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八須集 (13)
卷之八須集 (13)
1. 頭汗(五十)
頭汗之證有二,一為邪熱上壅,一為陽氣內脫也。蓋頭為諸陽之會,凡傷寒遍身得汗者,謂之熱越,若身無汗,則熱不得越而上蒸陽分,故但頭汗出也,治熱蒸者,可清可散,甚者可下,在去其熱而病自愈。至若氣脫一證,則多以妄下傷陰,或克伐太過,或泄瀉不止,以致陰竭於下,則陽脫於上,小水不通,而上見頭汗,則大危矣。
《論》曰:傷寒五六日,頭出汗,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難,脈細者,此為陽微結,乃半在裡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得屎而解。曰: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
《論》曰:傷寒十餘日,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曰: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則愈。
《論》曰:太陽病,醫反下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處無汗,際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也。曰:陽明病,但頭汗出,小便不利,必發黃。
《論》曰: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不利者死,若下痢不止者亦死。
《脈經》曰:陽氣上出,汗見於頭者,蓋陽脫也。
一、頭汗,脈緊數,有表邪當散者,宜小柴胡湯,或柴胡桂枝幹薑湯,及新方諸柴胡飲,俱可酌用。若有火邪,脈洪滑,內多煩熱,頭汗,當清者,宜人參白虎湯、益元散之類主之。若水結胸,心下滿,頭汗出者,或大陷胸湯,或小半夏茯苓湯。若便結,腹脹疼痛,頭汗者,宜承氣湯。
若諸虛泄瀉,陽脫頭汗者,宜速用獨參湯,或大補元煎、六味回陽飲等,作急救之,庶可保全。
白話文:
頭部出汗的狀況有兩種原因,一是邪熱向上積聚,一是陽氣向內脫失。頭部是所有陽氣匯集的地方,一般來說,傷寒病全身都出汗的,叫做熱氣發散,如果身體沒有出汗,那麼熱氣就無法發散,反而會向上蒸騰到陽氣的部位,所以只會出現頭部出汗的情況。治療這種熱氣蒸騰引起的頭汗,可以用清熱或發散的方法,嚴重時可以用瀉下的方法,只要去除熱氣,病自然就會好。至於陽氣脫失的狀況,大多是因為胡亂使用瀉藥損傷陰液,或是過度地攻伐,或是腹瀉不止,導致陰液在下方枯竭,陽氣就會從上方脫出,小便不通,同時出現頭部出汗,這就非常危險了。
《傷寒論》中說:傷寒五六天,出現頭部出汗,微微怕冷,手腳冰涼,心下感覺滿悶,不想吃東西,大便困難,脈搏細弱的,這是陽氣微弱且有結滯,屬於一半在裡一半在外的狀況。脈搏雖然沉緊,但不能說是少陰病,因為少陰病不會有汗,現在頭部出汗,所以知道不是少陰病,可以服用小柴胡湯,排便後就會好轉。《傷寒論》又說:傷寒五六天,已經發汗又用了瀉藥,胸脅感覺滿悶微結,小便不利,口渴但不嘔吐,只有頭部出汗,時而發冷時而發熱,心煩的,這是病情還沒解除,應該服用柴胡桂枝乾薑湯。
《傷寒論》還說:傷寒十多天,只是胸部有結滯而沒有明顯發熱的,這是水液停留在胸脅部位,只出現頭部出汗的,應該服用大陷胸湯。《傷寒論》又說:陽明病,出現便血和說胡話的,這是熱邪進入血室,只有頭部出汗的,應該針刺期門穴,根據實際情況瀉熱,大量出汗後就會好轉。
《傷寒論》說:太陽病,醫生反而使用瀉藥,如果沒有胸部結滯,只是頭部出汗,其他地方沒有汗,汗水只在脖子周圍,小便不順暢的,身體一定會發黃。《傷寒論》又說:陽明病,只有頭部出汗,小便不利,一定會發黃。
《傷寒論》說:濕氣重的病人使用瀉藥後,額頭出汗,呼吸急促,小便不順暢的,會死亡,如果腹瀉不止的,也會死亡。
《脈經》說:陽氣向上外散,汗水從頭部出來,這是陽氣脫失的表現。
總之,頭部出汗,脈搏緊數,屬於有表邪需要發散的,適合服用小柴胡湯,或柴胡桂枝乾薑湯,以及其他以柴胡為主的方劑,都可以酌情使用。如果屬於火邪,脈搏洪大滑動,體內煩熱,頭部出汗,應該清熱的,適合服用人參白虎湯、益元散之類的藥方。如果是水液停留在胸部,心下感覺滿悶,頭部出汗的,可以服用大陷胸湯,或者小半夏茯苓湯。如果是大便乾燥,腹部脹痛,頭部出汗的,應該服用承氣湯。
如果是各種虛弱引起的腹瀉,導致陽氣脫失而頭部出汗的,應該立即服用獨參湯,或者大補元煎、六味回陽飲等,作為緊急搶救,或許可以保全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