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2)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2)
1. 經義
《五味論》曰: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
《生氣通天論》曰: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五臟生成篇》曰: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胸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
《刺法論》曰:欲令脾實,氣無滯,飽無久坐,食無太酸,無食一切生物,宜甘宜淡。
《靈蘭秘典論》曰:脾胃者,食廩之官,五味出焉。
《痹論》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太陰陽明論》曰: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詳脾胃門)
《本病論》曰:飲食勞倦則傷脾。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形寒寒飲則傷肺。腎脈微緩為洞,洞者,食入還出。
《刺志論》曰:谷盛氣盛,谷虛氣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入多而氣少,此謂反也。谷不入而氣多,此謂反也。谷入多而氣少者,得之有所脫血,濕居下也。谷入少而氣多者,邪在胃及與肺也。
《脈解篇》曰:少陰所謂惡聞食臭者,胃無氣,故惡聞食臭也。
白話文:
經義
《五味論》說:酸味走筋,吃太多會導致小便不通暢。鹹味走血,吃太多會使人感到口渴。辛味走氣,吃太多會使人感到心痛。苦味走骨,吃太多會使人想吐。甘味走肉,吃太多會使人感到心悶。
《生氣通天論》說:人體陰氣的產生,根本在於五味,而陰氣所主的五個臟器,也容易因為五味而受到傷害。所以,如果酸味攝取過多,肝氣就會被耗損,脾氣也會因此衰竭。如果鹹味攝取過多,骨骼就會勞損,肌肉會變得短縮,心氣也會受到抑制。如果甘味攝取過多,心氣會變得喘促、胸悶,臉色會發黑,腎氣也會失去平衡。如果苦味攝取過多,脾氣就會缺乏滋潤,胃氣會變得厚重。如果辛味攝取過多,筋脈就會鬆弛無力,精神也會受到損傷。因此,謹慎調和五味,骨骼就會強健,筋脈就會柔韌,氣血就會順暢流動,皮膚腠理就會緊密,這樣骨氣就會精純,遵循這個養生道理,就能夠長壽。
《五臟生成篇》說:吃太多鹹味,血管就會凝滯,血色也會改變。吃太多苦味,皮膚就會枯槁,毛髮也會脫落。吃太多辛味,筋就會變得緊張,指甲也會枯槁。吃太多酸味,肌肉就會僵硬,胸部會生出老繭,嘴唇也會翻起。吃太多甘味,骨頭會疼痛,頭髮也會脫落。
《刺法論》說:想要使脾氣強盛,氣機沒有阻滯,飯後不要久坐,食物不要太酸,不要吃任何生冷的食物,宜吃甘淡的食物。
《靈蘭秘典論》說:脾胃是掌管飲食的官職,五味都由此而來。
《痹論》說:飲食量超過平時的一倍,腸胃就會受到損傷。
《太陰陽明論》說:飲食不加以節制,作息不規律,陰氣就會受到損傷。陰氣受到損傷,就會影響到五臟。(詳細內容請參考脾胃門)
《本病論》說:飲食不當、過於勞累就會損傷脾臟。
《邪氣臟腑病形篇》說:身體受寒又喝了冷的飲料,就會損傷肺臟。腎脈微弱而緩慢是「洞」的表現,「洞」是指食物吃進去又很快地排出來。
《刺志論》說:如果食物攝取充足,氣也會充足;如果食物攝取不足,氣也會虛弱,這是正常的現象。如果出現相反的情況,就是生病了。如果食物攝取很多,氣卻很少,這是不正常的現象,這種情況通常是由於失血,或者體內濕氣過重所導致的。如果食物攝取很少,氣卻很多,這也是不正常的現象,通常是因為邪氣侵犯胃或者肺所造成的。
《脈解篇》說:少陰病患者厭惡聞到食物氣味,是因為胃氣虛弱,所以才會厭惡聞到食物的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