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九明集·雜證謨 (1)
卷之十九明集·雜證謨 (1)
1. 經義
《咳論》黃帝問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對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帝曰:願聞其狀。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五臟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
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臟各以治時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則為泄為痛。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至陰則脾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胠下滿。
白話文:
黃帝問道:為什麼肺會讓人咳嗽呢?岐伯回答:五臟六腑都會讓人咳嗽,不只是肺。黃帝說:請您詳細說明。岐伯說:皮膚和毛髮是肺的表象,皮膚和毛髮最先受到邪氣的侵襲,邪氣就會順著表象進入五臟六腑。如果人吃進了寒涼的食物,寒氣就會從胃部經由肺的經脈到達肺部,導致肺寒。肺寒就會使外邪入侵肺部,造成咳嗽。五臟各個器官在不同的季節容易生病,非其季節時則會互相傳遞病氣。
人與天地相應,所以五臟在不同的季節容易受寒而生病,輕微的症狀會表現為咳嗽,嚴重的症狀則會出現泄瀉、疼痛等。秋季是肺氣最旺盛的季節,所以容易受邪氣侵襲;春季是肝氣最旺盛的季節,所以容易受邪氣侵襲;夏季是心氣最旺盛的季節,所以容易受邪氣侵襲;冬至時節是脾氣最旺盛的季節,所以容易受邪氣侵襲;冬季是腎氣最旺盛的季節,所以容易受邪氣侵襲。
肺咳的症狀是咳嗽時會喘息,並伴有聲音,嚴重時還會咳血。心咳的症狀是咳嗽時心痛,喉嚨裡像有梗塞物一樣,嚴重時會咽喉腫痛、喉嚨閉塞。肝咳的症狀是咳嗽時兩肋下疼痛,嚴重時無法轉動身體,轉動時兩腿會感到脹滿。
脾咳之狀,咳則右脅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臟之久咳,乃移於六腑。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
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矢。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溺。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食飲。此皆聚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臟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帝曰:善。
白話文:
脾臟引起的咳嗽,會伴隨右脅下疼痛,並向肩背蔓延,嚴重時連動都困難,一動就咳嗽加劇。腎臟引起的咳嗽,會伴隨腰背疼痛,嚴重時會咳出唾液。黃帝問道:六腑的咳嗽又是怎麼回事呢?它們又是從哪裡生病的呢?岐伯回答:五臟久咳不愈,就會轉移到六腑。脾臟咳嗽不止,就會波及胃,胃的咳嗽會伴隨嘔吐,嚴重時會吐出蟲子。肝臟咳嗽不止,就會波及膽囊,膽囊的咳嗽會伴隨嘔吐膽汁。
肺臟咳嗽不止,就會波及大腸,大腸的咳嗽會伴隨大便失禁。心臟咳嗽不止,就會波及小腸,小腸的咳嗽會伴隨氣短,氣和咳嗽一起消失。腎臟咳嗽不止,就會波及膀胱,膀胱的咳嗽會伴隨尿失禁。久咳不愈,就會波及三焦,三焦的咳嗽會伴隨腹部脹滿,不想吃喝。這些病症都集中在胃部,影響肺臟,導致患者分泌大量鼻涕唾液,面部浮腫,氣喘呼吸困難。
