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三十九人集·婦人規(下) (6)
卷之三十九人集·婦人規(下) (6)
1. 產後發熱(四九)
產後發熱,有風寒外感而熱者,有邪火內盛而熱者,有水虧陰虛而熱者,有因產勞倦虛煩而熱者,有去血過多頭暈悶亂煩熱者。諸證不同,治當辨察。
一、產後有外感發熱者,蓋臨盆之際,多有露體用力,無暇他顧,此時或遇寒邪,則乘虛而入,感之最易。若見頭疼身痛,憎寒發熱,或腰背拘急,脈見緊數,即產後外感證也。然此等外感,不過隨感隨病,自與正傷寒宿感者不同,故略加解散即自痊。可勿謂新產之後不宜表散,但當酌其虛實而用得其宜耳。
凡產後感邪,氣不甚虛者,宜三柴胡飲。若氣虛脾弱而感者,宜四柴胡、五柴胡飲。若肝脾腎三陰不足而感者,宜補陰益氣煎。若虛寒之甚者,宜理陰煎。若產婦強壯氣實而感者,宜正柴胡飲。若兼內火盛而外邪不解者,宜一柴胡飲。若風寒俱感,表裡俱滯者,宜五積散。
一、產後有火證發熱者,但外感之熱多在表,火證之熱多在裡。此必以調攝太過,或時令熱甚,或強以酒,或誤用參、朮、薑、桂大補之藥,或過用炭火,或窗牖太密,人氣太盛,或氣體本實而過於動作。凡屬太過,皆能生火。火盛於內,多見潮熱內熱,煩渴喜冷,或頭痛多汗,便實尿赤,及血熱妄行,但無表證,脈見緩滑不緊而發熱者,便是火證,宜清化飲、保陰煎之類主之。若本元不虛,或火之甚而勢之急者,即徙薪飲、抽薪飲亦所常用,不必疑也。
一、產後有陰虛發熱者,必素稟脾腎不足,及產後氣血俱虛,故多有之。其證則倏忽往來,時作時止,或晝或夜,進退不常,或精神困倦,怔忡恍惚,但察其外無表證,而脈見弦數,或浮弦豁大,或微細無力。其來也漸,非若他證之暴至者,是即陰虛之候,治當專補真陰,宜小營煎、三陰煎、五陰煎之類,隨宜主之。若陰虛兼火而微熱者,宜一陰煎。
若陰虛兼火之甚而大熱者,宜加減一陰煎。若陰虛火盛,熱而多汗者,宜當歸六黃湯。若陰中之陽虛,火不歸源而熱者,宜大營煎、理陰煎、右歸飲之類主之。若血虛陽不附陰,煩熱作渴者,宜人參當歸湯。若氣血俱虛,發熱煩躁,面赤作渴,宜八珍湯、十全大補湯。若熱甚而脈微者,宜急加桂、附,或認為火,則禍在反掌。
一、產後有去血過多發熱者,其證必煩渴短氣,頭痛頭暈,悶亂內熱,是亦陰虛之屬,宜人參當歸湯主之。
立齋曰:大凡元氣虛弱而發熱者,皆內真寒而外假熱也。但用六君或補中益氣加炮姜溫補脾氣,諸證自退。若四肢畏冷,急加附子。凡新產陰血暴傷,陽無所附而外熱,宜用四物、炮姜,補陰以配陽。若因誤服寒涼克伐之劑而外熱,此為寒氣格陽於外,宜用四君子加薑、桂;如不應,急加附子。若或肌膚髮熱,面目赤色,煩渴引飲,此血脫髮躁,宜用當歸補血湯。
白話文:
產後發熱(四九)
產後發熱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風寒外感、內有邪火、陰虛水虧、產後勞累虛弱,或產後失血過多等。不同的原因,治療方法也不同,必須仔細辨別。
一、產後外感發熱:生產過程中,產婦常常衣衫不整、用力過猛,容易受寒邪侵襲。如果出現頭痛、身痛、畏寒發熱、腰背痠痛等症狀,脈象緊數,就是產後外感。但這種外感與一般的傷寒不同,通常較輕,只要稍微疏散風寒就能痊癒。產後並不忌諱服用發散的藥物,只是要根據產婦的虛實情況,選擇適合的藥物。
產後外感,氣虛不嚴重者,宜用三柴胡飲;氣虛脾弱者,宜用四柴胡飲或五柴胡飲;肝脾腎三陰不足者,宜用補陰益氣煎;虛寒嚴重者,宜用理陰煎;產婦體質強壯,氣血充足者,宜用正柴胡飲;兼有內火但外邪未解者,宜用一柴胡飲;風寒表裡俱滯者,宜用五積散。
二、產後火證發熱:外感發熱多在肌表,火證發熱則多在內裡。火證通常是由於調養不當,例如天氣炎熱、飲酒過量、服用過多溫熱補藥(如人參、白朮、生薑、桂枝)、靠近火源過久、房間密閉不通風、活動過度等因素造成的。這些因素都會導致體內火氣旺盛。火盛則表現為潮熱、口渴、喜涼、頭痛、多汗、大便秘結、小便赤黃,以及出血等症狀,但沒有表證,脈象緩滑而發熱,這就是火證,宜用清化飲、保陰煎等藥物治療。如果體質本不虛弱,或火勢很猛烈,也可以使用徙薪飲、抽薪飲。
