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三十八人集·婦人規(上) (1)
卷之三十八人集·婦人規(上) (1)
1. 婦人九證(一)
婦人諸病,本與男子無異,而其有異者,則惟經水、胎產之屬。故本門亦止列此九證,曰:經脈類,胎孕類,產育類,產後類,帶濁類,乳病類,子嗣類,癥瘕類,前陰類。凡此九者,乃其最切之病,不得不另詳方論。此外雜證,但與男子相同者,自有各門論治之法,故不以男女分而資贅於此。
白話文:
婦女諸般疾病,基本上與男子並無差異,而有所不同之處,則僅在於經水、懷孕生產等方面。因此,本書也只列出九種病證,分別為:經脈類、胎孕類、產育類、產後類、帶濁類、乳病類、子嗣類、癥瘕類、前陰類。這九種病症,是婦女最常見且最為重要的疾病,因此必須另外詳細論述治療方法。
至於其他雜症,只要與男子相同的,已有其他醫書論述治療方法,因此不必刻意區分男女,而在此贅述。
2. 論難易(二)
諺云:寧治十男子,莫治一婦人。此謂婦人之病不易治也。何也?不知婦人之病,本與男子同,而婦人之情,則與男子異。蓋以婦人幽居多郁,常無所伸,陰性偏拗,每不可解,加之慈戀愛憎,嫉妒憂恚,罔知義命,每多怨尤,或有懷不能暢遂,或有病不可告人,或信師巫,或畏藥餌,故染著堅牢,根深蒂固,而治之有不易耳,此其情之使然也。
然尚有人事之難,如寇宗奭引黃帝之論曰: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形氣相失,色夭不澤,謂之難治。又曰:診病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虛實,以為診法。故曰:治之要極,無失色脈,此治之大則也。今富貴之家,居奧室之中,處帷幔之內,復有以綿帕蒙其手者,既不能行望色之神,又不能盡切脈之巧。
白話文:
俗話說:「寧可治十個男人,也不要治一個女人。」這句話說明女人的病不容易治。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女人的病雖然和男人的病本質上相同,但女人的情緒和男人不同。女人大多幽居在家,容易鬱悶,沒有發洩的管道。她們的陰性特質使她們容易固執偏執,難以理解。再加上她們容易受到慈愛、憎恨、嫉妒、憂愁、憤怒等情緒的影響,又缺乏義理和節制,經常怨天尤人。她們可能有很多心裡話不能說出來,也有很多病不敢告訴別人。她們可能相信巫術,也可能害怕吃藥。因此,她們的病症往往頑固難治,根深蒂固,所以治起來比較困難。這就是女人病難治的原因。
然而,除了病情本身的難治之外,還有其他因素也讓治療更加困難。比如,醫書中記載黃帝說:「凡是治療疾病,要觀察病人的形體、氣息、面色和光澤。形體和氣息相協調,就叫做可以治癒;面色和光澤浮現,就叫做容易治癒;形體和氣息失調,面色黯淡無光澤,就叫做難以治癒。」又說:「診斷疾病的方法,要觀察病人的勇敢或怯懦、骨骼、肌肉、皮膚,就能知道他們的虛實,作為診斷的依據。」因此,治病最重要的是觀察面色和脈搏,這是治療的大原則。然而,現在富貴人家住在大宅院裡,住在帷幔之中,甚至用棉布遮住手,醫生既不能觀察病人的面色,也不能充分運用切脈的技巧。
使脈有弗合,未免多問,問之覺繁,必謂醫學不精,往往並藥不信,不知問亦非易,其有善問者,正非醫之善者不能也。望聞問切,欲於四者去其三,吾恐神醫不神矣。世之通患,若此最多,此婦人之所以不易也。故凡醫家病家,皆當以此為意。
白話文:
如果病人脉象不正常,医生却不多问,病人可能会觉得医生不专业,不相信医生的药方。其实,问诊也是一门学问,只有善于问诊的医生才能真正了解病人的病情。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的四大要素,如果缺少其中三个,恐怕就算神医也难以治病。世上的病人大多如此,这个女人就是如此难以医治。所以,无论是医生还是病人,都应该重视问诊的重要性。
