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 (3)

1. 發背(四十二)

又《三證治法》曰:若初患未發出,而惡寒疼痛,作渴飲冷,此邪氣內蘊也,仙方活命飲。若口乾飲熱,漫腫微痛,此元氣內虛也,托裡消毒散。若飲食少思,肢體倦怠,此脾胃虛弱也,六君子湯,如未應,加薑、桂。其有死者,乃邪氣盛,真氣虛而不能發出也,在於旬余之間見之。

若已發出,用托裡消毒散。不腐潰,用托裡消毒散。如不應,急宜溫補脾胃。其有死者,乃真氣虛而不能腐潰也,在於二旬之間見之。若已腐潰,用托裡散以生肌。如不應,急溫補脾胃。其有死者,乃脾氣虛而不能收斂也,在於月餘見之。此三證雖不見於經籍,余嘗治而歷驗者。

《千金方》灸法治發背,已潰未潰者,用淡豆豉以水和搗成硬泥,依腫大小作餅三四分厚。如已有瘡孔,勿置瘡孔上,但四布豆餅,列艾其上灸之,使微熱,勿令破肉,如熱痛急少起之,日灸二度。如先有瘡孔,孔出汁即瘥。

一、驗透膈法,凡背疽大潰,欲驗穿透內膜者,不可用皂角散嚏法,但以紙封患處,令病者用意呼吸,如紙不動者,未穿透也。倘用取嚏法鼓動內膜,則反致穿透,慎之慎之。

都憲周弘岡,背患疽腫而不潰,脈大而浮,此陽氣虛弱而邪氣壅滯也,用托裡散倍加參、耆。反內熱作渴,脈洪大鼓指,此虛火也,用前散急加肉桂。脈證頓退,仍用托裡而愈。若以為熱毒而用寒藥則誤矣。

上舍張克恭,患此,內服外敷皆寒涼敗毒,遍身作痛,欲嘔少食,晡熱內熱,惡寒畏寒。余曰:遍身作痛,營衛虛而不能營於肉裡也。欲嘔少食,脾胃虛寒而不能消化飲食也。內熱晡熱,陰血內虛而陽氣陷於陰分也。惡寒畏寒,陽氣虛弱而不能衛於肌肉也。此皆由脾胃之氣不足所致。

遂用補中益氣湯,諸證漸退。更以十全大補湯,腐肉漸潰。又以六君子湯加芎、歸,肌肉頓生而愈。

府庠彭碧溪,患腰疽,服寒涼敗毒之藥,色黯不痛,瘡頭如鋪黍,背重不能安寢,耳聵目白,面色無神,小便頻澀,作渴迷悶,氣粗短促,脈浮數,重按如無。余先用滋水之藥一劑,少頃便利渴止,背即輕爽。乃砭出瘀血,以艾半斤許,明灸患處,外敷烏金膏,內服參、耆、歸、朮、肉桂等藥。

至數劑,元氣稍復,自疑肉桂辛熱,一日不用,手足並冷,大便不禁,仍用肉桂及補骨脂二錢,肉豆蔻一錢,大便復常,其肉漸潰。更用當歸膏以生肌肉,八珍湯以補氣血而愈。

上舍蔡東之,患此,余用托裡之藥而潰,瘡口尚未全斂。時值仲冬,且兼咳嗽。余曰:瘡口未斂,脾氣虛也,咳嗽不止,肺氣虛也,法當補其母。一日與之同宴,見忌羊肉,余曰: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類是也,最宜食之。遂每日不徹,旬余而瘡斂,嗽亦頓愈矣。

白話文:

發背(四十二)

《三證治法》說:如果剛開始得病,還沒發出來,就怕冷疼痛,口渴想喝涼的,這是邪氣在體內積聚,可以用仙方活命飲。如果口乾想喝熱的,腫脹範圍大但只是輕微疼痛,這是元氣不足,可以用托裡消毒散。如果食慾不佳,身體疲倦,這是脾胃虛弱,可以用六君子湯,如果沒效,可以加薑、桂。如果病人死了,那是因為邪氣太盛,正氣太虛弱,無法把病發出來,通常在十幾天內會發生。