三、產後陰虛發熱:這往往是因體質先天脾腎不足,或產後氣血兩虛所致。症狀表現為發熱時作時止,晝夜不定,精神倦怠,心悸不安,但無表證,脈象弦數,或浮大,或細弱無力。陰虛發熱來勢緩慢,不像其他發熱症狀那樣突然出現。治療應著重滋補真陰,可選用小營煎、三陰煎、五陰煎等藥物。陰虛兼有輕微火熱者,宜用一陰煎;陰虛火盛,發熱明顯者,宜加減一陰煎;陰虛火旺,發熱多汗者,宜用當歸六黃湯;陰虛陽虛,火氣不能歸於腎臟而發熱者,宜用大營煎、理陰煎、右歸飲等;血虛陽氣不能溫煦陰血,煩熱口渴者,宜用人參當歸湯;氣血兩虛,發熱煩躁,面紅口渴者,宜用八珍湯、十全大補湯;若發熱嚴重而脈象微弱,應迅速加入桂枝、附子等溫陽藥物,否則反而有害。
四、產後失血過多發熱:症狀為口渴氣短、頭痛頭暈、胸悶煩躁、內熱,這也是陰虛的一種,宜用人參當歸湯。
總結:元氣虛弱而發熱者,往往是內虛寒外假熱,可使用六君子湯或補中益氣湯加炮姜溫補脾胃,症狀自然會減輕。若四肢畏寒,則需加入附子。新產後陰血受損,陽氣無依而外熱者,宜用四物湯加炮姜,補陰配陽。若因服用寒涼藥物而導致外熱,這是寒邪阻礙陽氣於外,宜用四君子湯加生薑、桂枝,若無效,則需加入附子。如果肌膚發熱,面紅赤,口渴引飲,這是由於失血導致的煩躁,宜用當歸補血湯。
2. 產後乍寒乍熱(五十)
產後乍寒乍熱,總由血氣虛損,陰陽不和而然。若陽勝則乍熱,陰勝則乍寒。凡陰勝而寒多者,宜增損四物湯、理陰煎。若陽勝而熱多者,宜四物湯、三陰煎。若陽氣陷入陰中而乍寒乍熱者,宜補中益氣湯、補陰益氣煎。若陰陽俱虛而寒熱者,宜八珍湯、十全大補湯。若敗血不散,流入陰中而作寒熱者,宜決津煎、殿胞煎。
若血實氣壅者,宜奪命丹。陳無擇曰:敗血流閉諸陰則寒,流閉諸陽則熱,宜五積散。若有外感者,宜從前產後發熱調治。
白話文:
產後忽冷忽熱,主要是因為血氣虧損,陰陽失調造成的。如果陽氣旺盛就容易發熱,陰氣旺盛就容易發冷。
如果陰氣盛而寒冷較多,應該服用增損四物湯、理陰煎。如果陽氣盛而發熱較多,應該服用四物湯、三陰煎。如果陽氣陷入陰中而忽冷忽熱,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補陰益氣煎。如果陰陽都虛弱而出現冷熱交替,應該服用八珍湯、十全大補湯。如果瘀血未散,流入陰中而導致冷熱交替,應該服用決津煎、殿胞煎。
如果血氣充盈阻塞,應該服用奪命丹。陳無擇說:瘀血阻塞陰經則發冷,阻塞陽經則發熱,應該服用五積散。如果有外感,則應參考產後發熱的治療方法。
3. 蓐勞(五一)
蓐,草荐也。產婦坐草艱難,以致過勞心力,故曰蓐勞,此即產後勞倦也。其證則或為寒熱如瘧,或頭疼自汗,或眩暈昏沉,或百節疼痛,或倦怠喘促,飲食不甘,形體虛羸之類,皆其候也,悉當以培補元氣為主。若初產後蓐勞困倦,惟豬腰湯為妙,或用黃雌雞湯、白茯苓散。
若蓐勞虛汗不止,宜母雞湯。若兼臟寒者,宜羊肉湯。若氣血俱虛者,宜五福飲、十全大補湯。若兼外邪發熱者,宜補陰益氣煎、補中益氣湯。若兼外邪發熱而中寒背惡寒者,宜理陰煎,詳加減法治之。若兼陽虛內寒者,宜五君子煎,或理陰煎。若陽盛陰虛兼內熱者,宜五福飲加芍藥、黃芩、地骨皮之類,隨宜用之。
白話文:
蓐勞是指產婦生產後因長時間坐在草席上,導致身心過度勞累而引起的疾病,也就是產後疲勞。症狀可能包括寒熱交替像瘧疾一樣、頭痛自汗、頭暈昏沉、全身疼痛、疲倦氣喘、食慾不振、體虛消瘦等,這些都是蓐勞的表現。治療原則應以滋補元氣為主。
如果產後初次出現蓐勞和疲倦,豬腰湯效果最好,也可以用黃雌雞湯或白茯苓散。
如果蓐勞伴隨盜汗不止,適合服用母雞湯;如果同時伴有臟腑寒冷,則適合服用羊肉湯;如果氣血都虛弱,則適合服用五福飲或十全大補湯;如果伴隨外邪入侵而發熱,則適合服用補陰益氣湯或補中益氣湯;如果伴隨外邪入侵發熱,但同時又有裡寒背部發冷的症狀,則適合服用理陰煎,需根據實際情況加減藥物;如果伴隨陽虛內寒,則適合服用五君子湯或理陰煎;如果陽盛陰虛又伴隨內熱,則適合服用五福飲,並加入芍藥、黃芩、地骨皮等藥物,需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