3. 經脈之本(三)
《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蓋天癸者,言後天之陰氣,陰氣足而月事通,是即所為月經也。正以女體屬陰,其氣應月,月以三旬而一盈,經以三旬而一至,月月如期,經常不變,故謂之月經,又謂之月信。夫經者,常也。
一有不調,則失其常度而諸病見矣。然經本陰血,何臟無之,惟臟腑之血皆歸衝脈,而沖為五臟六腑之血海,故經言太衝脈盛,則月事以時下,此可見衝脈為月經之本也。然血氣之化,由於水穀,水穀盛則血氣亦盛,水穀衰則血氣亦衰,而水穀之海,又在陽明。考之《痿論》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
白話文:
《上古天真論》提到,女子到了十七八歲,天癸開始到來,任脈暢通,太衝脈變得強壯,月經會按時來臨,因此能生育子孫。其中,「天癸」指的是後天的陰氣,當陰氣充足,月經就會順利來臨,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月經。因為女性身體屬陰,她的氣息與月亮相應,月亮每三十天圓一次,經血也會每三十天來一次,每月都按期來,非常固定,所以稱為月經,又稱為月信。月經,就是指這種固定的週期。
一旦月經不正常,就會失去它應該有的規律,各種疾病就會出現。然而,月經本質上是陰血,五臟六腑都有陰血,但所有的陰血都會歸於太衝脈,而太衝脈是五臟六腑血液的聚集地,所以當太衝脈充盈時,月經就會按時來臨。然而,血液和氣息的生成,源自食物和飲料,食物和飲料充足,血液和氣息也會充足;反之,若食物和飲料不足,血液和氣息也會減少。而食物和飲料的供應地,就在陽明經。根據《痿論》的說法,陽明經是五臟六腑的聚集地,負責滋潤筋膜,筋膜負責束緊骨頭並保持關節靈活。
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是以男精女血,皆由前陰而降,此可見衝脈之血,又總由陽明水穀之所化,而陽明胃氣又為衝脈之本也。故月經之本,所重在衝脈,所重在胃氣,所重在心脾生化之源耳。其他如七情六淫,飲食起居之失宜者,無非皆心脾胃氣之賊。
何者當顧,何者當去,學者於此,當知所從矣。
4. 經脈諸臟病因(四)
女人以血為主,血王則經調,而子嗣、身體之盛衰,無不肇端於此。故治婦人之病,當以經血為先。而血之所主,在古方書皆言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故凡傷心、傷脾、傷肝者,均能為經脈之病。又曰:腎為陰中之陰,腎主閉藏;肝為陰中之陽,肝主疏泄。二藏俱有相火,其繫上屬於心,故心火一動,則相火翕然從之,多致血不靜而妄行,此固一說。然相火動而妄行者有之,由火之盛也。
若中氣脫陷及門戶不固而妄行者亦有之,此由脾腎之虛,不得盡言為火也。再如氣道逆而不行者有之,由肝之滯也。若精血敗而不行者亦有之,此由真陰之枯竭。其證極多,不得誤以為滯也。是固心脾肝腎四臟之病,而獨於肺臟多不言及,不知血之行與不行,無不由氣。如《經脈別論》曰: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下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行陰陽,揆度以為常也。此言由胃達脾,由脾達肺,而後傳布諸經。
白話文:
