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回本書目錄

1. 卷之三十八人集·婦人規(上)

2. 總論類

3. 婦人九證(一)

婦人諸病,本與男子無異,而其有異者,則惟經水、胎產之屬。故本門亦止列此九證,曰:經脈類,胎孕類,產育類,產後類,帶濁類,乳病類,子嗣類,癥瘕類,前陰類。凡此九者,乃其最切之病,不得不另詳方論。此外雜證,但與男子相同者,自有各門論治之法,故不以男女分而資贅於此。

白話文:

婦女各種疾病,基本上與男子的疾病並無不同,但不同之處,只在於月經、懷孕生產等方面。因此,本章只列出這九種婦科疾病,分別是:月經相關疾病、懷孕相關疾病、生產相關疾病、產後相關疾病、帶下病、乳房疾病、生育相關疾病、腫塊疾病、外陰疾病。這九種疾病是婦女最常見、最嚴重的疾病,必須另外詳細說明治療方法。其他與男子相同的疾病,已有其他章節論述治療方法,所以不用再區分男女,而在此贅述。

4. 論難易(二)

諺云:寧治十男子,莫治一婦人。此謂婦人之病不易治也。何也?不知婦人之病,本與男子同,而婦人之情,則與男子異。蓋以婦人幽居多郁,常無所伸,陰性偏拗,每不可解,加之慈戀愛憎,嫉妒憂恚,罔知義命,每多怨尤,或有懷不能暢遂,或有病不可告人,或信師巫,或畏藥餌,故染著堅牢,根深蒂固,而治之有不易耳,此其情之使然也。

然尚有人事之難,如寇宗奭引黃帝之論曰: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形氣相失,色夭不澤,謂之難治。又曰:診病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虛實,以為診法。故曰:治之要極,無失色脈,此治之大則也。今富貴之家,居奧室之中,處帷幔之內,復有以綿帕蒙其手者,既不能行望色之神,又不能盡切脈之巧。

使脈有弗合,未免多問,問之覺繁,必謂醫學不精,往往並藥不信,不知問亦非易,其有善問者,正非醫之善者不能也。望聞問切,欲於四者去其三,吾恐神醫不神矣。世之通患,若此最多,此婦人之所以不易也。故凡醫家病家,皆當以此為意。

白話文:

論難易(二)

俗話說:「寧可治療十個男人,也不要治療一個女人。」這說明女人的病不容易治。為什麼呢?因為女人的疾病本質上與男人相同,但女人的情感卻與男人不同。女人通常幽居在家,鬱悶之氣難以抒發,陰性體質容易偏執,難以理解。再加上她們慈愛、憎恨、嫉妒、憂慮、憤怒等情緒,不明事理,常常怨天尤人,或者心中有苦難以言說,或者有病不敢告訴別人,或者相信巫術,或者害怕吃藥,所以病情纏綿,根深蒂固,治療起來就格外困難,這就是情感因素造成的。

然而,還有其他困難,例如寇宗奭引用《黃帝內經》的論述說:凡是治療疾病,都要觀察病人的形體、氣息、面色、光澤。形體和氣息協調,就表示可以治癒;面色光澤充盈,就表示容易痊癒;形體和氣息失調,面色萎黃晦暗,就表示難以治療。又說:診斷疾病的方法,要觀察病人的勇氣、膽怯、骨骼、肌肉、皮膚,就能知道他們的虛實,以此作為診斷的方法。所以說:治療的重要原則,在於不能錯失面色和脈象的觀察,這是治療的大原則。現在富貴人家,住在深宅大院裡,深居簡出,甚至還用棉帕蒙著手,醫生既不能很好地觀察面色,也不能充分運用切脈的技巧。

如果脈象不符合預期,就免不了要多問一些問題,問多了就顯得囉嗦,病人就會認為醫生醫術不精,往往也不相信醫生開的藥,卻不知道提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真正善於提問的醫生,才能算得上是好醫生。望聞問切四診,如果去掉其中三診,恐怕神醫也無能為力了。世上的通病,大多數都是這樣,這就是女人治病困難的原因。所以,所有的醫生和病人,都應該以此為戒。

