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七理集·雜證謨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七理集·雜證謨 (1)

1. 論治(共十一條)

凡治飲食暫傷者,亦當辨虛實。若停滯中焦,或脹或痛者,此實證也,當先去其食,宜大和中飲主之。然去食莫先於理氣,又惟排氣飲為佳。若所停猶在上焦,莫若用吐為捷法,或用吐劑亦可。若食停下焦,痛極兼脹者,須下而去之,宜神佑丸,或備急丸,或赤金豆。若偶傷生冷或油濁不堪等物,以致吐瀉脹痛而邪氣實者,宜抑扶煎,若無寒氣者,以本方去吳茱萸煎服,或用排氣飲、和胃飲俱佳。若痛脹不解者,宜神香散兼用之。

一、飲食傷脾而吐瀉已甚者,但察其無中滿,無腹痛,而惟嘔惡不能止,此其食物必已盡去,而以中氣受傷,大虛而然。或其人困倦不寧,少氣多汗,六脈豁大無神者,宜理中湯、五君子煎,或溫胃飲之類主之。若吐甚極虛者,宜四味回陽飲;瀉甚極虛者,宜胃關煎。凡大吐大瀉之後,多為腹脹,若但外脹而內不覺脹,或惡聞食氣,不欲飲食者,皆脾氣大虛之候,速宜用前溫補諸法調治之。

一、凡少年小兒輩,多有縱肆口腹,以致胃氣不清,或時微脹,或時疼痛,或膨膨然不思飲食,此皆傷脾而然。而實亦食滯使然也。滯多者,宜和胃飲;滯少者,宜枳朮丸,或芍藥枳朮丸,日漸服之,仍節飲食,自可全愈。

一、凡失飢傷飽,損及脾胃,多令人胸膈痞悶,不能消化,飲食少思,口中無味,或噯氣吞酸,神體困倦,此皆脾氣受傷,中虛而然,宜木香人參枳朮丸,或大健脾丸去黃連主之。其虛甚者,宜理中湯,或溫胃飲。若虛在下焦,而陰中無陽,不能生土者,惟理陰煎加減主之為善。

一、病後胃口不開,飲食不進者,有二證。蓋一以濁氣未淨,或餘火未清,但宜以小和中飲加減主之。一以脾胃受傷,病邪雖去而中氣未復,故或有數日不能食,或旬日不能開,或胸喉中若有所哽如梅核氣者,此中本無停積,但以陽氣未舒,陰翳作滯,胃氣太虛,不能運化而然。輕則溫胃飲,甚則必加人參、附子,但使陽氣得行,則胃口自開也。

一、凡飲酒致傷者,多宜除濕利水,若或傷氣,亦宜間用人參。然其證有三,不可不辨。一以酒濕傷脾,致生痰逆嘔吐,胸膈痞塞,飲食減少者,宜葛花解酲湯、胃苓湯、五苓散之類主之。一以酒熱傷陰,或致發熱動血者,宜黃芩芍藥湯、清化飲、徙薪飲之類主之。一以酒質傷臟,致生泄瀉不已,若氣強力壯者,惟五苓散、胃苓湯之類,皆可除濕止瀉。

若因濕生寒,以瀉傷陰,致損命門陽氣者,非胃關煎及五德丸、九氣丹之類不可。

一、怒氣傷肝,則肝木之氣必侵脾土,而胃氣受傷,致妨飲食。此雖以肝氣之逆,然肝氣無不漸散,而脾氣之傷,則受其困矣,此所以不必重肝,而重當在脾也。故凡遇此證,但當察其逆滯之有無,如無脅痛脹滿等證,則不必疏氣,單宜以養脾益氣為主,如五味異功散、歸脾湯之屬是也。或於補養藥中少加烏藥、青皮、白豆蔻以佐之亦可。

白話文:

論治(共十一條)

一般來說,因為飲食不當造成的暫時性傷害,也要分辨是屬於虛證還是實證。如果食物停留在中焦,出現脹氣或疼痛,這就是實證,應該先去除積食,可以使用大和中飲來治療。但去除積食最重要的是理順氣機,而排氣飲是很好的選擇。如果積食停留在上焦,用催吐是最快的方法,或者也可以使用催吐的藥劑。如果積食停留在下焦,疼痛劇烈且有脹氣,就必須使用瀉下的方法來去除,可以使用神佑丸、備急丸或赤金豆。如果因為吃了生冷或油膩不潔的食物,導致嘔吐、腹瀉、脹痛,而且邪氣旺盛,可以使用抑扶煎。如果沒有寒氣,可以用原方去除吳茱萸來煎服,或者使用排氣飲、和胃飲也都很好。如果疼痛脹氣沒有緩解,可以使用神香散來搭配使用。