女性以血液為根本,月經的調度就如同血液的君主,影響著生育能力和身體的盛衰,一切皆源於此。因此,治療婦科疾病,應以調理經血為首要。古籍中記載,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所以凡是傷心、傷脾、傷肝,都會影響經脈。另外,腎為陰中之陰,主閉藏;肝為陰中之陽,主疏泄。兩者皆有相火,相火繫於心,當心火動時,相火便會隨之,容易導致血氣不靜而妄行。這是一種說法。然而,相火妄行也有可能是因為火氣過盛,也可能是脾腎虛弱,導致中氣下陷,門戶不固而妄行,不能完全歸咎於火氣。此外,氣道逆而不通,可能是肝氣鬱滯;精血耗損而不行,可能是真陰枯竭。其病症繁多,不可誤認為是血氣瘀滯。雖然心、脾、肝、腎四臟疾病會影響經血,但獨獨未提及肺臟。事實上,血液的運行與否,都與氣息息相關。就像《經脈別論》中所說,飲入胃中,精氣遊走四溢,下輸脾臟;脾氣散精,上歸肺臟;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符合四時五行陰陽法則,維持著人體的正常運作。這說明了從胃到脾,再到肺,最終傳布至全身經脈。
故血脫者當益氣,氣滯者當調氣,氣主於肺,其義可知。是皆諸經之當辨者如此。然其微甚本末,則猶有當辨者。蓋其病之肇端,則或由思慮,或由鬱怒,或以積勞,或以六淫、飲食,多起於心肺肝脾四臟,及其甚也,則四臟相移,必歸脾腎。蓋陽分日虧,則飲食日減,而脾氣胃氣竭矣;陰分日虧,則精血日涸,而衝任腎氣竭矣。
故予曰:陽邪之至,害必歸陰;五臟之傷,窮必及腎。此源流之必然,即治療之要著。故凡治經脈之病,或其未甚,則宜解初病,而先其所因;若其已劇,則必計所歸,而專當顧本。甚至脾腎大傷,泉源日涸,由色淡而短少,由短少而繼絕,此其枯竭已甚也。昧者無知,猶云積血,而通之破之,禍不旋踵矣。
白話文:
因此,血虛的人要補氣,氣滯的人要調氣,因為氣以肺為本,道理很清楚。這些都是各經絡應當辨別的重點。然而,病症的細微變化和根本原因,還有更需要辨別的地方。因為疾病的最初起因,可能是思慮過度、鬱怒傷神、勞累過度,也可能是六淫侵襲、飲食不節,大多源於心、肺、肝、脾四臟。當病症加重時,四臟互相影響,最終會累及脾腎。陽氣日漸虧損,飲食日漸減少,脾氣胃氣就會衰竭;陰氣日漸虧損,精血日漸枯竭,衝任二脈和腎氣就會衰竭。
所以,我說:陽邪入侵,最終會損害陰氣;五臟受損,最終會傷及腎臟。這是疾病發展的必然規律,也是治療的關鍵所在。因此,治療經脈疾病,如果病症尚輕,就要針對初病,先解決病因;如果病症已經嚴重,就必須考慮疾病的歸宿,著重於顧護根本。甚至脾腎受到嚴重損傷,精氣源泉日漸枯竭,表現為面色蒼白、氣息短促,最終甚至氣息微弱甚至停止,這是精氣枯竭的極端表現。愚昧無知的人,誤以為是積血,就用通經破血的方法,結果禍患接踵而至。
5. 經不調(五)
經血為水穀之精氣,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凡其源源而來,生化於脾,總統於心,藏受於肝,宣布於肺,施泄於腎,以灌溉一身,在男子則化而為精,婦人則上為乳汁,下歸血海而為經脈。但使精氣無損,情志調和,飲食得宜,則陽生陰長,而百脈充實,又何不調之有?苟不知慎,則七情之傷為甚,而勞倦次之。又或為欲不謹,強弱相陵,以致衝任不守者,亦復不少。
此外則外感內傷,或醫藥誤謬,但傷營氣,無不有以致之。凡人有衰弱多病,不耐寒暑,不勝勞役,雖先天稟弱者常有之,然有以氣血方長,而縱情虧損,或精血未滿,而早為斫喪,致傷生化之源,則終身受害。此未病之先,所當深察而調之者也。若欲調其既病,則惟虛實陰陽四者為要。
白話文:
經血是水谷精氣的表現,它在五臟之間調和流通,遍及六腑,才能進入脈絡。這些經血源源不斷地來源,主要由脾生成,由心統領,藏於肝中,宣佈於肺間,最終通過腎部排泄,用以滋潤整個身體。在男性,它轉化為精液;在女性,則上升成為乳汁,向下流入血海形成月經。只要保持精氣不損失,情緒平和,飲食適宜,那麼就能夠促進陽氣的生長和陰氣的繁衍,使脈絡充實,自然身體調和。然而,如果不知道如何謹慎,那麼情緒的傷害最為嚴重,勞累緊隨其後。還有些情況是因為過度的性行為,導致身體虛弱,這也是常見的情況。除此之外,外界的感染和內部的傷害,或者因醫藥錯誤導致的問題,都可能傷及營養氣,引起各種問題。對於一些人來說,他們之所以體弱多病,不耐受寒暑,不能承受勞動,可能是由於先天的體質較弱,但也有可能是因放任情緒導致氣血耗損,或是精血尚未充足就提前損傷,影響了生命的生長和繁衍能力。因此,未病之時,應該深入思考並調整自身。如果已經生病,則主要需要關注虛實陰陽四個方面。
