏病源》謂之惡阻。此證惟胃氣弱而兼滯者多有之,或嗜酸擇食,或肢體困倦,或煩悶脹滿,皆其候也。然亦有虛實不同,所當辨而治之。

凡惡阻多由胃虛氣滯,然亦有素本不虛,而忽受胎妊,則衝任上壅,氣不下行,故為嘔逆等證;及三月餘而嘔吐漸止者,何也?蓋胎元漸大,則臟氣僅供胎氣,故無暇上逆矣。凡治此者,宜以半夏茯苓湯、人參橘皮湯之類,隨宜調理,使之漸安,必俟及期,方得帖然也。若中脘多痰者,用二陳湯加枳殼,或用半夏茯苓湯。

白話文:

懷孕的婦女,經常會感到噁心和嘔吐,腹部脹滿而沒有胃口進食,《巢氏病源》稱之為「惡阻」。這種情況多半是因為胃氣不足,又混雜著消化不良。有的人可能會偏好酸味的食物,或是感覺全身疲憊,有煩躁感和脹滿的症狀,這些都是惡阻的表現。然而,惡阻的狀況又可以分為虛和實兩種,因此在治療時必須區分並對症下藥。

大部份的惡阻是由於胃部功能不足,消化系統受阻所引起,但也有些原本身體就沒有問題,突然懷孕,使得衝任兩脈的氣血向上沖塞,氣血不能正常流動,所以出現噁心反胃等症狀;到了三個月左右,如果嘔吐漸漸減輕,這是因為胎兒逐漸成長,身體的臟器只能夠提供胎兒所需的營養,所以沒有時間向上逆流了。對於這種情況的治療,可以使用「半夏茯苓湯」、「人參橘皮湯」等藥物,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理,讓患者逐漸安定下來,必須等到足月生產後,纔能夠完全康復。

對於中脘部位多痰的患者,可以使用「二陳湯」加上「枳殼」,或者使用「半夏茯苓湯」來治療。

若飲食停滯作脹者,宜小和中飲加減主之。若氣逆作脹者,宜半夏茯苓湯加枳殼、蘇梗、香附。若脾胃氣虛者,宜五味異功散、六君子湯、人參橘皮湯之類主之。若胃虛兼寒多嘔者,宜六味異功煎、溫胃飲之類主之。若肝腎陽虛作嘔者,宜理陰煎主之。

白話文:

對於飲食過量導致腹脹的情況,可以使用「小和中飲」方進行調整。如果是由於氣流上逆引起的腹脹,則建議使用半夏茯苓湯配合枳殼、蘇梗和香附。如果脾胃功能虛弱,可以選擇使用「五味異功散」、「六君子湯」或「人參橘皮湯」等方劑來調治。對於脾胃虛弱伴有胃寒多嘔的狀況,則可選擇「六味異功煎」或「溫胃飲」等方劑。如果是肝腎陽氣虛弱引起的嘔吐,則適合使用「理陰煎」進行治療。

立齋曰:半夏乃健脾氣、化痰滯之主藥也。脾胃虛弱而嘔吐,或痰涎壅滯,飲食少思,胎不安,必用茯苓半夏湯,倍加白朮,以半夏、白朮、茯苓、陳皮、砂仁善能安胎氣、健脾胃,予常用,驗矣。

白話文:

立齋說:半夏是健脾氣、化解痰濕的主要藥物。如果脾胃虛弱導致嘔吐,或是痰液積聚,飲食減少,懷孕不穩,一定需要用茯苓半夏湯,其中白朮的份量要加倍。半夏、白朮、茯苓、陳皮和砂仁都能很好地調節胎兒氣息,強健脾胃,我經常使用這種方法,效果確實可靠。

3. 惡阻論外方

四味白朮散(婦十三,胃虛吐水),茯苓丸(婦三九,養胃溫胃,痞悶,惡食),竹茹湯(婦三三,清痰止嘔),烏附湯(婦三五,和氣養胃)

白話文:

