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詮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詮 (7)

1. 發熱三朝治款(二十四)

痘疹一證,雖原於有生之初,然必因時氣相觸,內外挾邪而後作。凡痘之輕重,已兆於發熱之微甚,而吉凶於此亦可判矣。毒輕者易出易靨,固不必治;毒甚者險證百出,故不得不治。凡治此者,於初熱時,急宜用輕揚之劑,汗以散之,但使外感之邪,臟腑之毒,皆作穢汗,盡從毛竅中出,則毒氣已減其半,而重者可輕,危者可活矣。

即如痘中一切變證,亦無非毒氣欲出不能之所為,一經表散,則毒從汗去,而諸證亦必自退。然又當察表裡之輕重,或宜解表,或宜清裡,或宜托助元氣,孰者宜急,孰者宜緩,有不可執一也。故胡氏曰:表熱壅盛,非微汗則熱不解,裡熱壅盛,非微利則里不解。失此不治,則毒氣漸盛,而逆證隨見矣。

一、散表之法,當知邪之淺深,毒之微甚。表邪甚者微散之,則表不能解,無益於事;表邪微者妄汗之,則表氣必虛,痘不起發,而反為大害。故惟以得中為貴,亦以微汗為貴,不可過傷衛氣也。其有大熱不退,肌膚秘密,或氣令寒凝之時,則不得不大為表散,一散未應,或至於再,必令身熱由汗而退,則毒氣自解,可無患矣。此散之微甚,有權宜也。

故凡是痘證,最畏內外之寒氣,務使表裡溫暖,但得毛竅中常見津津潤澤,亦猶庖人炊籠之法,但欲其松,則皮膚通暢,氣無不達,痘必易出易收,無不善矣。

一、痘瘡發熱之候,宜乍熱乍涼者為常。若遍身如火,晝夜不休,為失常也。此當察其表裡,酌宜施治。

一、痘瘡初見發熱,若無虛寒等證,固不得驟用溫補,以助火邪,恐致鼓扇痘毒,則反資大害。若無實火大熱等證,切不可因其發熱,妄用寒涼,必致敗脾泄瀉,則為害尤甚。此時醫之通弊也,大宜戒之。

一、既經表散之後,須謹避風寒,若使外邪再感,則皮毛閉塞,熱毒必將復熾,汗而再汗,必不能堪。又須切戒生冷水果,若誤犯之,恐寒濕傷脾而為泄瀉不食,則無不致害。

一、表散之劑,凡初見發熱,狀類傷寒,未知是痘非痘,即當先用汗散。此時欲散表邪,即當兼調營氣,宜以柴歸飲為第一,惟大便不實者勿用之,以其性多潤也,其次則蘇葛湯,再次則升麻葛根湯,或只用加減參蘇飲亦佳。若冬月寒勝之時,或氣體壯實,表不宜解者,須加麻黃,必要表出一身臭汗為佳,但使熱退身涼,苗則輕矣。若初發熱,有惡寒身振如瘧之狀者,陽氣虛也,宜柴葛桂枝湯加黃耆主之,痘出即愈。

一、清解之劑,用治表裡而兼清兼散也。凡熱之甚者毒必甚,若身常有汗而大熱不退,或兼煩躁熱渴者,此其內火熏蒸而表裡俱熱也,須兩解之,宜連翹升麻湯,或如聖湯。若身熱烙手而目赤口乾,二便熱秘,煩悶不安者,此表裡俱實也,宜柴胡飲子,甚者大連翹飲、雙解散,或調益元散以利之。

白話文:

痘疹這種病,雖然是從出生就可能帶有的,但一定是因為時令氣候的變化,加上內外夾雜的邪氣侵犯才會發作。一般來說,痘疹的輕重,可以從發燒的輕微程度看出來,而吉凶禍福也可以藉此判斷。如果毒性輕微,痘子容易長出來也容易消退,自然不需要治療;但毒性太強,就會產生各種危險的症狀,所以不得不治療。

凡是治療這種病,在剛開始發燒時,應該立即使用輕柔發散的藥物,讓身體出汗來散邪。只要能讓外來的邪氣和體內的毒素,都變成汙穢的汗液,從毛孔排出,那麼毒氣就已經減少了一半,嚴重的病情可以轉輕,危險的狀況也能夠化解。

