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八須集 (14)
卷之八須集 (14)
1. 吐蛔(五十一)
凡治傷寒,若見吐蛔者,雖有大熱,忌用涼藥,犯之必死。蓋胃中有寒,陽氣弱極,則蛔逆而上,此大凶之兆也。急用炮姜理中湯一服,加烏梅二個,花椒一、二十粒,服後待蛔定,然後以小柴胡或補中益氣等劑,漸治其餘。蓋蛔聞酸則靜,見苦則安也。仲景曰:病人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蛔。蛔厥證見前三十九。
白話文:
凡是治療傷寒,如果看到病人吐蛔蟲,即使有很嚴重的高燒,也要避免使用寒涼的藥物,誤用了會導致死亡。這是因為胃裡有寒氣,陽氣極度虛弱,所以蛔蟲才會逆行向上跑出來,這是非常不好的徵兆。這時要趕快用炮薑理中湯服用一帖,再加入兩個烏梅和十到二十粒花椒。服藥後等蛔蟲安靜下來,然後再用小柴胡湯或補中益氣湯等藥劑,慢慢治療其他的症狀。因為蛔蟲聽到酸味就會安靜,遇到苦味就會安定下來。張仲景說過:病人有寒氣,又讓他發汗,導致胃裡變冷,必定會吐蛔蟲。蛔蟲厥證的相關內容,在前面第三十九篇有提到。
2. 腹痛(五十二)
陶節庵曰:傷寒腹痛有四,若繞臍硬痛,大便結實,煩渴者,皆屬燥屎痛,急用寒藥下之。因食積而痛者,治亦同。
一、若小腹硬痛,小水自利,大便黑,身目黃者,屬蓄血痛,亦用寒劑加行血藥,下盡黑物自愈。
一、凡傷寒腹中痛甚,但將涼水一盞,與病者飲而試之,若飲水後痛稍可者屬熱痛,當用涼藥清之。以上三條,皆實熱痛也,必脈來沉實有力,方是此證,若微弱者,仍當詳審,從緩治之。
一、若飲水愈加作痛,此為寒痛,當用溫藥和之。和之不已,而或四肢厥冷,嘔吐瀉利者,急用熱藥救之。但須詳脈之有力無力,方為良法。
白話文:
陶節庵說:傷寒引起的腹痛有四種情況,如果是肚臍周圍又硬又痛,大便乾硬,而且感到煩躁口渴的,都屬於燥屎痛,要趕快用寒涼的藥物來瀉下。如果是因為食物積滯引起的腹痛,治療方法也相同。
第一種情況,如果是小腹又硬又痛,小便正常,大便呈黑色,身體和眼睛發黃的,屬於瘀血積滯的疼痛,也要用寒涼藥物,再加上活血化瘀的藥物,將黑色的瘀血排乾淨就會痊癒。
第二種情況,凡是傷寒引起的腹痛很厲害的,可以給病人喝一杯涼水試試,如果喝水後疼痛稍微減輕的,屬於熱痛,應該用寒涼的藥物來清除熱邪。以上這三種情況,都是屬於實熱的疼痛,一定要脈象沉實有力,才是這種病症,如果脈象微弱無力,仍然要詳細審查,慢慢治療。
第三種情況,如果喝水後疼痛更加劇烈,這是寒痛,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調和。如果調和後疼痛沒有停止,而且出現四肢冰冷、嘔吐腹瀉的情況,要趕快用熱藥來救治。但必須詳細診察脈象是否有力,才是正確的方法。
3. 下痢(五十三)
凡雜證下痢,多責於寒,傷寒下痢,有寒有熱。蓋熱邪傳裡,則亦有下痢之證,但寒痢最多,熱痢則僅見耳。治者當辨寒熱,若誤用之,則為害最大。
仲景《論》曰: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痢,下痢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少陰病,吐痢,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少陰病,下痢,白通湯主之。