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七理集·雜證謨 (4)
卷之十七理集·雜證謨 (4)
1. 論脾胃
脾胃為水穀之海,得後天之氣也。何也?蓋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穀之養,非精血無以立形體之基,非水穀無以成形體之壯。精血之司在命門,水穀之司在脾胃,故命門得先天之氣,脾胃得後天之氣也。是以水穀之海,本賴先天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賴後天為之資。
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後天培養之力,則補天之功亦可居其強半,此脾胃之氣所關於人生者不小。且先天如朝廷,後天如司道,執政在先天,布政在後天,故人自有生以後,無非後天為之用,而形色動定,一無胃氣之不可。故經曰: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
又曰:人以水穀為本,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正以人之胃氣即土氣也,萬物無土皆不可,故土居五行之中而主於四季,即此義也。
由此推之,則凡胃氣之關於人者,無所不至,即臟腑、聲色、脈候、形體,無不皆有胃氣,胃氣若失,便是凶候。如五臟胃氣之病,則凡氣短氣奪而聲啞喘急者,此肺之胃敗也。神魂失守,昏昧日甚,而畏寒異常者,此心之胃敗也。躁擾煩劇,囊縮痙強,而恐懼無已者,此肝膽之胃敗也;脹滿不能運,飲食不能入,肉脫痰壅而服藥不應者,此脾之胃敗也。關門不能禁,水泉不能化,熱蒸不能退,骨痛之極不能解者,此腎之胃敗也。
又如五色之有胃氣者,無論青紅黑白,皆宜兼蒼黃明潤,若色赤如赭,或如衃血;色青如藍,或如草滋;色白如鹽,或如枯骨;色黃如枳實,或如黃土;色黑如炲,或如地蒼,而加之沉晦,是皆五色之胃敗也。又如脈象之有胃氣者,經曰:脈弱以滑,是有胃氣;脈實以堅,謂之益甚;脈逆四時,為不可治。故無論浮、沉、遲、數,皆宜兼見緩滑,方是脈中之胃氣。
若見但弦、但鉤、但毛、但石、但代,或弦搏之極而全無和氣,或微渺之極而全無神氣,總云真臟之見,是皆五脈之胃敗也。不獨此也,即如情性氣質,亦無不關於胃氣,蓋土性厚重,而輕薄者少胃氣,土色蒼固,而夭嫩者少胃氣,是可知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主,胃強則強,胃弱則衰,有胃則生,無胃則死。
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而凡脾胃受傷之處,所不可不察也。蓋脾胃之傷於外者,惟勞倦最能傷脾,脾傷則表裡相通,而胃受其困者為甚。脾胃之傷於內者,惟思憂忿怒最為傷心,心傷則母子相關,而化源隔絕者為甚,此脾胃之傷於勞倦情志者,較之飲食寒暑為更多也。故經曰:二陽之病發於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
再此之外,則脾胃屬土,惟火能生,故其本性則常惡寒喜暖,使非真有邪火,則寒涼之物最宜慎用,實所以防其微也。若待受傷,救之能無晚乎?此脾胃之傷於寒涼生冷者,又飲食嗜好之最易最多者也。故昔有柳公度者,善於攝生,或問其致壽之術,則曰:我無他也,但不以氣海熟生物,暖冷物,亦不以元氣佐喜怒耳。此得善養脾胃之道,所以便能致壽。
故凡欲察病者,必須先察胃氣,凡欲治病者,必須常顧胃氣,胃氣無損,諸可無慮。奈何今之醫家習矣不察,初不知元氣胃氣為何物,動輒止知攻病,開口便云有火,以致敗人胃氣,絕人穀氣者,不可勝紀。殊不知病之與命,孰為重輕?正之與邪,孰為緩急?矧此中的確之用,孰者宜先,孰者宜後,自有標本一定之理,原非可以意湊猜摸者也。
世有庸流,每借竊一二成語,東扯西拽,以似為是,偏執惑亂,欺人誤人,倘不幸遇之而不能燭其真偽,其亦命之使然乎,悲乎!悲乎!