黃帝問道:該怎麼治療呢?岐伯回答:治療臟器要治其俞穴,治療腑臟要治其合穴,治療浮腫要治其經絡。黃帝說:很好。
《生氣通天論》曰:秋傷於濕,上逆而咳。
《陰陽應象大論》曰:秋傷於濕,冬生咳嗽。
《示從容論》曰:咳嗽煩冤者,是腎氣之逆也。喘咳者,是水氣並陽明也。
《脈解篇》曰:少陰所謂嘔咳上氣喘者,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氣浮,無所依從,故嘔咳上氣喘也。
《陰陽別論》曰: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泄。
《五臟生成篇》曰:咳嗽上氣,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
《玉機真藏論》曰:秋脈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刺禁論》曰: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
《評熱病論》曰:勞風法在肺下。(詳後論證條中)
白話文:
秋季容易受潮濕之氣影響,容易導致向上逆流而引發咳嗽。潮濕之氣在秋季侵襲人體,到了冬季便會導致咳嗽。咳嗽得厲害,令人煩躁不安,這是腎氣逆行所致。呼吸急促,伴隨咳嗽,是水氣與陽明經絡相合所致。少陰經病症表現為嘔吐、咳嗽、上氣喘不過氣,這是因為陰氣下降,陽氣上升,陽氣浮於體表,沒有依據,所以出現嘔吐、咳嗽、上氣喘不過氣。陽氣初發病時,容易出現氣短、咳嗽、腹瀉等症狀。咳嗽上氣,病症主要位於胸部,影響手陽明經和手太陰經。秋季脈象虛弱,容易讓人喘不過氣,呼吸急促,伴隨咳嗽,甚至上氣時咳出血,下氣時則能聽到異常的聲音。針刺肺部,三天就會致死,而針刺肺部後的反應就是咳嗽。勞風病症主要影響肺部以下部位。
《氣交變大論》:凡歲火太過,歲金太過,歲水太過,歲木不及等年,俱有咳證。
《五常政大論》:凡審平之紀,從革之紀,堅成之紀,少陽司天等年,俱有咳證。
《至真要大論》:凡少陰司天,太陰司天,少陽司天,陽明司天,陽明之勝,少陰之復,太陰之復,少陽之復,陽明之復,厥陽司天客勝,少陽司天主勝,太陽司天客勝等年,俱有咳證。
《五邪篇》曰: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
《繆刺論》曰: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脅痛不得息,咳而汗出。
白話文:
一年之中,若火氣過旺、金氣過盛、水氣過盛或木氣不足,都容易引起咳嗽。
此外,依照五行相生相剋的規律,當年氣運處於審平、從革、堅成或少陽司天等狀態時,也會出現咳嗽的症狀。
具體來說,少陰司天、太陰司天、少陽司天、陽明司天、陽明之勝、少陰之復、太陰之復、少陽之復、陽明之復、厥陽司天客勝、少陽司天主勝、太陽司天客勝等年份,都容易出現咳嗽。
如果邪氣入侵肺部,則會導致皮膚疼痛、發熱、呼吸急促、出汗、咳嗽並伴隨肩背疼痛。
若邪氣停留在足少陽經絡,則會出現脅肋疼痛難以平息、咳嗽伴隨出汗的症狀。
2. 論證(共四條)
咳嗽一證,竊見諸家立論太繁,皆不得其要,多致後人臨證莫知所從,所以治難得效。以余觀之,則咳嗽之要,止惟二證。何為二證,一曰外感,一曰內傷而盡之矣。夫外感之咳,必由皮毛而入,蓋皮毛為肺之合,而凡外邪襲之,則必先入於肺,久而不愈,則必自肺而傳於五臟也。
內傷之嗽,必起於陰分,蓋肺屬燥金,為水之母,陰損於下,則陽孤於上,水涸金枯,肺苦於燥,肺躁則癢,癢則咳不能已也。總之,咳證雖多,無非肺病,而肺之為病,亦無非此二者而已,但於二者之中,當辨陰陽,當分虛實耳。蓋外感之咳,陽邪也,陽邪自外而入,故治宜辛溫,邪得溫而自散也。
白話文:
咳嗽這個症狀,我觀察到很多醫家論述都太過繁雜,沒有抓住關鍵,導致後人面對實際病症時,不知所措,治療效果也就很難理想。我認為咳嗽的關鍵,只有兩種證候。這兩種證候是什麼呢?一是外感,一是內傷,就包含了所有咳嗽的原因。