  1. 四味白朮散(婦女第十三,胃虛吐水):對於女性在第十三個月,若出現胃虛弱導致的吐水情況,可使用四味白朮散來進行治療。

  2. 茯苓丸(婦女第三十九,養胃溫胃,痞悶,惡食):對應到女性在第三十九個月時,如果出現胃部不適、消化不良以及不想吃東西的情況,茯苓丸可以作為養胃與溫胃的選擇。

  3. 竹茹湯(婦女第三十三,清痰止嘔):針對女性在第三十三個月期間,若有因痰多所引發的嘔吐現象,竹茹湯能起到清痰並幫助停止嘔吐的作用。

  4. 紅附湯(婦女第三十五,和氣養胃):對於女性在第三十五個月時,如遇到氣血調和及胃部養生的需求,紅附湯可以幫助調節氣血,同時滋養胃部。

4. 胎氣上逼(二二)

妊娠將理失宜,或七情鬱怒,以致氣逆,多有上逼之證。若氣逆氣實而脹逼者,宜解肝煎。若胃寒氣實而逼者,宜和胃飲。若胃火兼滯者,宜枳殼湯。若脾虛兼滯者,宜紫蘇飲。如脾虛而氣不行者,宜四君子湯,甚者八珍湯。若脾氣虛而兼寒者,宜五君子煎。若脾腎虛寒不行者,宜理陰煎。

白話文:

在懷孕期間,如果調理不當,或者情緒起伏大導致內心煩躁,這會引起氣血逆亂,導致一系列上沖的症狀。根據不同的情況,可以選擇以下的方劑來進行治療:

  • 若是因氣血逆亂且氣機實盛導致腹部脹滿,可以使用「解肝煎」來調理。
  • 若是胃部寒氣盛且氣機實盛,導致症狀加重,則可選擇「和胃飲」。
  • 若是胃部火熱且有滯塞的情況,應使用「枳殼湯」。
  • 如果脾虛且有滯塞,則適合服用「紫蘇飲」,若症狀嚴重,可以考慮使用更強效的「八珍湯」。
  • 若脾氣虛弱,導致氣機運行受阻,可以使用「四君子湯」來調節,若症狀嚴重,則需要使用「八珍湯」。
  • 若脾氣虛弱且伴有寒氣,則可以使用「五君子煎」來改善。
  • 若脾腎兩虛,寒氣影響,導致氣機不暢,則可以使用「理陰煎」進行治療。

若脾腎氣虛兼火者,宜逍遙散,或加黃芩、枳殼、砂仁。若胎死腹中,冷氣上逼,嘔惡面青者,治如後胎動欲墮條。

一方治胎氣上逼,熱痛下血,或煩悶困篤,用蔥二十莖,水濃煮飲之,胎未死即安,胎已死即下。未效再服。若胎動煩躁,唇口青黑,手足厥冷,須用當歸湯。

白話文:

對於脾腎氣虛且伴有火熱症狀的人,適合使用「逍遙散」,或者在配方中加入黃芩、枳殼和砂仁。如果懷孕期間出現胎兒死於腹中,且冷氣上沖,引發噁心、面色蒼白的情況,治療方式可以參考後面關於胎兒動搖欲墮的條目。

有一個方子,用來治療胎兒被逼上行,引起熱痛和下血,或者讓人感到煩躁、困頓,可以將蔥二十根用水濃煮後飲用。如果胎兒還活著,就能得到安定;如果胎兒已經死亡,則會自然產出。若在胎兒活躍時感到煩躁,嘴脣和臉部呈青黑色,四肢冰冷,則必須使用「當歸湯」。

5. 胎漏(二三)

妊婦經血不固者,謂之胎漏。而胎漏之由,有因胎氣者,有因病氣者。而胎氣之由,亦有二焉。余嘗診一婦人,脈見滑數,而別無風熱等病,問其經脈則如常不斷,而但較前略少耳。余曰:此必受妊者也。因胎小血盛有餘而然。後於三月之外,經脈方止,果產一男。故胎妊之婦多有此類。

今常見懷胎七八個月而生子者,人但以血止為度,謂之不足月,然其受胎於未止之前,至此而足而實,人所不知也。第此等胎氣,亦有陰陽盛衰之辨。如母氣壯盛,蔭胎有餘而血之溢者,其血雖漏而生子仍不弱,此陰之強也,不必治之;若父氣薄弱,胎有不能全受而血之漏者,乃以精血俱虧,而生子必萎小,此陽之衰也,而亦人所不知也。凡此皆先天之由。

白話文:

