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七理集·雜證謨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七理集·雜證謨 (3)

1. 論脾胃三方(共三條)

人賴脾胃為養生之本,則在乎健與不健耳。而健脾三方,如潔古之枳朮丸,東垣之平胃散及補中益氣湯,俱當今之相傳以為準繩者也。夫所謂平胃者,欲平治其不平也,此東垣為胃強邪實者設,故其性味從辛、從燥、從苦,而能消、能散,惟有滯、有濕、有積者宜之。今見方家,每以此為常服健脾之劑,動輒用之,而不察可否,其誤甚矣。

一、潔古枳朮丸,以白朮為君,脾得其燥,所以能健,然佐以枳實,其味苦峻,有推牆倒壁之功,此實寓攻於守之劑,惟脾氣不清而滯勝者,正當用之,若脾氣已虛,非所宜也,今人不察,相傳為補脾之藥,而朝吞暮餌,或以小兒瘦弱而制令常服,則適足以傷其氣助其瘦耳,用宜酌也。

一、補中益氣湯,乃東垣獨得之心法。蓋以脾胃屬土,為水穀之海,凡五臟生成,惟此是賴者,在賴其發生之氣運而上行,故由胃達脾,由脾達肺,而生長萬物,滋溉一身。即如天地之土,其氣皆然。凡春夏之土,能生能長者,以得陽氣而上升,升則向生也。秋冬之土,不生不長者,以得陰氣而下降,降則向死也。

今本方以升柴助生氣,以參、耆、歸、術助陽氣,此東垣立方之意,誠盡善矣。第肺本象天,脾本象地,地天既交,所以成泰。然不知泰之前猶有臨,臨之前猶有復,此實三陽之元始,故余再製補陰益氣煎,正所以助臨復之氣,庶乎得根本之道,而足補東垣之未盡也。又補中益氣湯之用,原為補中扶陽而設,然補陽之義,則亦有宜否之辨,用者不可不知。

如東垣用此以治勞倦內傷發熱等證,雖曰為助陽也,非發汗也,然實有不散而散之意,故於勞倦感寒,或陽虛咳瘧,及脾氣下陷等證,則最所宜也。若全無表邪寒熱,而但有中氣虧甚者,則升柴之類大非所宜。何也?蓋升柴之味皆兼苦寒,升柴之性皆專疏散,雖曰升麻入脾胃,柴胡入肝膽,能引清氣上升,然惟有邪者,固可因升而散之,使或無邪,能不因散而愈耗其中氣乎。

即曰此湯以補劑為主,而惟藉升柴以引達清氣,不知微虛者猶可出入,大虛者必難假借,當此之時,即純用培補猶恐不及,而再兼疏泄,安望成功?且凡屬補陽之劑,無不能升,正以陽主升也,用其升而不用其散,斯得補陽之大法,此中自有玄機,又奚必升柴之是賴乎。故寇宗奭極言五勞七傷之大忌柴胡者,是誠絕類之真見,而李時珍復又非之,余亦何容再辨哉。

然理有一定,孰能越之?茲余單揭其要,曰:能散者斷不能聚,能泄者斷不能補,而性味之苦寒者,亦斷非扶陽之物。只此便是斷按,而紛紛之議,或可判矣。

故於諸證之中,凡其不宜用此者,則有不可不察。如表不固而汗不斂者,不可用。外無表邪而陰虛發熱者,不可用。陽氣無根而格陽戴陽者,不可用。脾肺虛甚而氣促似喘者,不可用。命門火衰而虛寒泄瀉者,不可用。水虧火亢而吐血衄血者,不可用。四肢厥逆而陽虛欲脫者,不可用。

白話文:

人活著要靠脾胃來維持生命,所以脾胃的健康與否非常重要。而健脾的三個著名方劑,像是李杲的枳朮丸、李東垣的平胃散以及補中益氣湯,都是現在大家普遍遵循的標準。

所謂平胃,就是要調整脾胃不協調的狀態。東垣的平胃散是為脾胃強健但有邪氣的人設計的,所以藥性偏辛辣、燥熱、苦澀,具有消除、疏散的功效,只適合有氣滯、濕氣、積食的人使用。現在很多醫者卻把它當作日常健脾藥來服用,不考慮是否適合就隨意使用,這是非常錯誤的。