白話文:
脾胃是水穀精微匯聚的地方,是後天之氣的來源。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人剛出生時,是依靠父母的精血為基礎,而出生後,則需要水穀的營養來維持生命。沒有精血就無法奠定身體的基礎,沒有水穀就無法使身體強壯。精血的運作歸屬於命門,水穀的運作歸屬於脾胃,所以命門得到的是先天之氣,脾胃得到的是後天之氣。因此,水穀精微匯聚的場所,本來是依靠先天之氣來主導,而精血匯聚的地方,又必須依賴後天之氣的滋養。
所以,人從出生到衰老,凡是先天不足的,只要能得到後天的培養,補足先天不足的功效也可以達到一半以上,這可見脾胃之氣對於人的一生至關重要。而且,先天之氣就像朝廷,後天之氣就像地方官員,執掌權力的是先天之氣,施行政令的是後天之氣。所以,人自出生以後,無時無刻不是在運用後天之氣,而人的形體、氣色、活動、靜止,沒有一樣能離開胃氣。所以經典說:「平常人的正常氣息都來自於胃,胃就是平常人的正常氣息,人如果沒有胃氣就是逆,逆就是死。」
又說:「人以水穀為根本,人如果斷絕水穀就會死亡,脈象沒有胃氣也會死亡。」正是因為人的胃氣就是土氣,萬物沒有土都不能生存,所以土居五行之中而主導四季,就是這個道理。
由此推論,凡是胃氣對於人的影響,無所不在,包括臟腑、聲音、氣色、脈象、形體,沒有一樣沒有胃氣的作用。胃氣如果喪失,就是凶險的徵兆。比如五臟的胃氣如果出現問題,凡是出現呼吸短促、氣息微弱、聲音嘶啞、喘息急促的,這是肺的胃氣衰敗了;神志不清、精神恍惚、病情日益加重、而且非常怕冷的,這是心的胃氣衰敗了;煩躁不安、痙攣抽搐、陰囊萎縮、恐懼不止的,這是肝膽的胃氣衰敗了;腹脹難受、無法消化食物、肌肉消瘦、痰液壅盛、吃藥沒有效果的,這是脾的胃氣衰敗了;大小便失禁、水分不能代謝、身體發熱不能退、骨頭疼痛劇烈的,這是腎的胃氣衰敗了。
再如五種顏色的表現,只要有胃氣,無論青紅黑白,都應該兼有蒼黃明潤的光澤,如果顏色紅得像赭石或像血塊,顏色青得像藍色或像雜草,顏色白得像鹽或像枯骨,顏色黃得像枳實或像黃土,顏色黑得像煤灰或像泥土,而且加上暗沉無光,這些都是五種顏色的胃氣衰敗了。又如脈象有胃氣的,經典說:「脈象微弱而滑利,是有胃氣的;脈象強實而堅硬,是病情更加嚴重;脈象與四季相逆,是不可救治的。」所以,無論浮、沉、遲、數,都應該同時出現緩和滑利的脈象,才是脈中正常的胃氣。
如果只出現弦、鉤、毛、石、代等單一的脈象,或者弦搏的極端而完全沒有平和之氣,或者微弱的極端而完全沒有精神,這都是臟腑真氣外露的表現,都是五種脈象的胃氣衰敗了。不單單是這樣,就是人的性格、氣質,也無不與胃氣有關。因為土的性質是厚重,輕浮的人通常少有胃氣;土的顏色是蒼勁堅固,嬌嫩的人通常少有胃氣。由此可知,土氣是萬物的根源,胃氣是養生的根本,胃氣強盛身體就強壯,胃氣衰弱身體就衰弱,有胃氣就生存,沒有胃氣就死亡。
所以養生的人一定要把脾胃放在首位,凡是脾胃受到損傷的地方,都不可不注意。脾胃從外部受傷,最能損傷脾的是勞累過度,脾受傷就會影響到內部,而胃受到的困擾最嚴重。脾胃從內部受傷,最能損傷心的是思慮過度、憂愁、憤怒,心受傷就會影響到母親(脾)和兒子(心)之間的關係,使得營養來源被阻斷,這種因為勞累過度和情緒不佳導致的脾胃損傷,比飲食寒冷和暑熱帶來的損傷更嚴重。所以經典說:「二陽病發作於脾,有不能隱藏和彎曲的症狀,女子月經不調,這種疾病會傳變為風消病,再傳變為息賁病,都是無法治癒的。」
除此之外,脾胃屬土,只有火才能生養它,所以它的本性總是厭惡寒冷喜歡溫暖。如果不是真的有邪火,那麼寒涼的食物最好謹慎食用,這實際上是為了預防輕微的損傷。如果等到受傷了再去治療,難道不會太晚嗎?這種脾胃由於寒涼生冷的飲食導致的損傷,是最容易發生而且最多的。所以以前有一個叫柳公度的人,很懂得養生,有人問他長壽的方法,他說:「我沒有別的,只是不讓氣海(丹田)吃不熟的食物、寒涼的食物,也不讓元氣隨著喜怒而耗散。」這就是懂得好好保養脾胃的方法,所以才能長壽。
因此,凡是想要診斷疾病的人,必須先觀察胃氣;凡是想要治療疾病的人,必須常常顧護胃氣,胃氣沒有損傷,其他就不用擔心。可是現在的醫生習慣了不觀察,開始根本不知道元氣和胃氣是什麼東西,動不動就知道攻伐疾病,開口就說有火,導致敗壞人的胃氣,斷絕人的穀氣,這種例子數不勝數。他們不知道疾病和生命,哪一個更重要?正氣和邪氣,哪一個更緊急?更何況,這裡面確實有效的方法,哪一個應該先用,哪一個應該後用,自有標本先後的道理,本來就不是可以隨意猜測的。
世上有一些庸醫,經常借用一兩個成語,東拉西扯,表面看好像是那麼回事,其實是偏執迷惑,欺騙誤導別人,如果很不幸遇到他們,又不能分辨真假,這也是命運使然吧,可悲啊!可悲啊!