5. 經脈類

6. 經脈之本(三)

《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蓋天癸者,言後天之陰氣,陰氣足而月事通,是即所為月經也。正以女體屬陰,其氣應月,月以三旬而一盈,經以三旬而一至,月月如期,經常不變,故謂之月經,又謂之月信。夫經者,常也。

一有不調,則失其常度而諸病見矣。然經本陰血,何臟無之,惟臟腑之血皆歸衝脈,而沖為五臟六腑之血海,故經言太衝脈盛,則月事以時下,此可見衝脈為月經之本也。然血氣之化,由於水穀,水穀盛則血氣亦盛,水穀衰則血氣亦衰,而水穀之海,又在陽明。考之《痿論》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

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是以男精女血,皆由前陰而降,此可見衝脈之血,又總由陽明水穀之所化,而陽明胃氣又為衝脈之本也。故月經之本,所重在衝脈,所重在胃氣,所重在心脾生化之源耳。其他如七情六淫,飲食起居之失宜者,無非皆心脾胃氣之賊。

何者當顧,何者當去,學者於此,當知所從矣。

白話文:

經脈之本(三)

《上古天真論》說:女子十四歲(二七),天癸(月經)來到,任脈暢通,衝脈旺盛,月經按時來潮,所以才能生育。所謂天癸,指的是後天之陰氣,陰氣充足月經才能通暢,這就是月經。因為女子屬陰,其氣候應和月相,月亮每月三十天圓缺一次,月經也每月三十天來一次,每月按時來潮,規律不變,所以稱為月經,也稱為月信。「經」就是正常的、規律的意思。

如果月經不調,就會失去正常的規律,各種疾病就會出現。月經的本質是陰血,五臟六腑哪個器官沒有血呢?只是所有臟腑的血都匯聚到衝脈,而衝脈是五臟六腑的血海,所以說衝脈旺盛,月經就能按時來潮,由此可見衝脈是月經的根本。然而血氣的生成,取決於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水谷精微充足,血氣也就充足;水谷精微不足,血氣也就不足,而水谷精微的匯聚之處,在陽明經。考證《痿論》記載:陽明經是五臟六腑之海,主宰滋潤宗筋,宗筋主束骨骼,使關節活動自如。

衝脈是經脈之海,主管滲灌滋養全身,與陽明經共同匯合於宗筋。陰陽二經都匯聚於宗筋,在氣街相會,而陽明經是其中主要的經脈。所以,男子的精氣和女子的血,都是由下腹部前陰下行,由此可見衝脈之血,又都來源於陽明經消化吸收水谷精微所化生的精氣,而陽明經的胃氣又是衝脈的根本。因此,月經的根本,重要的是衝脈,重要的是胃氣,重要的是心脾生化之源。其他像七情六慾、外邪侵襲以及飲食起居不當等,都無非是損傷心脾胃氣的因素。

應該注意什麼,應該避免什麼,學習者從這裏就能明白該如何做了。

7. 經脈諸臟病因(四)

女人以血為主,血王則經調,而子嗣、身體之盛衰,無不肇端於此。故治婦人之病,當以經血為先。而血之所主,在古方書皆言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故凡傷心、傷脾、傷肝者,均能為經脈之病。又曰:腎為陰中之陰,腎主閉藏;肝為陰中之陽,肝主疏泄。二藏俱有相火,其繫上屬於心,故心火一動,則相火翕然從之,多致血不靜而妄行,此固一說。然相火動而妄行者有之,由火之盛也。

若中氣脫陷及門戶不固而妄行者亦有之,此由脾腎之虛,不得盡言為火也。再如氣道逆而不行者有之,由肝之滯也。若精血敗而不行者亦有之,此由真陰之枯竭。其證極多,不得誤以為滯也。是固心脾肝腎四臟之病,而獨於肺臟多不言及,不知血之行與不行,無不由氣。如《經脈別論》曰: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下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行陰陽,揆度以為常也。此言由胃達脾,由脾達肺,而後傳布諸經。