就像痘疹的所有變證,也不過是毒氣想發出來卻無法發出的緣故。一旦讓它能從體表散發出去,毒素就會隨著汗液排出,各種症狀自然也會消退。然而,我們還需要觀察體表和內裡的輕重狀況,有時需要解表,有時需要清裡,有時需要扶助元氣。哪一個應該優先處理,哪一個可以稍微延後,都不能一概而論。所以胡氏說:「表熱壅塞,如果不出點微汗就無法解熱;裡熱壅塞,如果不大便通暢就無法解熱。」如果錯過時機而不治療,毒氣就會逐漸加重,進而出現各種逆證。

第一,關於發散體表的治療方法,要了解邪氣的深淺、毒性的輕重。如果表邪很重卻用輕微的發散藥,就無法解除體表的邪氣,對病情沒有幫助;如果表邪很輕微卻過度發汗,就會損傷體表的正氣,痘疹無法正常長出來,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傷害。所以最重要的是用藥適中,以微微出汗為宜,不可過度損傷衛氣。如果出現高燒不退、皮膚緊閉、或是氣候寒冷等情況,就必須大力的發散,一次不行就再散一次,一定要讓身體的熱度因為出汗而消退,這樣毒氣自然就會解除,不用過度擔心。這其中的發散藥的輕重使用,需要懂得權宜變通。

所以凡是痘疹,最怕體內外的寒氣。務必保持身體內外溫暖,讓毛孔中經常保持津液潤澤。這就好比廚師蒸籠一樣,只要保持鬆動透氣,皮膚就會通暢,氣就能順利運行,痘子自然就容易長出來也容易消退,一切都會順利。

第一,痘疹發燒的時候,應該是時熱時涼的,這才是正常的。如果全身像火燒一樣,晝夜不停,就是不正常的狀況。這時應當觀察體表和內裡的狀況,斟酌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法。

第一,痘疹剛開始發燒時,如果沒有虛寒等症狀,絕對不能貿然使用溫補的藥物,以免助長火邪,導致痘毒更加猖獗,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危害。如果沒有實火高熱等症狀,千萬不能因為發燒就亂用寒涼的藥物,這樣一定會導致脾胃受損而腹瀉,造成的危害會更加嚴重。這是當時醫生的通病,必須要引以為戒。

第一,在發散體表之後,必須謹慎避免風寒,如果讓外邪再次侵入,就會使皮膚毛孔閉塞,熱毒必定會再次高漲,一直發汗也不會有效。同時也要嚴禁生冷水果,如果誤食,可能會因為寒濕損傷脾胃而導致腹瀉、食慾不振,這絕對會造成傷害。

第一,關於發散體表的藥物,凡是剛開始發燒,症狀類似傷寒,還不確定是不是痘疹時,應該先用發汗藥來治療。這時如果想驅散體表邪氣,也應該同時調理營氣,以柴歸飲為首選,但大便稀溏的人不宜使用,因為藥性較滋潤。其次是蘇葛湯,再次是升麻葛根湯,或者只用加減參蘇飲也可以。如果在寒冷的冬天,或是身體強壯、表邪不適合用發散的方法時,必須加入麻黃,一定要讓身體發出臭汗才好,只要熱退身涼,痘子自然就會輕微。如果剛開始發燒,有怕冷、身體發抖像瘧疾一樣的症狀,這是陽氣虛弱,應該用柴葛桂枝湯加上黃耆來治療,痘子長出來後就會痊癒。

第一,關於清熱解毒的藥物,是用來同時治療體表和內裡,兼具清熱和散邪的功效。一般來說,發熱嚴重的人毒性一定很強。如果身體經常出汗但高燒不退,或者同時感到煩躁口渴,這是因為內火太盛,導致體表和內裡都發熱,必須同時清熱解毒,可以使用連翹升麻湯或如聖湯。如果身體發熱如烙鐵、眼睛發紅、口乾、大小便不暢、煩躁不安,這是體表和內裡都是實熱,可以使用柴胡飲子,嚴重者可以使用大連翹飲、雙解散,或者調益元散來利大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