如果病已經發出來,可以用托裡消毒散。如果病沒有化膿潰爛,還是用托裡消毒散。如果還是沒效,就要趕快用溫補脾胃的方法。如果病人死了,那是因為正氣太虛弱,無法讓病潰爛,通常在二十天左右會發生。如果病已經潰爛,可以用托裡散來幫助肌肉生長。如果還是沒效,要趕快用溫補脾胃的方法。如果病人死了,那是因為脾氣太虛弱,無法讓傷口收斂,通常在一個月左右會發生。這三種狀況雖然沒在經典醫書裡看到,但我曾經治療過,也確實有效。

《千金方》記載用艾灸治療發背的方法:不論潰爛與否,都把淡豆豉加水搗成硬泥,依照腫的大小做成約三分到四分厚的餅。如果有瘡孔,不要放在瘡孔上,而是將豆餅放在瘡的四周,然後在豆餅上放艾草灸,讓它微微發熱,不要讓皮膚破掉,如果太熱或疼痛就稍微拿起來,每天灸兩次。如果有瘡孔,流出膿水就會好。

驗透膈法:背部大瘡潰爛後,要檢查有沒有穿透內膜,不能用皂角散打噴嚏的方法,可以用紙貼住患處,讓病人用力呼吸,如果紙沒動,就表示還沒穿透。如果用打噴嚏的方式來鼓動內膜,反而可能導致穿透,要小心。

都憲周弘岡,背部生了腫瘡,但沒潰爛,脈象大而浮,這是陽氣虛弱,邪氣壅塞,用托裡散並加倍人參、黃耆。後來反而出現內熱口渴,脈象又洪大有力,這是虛火,趕緊在原方加肉桂。脈象和症狀馬上消退,繼續用托裡散就痊癒了。如果誤以為是熱毒而用寒涼藥物就錯了。

上舍張克恭,得了這個病,內服外敷都用寒涼解毒的藥,結果全身疼痛,想吐食慾差,下午發熱,又怕冷畏寒。我說:全身疼痛,是營衛虛弱,無法滋養肌肉;想吐食慾差,是脾胃虛寒,無法消化食物;下午發熱,是陰血不足,陽氣陷於陰分;怕冷畏寒,是陽氣虛弱,無法保護肌肉。這些都是因為脾胃之氣不足造成的。

於是用了補中益氣湯,各種症狀逐漸減輕。再用十全大補湯,腐肉才慢慢潰爛。又用六君子湯加川芎、當歸,肌肉就長出來痊癒了。

府庠彭碧溪,腰部生了瘡,吃了寒涼解毒的藥,瘡的顏色變暗淡也不痛,瘡頭像鋪滿小米,背部沉重無法好好睡覺,耳朵聽不見,眼睛發白,臉色沒精神,小便頻繁且澀痛,口渴昏迷,呼吸急促短淺,脈象浮數,重按又摸不到。我先用了滋陰的藥一劑,很快小便就順暢,口渴也止住了,背部也覺得輕鬆。接著用針刺放出瘀血,用半斤艾草直接灸患處,外敷烏金膏,內服人參、黃耆、當歸、白朮、肉桂等藥。

幾劑藥後,元氣稍微恢復,他自己懷疑肉桂辛熱,有一天沒用,結果手腳冰冷,大便失禁,又用回肉桂和補骨脂二錢,肉豆蔻一錢,大便恢復正常,肉也慢慢潰爛。之後又用當歸膏來幫助肌肉生長,用八珍湯來補氣血,就痊癒了。

上舍蔡東之,得了這個病,我用托裡藥讓瘡潰爛,但傷口還沒完全收斂。當時是冬天,他又咳嗽。我說:傷口沒收斂,是脾氣虛弱;咳嗽不止,是肺氣虛弱,應該補養它們的母親(脾屬土,肺屬金,土生金)。有一天和他一起吃飯,看他忌諱吃羊肉,我說:可以用補來去除虛弱,像人參、羊肉之類的食物最適合吃。於是他就每天吃羊肉,十幾天後,傷口就收斂了,咳嗽也馬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