故血脫者當益氣,氣滯者當調氣,氣主於肺,其義可知。是皆諸經之當辨者如此。然其微甚本末,則猶有當辨者。蓋其病之肇端,則或由思慮,或由鬱怒,或以積勞,或以六淫、飲食,多起於心肺肝脾四臟,及其甚也,則四臟相移,必歸脾腎。蓋陽分日虧,則飲食日減,而脾氣胃氣竭矣;陰分日虧,則精血日涸,而衝任腎氣竭矣。

故予曰:陽邪之至,害必歸陰;五臟之傷,窮必及腎。此源流之必然,即治療之要著。故凡治經脈之病,或其未甚,則宜解初病,而先其所因;若其已劇,則必計所歸,而專當顧本。甚至脾腎大傷,泉源日涸,由色淡而短少,由短少而繼絕,此其枯竭已甚也。昧者無知,猶云積血,而通之破之,禍不旋踵矣。

白話文:

女人以血為本,月經是否順暢,以及生育能力和身體健康,都取決於血液的狀況。因此,治療婦科疾病,應優先調理經血。古方書記載,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所以心、肝、脾受損都會導致經脈疾病。

腎主閉藏,屬陰中之陰;肝主疏泄,屬陰中之陽。兩者皆有相火,上繫於心。心火一旦亢盛,相火就會隨之旺盛,導致血液運行失常。這是其中一種情況。

但也可能由於中氣下陷、臟腑功能失調,或氣機逆亂、精血虧虛等原因導致血液運行失常,並非完全是由於火盛。

經血運行失常的症狀很多,不能一概而論為氣血瘀滯。雖然心、脾、肝、腎四臟的疾病都可能導致經脈病變,但很少提及肺臟。其實,血液能否正常運行,都取決於氣的運行。正如《經脈別論》所說:水穀精氣下輸脾,脾氣散精上歸肺,再由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與五經運行相配合。

所以,血虛者應益氣,氣滯者應調氣,而氣以肺為主,這其中的道理很清楚。這就是治療經脈疾病時需要辨別的要點。

但是,疾病的細微之處和根本原因,還需要更深入的辨證。疾病的起因,可能是思慮過度、鬱怒、勞累、外感六淫或飲食不節,大多源於心、肺、肝、脾四臟。病情嚴重時,四臟互為影響,最終都歸結於脾腎。陽氣日漸虧損,飲食減少,脾胃之氣就衰竭;陰血日漸虧損,精血枯竭,衝任、腎氣就衰竭。

因此,我認為:陽邪入侵,最終損傷陰氣;五臟受損,最終都影響到腎臟。這是疾病發展的必然規律,也是治療的關鍵。治療經脈疾病,如果病情尚輕,應該針對病因治療;如果病情嚴重,就必須抓住根本,治療脾腎。如果脾腎受損嚴重,如同泉源枯竭,經血顏色淡薄、量少,甚至閉經,這是陰血枯竭的表現。一些不明事理的人,誤以為是瘀血,盲目通經破瘀,後果不堪設想。

8. 經不調(五)

經血為水穀之精氣,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凡其源源而來,生化於脾,總統於心,藏受於肝,宣布於肺,施泄於腎,以灌溉一身,在男子則化而為精,婦人則上為乳汁,下歸血海而為經脈。但使精氣無損,情志調和,飲食得宜,則陽生陰長,而百脈充實,又何不調之有?苟不知慎,則七情之傷為甚,而勞倦次之。又或為欲不謹,強弱相陵,以致衝任不守者,亦復不少。

此外則外感內傷,或醫藥誤謬,但傷營氣,無不有以致之。凡人有衰弱多病,不耐寒暑,不勝勞役,雖先天稟弱者常有之,然有以氣血方長,而縱情虧損,或精血未滿,而早為斫喪,致傷生化之源,則終身受害。此未病之先,所當深察而調之者也。若欲調其既病,則惟虛實陰陽四者為要。

丹溪曰:先期而至者,血熱也;後期而至者,血虛也。王子亨曰:陽太過則先期而至,陰不及則後時而來。其有乍多乍少,斷絕不行,崩漏不止,皆由陰陽盛衰所致,是固不調之大略也。然先期而至,雖曰有火,若虛而挾火,則所重在虛,當以養營安血為主。矧亦有無火而先期者,則或補中氣,或固命門,皆不宜過用寒涼也。

