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2)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2)
1. 經義
人氣血虛,其衛氣去,形獨居,肌肉減,皮膚縱,腠理開,毛髮殘,膲理薄,煙垢落。當是之時,遇賊風則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帝曰:其有卒然暴死暴病者何也?少師曰:三虛者,其死暴疾也;得三實者,邪不能傷人也。帝曰:願聞三虛。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時之和,因為賊風所傷,是謂三虛。
故論不知三虛,工反為粗。帝曰:願聞三實。少師曰:逢年之盛,遇月之滿,得時之和,雖有賊風邪氣,不能危之也。帝曰:願聞歲之所以皆同病者,何因而然?少師曰:此八正之候也。候此者,常以冬至之日,太一立於葉蟄之宮,其至也。天必應之以風雨者矣。風雨從南方來者,為虛風,賊傷人者也。
其以夜半至也。萬民皆臥而弗犯也,故其歲民少病。其以晝至者,萬民懈惰而皆中於虛風,故萬民多病。虛邪入客於骨而不發於外,至其立春,陽氣大發,腠理開。因立春之日,風從西方來,萬民又皆中於虛風,此兩邪相搏,經氣結代者矣。故逢其風而遇其雨者,命曰遇歲露焉。
因歲之和,而少賊風者,民少病而少死;歲多賊風邪氣,寒溫不和,則民多病而死矣。
《八正神明論》帝曰:星辰八正何候?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風之虛邪,以時至者也。四時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氣所在,以時調之也。八正之虛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兩虛相感,其氣至骨,入則傷五臟。工候救之,弗能傷也。
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虛邪者,八正之虛邪氣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見其形。
《陰陽應象大論》曰: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乾,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穀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邪風之至,疾如風雨。
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水穀之寒熱,感則害於六腑;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臟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風傷筋,燥勝風,風勝濕。
《風論》:黃帝問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臟六腑,不知其解,願聞其說。岐伯對曰: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食飲。
白話文:
[經義]
當人氣血虛弱時,衛氣也會跟著虛弱,身體就好像單獨居住一樣,肌肉消減,皮膚鬆弛,毛孔開張,毛髮脫落,皮膚紋理變得稀薄,容易產生污垢脫落。在這個時候,如果遇到賊風(不正常的風),邪氣就會深入體內,病人會突然發病。黃帝問:「為什麼有些人會突然暴斃或急病呢?」少師回答:「身體氣血虛弱到極點的人,就會突然暴病而死;但如果身體氣血強盛,邪氣就無法傷害人。」黃帝又問:「什麼是三虛?」少師說:「當人處於年老體衰、月亮虧缺、以及失去時令的調和時,再加上被賊風所傷,就叫做三虛。」
所以說,不懂得什麼是三虛,醫生的醫術就顯得粗淺。黃帝又問:「什麼是三實?」少師回答:「當人處於年富力強、月亮圓滿、以及得到時令調和時,即使有賊風邪氣,也不能危害到他。」黃帝問:「為什麼每一年都會有許多人得相同的疾病呢?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少師說:「這是因為受到八正之氣影響的緣故。觀察這個現象,通常是以冬至這一天,太一星進入葉蟄宮時,它的到來。這時,天必會降下風雨來應和。如果風雨從南方吹來,就屬於虛風,是會傷害人的賊風。」
如果賊風在半夜來到,因為大家都睡著了,沒有侵犯到人,所以那一年人們就比較少生病。但如果賊風在白天來到,因為大家都在活動,容易被虛風侵襲,所以那一年人們就會比較多生病。虛邪之氣侵入骨骼,不會馬上發作,等到立春時,陽氣大發,毛孔張開,如果立春這天,風又從西方吹來,人們又會被虛風侵襲,這兩股邪氣相互搏擊,就會導致經氣的運行不順暢。如果吹風時又遇到下雨,就叫做遭受了歲露。
如果順應歲時的和諧,而且賊風比較少,人們就比較少生病、少死亡;如果那一年賊風邪氣很多,氣候寒熱不調,那麼人們就會多生病而死亡。
《八正神明論》黃帝問:「星辰的八正之氣是什麼狀況?」岐伯回答:「星辰是用來規範太陽和月亮運行的;而八正之氣,是用來觀察八方吹來的虛邪之風,何時會到來的。四季是用來區分春、夏、秋、冬四種氣在哪裡,以便根據時令來調養身體。八正之氣所帶來的虛邪,應該要避開,不要觸犯。如果身體虛弱,又遇到天時虛弱,兩者相互影響,邪氣就會深入骨頭,侵入就會傷害五臟。醫生即使想救治,也難以奏效。
所以說:「天時變化是不能不知道的。」所謂虛邪,就是八正之氣所帶來的虛弱邪氣。所謂正邪,是指身體如果因為用力而流汗,毛孔張開,這時遇到虛風,它侵入人體的程度會比較輕微,所以不容易察覺它的存在和蹤跡。
《陰陽應象大論》說:「風氣過盛會導致身體活動,熱氣過盛會導致腫脹,乾燥過盛會導致身體乾燥,寒氣過盛會導致身體浮腫,濕氣過盛會導致身體濕濡腹瀉。冬天受寒,春天一定會發生溫病;春天受風,夏天容易發生消化不良的腹瀉。天氣與肺相通,地氣與咽喉相通,風氣與肝相通,雷氣與心相通,穀氣與脾相通,雨氣與腎相通。陽氣所發出的汗,可以稱作天地的雨;陽氣的流動,可以稱作天地間的疾風。邪風的侵襲,就像風雨一樣快速。」
所以說,善於治療的人,首先治療皮毛,其次治療肌肉皮膚,其次治療筋脈,其次治療六腑,最後才治療五臟。治療五臟的人,常常是處於半死半生的狀態。所以說,天的邪氣侵入,就會傷害人的五臟;水穀的寒熱影響,就會傷害六腑;地上的濕氣侵入,就會傷害皮膚肌肉和筋脈。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味,酸味滋養肝臟,肝臟滋養筋脈,筋脈滋養心臟。神在天上是風,在地上是木,在身體上是筋,在臟腑是肝,在顏色是青色,在聲音是角音,在發聲是呼,在運動是抓握,在竅是眼睛,在味道是酸味,在情志是憤怒。風會損傷筋,乾燥勝過風,風勝過濕。
《風論》黃帝問:「風邪侵襲人體,有的會發寒發熱,有的會感到發熱,有的會感到發冷,有的會得癩風,有的會偏癱,有的會全身癱瘓,各種疾病不同,名稱也各異,有的邪氣深入五臟六腑,讓人搞不清原因,想聽聽其中的道理。」岐伯回答說:「風邪潛藏在皮膚間,無法進入體內,也無法從體表發散出去。風的特性是善於遊走而多變,當毛孔打開時,人會感到寒冷;當毛孔閉合時,人會感到發熱而悶。當感到寒冷時,食慾就會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