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1)

1. 卷之十七理集·雜證謨

2. 飲食門

3. 經義

《平人氣象論》曰: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

《營衛生會篇》曰: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

《五味篇》曰;天地之精氣,其大數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

《平人絕谷篇》曰:腸胃之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後,後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穀盡矣。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穀精氣津液皆盡故也。

《六節藏象論》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刺節真邪論》曰: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也。

《經脈別論》曰: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腑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口問篇》曰:谷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

《營氣篇》曰:營氣之道,內谷為寶。谷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

《病能論》曰:食入於陰,長氣於陽。

《陰陽應象大論》曰:水穀之寒熱,感則害於六腑。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五臟別論》曰: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

《至真要大論》曰: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詳諸氣門治氣條中)

《藏氣法時論》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

《宣明五氣篇》曰: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咸走血,血病無多食鹹。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

《九針論》曰:病在骨,無食鹹。病在血,無食苦。

《五味篇》曰: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

白話文:

經義

正常人的氣息來自於胃,胃是人體正常氣息的根本,沒有胃氣就代表氣息逆亂,逆亂則會死亡。人以水穀為生命根本,所以沒有水穀就會死亡。脈象如果沒有胃氣也會死亡,所謂沒有胃氣,是指只有真臟脈象,而沒有胃氣的徵兆。

人從食物中獲得氣,食物進入胃,再傳輸到肺,五臟六腑都從這裡得到氣。其中清純的部分成為營氣,運行在脈管中;渾濁的部分成為衛氣,運行在脈管外。

天地精華之氣,其運行規律是進入的多,輸出的少,大約是進三出ㄧ。所以,如果食物不進入身體,半天就會感到氣衰弱,一天就會感到氣少。

正常人的腸胃會常留有穀物兩斗,水一斗五升。所以,正常人一天會排便兩次,每次約兩升半,一天總共約五升,七天下來總共排泄約三斗五升,而體內儲存的水穀就會完全排空。因此,正常人如果七天不吃不喝就會死亡,那是因為水穀精氣津液都消耗殆盡的緣故。

天以五種氣餵養人,地以五種味滋養人。五氣從鼻子進入,儲藏在心肺,使人的氣色明亮,聲音洪亮。五味從口進入,儲藏在腸胃,味道被儲藏後,用來滋養五氣。當氣和順時人就會生存,津液就會生成,精神也會隨之產生。

真氣是從先天稟賦而來,與後天食物之氣一起充養身體。

食物之氣進入胃,將精華散佈到肝,再將氣輸送到筋。食物之氣進入胃,濁氣歸於心,再將精華輸送到脈管,脈管之氣流經各經絡,經絡之氣歸於肺,肺朝向所有脈管,再將精華輸送到皮膚毛髮。毛脈與精華結合,將氣運行到六腑。六腑精神充足,將氣留存在四臟,氣歸於權衡。權衡平穩,氣口脈象就會正常,可以藉此判斷生死。飲水進入胃,將精華之氣輸送到脾。脾將精華散佈,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散佈全身,五經並行,與四時五臟陰陽相合,並以此來衡量身體是否正常。

食物進入胃,胃氣會向上注入肺。

營氣的運行,以穀物為根本。食物進入胃,然後傳輸到肺,氣溢散在身體中,精華的部分,運行在經絡中。

食物進入陰分,可以滋養陽氣。

水穀的寒熱,感受過度會傷害六腑。如果身體形態不足,要用氣來溫養;如果精血不足,要用味道來補充。

胃是水穀的海洋,六腑的能量來源。五味從口進入,儲藏在胃,用來滋養五臟之氣。

五味進入胃,會各自歸於喜歡的臟腑。所以,酸味先入肝,苦味先入心,甘味先入脾,辛味先入肺,鹹味先入腎。長期攝取這些味道,就會增加各臟腑的氣,這是物質轉化的自然規律。氣增加過久,就會導致夭亡(具體細節可參考氣的相關治療條文)。

肝臟苦於急迫,要趕緊吃甜味來緩和。心臟苦於遲緩,要趕緊吃酸味來收斂。脾臟苦於潮濕,要趕緊吃苦味來乾燥。肺臟苦於氣逆,要趕緊吃苦味來疏泄。腎臟苦於乾燥,要趕緊吃辛味來滋潤。肝臟需要疏散,要趕緊吃辛味來疏散。心臟需要柔軟,要趕緊吃鹹味來軟化。脾臟需要緩和,要趕緊吃甜味來緩和。肺臟需要收斂,要趕緊吃酸味來收斂。腎臟需要堅固,要趕緊吃苦味來堅固。

辛味走氣,氣病不宜多吃辛。鹹味走血,血病不宜多吃鹹。苦味走骨,骨病不宜多吃苦。甘味走肉,肉病不宜多吃甘。酸味走筋,筋病不宜多吃酸。

疾病在骨,不宜吃鹹味。疾病在血,不宜吃苦味。

肝病忌吃辛味,心病忌吃鹹味,脾病忌吃酸味,腎病忌吃甘味,肺病忌吃苦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