一、飲食傷害脾胃,導致嚴重嘔吐腹瀉,但檢查沒有腹部脹滿、沒有腹痛,只有噁心嘔吐不止,這表示食物已經完全排出,是中氣受損、極度虛弱所致。或者病人感到疲倦不寧、呼吸短促、多汗、脈象大而無力,這時應該使用理中湯、五君子煎,或者溫胃飲之類的藥方來治療。如果嘔吐非常嚴重,導致極度虛弱,應該使用四味回陽飲;如果腹瀉非常嚴重,導致極度虛弱,應該使用胃關煎。一般來說,大吐大瀉之後,常常會出現腹脹,但如果只是感覺外在脹氣,而內部並不覺得脹,或者厭惡聞到食物氣味、不想進食,這些都是脾氣極度虛弱的徵兆,應該立即使用前面提到的溫補方法來調理。

一、一般來說,青少年兒童常常因為飲食過度,導致胃氣不清,有時輕微脹氣,有時疼痛,或者腹部膨脹不想吃東西,這些都是傷害脾胃所致。但實際上也是食物積滯造成的。積滯多的,可以使用和胃飲;積滯少的,可以使用枳朮丸,或者芍藥枳朮丸,每天服用,同時節制飲食,自然可以痊癒。

一、如果過飢或過飽,損傷脾胃,常常會導致胸膈痞悶、消化不良、食慾不振、口中無味,或者打嗝、吞酸、身體困倦,這些都是脾氣受損、中氣虛弱所致,應該使用木香人參枳朮丸,或者大健脾丸去除黃連來治療。如果虛弱嚴重,可以使用理中湯,或者溫胃飲。如果虛弱在下焦,而陰氣不足,不能滋養脾土,則最好使用理陰煎加減來治療。

一、生病之後胃口不開、無法進食,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因為濁氣沒有清除,或者餘熱未散,只要使用小和中飲加減來治療就可以。另一種是因為脾胃受損,雖然病邪已去,但中氣尚未恢復,所以可能數日或十幾日都不能進食,或者感覺胸喉有異物哽咽,像梅核氣一樣。這並不是因為有積食,而是因為陽氣無法舒展、陰氣滯塞,導致胃氣太虛,不能運化食物。輕微的可以使用溫胃飲,嚴重的必須加入人參、附子,只要陽氣能運行,胃口自然就會打開。

一、一般來說,飲酒造成的傷害,多數應該去除濕氣、利水。如果損傷氣,也應該間歇使用人參。但病證有三種,必須加以辨別。一種是因為酒濕傷脾,導致產生痰逆、嘔吐、胸膈痞塞、食慾減退,可以使用葛花解酲湯、胃苓湯、五苓散之類的藥方來治療。一種是因為酒熱傷陰,導致發熱、出血,可以使用黃芩芍藥湯、清化飲、徙薪飲之類的藥方來治療。一種是因為酒的性質傷害臟腑,導致腹瀉不止,如果體氣強壯,可以使用五苓散、胃苓湯之類的藥方,都能夠去除濕氣、止瀉。

如果是因為濕氣產生寒氣,因為腹瀉而損傷陰氣,導致命門陽氣受損,就必須使用胃關煎以及五德丸、九氣丹之類的藥方來治療。

一、如果因為發怒而傷肝,肝木之氣必然會侵犯脾土,導致胃氣受損,妨礙飲食。雖然是由於肝氣逆亂,但肝氣總會慢慢消散,而脾氣受損則會持續困擾,所以不必過於關注肝,而應該重視脾。所以遇到這種情況,只要觀察是否有氣機逆亂停滯的現象,如果沒有脅肋疼痛脹滿等症狀,就不必疏理肝氣,而應該專注於養脾益氣,例如使用五味異功散、歸脾湯之類的藥方。也可以在補養藥中少量加入烏藥、青皮、白豆蔻來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