丹溪曰:先期而至者,血熱也;後期而至者,血虛也。王子亨曰:陽太過則先期而至,陰不及則後時而來。其有乍多乍少,斷絕不行,崩漏不止,皆由陰陽盛衰所致,是固不調之大略也。然先期而至,雖曰有火,若虛而挾火,則所重在虛,當以養營安血為主。矧亦有無火而先期者,則或補中氣,或固命門,皆不宜過用寒涼也。
後期而至者,本屬血虛,然亦有血熱而燥瘀者,不得不為清補,有血逆而留滯者,不得不為疏利。總之,調經之法,但欲得其和平,在詳察其脈證耳。若形氣脈氣俱有餘,方可用清用利。然虛者極多,實者極少,故調經之要,貴在補脾胃以資血之源,養腎氣以安血之室。知斯二者,則盡善矣。
白話文:
丹溪說,月經提前是血熱造成的,月經延遲則是血虛所致。王子亨認為,陽氣過盛會導致月經提前,陰氣不足則會導致月經延遲。月經量時多時少、斷斷續續、崩漏不止,都是陰陽失調造成的,這是月經不調的根本原因。
雖然月經提前是火盛,但如果虛弱伴隨火熱,重點在於虛弱,應以滋養血氣、安穩血脈為主。即使沒有火熱而提前來潮,也可能需要補中氣或固命門,都不宜過度使用寒涼藥物。
月經延遲本屬血虛,但也有血熱燥瘀的情況,就需要清熱補血;也可能血逆留滯,需要疏通利導。總之,調經要旨在于平衡,需仔细观察脈證。如果形氣脈氣都充足,才能使用清熱利濕的藥物。但虛弱的人很多,實證的人很少,所以調經的关键在于补脾胃以滋養血源,养肾气以安稳血室。掌握这两点,就能取得最佳效果。
若營氣本虛,而不知培養,則未有不日枯而竭者,不可不察也。凡經行之際,大忌寒涼等藥,飲食亦然。
初虞世曰:經以月至,有常也。其來過與不及,皆謂之病。若榮血虧損,不能滋養百骸,則發落面黃,羸瘦燥熱。燥氣盛則金受邪,金受邪則為咳為嗽,為肺癰,為肺痿必矣。但助胃壯氣,則榮血生而經自行。若果怒氣逆,經閉不行,當用行氣破血之劑。
《褚氏遺書·精血篇》曰:男子精未通而御女以通其精,則五體有不滿之處,異日有難狀之疾。陰已痿而思色以降其精,則精不出而內敗,小便澀而為淋。精已耗而復竭之,則大小便牽痛,愈痛則愈便,愈便則愈痛。女人天癸既至,逾十年無男子合則不調,未逾十年,思男子合亦不調。
白話文:
若一個人的營氣原本就虛弱,卻又不進行培養和滋補,那麼很可能會逐漸變得乾枯和缺乏,這是必須留意的事實。在行經期間,要特別避免使用寒涼類的藥物,飲食也應遵循這個原則。
初虞世曾經提到,經期的來臨是有一定規律的,如果來得過早或過晚,都可視為疾病。如果榮氣(即營養)和血液不足,無法滋養身體各部位,就會導致頭髮脫落、面色蒼白、體質消瘦且伴有燥熱的症狀。當燥氣過盛,金屬元素(代表肺部)會受到邪氣的侵擾,這會導致咳嗽、喘息、肺結核和肺萎縮等問題。但只要能輔助脾胃的運作,強化體力,榮氣和血液就能生成,並讓經期自然恢復。若真的因為情緒激動或怒氣上沖,導致經血不通,則需使用能夠理氣活血的藥物。
《褚氏遺書·精血篇》中指出,男性在精氣尚未完全成熟時,若過早地與女性性交,可能會導致身體某些部位不適,日後也可能出現難以描述的疾病。如果陰器已經萎縮卻仍渴望性行為,那麼可能導致精液無法正常排出,進而造成尿路阻塞的病症。如果已經消耗了精液,再進一步進行性行為,可能會引起大小便頻繁且疼痛,情況越嚴重,疼痛感越強烈,疼痛感越強烈,排尿的困難就越加嚴重。對於女性來說,如果在天癸(即經期)到來後超過十年仍未與男性進行性行為,或者在不到十年的時間內,就對性行為產生了期待,都可能會導致身體調節失常。
不調則舊血不出,新血誤行,或漬而入骨,或變而為腫,後雖合而難子,合多則瀝枯虛人,產眾則血枯殺人。觀其精血,思過半矣。
《產寶方序論》曰:婦人以血為基本,苟能謹於調護,則血氣宣行,其神自清,月水如期,血凝成孕。若脾胃虛弱,不能飲食,營衛不足,月經不行,肌膚黃燥,面無光澤,寒熱腹痛,難於子息,或帶下崩漏,血不流行,則成瘕證。