妊娠期間出血不止的情況,稱為「胎漏」。胎漏的原因可以是胎兒本身的因素,也可以是母親身體狀況的影響。胎兒的因素包括胎兒成長過快導致血液供應過多,母親的因素則可能因為母親身體狀態不佳,導致出血。

曾有一名婦女來求診,脈象顯示滑數,沒有風熱等其他病症,她的經期雖然沒有斷,只是稍微比平常少一些。根據我的診斷,她很可能懷孕了。這是因為胎兒成長初期,血液豐富,導致這種現象。三個月後,她的經期才停止,果然生下了一名健康的男嬰。因此,許多懷孕婦女會遇到這種情況。

現在經常可以看到懷胎七、八個月就生產的案例,人們只以出血停止為標準,認為這不算足月分娩。但實際上,這些母親在出血停止之前已經懷孕,直到這個時候才達到足月,這種情況並不為人所知。然而,這種胎兒的情況也有陰陽盛衰的差異。如果母親的身體壯健,胎兒得到了足夠的血液,即使有出血現象,生下的孩子也不會太弱小,這是陰力強盛的表現,無需特別治療;但如果父親的體質虛弱,胎兒無法完全獲得足夠的血液,這表示精血雙虧,生下的孩子必定會瘦小,這是陽力衰弱的表現,這種情況也不為人所知。這些都是先天性的原因。

若無可以為力者,然栽培根本,豈果無斡旋之道乎?第見有於無之目及轉強於弱之手,為不易得,是烏可以尋常語也。至若因病而漏者,亦不過因病治之而已耳。

妊娠血熱而漏者,保陰煎、清化飲擇而用之。怒動肝火漏血者,保陰煎,甚者化肝煎主之。脾虛不能攝血者,壽脾煎、四君子之類主之。脾虛血熱氣滯者,四聖散主之。脾腎兼虛者,五陰煎主之。三焦氣血俱虛者,五福飲、七福飲之類主之。勞倦傷而動血者,壽脾煎、歸脾湯主之。

白話文:

即使無法直接解決問題,但只要從根本上加以培育,總會有轉圜的餘地。只是要做到從無到有、由弱轉強,並不容易,不能輕易用常理推測。至於因為疾病導致的漏血,也只不過是根據病症對症下藥而已。

懷孕期間血熱而漏血者,可以選擇保陰煎或清化飲。因怒氣傷肝而漏血者,保陰煎即可,嚴重者則用化肝煎。脾虛不能攝血者,可用壽脾煎、四君子湯之類。脾虛血熱氣滯者,可用四聖散。脾腎兼虛者,可用五陰煎。三焦氣血俱虛者,可用五福飲、七福飲之類。勞倦傷身而動血者,可用壽脾煎、歸脾湯。

偶因傷觸動血者,五福飲、安胎散主之。衝任氣虛,不能約制,血滑易動者,固陰煎、秘元煎主之。

立齋曰:前證若因氣熱,用防風黃芩丸。若因血熱,用加味逍遙散。若因血虛,用二黃散。若因血去太多,用八珍湯,未應,補中益氣湯。若因肝火,用柴胡清肝散。若因脾火,用加味歸脾湯。若因事下血作痛,用八珍湯,加阿膠、熟艾。若因脾胃虛弱,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若因脾胃虛陷,用前湯,倍用升麻、柴胡。若晡熱內熱,宜用逍遙散。

白話文:

當不慎觸及血液時,可使用「五福飲」和「安胎散」來進行治療。如果由於沖脈和任脈的氣力不足,導致血液容易流動,則可以使用「固陰煎」和「祕元煎」進行治療。

立齋說:如果上述情況是由於氣熱所引起,應使用「防風黃芩丸」;如果是血熱所引起,則應使用「加味逍遙散」;如果是血虛所引起,則應使用「二黃散」;如果出血過多,則應使用「八珍湯」,若效果不佳,再使用「補中益氣湯」。如果是由於肝火所引起,則應使用「柴胡清肝散」;如果是脾火所引起,則應使用「加味歸脾湯」。如果在事情發生後出現下血且伴有疼痛,則應使用「八珍湯」,並加入「阿膠」和熟艾進行治療。如果脾胃虛弱,則應使用「補中益氣湯」,並加入「五味子」進行治療。如果脾胃虛陷,則應使用先前的湯方,並且加倍使用「升麻」和「柴胡」。如果下午發熱且內部有熱感,則適合使用「逍遙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