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2)

1. 卷之三十貫集·雜證謨

2. 血證

3. 經義

《決氣篇》帝曰:何謂血?岐伯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

《痿論》曰:心主身之血脈。

《五臟生成篇》曰:諸血者皆屬於心。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臥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痹,凝於脈者為泣(澀同),凝於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痹厥也。

《調經論》曰:肝藏血。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孫絡外溢則經有留血。氣血以並,陰陽相傾,氣亂於衛,血逆於經,氣血離居,一實一虛。血並於陰,氣並於陽,故為驚狂。血並於陽,氣並於陰,乃為炅中。血並於上,氣並於下,心煩惋善怒。血並於下,氣並於上,亂而喜忘。

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氣之所併為血虛,血之所併為氣虛。帝曰:血併為虛,氣併為虛,是無實乎?岐伯曰: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故氣並則無血,血並則無氣,今血與氣相失,故為虛焉。絡之與孫脈俱輸於經,血與氣並,則為實焉。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

《平人絕谷篇》曰:血脈和則,精神乃居。

《營衛生會篇》帝曰:夫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何謂也?岐伯曰: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故人有兩死而無兩生。

《百病始生篇》曰:卒然多食飲,則腸滿,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

《六元正紀大論》曰:不遠熱則熱至,血溢血泄之病生矣。

《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

《舉痛論》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

《氣厥論》曰: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

《刺志論》曰:脈實血實,脈虛血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脈盛血少,此謂反也;脈少血多,此謂反也。谷入多而氣少者,得之有所脫血,濕居下也。脈小血多者,飲中熱也。脈大血少者,脈有風氣,水漿不入,此之謂也。

《脈要精微論》曰:肺脈搏堅而長,當病唾血。肝脈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腎脈耎而散者,當病少血。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心脈微澀為血溢。肺脈微急為肺寒熱,怠惰,咳唾血。肺脈微滑為上下出血,澀甚為嘔血。肝脈大甚為內癰,善嘔衄。脾脈微澀為內㿉,多下膿血。腎脈微澀為不月。

《示從容論》曰:血泄者,脈急血無所行也。

《玉機真藏論》曰:秋脈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平人氣象論》曰:臂多青脈曰脫血。安臥脈盛謂之脫血。

白話文:

經義

《決氣篇》中說:黃帝問:「什麼是血呢?」岐伯回答說:「食物經過中焦的消化吸收,提取其中的精華汁液,轉化變成紅色的液體,這就叫做血。血脫失的人,臉色會變白,沒有光澤,看起來很乾枯。」

《痿論》中說:心臟主導全身的血液循環。

《五臟生成篇》中說:全身的血液都歸屬於心臟。人在睡臥時,血液會歸藏到肝臟,肝臟得到血液的滋養就能發揮視覺功能;足部得到血液的滋養才能行走;手掌得到血液的滋養才能抓握;手指得到血液的滋養才能拿取東西。人睡醒後如果吹到風,血液凝結在皮膚表面就會產生痹症;血液凝結在血管裡會造成血流不暢;血液凝結在足部會形成厥逆。這三種情況都是因為血液運行不暢,無法回到原位,所以才會產生痹症和厥逆。

《調經論》中說:肝臟儲藏血液。血液過多時人容易發怒,血液不足時人容易恐懼。孫絡外溢會導致經脈中有瘀血。氣和血的關係是相互影響的,陰陽的平衡也互相傾斜。如果氣在衛氣層面紊亂,血液逆行於經脈,氣血不能協調運行,就會出現虛實不均的情況。當血液偏盛於陰經時,氣偏盛於陽經,就會導致驚狂;反之,血液偏盛於陽經,氣偏盛於陰經,就會產生煩熱的症狀;血液向上積聚,氣向下積聚,會導致心煩,情緒不穩定,容易發怒;血液向下積聚,氣向上積聚,會導致精神錯亂,健忘。

氣血的特性是喜好溫暖而厭惡寒冷,寒冷會使血液凝滯不暢,溫暖則能使之消散。氣偏盛就會導致血虛,血偏盛就會導致氣虛。黃帝問:「血偏盛導致虛,氣偏盛也導致虛,那是不是就沒有實證了呢?」岐伯回答說:「有的是實,沒有的是虛。所以氣偏盛就會導致血不足,血偏盛就會導致氣不足,如果氣和血彼此失調,就會導致虛證。絡脈和孫脈都歸屬於經脈,氣血充足,並行不悖,就是實證。如果血和氣一起向上衝,就會導致大厥,厥逆嚴重就會暴死,如果氣能夠恢復正常,人就能活過來,如果氣不能恢復正常,人就會死亡。」

《平人絕谷篇》中說:血脈平和暢通,精神才能正常存在。

《營衛生會篇》中,黃帝問:「血和氣雖然名稱不同,但它們本質上是同一類的,這是什麼意思呢?」岐伯回答說:「營氣和衛氣是精氣,血液是神氣。所以說血和氣,名稱雖然不同,但本質上是同一類的。如果大量失血,就不會出汗,如果大量出汗,就會耗損血液,所以人可能會因為這兩種情況而死亡,但不可能同時因為這兩種情況而存活。」

《百病始生篇》中說:如果突然暴飲暴食,就會導致腸胃脹滿;如果生活起居沒有規律,過度勞累,就會損傷絡脈。陽絡損傷,血液就會外溢,導致流鼻血;陰絡損傷,血液就會內溢,導致便血。

《六元正紀大論》中說:如果不注意保暖,就會感到寒冷,進而導致血液外溢或泄出的疾病。

《生氣通天論》中說:如果人過於憤怒,陽氣就會耗竭,導致血液積聚於上方,使人發生薄厥。

《舉痛論》中說:憤怒會導致氣機逆亂,嚴重時會嘔吐出血或腹瀉,這是氣向上逆行的表現。

《氣厥論》中說:脾臟的熱邪傳遞到肝臟,就會導致驚厥和鼻出血;胞宮的熱邪傳遞到膀胱,就會導致小便困難,尿中帶血。

《刺志論》中說:脈象充實,血液也充實;脈象虛弱,血液也虛弱,這是正常情況,如果與此相反就會生病。脈象強盛而血液少,這就是反常;脈象微弱而血液多,這也是反常。吃進很多食物,但是氣不足,這是因為失血過多,或者是體內濕邪積聚在下。脈象細小而血液多,這是因為體內有熱;脈象粗大而血液少,這是因為脈中有風氣,水和食物都無法進入,都是不正常的表現。

《脈要精微論》中說:如果肺脈搏動有力且長,應當會咳唾出血;如果肝脈搏動有力,是因為有瘀血在脅下,會導致氣喘和呼吸困難;如果腎脈軟弱而散,應當會出現血液不足的症狀。

《邪氣臟腑病形篇》中說:心脈微弱而澀,是血液外溢的表現;肺脈微弱而急,是肺有寒熱,身體倦怠,咳嗽帶血的表現;肺脈微弱而滑,是上下出血的表現,如果澀滯嚴重,就會嘔血;肝脈搏動有力,是體內有癰腫,容易嘔吐和流鼻血;脾脈微弱而澀,是體內有膿腫,容易排出膿血;腎脈微弱而澀,是月經失調的表現。

《示從容論》中說:血液泄出,是因為脈搏急促,血液無處可流。

《玉機真藏論》中說:秋季脈象不足,會導致氣喘,呼吸短促,咳嗽,痰中帶血,還能聽到呼吸時的病音。

《平人氣象論》中說:手臂上青筋明顯,是失血的表現;安靜休息時脈搏強盛,也是失血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