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痢,四肢沉重疼痛,自下痢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痢,或下痢,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少陰病,下痢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痢止脈不出者,四逆湯主之。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下痢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下痢清穀,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
按:此諸論,乃皆言寒痢之當溫也。如所云手足厥逆,惡寒腹痛,脈微欲絕,下痢清穀之類,此固陰寒之甚者也。其於疑似之間,則猶有真辨:凡傷寒下痢由熱邪者,必有煩躁大熱,酷欲冷水等證,亦必有洪滑強盛數實等脈,如果表裡俱熱,方可作火證論治。若其脈雖數而無力,外雖身熱而不惡熱,內雖渴而不喜冷,此其內本不熱,而病為下痢者,悉屬虛寒,治宜四逆湯、理中湯、溫胃飲、胃關煎、五苓散之類,酌用可也。或表裡寒邪俱甚,則當以麻桂飲相兼用之為最妥。
若以寒痢作熱痢,妄用寒涼,再損胃氣,則無有不死。
《論》曰:下痢,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四逆湯,攻表桂枝湯。
按:此一條,乃言表裡俱病而下痢者,雖有表證,所急在裡,蓋里有不實,則表邪愈陷,即欲表之,而中氣無力,亦不能散。故凡見下痢中虛者,速當先溫其里,裡實氣強,則表邪自解,溫中可以散寒,即此謂也。
《論》曰:熱痢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下痢,脈數,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少陰病,下痢,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按:此三條,乃言熱痢之當清也。但既云脈數,又欲飲水,是誠熱矣,然寒邪在表,脈無不數,但數而有力者為陽證,數而無力者,即陰證矣。瀉痢亡津,無有不渴,但渴欲飲水,愈多愈快者為陽證,若口雖欲水,而腹不欲咽者,即非陽證矣。此外,如渴欲茶湯者,乃瀉渴之當然也,不得悉認為熱證。
一、凡傷寒表邪未解,脈實滑數,喜冷氣壯,內外俱熱而下痢者,宜柴芩煎主之。
《論》曰:少陰病,自痢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下痢,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下痢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
白話文:
各種複雜原因引起的腹瀉,大多歸咎於寒邪。傷寒引起的腹瀉,有寒證也有熱證。熱邪傳入體內,也會出現腹瀉的症狀,但寒邪引起的腹瀉最常見,熱邪引起的腹瀉比較少見。治療時應辨別寒熱,如果用錯藥物,造成的傷害會非常大。
《傷寒論》說:「腹瀉卻不口渴的,屬於太陰病,是因為臟腑有寒氣的緣故,應當溫補,適合服用四逆湯之類的藥物。」少陰病發病二三天,到四五天,出現腹痛,小便正常但持續腹瀉,排出膿血的,用桃花湯治療。少陰病,出現嘔吐腹瀉、手腳冰冷、煩躁不安快要死掉的,用吳茱萸湯治療。少陰病,腹瀉的,用白通湯治療。少陰病,發病二三天沒有好轉,到四五天,出現腹痛,小便正常,四肢沉重疼痛,並且開始腹瀉的,這是因為體內有水濕,患者可能咳嗽、小便不順暢、腹瀉或嘔吐,用真武湯治療。