2. 論東垣《脾胃論》
人以水穀為本,故脾胃為養生之本,惟東垣獨知其義,發為《脾胃論》曰:歷觀《內經》諸篇而參考之,則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此諸病之所由生也。因引《內經》之義,如《生氣通天論》曰: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陽氣者,煩勞則張。
故蒼天之氣貴清淨,陽氣惡煩勞,此病從脾胃生者一也。又引《五常政大論》曰: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陰精所奉,謂脾胃既和,穀氣上升,春夏令行,故其人壽。陽精所降,謂脾胃不和,穀氣下流,收藏令行,故其人夭,此病從脾胃生者二也。又引《六節藏象論》曰: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凡十一臟者,皆取決於膽也。
夫膽者,少陽春生之氣,春氣生則萬化安,故膽氣春升,則餘臟從之,膽氣不升,則餐泄腸澼不一而起,此病從脾胃生者三也。又引《本論》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此之謂氣者,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氣或乖錯,人何以生?此病從脾胃生者四也。
夫內傷脾胃,乃傷其氣,外感風寒,乃傷其形,傷其外為有餘,有餘者瀉之;傷其內為不足,不足者補之。內傷不足之病,苟誤認作外感有餘之病,而反瀉之,則虛其虛也。實實虛虛,如此死者,醫殺之耳。然則奈何?惟當以辛甘溫之劑補其中而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矣。
經曰:勞者溫之,損者溫之。又曰:溫能除大熱,大忌苦寒之藥。諸如此論,皆東垣獨得之見也。
茲察其所謂蒼天貴清淨,陽氣惡煩勞者,此指勞倦之為病也。所謂收藏令行,故其人夭者,此指陰盛陽衰之為病也。所謂春氣升則萬物安者,此指降則無生之為病也。所謂氣或乖錯,人何以生者,此指陽氣受傷之為病也。東垣此言,其垂惠後世,開導末學之功,誠非小矣。
獨怪其前論中又有矛盾之談,如曰飲食失節,寒溫不適,脾胃乃傷,此固喜、怒、憂、恐損耗元氣,資助心火,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者,下焦包絡之火,元氣之賊也,火與元氣不兩立,火勝則乘其土位,此所以為病。若此數語,則大見矛盾矣。第觀其前四條,則總慮陽氣之受傷也,故曰大忌苦寒之藥。
此一節又云火勝之為病,更當何法以治之?且所云喜、怒、憂、恐損傷元氣,資助心火,火勝則乘其土位,此何說也?夫元氣既損,多見生陽日縮,神氣日消,何以反助心火?脾胃屬土,得火則生,何謂火勝則乘其土位?且人之元氣,本貴清和,寒固能病,熱亦能病。
然熱傷元氣,而因勞動火者,固常有之,此自不得不從清補;若因勞犯寒,而寒傷脾胃者,尤酷尤甚,此可概言為火乎?第熱證顯而寒證隱,故熱證易見而寒證不之覺也;真熱證猶易辨,而假熱證尤不易辨也。矧元氣屬陽,火其類也,而熱為同氣,邪猶可制;陰為陽賊,寒其仇也,而生機被伐,無不速亡,故經云少火生氣,未聞少寒生氣也。又云避風如避箭,未聞避熱如避箭也。
由此觀之,則何不曰寒與元氣不兩立,而反云火與元氣不兩立乎?茲舉火字特以為言,致令後生之妄言火者,反盡忘東垣前四條之格言,而單執不兩立之說,用為治火之成按,是東垣戒之而反以誨之,此其白璧之瑕,余實不能不為東垣惜也。
及再考東垣之方,如補中益氣湯,升陽益胃湯,黃耆人參湯,清暑益氣湯等方,每用升柴,此即其培養春生之意,而每用芩連,亦即其制伏火邪之意,第以二三分之芩連,固未必即敗陽氣,而以五七分之參朮,果即能斡旋元氣乎?用是思及仲景,見其立方之則,用味不過三四品,用數每至二三兩;且人之氣血本大同,疾病多相類,而仲景之方大而簡,東垣之方小而雜,何其懸絕一至如此?此其中要必有至道存焉。賓以後學,固不敢直判其孰是孰非,而私心向往,則不能不霄壤於其間也。
一、脾胃三方,有論在前飲食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