一、李杲的枳朮丸,以白朮為主要藥材,白朮的燥性能夠健脾。但搭配枳實,其味苦峻,有強烈的攻伐作用,這其實是攻守兼備的方劑,只適合脾氣不暢、氣滯嚴重的人使用。如果脾氣已經虛弱,就不適合使用。現在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把它當作補脾藥,早晚服用,甚至讓體弱的小孩長期服用,反而會傷害他們的氣,使他們更加消瘦。所以使用時必須謹慎。

二、補中益氣湯是東垣獨到的經驗。脾胃屬土,是消化食物的場所,五臟的生成都依賴脾胃的運化,要依靠脾胃的氣機向上運行。從胃到脾,從脾到肺,才能生長萬物,滋養全身。就像天地的土壤一樣,春夏的土壤能生長萬物,是因為得到陽氣而上升;秋冬的土壤不能生長萬物,是因為得到陰氣而下降。

這個方子用升麻、柴胡來幫助生氣上升,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來補益陽氣。東垣創立這個方子的用意,確實很完善。肺像天,脾像地,天地相交才能調和。但調和之前還有恢復和變化,這是陽氣生發的開始。所以,我再創製了補陰益氣煎,就是為了幫助恢復的氣機,希望能補足東垣未盡之處。另外,補中益氣湯的功效本來是補中扶陽,但補陽的意義也有是否適合的問題,使用者必須要知道。

比如東垣用這個方子治療勞累內傷發熱等症狀,雖然說是為了幫助陽氣,但並非發汗,其實有不發汗而能散邪的意思。所以對於勞累感寒、陽虛咳嗽、瘧疾以及脾氣下陷等症狀非常適合。如果沒有外邪,只是中氣嚴重虧虛,那麼升麻、柴胡這類的藥就不適合了。因為升麻、柴胡的藥味都偏苦寒,藥性都偏疏散。雖然說升麻入脾胃、柴胡入肝膽,能引導清氣上升,但如果體內有邪氣,固然可以通過升散來去除,但如果沒有邪氣,不是反而會因為疏散而更加耗損中氣嗎?

即使說這個方子以補藥為主,只是藉由升麻、柴胡來引導清氣上升,但要知道,體虛輕微的人或許可以這樣用,體虛嚴重的人卻難以承受。在這個時候,即使單純補養都可能來不及,如果又加上疏泄,怎麼能成功呢?而且所有補陽的藥,都能讓陽氣上升,因為陽氣本來就是主升的。只要用其上升的功效,而不用其疏散的功效,就能達到補陽的大法,這其中自有奧妙,又何必一定要依賴升麻、柴胡呢?所以寇宗奭極力主張五勞七傷的人要絕對禁用柴胡,這是真知灼見。而李時珍又反對這個說法,我也不必再多加辯解了。

道理是固定的,誰也不能超越。我現在只提出重點:能疏散的就不能凝聚,能泄瀉的就不能補益,藥性苦寒的也絕對不是扶助陽氣的東西。只要抓住這一點,就能判斷各種爭議了。

所以,在各種病症中,凡是不適合使用補中益氣湯的,就必須仔細辨別。比如體表不固、容易出汗的人不能用;外無表邪、陰虛發熱的人不能用;陽氣沒有根基、虛陽外越的人不能用;脾肺嚴重虛弱、氣短像喘的人不能用;命門火衰、虛寒泄瀉的人不能用;水液虧虛、火氣亢盛導致吐血、流鼻血的人不能用;四肢冰冷、陽氣虛脫的人不能用。

總之,元氣極度虛弱的人,絕對不能泄耗;陰陽耗竭的人,絕對不能升提;真火衰敗的人,絕對不能用清涼的藥物。現在的人只知道補中益氣湯可以補虛,就一概使用,卻不知道病情緊急時,這微小的差異,都可能影響治療結果,而這些細微之處絕對不能搞錯。我實在無法用文字全部說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