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詮 (8)
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詮 (8)
1. 發熱三朝治款(二十四)
一、表汗已透者,不得再汗,恐外亡陽而內傷氣也。
一、發熱之時,有腹痛脹滿者,必外邪與毒氣相併,未得外達而然,宜參蘇飲加砂仁,溫而散之。
一、初熱時,有驚搐譫語者,是為痘搐。微見而隨止者不必治。若元氣強壯而搐之甚者,宜羌活散調製過硃砂以表之。若痰涎壅盛,喉內作聲者,宜烈生薑湯,調化痰丸服之,或抱龍丸亦可。
一、此時渴欲茶水,只宜少與蔥白湯,既可止渴,亦可疏表。
一、痘瘡首尾皆畏泄瀉,宜檢本條速為治之,否則內潰脫陷之禍,不可勝言也。
徐氏曰:凡解表之藥,必在紅點未見之前,如熱之甚者,邪毒必甚,宜敗毒散或參蘇飲,調三酥餅。
張冀之曰:凡痘瘡一見紅點,便不可用升麻葛根湯,恐發得表虛也。程晨峰曰:治痘者不可輕用升麻,恐提氣上衝,引動肺氣也。按此二家之說,是皆治痘之大要,甚屬有理,但其中亦有宜否之辨。如陽氣下陷,不能透達肌表者,則暫用升麻,固其所宜。又或雖見紅點而表有熱邪未解者,則仍宜解散,亦不可緩。些二說者,雖不可堅執,實不可不知也。
吳東園曰:初熱時,只有二事,惟去邪扶正而已。邪熱盛則去邪而正氣自旺,正氣衰則扶正而邪熱自退。正氣盛而痘自發,熱為痘用,則不為害矣。邪氣退而正氣不受爍,血脈充裕,則痘自泰矣。須於此時看明,下手遲則無濟於事矣。
白話文:
一、如果已經發汗使身體透汗了,就不能再發汗,以免造成體表陽氣虛脫,內在的氣也受到損傷。
二、發熱的時候,如果出現腹痛、腹脹的情況,一定是外來的邪氣和毒氣同時存在,無法向外散發所導致的。應該服用參蘇飲,並加入砂仁,用溫和的方式來疏散它們。
三、剛開始發熱時,如果出現抽搐、胡言亂語的現象,這屬於痘疹引起的抽搐。如果只是輕微出現一下就停止了,就不必治療。如果本身元氣強壯但抽搐得很厲害,可以用羌活散調和少量朱砂來疏散表邪。如果痰液很多,喉嚨裡有痰鳴聲,應該服用濃烈的生薑湯,調服化痰丸,或是抱龍丸也可以。
四、這個時候如果口渴想喝茶水,只能少量給予蔥白湯,既能止渴,也能疏散表邪。
五、痘瘡無論是開始或結束,都害怕拉肚子,應該仔細檢查這方面的情況,盡快治療,否則會導致內部潰爛、虛脫下陷等嚴重的後果。
徐氏說:凡是解表的藥,一定要在紅點還沒出現之前服用。如果發熱很嚴重,表示邪毒也很嚴重,應該服用敗毒散或是參蘇飲,調和三酥餅一起服用。
張冀之說:凡是痘瘡一出現紅點,就不能使用升麻葛根湯,以免造成體表虛弱。程晨峰說:治療痘瘡時,不可以輕易使用升麻,以免提升氣機向上衝,牽動肺氣。我認為這兩位的說法,都是治療痘瘡的重點,非常有道理。但是其中也有適合或不適合的情況。比如陽氣下陷,無法透達肌膚表面的,可以暫時使用升麻,這就是適合的情況。又或者雖然出現紅點,但體表仍有熱邪未解的,仍然要進行疏散,也不可以遲緩。這兩種說法雖然不能固執地堅持,但也不能不知道。
吳東園說:剛開始發熱時,只有兩件事要做,就是祛除邪氣和扶助正氣。如果邪熱很盛,就應該祛除邪氣,那麼正氣自然就會旺盛;如果正氣衰弱,就應該扶助正氣,那麼邪熱自然就會消退。正氣旺盛,痘疹就會順利發出來,熱成為痘疹所利用,就不會有害處了。邪氣消退,正氣就不會受到損耗,血脈充足,那麼痘疹就會平穩痊癒。必須在這個時候看清楚狀況,如果下手晚了就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