少陰病,腹瀉拉出未消化食物,體內寒冷體外發熱,手腳冰冷,脈搏微弱快要停止,身體卻不覺得怕冷,臉色發紅,可能腹痛、乾嘔、咽喉痛,或者腹瀉停止但脈搏摸不到的,用四逆湯治療。大量出汗,熱症沒有退去,體內拘急、四肢疼痛,腹瀉、手腳冰冷而且怕冷的,用四逆湯治療。腹瀉拉出未消化食物,不可以用發散的藥物,如果發汗一定會腹脹。
以上這些論述,都是在講寒邪導致的腹瀉應當溫補。像手腳冰冷、怕冷腹痛、脈搏微弱快要停止、腹瀉拉出未消化食物等,都是陰寒非常嚴重的表現。在疑似的情況下,仍然要仔細分辨:凡是傷寒引起的腹瀉,如果是由熱邪引起的,一定會有煩躁、高燒、非常想喝冷水等症狀,也一定會有脈搏洪大有力、跳動快速等情況。如果體表體內都發熱,才能當作熱證來治療。如果脈搏跳動雖然快但無力,體外雖然發熱卻不覺得怕熱,體內雖然口渴卻不喜歡喝冷水,這就表示體內本來沒有熱,腹瀉是因為虛寒引起的,治療應當使用四逆湯、理中湯、溫胃飲、胃關煎、五苓散等藥物,酌情選用。如果體表體內寒邪都很嚴重,就應當麻桂飲一起使用最為妥當。
如果把寒邪引起的腹瀉當成熱邪引起的腹瀉,妄用寒涼藥物,再次損傷胃氣,就會沒有活路。
《傷寒論》說:「腹瀉、腹脹滿、身體疼痛的,應當先溫補體內,然後再發散體表,溫補體內用四逆湯,發散體表用桂枝湯。」
這條論述是在說體表體內都有病而導致腹瀉的情況。雖然有體表的症狀,但最緊急的是體內的問題。因為體內虛弱,體表的邪氣會更加深入,即使想發散體表,但中氣無力,也無法散去。因此,凡是看到腹瀉體內虛弱的,應當先溫補體內,體內充實、氣力強健了,體表的邪氣自然會消散。溫補中焦可以驅散寒邪,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傷寒論》說:「熱性腹瀉,裡急後重(想拉卻拉不出來的感覺)的,用白頭翁湯治療。腹瀉,脈搏跳動快,想喝水的,是因為體內有熱,用白頭翁湯治療。少陰病,腹瀉六七天,出現咳嗽、嘔吐、口渴、心煩睡不著的,用豬苓湯治療。」
這三條論述是在說熱性腹瀉應當清熱。既然說脈搏跳動快,又想喝水,的確是熱證,但寒邪在體表,脈搏也會跳動快,只是脈搏跳動快而且有力的是陽證,跳動快而無力的是陰證。腹瀉導致體液流失,沒有不口渴的,但口渴想喝水,喝得越多越快的,是陽證;如果口渴,卻不想喝水的,就不是陽證。此外,像口渴想喝茶湯的,是腹瀉口渴的自然現象,不能都認為是熱證。
凡是傷寒,體表邪氣沒有解除,脈搏洪大有力而且跳動快,喜歡涼爽、氣力強健,體表體內都發熱並且腹瀉的,用柴芩煎治療。
《傷寒論》說:「少陰病,腹瀉拉出清澈的水,顏色純青,心下一定會疼痛,口乾舌燥的,應當立刻用瀉藥,適合用大承氣湯。腹瀉,三部脈象都平和,按壓心下感覺堅硬的,應當立刻用瀉藥,適合用大承氣湯。腹瀉並且說胡話的,是有燥屎,適合用小承氣湯。」
這三條論述是在說腹瀉應當用瀉藥的情況。凡是傷寒引起的腹瀉,本來不是陽明實邪,不應當說胡話,現在既然說胡話,就知道是有燥屎應當去除。如果少陰病腹瀉,心下有疼痛和硬結,一定是有積聚,也應當用瀉藥。
凡是習慣性腹瀉的人,身體涼爽、脈搏細小的,是順症;身體發熱、脈搏粗大的,是逆症。這是指體外沒有表證,而疾病在臟腑的情況。腹瀉,一天拉十幾次,脈搏反而有力的,就會死亡。發熱、腹瀉嚴重到極點、手腳冰冷不停止的,就會死亡。眼睛直視、說胡話並且腹瀉的,就會死亡。腹瀉、沒有脈搏、手腳冰冷,用艾灸也無法溫熱、脈搏微弱的,就會死亡。少陰病,腹瀉,煩躁不安睡不著的,就會死亡。總之腹瀉這種症狀,是導致氣脫最快的情況,五種奪氣(奪血、奪汗、奪陰、奪陽、奪津液)之中,腹瀉最為嚴重。
《金匱要略》說:「六腑的氣絕於體外的,會手腳冰冷;五臟的氣絕於體內的,會腹瀉不止。臟腑的氣已經脫失,無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