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六理集·雜證謨 (1)
卷之十六理集·雜證謨 (1)
1. 論證(共五條)
凡飲食傷脾之證,有寒傷,有熱傷,有暫病,有久病,有虛證,有實證。但熱者、暫者、實者,人皆易知,而寒者、久者、虛者,人多不識。如今人以生冷瓜果致傷胃氣,而為瀉、為痢、為痛之類者,人猶以為火證,而治以寒涼者,是不識寒證也。有偶因停滯而為脹,為痛者,人皆知其實也,然脾胃強壯者,即滯亦易化,惟其不能化者,則最有中虛之證。
故或以不食亦知飢,少食即作脹;或以無飢無飽,全然不思飲食;或以胃虛兼嘔而腹滿膨膨;或以火不生土而時食時吐;或中氣不化,則胸喉若有所哽,而本非飲食之滯者;或因病致傷胃氣,則久不思食,而本非中滿之病者。且胃病於暫者多實,脾病於久者多虛。時醫於此,無論邪正久暫,鮮有不用開胃消導等劑,是不知虛證也。
蓋脾胃之職,原以化食為能,今既不能化食,乃其所能者病,而尚可專意克伐以害其能乎?且凡欲治病,必須先藉胃氣以為行藥之主,若胃氣實者,攻之則去,而疾常易愈,此以胃氣強而藥力易行也。胃氣虛者,攻亦不去,此非藥不去病也,以胃虛本弱,攻之則益弱,而藥力愈不能行也。
若久攻之,非惟藥不能行,必致元氣愈傷,病必愈甚,盡去其能,必於死矣。矧體質貴賤尤有不同,凡藜藿壯夫及新暴之病,自宜消伐,惟速去為善,若以弱質弱病,而不顧虛實,概施欲速攻治之法,則無不危矣。
一、傷食者必惡食。
一、素喜冷食者,內必多熱,素喜熱食者,內必多寒,故內寒者不喜寒,內熱者不喜熱。然熱者嗜寒,多生中寒,寒者嗜熱,多生內熱,此《內經》所謂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故凡治病養生者,又當於素稟中察其嗜好偏勝之弊。
一、飲食致病,凡傷於熱者,多為火證,而停滯者少;傷於寒者,多為停滯,而全非火證。大都飲食之傷,必因寒物者居多,而溫平者次之,熱者又次之。故治此者,不可不察其所因。
一、偶病之人,多有非食而疑食者,曰:某日曾食某物或某肉某面,其日即病。醫者不論虛實,但聞此言,且見胃口不開,必先治食。夫未病之人,誰有不食?豈必預為停食而待病至者,斯可信其無食乎?及其病也,則或因勞倦,或因風寒,或因七情,病發不測,而且無脹無滯,與食何干?藥不對病,而妄行剝削,必反增病,此斯道中之莫須有也。由此推之,則凡無據無證而妄指胡猜者,皆其類也,良可慨矣。
白話文:
論證(共五條)
凡是飲食損傷脾胃的症狀,有因寒引起的,有因熱引起的,有剛發病的,有很久的病,有虛弱的,有強壯的。但熱引起的、剛發病的、強壯的,人們都容易了解,而寒引起的、很久的、虛弱的,人們大多不認識。現在的人因為吃生冷的瓜果導致胃氣受損,而出現腹瀉、痢疾、腹痛等症狀,人們仍然認為是火熱的症狀,用寒涼的藥物治療,這是不認識寒證的表現。有的時候因為食物停留在腸胃中而引起腹脹、腹痛,人們都知道這是實證,但脾胃強壯的人,即使食物停滯也容易消化,只有那些不能消化的,往往是屬於中焦虛弱的症狀。
所以,有的人即使沒吃東西也覺得餓,稍微吃一點就腹脹;有的人沒感覺到餓或飽,完全不想吃東西;有的人因為胃虛弱而兼有嘔吐和腹部脹滿;有的人因為火不能生土而時吃時吐;有的人中焦氣機不暢,會感覺胸口和喉嚨好像被什麼東西堵住,但並非是飲食停滯引起的;有的人因為生病導致胃氣受損,所以很久都不想吃東西,但並非是中焦脹滿的疾病。而且胃病多半是剛發病的時候屬於實證,脾病多半是久病的時候屬於虛證。現在的醫生對於這些,不論是邪氣還是正氣,是新病還是舊病,很少有不用開胃消食等藥物的,這是不了解虛證的表現。
脾胃的功能,本來是以消化食物為主要能力,現在既然不能消化食物,說明它本身的功能出了問題,難道還可以用削弱的方法來損害它嗎?而且凡是治療疾病,必須先借助胃氣來作為藥物發揮作用的主導,如果胃氣強壯,攻伐它就能去除疾病,而且病常常容易治好,這是因為胃氣強而藥力容易發揮作用。如果胃氣虛弱,攻伐它也不能去除疾病,這不是藥物不能治病,而是因為胃氣本來就虛弱,攻伐它會使它更加虛弱,而藥力更加不能發揮作用。
如果長期攻伐它,不僅藥物不能發揮作用,必定會導致元氣更加受損,病情必然更加嚴重,完全喪失了功能,必定會導致死亡。況且體質的好壞還有不同,凡是吃粗糧、身體強壯的人以及新發的疾病,自然適合用消食的藥物治療,盡快去除病邪是最好的,如果對於體質弱、疾病也弱的人,而不考慮虛實,一概採用快速攻伐的方法,那麼沒有不危險的。
一、因為吃東西而傷脾胃的人,一定會厭惡食物。
一、平時喜歡吃冷食的人,體內一定多熱,平時喜歡吃熱食的人,體內一定多寒,所以體內寒的人不喜歡冷,體內熱的人不喜歡熱。然而體內熱的人喜歡吃冷,多半會導致體內生寒;體內寒的人喜歡吃熱,多半會導致體內生熱,這就是《內經》所說的「久而增氣」,是事物變化的常理;氣增加過久,就會導致夭折。所以凡是治療疾病和養生的人,又應當從平時的喜好中觀察出偏盛的弊端。
一、飲食導致疾病,凡是因熱而引起的,多半是火證,而停滯的比較少;因寒而引起的,多半是停滯,而完全不是火證。大體來說,飲食的損傷,多半是因為吃了寒涼的食物而引起的,其次是溫和的食物,最少是熱性的食物。所以治療這種情況,不能不仔細觀察其原因。
一、偶爾生病的人,多半有並非因為吃東西卻懷疑是因為吃東西的人,他們會說:「某天吃了某種食物或者某種肉或者某種麵,那天就生病了。」醫生不論虛實,只聽到這樣的話,並且看到胃口不開,必定先治療食物停滯。其實沒有生病的人,誰不吃東西呢?難道一定要預先停食而等待疾病的到來,才能相信不是因為吃了東西嗎?等到生病的時候,有可能是因為勞累、有可能是因為風寒、有可能是因為情緒波動,病發時機不確定,而且沒有腹脹和停滯的症狀,和食物有什麼關係呢?藥物不對症,而胡亂地用攻伐的方法治療,必定會反而加重病情,這是醫學中沒有的事。由此推斷,凡是沒有依據和證據,而胡亂猜測的,都屬於這類情況,實在令人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