外感引起的咳嗽,一定是從皮膚和毛髮進入人體的,因為皮膚和毛髮是肺的連接部位,外邪侵襲身體時,一定先侵入肺部。久病不癒,就會從肺部傳入五臟。
內傷引起的咳嗽,一定是從陰分開始的。因為肺屬燥金,是水的母親,陰分受損於下,陽氣就會孤獨於上,水枯竭金也枯萎,肺部就會乾燥,乾燥就會發癢,發癢就會不停地咳嗽。
總之,咳嗽的症狀雖然很多,但歸根結底都是肺部的病變,而肺部的病變,也只有這兩種原因而已。不過在這兩種原因中,需要辨別陰陽,分清虛實。因為外感引起的咳嗽,是陽邪作祟,陽邪從外進入人體,所以治療應該用辛溫的藥物,讓邪氣遇到溫熱就會自行散去。
內傷之咳,陰病也,陰氣受傷於內,故治宜甘平養陰,陰氣復而嗽自愈也。然外感之邪多有餘,若實中有虛,則宜兼補以散之。內傷之病多不足,若虛中挾實,亦當兼清以潤之。大都咳嗽之因,無出於此,於此求之,自得其本,得其本則治之無不應手,又何有巢氏之十咳證,陳氏之三因證,徒致亂人心目而不得其際也,留心者其熟味此意。
一、經云:肺之令人咳。又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又曰: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又曰:五臟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然則五臟之咳,由肺所傳,則肺為主臟,而五臟其兼者也,故五臟六腑各有其證,正以辨其兼證耳。既有兼證,則亦當有兼治,雖有兼治,然無非以肺為主也,是固然矣。
白話文:
內傷引起的咳嗽,屬於陰虛的病症,因為體內的陰氣受損,所以治療應該以甘平養陰的方式,當陰氣恢復後,咳嗽自然會痊癒。然而,外感邪氣大多屬於實證,如果實證中夾雜著虛證,則應該同時補虛和散實。內傷的病症大多屬於虛證,如果虛證中夾雜著實證,也應該同時清熱和滋潤。總而言之,咳嗽的原因無外乎這些,只要從這些方面去探究,就能找到病根,找到病根就能藥到病除,又何必再去研究巢氏的十咳證,陳氏的三因證呢?這些理論只會讓人眼花繚亂,反而找不到病症的關鍵,留心的人應該細細品味其中的道理。
經書上說:肺臟會讓人咳嗽。還說:五臟六腑都會讓人咳嗽,不只是肺臟。還說:皮毛最先受到邪氣侵襲,邪氣就會從皮毛的孔竅進入身體。還說:五臟各在不同的季節容易生病,但生病的時間不同,病邪就會互相傳染。由此可知,五臟的咳嗽,都是由肺臟傳染來的,所以肺臟是主臟,其他五臟只是兼證,因此五臟六腑各自有不同的症狀,正是用來辨別兼證的。既然有兼證,就應該有兼治的方法,雖然有兼治的方法,但最終還是以治療肺臟為主。這一點是肯定的。
然愚則猶有說焉,則謂外感之咳與內傷之咳,其所本不同,而所治亦異。蓋外感之咳,其來在肺,故必由肺以及臟,此肺為本而臟為標也。內傷之咳,先因傷臟,故必由臟以及肺,此臟為本而肺為標也。凡治內傷者,使不知治臟而單治肺,則真陰何由以復,陰不復則咳終不愈。
治外感者,使不知治陽而妄治陰,則邪氣何由以解,邪不解則嗽終不寧。經曰:治病必求其本,何今人之不能察也?
一、勞風證,《內經·評熱病論》曰:勞風法在肺下,其為病使人強上冥視,唾出若涕,惡風而振寒,此為勞風之病。巨陽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黃涕,其狀如膿,大如彈丸,從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矣。
白話文:
雖然愚笨,但也想說幾句。外感引起的咳嗽和內傷引起的咳嗽,病因不同,治療方法也應該有所區別。外感咳嗽,病根在肺,會進一步影響其他臟腑,肺是本,其他臟腑是標。內傷咳嗽,則是由於臟腑受損引起的,會進一步影響到肺,臟腑是本,肺是標。治療內傷咳嗽,如果只顧著治肺,而不注意治療受損的臟腑,那麼人體的真陰如何恢復?陰氣不恢復,咳嗽就永遠不會好。
治療外感咳嗽,如果只顧著治陰,而不注意治療陽氣,那麼邪氣如何消散?邪氣不消散,咳嗽就永遠不會平靜。醫學典籍說:治病一定要找到病根,為什麼現在的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呢?