後期而至者,本屬血虛,然亦有血熱而燥瘀者,不得不為清補,有血逆而留滯者,不得不為疏利。總之,調經之法,但欲得其和平,在詳察其脈證耳。若形氣脈氣俱有餘,方可用清用利。然虛者極多,實者極少,故調經之要,貴在補脾胃以資血之源,養腎氣以安血之室。知斯二者,則盡善矣。

若營氣本虛,而不知培養,則未有不日枯而竭者,不可不察也。凡經行之際,大忌寒涼等藥,飲食亦然。

初虞世曰:經以月至,有常也。其來過與不及,皆謂之病。若榮血虧損,不能滋養百骸,則發落面黃,羸瘦燥熱。燥氣盛則金受邪,金受邪則為咳為嗽,為肺癰,為肺痿必矣。但助胃壯氣,則榮血生而經自行。若果怒氣逆,經閉不行,當用行氣破血之劑。

《褚氏遺書·精血篇》曰:男子精未通而御女以通其精,則五體有不滿之處,異日有難狀之疾。陰已痿而思色以降其精,則精不出而內敗,小便澀而為淋。精已耗而復竭之,則大小便牽痛,愈痛則愈便,愈便則愈痛。女人天癸既至,逾十年無男子合則不調,未逾十年,思男子合亦不調。

不調則舊血不出,新血誤行,或漬而入骨,或變而為腫,後雖合而難子,合多則瀝枯虛人,產眾則血枯殺人。觀其精血,思過半矣。

《產寶方序論》曰:婦人以血為基本,苟能謹於調護,則血氣宣行,其神自清,月水如期,血凝成孕。若脾胃虛弱,不能飲食,營衛不足,月經不行,肌膚黃燥,面無光澤,寒熱腹痛,難於子息,或帶下崩漏,血不流行,則成瘕證。

薛立齋曰:經云: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為女子不月。故心脾平和,則百骸、五臟皆潤澤,而經候如常。苟或心脾受傷,則血無所養,亦無所統,而月經不調矣。是故調經者,當理心脾為主。丹溪先生亦曰:先期而至者,血熱也;後期而至者,血虛也。竊謂先期而至者,有因脾經血燥,有因脾經鬱火,有因肝經怒火,有因血分有熱,有因勞役動火。過期而至者,有因脾經血虛,有因肝經血虛,有因氣虛血弱。

主治之法,脾經血燥者,加味逍遙散;脾經鬱滯者,歸脾湯;肝經怒火者,加味小柴胡湯;血分有熱者,加味四物湯;勞役動火者,補中益氣湯。其過期而至者,若脾經血虛,宜人參養營湯;肝經血少,宜六味地黃丸;氣虛血弱,宜八珍湯。蓋血生於脾,故云脾統血。凡血病當用苦甘之劑,以助其陽氣而生陰血,俱屬不足也。

大凡肝脾血燥,四物湯為主;肝脾血弱,補中益氣湯為主;肝脾鬱結,歸脾湯為主;肝經怒火,加味逍遙散為主。

又曰:胃者,衛之源;脾者,榮之本。榮出中焦,衛出上焦。衛不足,益之必以辛;榮不足,補之必以甘,甘辛相合,脾胃健而榮衛生,是以氣血俱旺也。或因勞心,虛火妄動,月經錯行,宜安心補血瀉火,此東垣先生治法也。

又曰:人之少有老態,不耐寒暑,不勝勞役,四時迭病,皆因氣血方長而勞心虧損,或精血未滿而早年斫喪。故其見證,難以名狀。若左尺脈虛弱,或細數,是左腎之真陰不足也,用六味丸;右尺脈遲軟,或沉細而數欲絕,是命門之相火不足也,用八味丸;至於兩尺微弱,是陰陽俱虛,用十補丸。此皆滋其化源也,不可輕用黃柏、知母之類。

設或六淫外侵而見證,亦因其氣內虛,而外邪溱集耳,尤宜用前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