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七理集·雜證謨 (2)
卷之十七理集·雜證謨 (2)
1. 論治(共十一條)
一、凡時食時吐,或朝食暮吐等證,詳載反胃門。
一、善食而瘦者,多因有火,然當察火之微甚。微火者,微清之,如生地、芍藥、丹皮、沙參、麥冬、石斛、竹葉、地骨皮、黃芩、知母、細甘草之屬是也。若火甚者,或隨食隨飢,隨飲隨渴,或肌膚燥熱,二便澀結,則石膏、黃連、梔子、黃柏、龍膽草、苦參之屬所不可免。此當查其三焦五臟,隨所在而治之。
然陽盛者陰必虛,如一陰煎、二陰煎、四陰煎之屬,皆當擇而用也。
一、不能食而瘦者,必其脾胃虛弱,不能健運而然,故或為噯氣、吞酸、痞滿,不飢等證,宜四君子湯、歸脾湯。若兼寒者,宜五君子煎、養中煎、理中湯。其命門火衰者,宜右歸飲、右歸丸、八味地黃丸之類主之。
一、凡喜茶葉,喜食生米者,多因胃有伏火,所以能消此物。余嘗以清火滋陰之藥愈此者數人,蓋察其脈證有火象,故隨用隨效也。又有喜食炭者,必其胃寒而濕,故喜此燥澀之物,亦當詳察脈證,宜以健脾溫胃為主。
一、食飲所傷,治當從類,如麥芽、神麯能消米麵之積;砂仁、厚朴、蘿蔔子、阿魏能消肉食之積;山楂、枳實能消瓜果之積。凡因濕者,宜治以燥,如半夏、蒼朮、草果、澤瀉之屬;因寒者,宜治以熱,如薑、桂、吳茱萸、肉豆蔻之屬;因熱者,宜治以寒,如芩、連、梔子、青皮之屬;氣滯者,當行其氣,宜木香、烏藥、香附、白芥子之屬;血滯者,當行其血,宜桃仁、紅花、蘇木、玄胡之屬;食聚積堅,行散不易者,宜巴豆、大黃、三稜、蓬朮之屬。凡治食積所停,古法不過如此。
雖然,此不過言其大概耳,至若淺深虛實,貴酌權宜。凡欲攻有形,須從乎味,欲散凝滯,須從乎氣,未有氣行而食不隨者,則此中之氣味通變,又自有相濟之妙,故不可以膠柱也。
一、食停小腹,治按詳心腹痛門,當參閱之。
白話文:
論治(共十一條)
一、如果吃飯後立刻吐,或是早上吃晚上吐等情況,詳細的治療方法記載在「反胃門」那部分。
二、如果食量大卻變瘦,多半是因為體內有火,但要仔細分辨火的大小。火較小的,可以用稍微清火的藥物,例如生地、芍藥、丹皮、沙參、麥冬、石斛、竹葉、地骨皮、黃芩、知母、細甘草等。如果火很大,可能會有吃完就餓,喝完就渴,或者皮膚乾燥發熱,大小便不順暢等情況,這時就必須用石膏、黃連、梔子、黃柏、龍膽草、苦參等藥物來處理。這時要檢查三焦和五臟,針對問題所在來治療。
然而,陽氣旺盛的人,陰氣通常會不足,像是「一陰煎」、「二陰煎」、「四陰煎」等藥方,都要選擇適合的來使用。
三、如果吃不下東西而變瘦,通常是脾胃虛弱,無法正常運作所導致。可能會有打嗝、吐酸水、胸悶腹脹、不覺得餓等症狀,應該用四君子湯或歸脾湯來治療。如果同時有怕冷的情況,可以用五君子煎、養中煎、理中湯。如果是腎陽虛衰,應該用右歸飲、右歸丸、八味地黃丸等藥物來治療。
四、如果特別喜歡喝茶或吃生米,通常是因為胃裡有潛伏的火氣,所以才會想吃這些東西。我曾經用清火滋陰的藥治好過好幾個人,主要是觀察到他們的脈象和症狀有火的表現,所以用藥後很快就見效。另外,如果喜歡吃炭,通常是胃寒而且有濕氣,所以才會想吃乾燥又收斂的東西,這也要仔細觀察脈象和症狀,應該以健脾溫胃為主來治療。
五、因為飲食不當造成的疾病,治療要依照不同的情況。例如麥芽、神麴能消化米麵類食物的積滯;砂仁、厚朴、蘿蔔子、阿魏能消化肉類食物的積滯;山楂、枳實能消化瓜果類的積滯。凡是因濕氣引起的,應該用燥濕的藥物,例如半夏、蒼朮、草果、澤瀉等;因寒氣引起的,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例如薑、桂、吳茱萸、肉豆蔻等;因熱氣引起的,應該用寒涼的藥物,例如黃芩、黃連、梔子、青皮等;因氣滯引起的,應該用行氣的藥物,例如木香、烏藥、香附、白芥子等;因血瘀引起的,應該用活血的藥物,例如桃仁、紅花、蘇木、玄胡等;如果食物積聚堅硬難以消除,可以用巴豆、大黃、三稜、蓬朮等藥物。基本上,治療食物積滯的方法就是這樣。
雖然如此,這只是大概的原則,實際治療時還是要根據病情的深淺虛實來權衡。想要攻破有形的積滯,要從食物的味道來考慮,想要疏散凝滯的氣,要從氣的運行來考慮。氣運行順暢了,食物積滯自然就會消除,所以氣味之間的互相作用,有其巧妙之處,不能死板地照搬。
六、食物積滯在小腹的治療,請參考「心腹痛門」的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