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3)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3)
1. 經義
《陰陽別論》曰:陰虛陽搏謂之崩。
《痿論》曰: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
《經脈篇》曰:腎足少陰也,是動則病飢不欲食,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
《脈解篇》曰:少陰所謂咳則有血者,陽脈傷也,陽氣未盛於上而脈滿,滿則咳,故血見於鼻也。
《厥論》曰:陽明厥逆,喘咳身熱,善驚,衄嘔血。
《至真要大論》曰:陽明司天,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
《陰陽別論》曰: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
《五音五味篇》曰:婦人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數脫血也。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多氣少血,陽明常多氣多血,厥陰常多氣少血,少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血少氣,此天之常數也。
《評熱病論》曰: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
《宣明五氣篇》曰:咸走血,血病無多食鹹。曰:陽病發於血。曰:久視傷血。《九針論》曰:苦走血,病在血,無食苦。《五味論》曰: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
《至真要大論》曰:凡太陽、太陰、少陽、少陰司天在泉之年,皆有見血等證。又《氣交變》等論:凡歲火太過,及歲金太過不及之年,亦有見血等證。
白話文:
《陰陽別論》說:陰氣虛弱,陽氣亢奮,就會導致崩漏(大量出血)。
《痿論》說:過度悲傷會使胞絡(子宮相關經絡)斷絕,胞絡斷絕則陽氣內動,發作時會心下出血,頻尿且有血尿。
《經脈篇》說:腎經是足少陰經,如果它發生病變,就會出現容易飢餓卻不想吃東西、咳嗽吐血、呼吸急促等症狀。
《脈解篇》說:少陰經所說的咳嗽帶血,是因為陽脈受損,陽氣還沒上行充足就脈象滿實,滿實就會咳嗽,所以血會從鼻孔出來。
《厥論》說:陽明經的厥逆(氣血逆亂),會導致喘咳、身體發熱、容易驚嚇、流鼻血或嘔吐出血。
《至真要大論》說:如果陽明經主導時令,出現咳嗽不止且咳出白色血塊,那代表病情危急。
《陰陽別論》說:陰氣鬱結的人,首次便血會流一升,第二次會流二升,第三次會流三升。
《五音五味篇》說:婦女的生理,氣比較充足,血比較不足,因為她們經常有經血流失。而一般來說,太陽經通常血多氣少,少陽經通常氣多血少,陽明經通常氣血皆多,厥陰經通常氣多血少,少陰經通常血多氣少,太陰經通常血多氣少,這是人體經絡氣血的自然常態。
《評熱病論》說:月經不來,是因為胞脈(子宮相關經脈)閉塞。胞脈屬於心經,連結子宮,現在因為氣往上衝迫肺部,導致心氣無法向下運行,所以月經不來。
《宣明五氣篇》說:鹹味入血,如果血液有病,不要吃太多鹹的東西。又說:陽氣的病變會表現在血液方面。又說:長時間盯著東西看會損傷血液。《九針論》說:苦味入血,如果血液有病,不要吃苦的東西。《五味論》說:鹹味入血,吃太多會讓人口渴。
《至真要大論》說:凡是太陽、太陰、少陽、少陰主導時令的年份,都會出現出血等症狀。另外,《氣交變》等篇章也說:凡是火氣太旺盛,或是金氣太過或不及的年份,也會出現出血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