勞風證,《內經·評熱病論》中記載:勞風的病根在肺的下部,會使人強行抬頭向上看,眼睛迷濛,唾液像鼻涕一樣流出來,怕風而且發冷,這就是勞風病。體壯的人,三天內會出現症狀;中年人,五天內會出現症狀;體弱的人,七天內會出現症狀。咳嗽時會咳出青黃色的痰,像膿一樣,大小像彈丸,從嘴巴或鼻子裡流出來,流不出來就會傷肺,傷肺就會死。
賓按:此勞風之證,即勞力傷風證也。蓋人之勞者,必毛竅開而汗液泄,所以風邪易入。凡今人之患傷風者,多有此證。故輕者惟三四日,重者五七日,必咳出濁痰如涕而愈者,此即勞風之屬也,但以外感之法治之,自無不愈。其有勞之甚者,或內搖其精,或外勞其形,勞傷既甚,精血必虧,故邪不能散,而痰不能出,此即勞損干嗽之類也,所以多不可治。
一、外感有嗽,內傷亦有嗽,此一實一虛,治當有辨也。蓋外感之嗽,必因偶受風寒,故或為寒熱,或為氣急,或為鼻塞聲重,頭痛吐痰,邪輕者,脈亦和緩,邪甚者,脈或弦洪微數。但其素無積勞虛損等證而陡病咳嗽者,即外感證也。若內傷之嗽,則其病來有漸,或因酒色,或因勞傷,必先有微嗽而日漸以甚。
白話文:
勞風症就是因為勞累而受風寒的症狀。人體勞累時,毛孔會張開,汗液容易排出,所以風邪就容易侵入。現在很多人患上傷風,大多是這種情況。輕微的只需三到四天,嚴重的五到七天,一定會咳出濁痰像鼻涕一樣才痊癒,這就是勞風症,用治療外感的方法治療,一定會好。但如果勞累過度,可能是內傷精氣,也可能是外傷身體,勞傷過度,精血就會虧損,所以邪氣就散不去,痰就咳不出來,這就是勞損干咳的類型,所以往往難以治療。
外感咳嗽和內傷咳嗽,一個實證一個虛證,治療方法要區分。外感咳嗽,一定是因為偶然受風寒,所以可能是寒熱、氣急、鼻塞聲重、頭痛吐痰,邪氣輕的,脈象也比較緩和,邪氣重的,脈象可能會弦洪微數。只要原本沒有積勞虛損等症狀,突然患上咳嗽,就是外感咳嗽。如果內傷咳嗽,那麼病症會慢慢發展,可能是因為酒色,也可能是因為勞傷,一定會先有輕微咳嗽,然後逐漸加重。
其證則或為夜熱潮熱,或為形容瘦減,或兩顴常赤,或氣短喉干,其脈,輕者亦必微數,重者必細數弦緊。蓋外感之嗽其來暴,內傷之嗽其來徐;外感之嗽因於寒邪,內傷之嗽因於陰虛;外感之嗽可溫可散,其治易,內傷之嗽宜補宜和,其治難,此固其辨也。然或其脈證素弱,而忽病外感者有之,或其形體素強,而病致內傷者亦有之,此中疑似,但於病因脈色中細加權察,自有聲應可證。若或認之不真,而互謬其治,則吉凶攸系不淺也,最宜慎之。
白話文:
其症狀表現,可能是夜裡發熱,白天也發熱,或是身體消瘦,或是兩頰經常泛紅,或是呼吸短促,喉嚨乾燥。脈象方面,輕症患者的脈搏也必然微弱而快,重症患者的脈搏必然細小而快,而且弦緊。
一般來說,外感引起的咳嗽,發病迅速;內傷引起的咳嗽,發病緩慢。外感咳嗽是因寒邪所致,內傷咳嗽是因陰虛所致。外感咳嗽可以溫補也可以散寒,治療較為容易;內傷咳嗽則需要滋補和緩解,治療較為困難,這就是它們的區別。
然而,也可能出現一些特殊情況,比如原本體質虛弱的人突然患上外感,或是原本體格健壯的人因疾病導致內傷。這類情況容易混淆,需要根據病因和脈色,仔細辨證,才能得出正確的診斷。如果誤判病情,錯誤地治療,可能會導致嚴重後果,所以一定要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