薛立齋曰:經云: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為女子不月。故心脾平和,則百骸、五臟皆潤澤,而經候如常。苟或心脾受傷,則血無所養,亦無所統,而月經不調矣。是故調經者,當理心脾為主。丹溪先生亦曰:先期而至者,血熱也;後期而至者,血虛也。竊謂先期而至者,有因脾經血燥,有因脾經鬱火,有因肝經怒火,有因血分有熱,有因勞役動火。過期而至者,有因脾經血虛,有因肝經血虛,有因氣虛血弱。
白話文:
女性的健康以血氣為根本,若能細心調養,就能讓血氣暢通,神采奕奕,月經正常,懷孕順利。但如果脾胃虛弱,無法正常進食,氣血不足,月經就會不調,皮膚乾燥黃暗,面色蒼白,伴隨寒熱腹痛,難以生育,甚至可能出現白帶異常、月經量過多等問題,最終導致血瘀成塊,形成疾病。
古籍記載,女子月經不調,大多與心脾相關。心脾平和,全身氣血就會充盈,月經也自然規律。如果心脾受損,則氣血失養,月經就會失調。因此,調經需以調理心脾為主。
月經提前可能是血熱引起,也可能是脾胃虛熱,肝火上炎,血分有熱,勞累過度等因素導致。月經延後則可能是脾胃虛弱,肝血不足,氣虛血弱等原因造成。
主治之法,脾經血燥者,加味逍遙散;脾經鬱滯者,歸脾湯;肝經怒火者,加味小柴胡湯;血分有熱者,加味四物湯;勞役動火者,補中益氣湯。其過期而至者,若脾經血虛,宜人參養營湯;肝經血少,宜六味地黃丸;氣虛血弱,宜八珍湯。蓋血生於脾,故云脾統血。凡血病當用苦甘之劑,以助其陽氣而生陰血,俱屬不足也。
白話文:
治療方法如下:脾經血燥,用加味逍遙散;脾經鬱滯,用歸脾湯;肝經怒火,用加味小柴胡湯;血分有熱,用加味四物湯;勞役動火,用補中益氣湯。若病情延誤,脾經血虛,宜用人參養營湯;肝經血少,宜用六味地黃丸;氣虛血弱,宜用八珍湯。因為血液生於脾,所以說脾統血。凡是血病,都要用苦甘的藥物,以幫助陽氣,從而生陰血,都是因為不足引起的。
大凡肝脾血燥,四物湯為主;肝脾血弱,補中益氣湯為主;肝脾鬱結,歸脾湯為主;肝經怒火,加味逍遙散為主。
又曰:胃者,衛之源;脾者,榮之本。榮出中焦,衛出上焦。衛不足,益之必以辛;榮不足,補之必以甘,甘辛相合,脾胃健而榮衛生,是以氣血俱旺也。或因勞心,虛火妄動,月經錯行,宜安心補血瀉火,此東垣先生治法也。
又曰:人之少有老態,不耐寒暑,不勝勞役,四時迭病,皆因氣血方長而勞心虧損,或精血未滿而早年斫喪。故其見證,難以名狀。若左尺脈虛弱,或細數,是左腎之真陰不足也,用六味丸;右尺脈遲軟,或沉細而數欲絕,是命門之相火不足也,用八味丸;至於兩尺微弱,是陰陽俱虛,用十補丸。此皆滋其化源也,不可輕用黃柏、知母之類。
設或六淫外侵而見證,亦因其氣內虛,而外邪溱集耳,尤宜用前藥。
白話文:
一般來說,肝脾血燥,可以用四物湯為主;肝脾血弱,可以用補中益氣湯為主;肝脾鬱結,可以用歸脾湯為主;肝經怒火,可以用加味逍遙散為主。
另外,胃是衛氣的來源,脾是營氣的根本。營氣從中焦(脾胃)出來,衛氣從上焦(心肺)出來。衛氣不足,就要用辛味藥物來補充;營氣不足,就要用甘味藥物來補充。甘辛相合,脾胃就會健壯,營衛就會充足,所以氣血就會旺盛。有些人因為勞心過度,虛火妄動,導致月經不調,這時就要用安神補血瀉火的藥物來治療,這是東垣先生的治療方法。
還有一些人從年輕時就顯得老態,不耐寒暑,勞累不了,四季都容易生病,這是因為氣血本就虛弱,又因為勞心過度而損傷了精血,或者精血本來就不足,又早年過度消耗。因此,他們出現的症狀,很難用言語描述。如果左尺脈虛弱,或細數,這是左腎的真陰不足,可以用六味丸;如果右尺脈遲軟,或沉細而數欲絕,這是命門的相火不足,可以用八味丸;如果兩尺脈都微弱,這是陰陽俱虛,可以用十補丸。這些藥物都是滋養化源的,不能輕易使用黃柏、知母之類的藥物。
即使是外邪入侵導致的疾病,也是因為體內氣虛,導致外邪乘虛而入,更應該使用上述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