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七理集·雜證謨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七理集·雜證謨 (1)

1. 論脾胃

脾胃為水穀之海,得後天之氣也。何也?蓋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穀之養,非精血無以立形體之基,非水穀無以成形體之壯。精血之司在命門,水穀之司在脾胃,故命門得先天之氣,脾胃得後天之氣也。是以水穀之海,本賴先天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賴後天為之資。

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後天培養之力,則補天之功亦可居其強半,此脾胃之氣所關於人生者不小。且先天如朝廷,後天如司道,執政在先天,布政在後天,故人自有生以後,無非後天為之用,而形色動定,一無胃氣之不可。故經曰: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

又曰:人以水穀為本,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正以人之胃氣即土氣也,萬物無土皆不可,故土居五行之中而主於四季,即此義也。

由此推之,則凡胃氣之關於人者,無所不至,即臟腑、聲色、脈候、形體,無不皆有胃氣,胃氣若失,便是凶候。如五臟胃氣之病,則凡氣短氣奪而聲啞喘急者,此肺之胃敗也。神魂失守,昏昧日甚,而畏寒異常者,此心之胃敗也。躁擾煩劇,囊縮痙強,而恐懼無已者,此肝膽之胃敗也;脹滿不能運,飲食不能入,肉脫痰壅而服藥不應者,此脾之胃敗也。關門不能禁,水泉不能化,熱蒸不能退,骨痛之極不能解者,此腎之胃敗也。

又如五色之有胃氣者,無論青紅黑白,皆宜兼蒼黃明潤,若色赤如赭,或如衃血;色青如藍,或如草滋;色白如鹽,或如枯骨;色黃如枳實,或如黃土;色黑如炲,或如地蒼,而加之沉晦,是皆五色之胃敗也。又如脈象之有胃氣者,經曰:脈弱以滑,是有胃氣;脈實以堅,謂之益甚;脈逆四時,為不可治。故無論浮、沉、遲、數,皆宜兼見緩滑,方是脈中之胃氣。

若見但弦、但鉤、但毛、但石、但代,或弦搏之極而全無和氣,或微渺之極而全無神氣,總云真臟之見,是皆五脈之胃敗也。不獨此也,即如情性氣質,亦無不關於胃氣,蓋土性厚重,而輕薄者少胃氣,土色蒼固,而夭嫩者少胃氣,是可知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主,胃強則強,胃弱則衰,有胃則生,無胃則死。

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而凡脾胃受傷之處,所不可不察也。蓋脾胃之傷於外者,惟勞倦最能傷脾,脾傷則表裡相通,而胃受其困者為甚。脾胃之傷於內者,惟思憂忿怒最為傷心,心傷則母子相關,而化源隔絕者為甚,此脾胃之傷於勞倦情志者,較之飲食寒暑為更多也。故經曰:二陽之病發於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

再此之外,則脾胃屬土,惟火能生,故其本性則常惡寒喜暖,使非真有邪火,則寒涼之物最宜慎用,實所以防其微也。若待受傷,救之能無晚乎?此脾胃之傷於寒涼生冷者,又飲食嗜好之最易最多者也。故昔有柳公度者,善於攝生,或問其致壽之術,則曰:我無他也,但不以氣海熟生物,暖冷物,亦不以元氣佐喜怒耳。此得善養脾胃之道,所以便能致壽。

白話文:

脾胃是水穀精微匯聚的地方,是後天之氣的來源。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人剛出生時,是依靠父母的精血為基礎,而出生後,則需要水穀的營養來維持生命。沒有精血就無法奠定身體的基礎,沒有水穀就無法使身體強壯。精血的運作歸屬於命門,水穀的運作歸屬於脾胃,所以命門得到的是先天之氣,脾胃得到的是後天之氣。因此,水穀精微匯聚的場所,本來是依靠先天之氣來主導,而精血匯聚的地方,又必須依賴後天之氣的滋養。

所以,人從出生到衰老,凡是先天不足的,只要能得到後天的培養,補足先天不足的功效也可以達到一半以上,這可見脾胃之氣對於人的一生至關重要。而且,先天之氣就像朝廷,後天之氣就像地方官員,執掌權力的是先天之氣,施行政令的是後天之氣。所以,人自出生以後,無時無刻不是在運用後天之氣,而人的形體、氣色、活動、靜止,沒有一樣能離開胃氣。所以經典說:「平常人的正常氣息都來自於胃,胃就是平常人的正常氣息,人如果沒有胃氣就是逆,逆就是死。」

又說:「人以水穀為根本,人如果斷絕水穀就會死亡,脈象沒有胃氣也會死亡。」正是因為人的胃氣就是土氣,萬物沒有土都不能生存,所以土居五行之中而主導四季,就是這個道理。

由此推論,凡是胃氣對於人的影響,無所不在,包括臟腑、聲音、氣色、脈象、形體,沒有一樣沒有胃氣的作用。胃氣如果喪失,就是凶險的徵兆。比如五臟的胃氣如果出現問題,凡是出現呼吸短促、氣息微弱、聲音嘶啞、喘息急促的,這是肺的胃氣衰敗了;神志不清、精神恍惚、病情日益加重、而且非常怕冷的,這是心的胃氣衰敗了;煩躁不安、痙攣抽搐、陰囊萎縮、恐懼不止的,這是肝膽的胃氣衰敗了;腹脹難受、無法消化食物、肌肉消瘦、痰液壅盛、吃藥沒有效果的,這是脾的胃氣衰敗了;大小便失禁、水分不能代謝、身體發熱不能退、骨頭疼痛劇烈的,這是腎的胃氣衰敗了。

再如五種顏色的表現,只要有胃氣,無論青紅黑白,都應該兼有蒼黃明潤的光澤,如果顏色紅得像赭石或像血塊,顏色青得像藍色或像雜草,顏色白得像鹽或像枯骨,顏色黃得像枳實或像黃土,顏色黑得像煤灰或像泥土,而且加上暗沉無光,這些都是五種顏色的胃氣衰敗了。又如脈象有胃氣的,經典說:「脈象微弱而滑利,是有胃氣的;脈象強實而堅硬,是病情更加嚴重;脈象與四季相逆,是不可救治的。」所以,無論浮、沉、遲、數,都應該同時出現緩和滑利的脈象,才是脈中正常的胃氣。

如果只出現弦、鉤、毛、石、代等單一的脈象,或者弦搏的極端而完全沒有平和之氣,或者微弱的極端而完全沒有精神,這都是臟腑真氣外露的表現,都是五種脈象的胃氣衰敗了。不單單是這樣,就是人的性格、氣質,也無不與胃氣有關。因為土的性質是厚重,輕浮的人通常少有胃氣;土的顏色是蒼勁堅固,嬌嫩的人通常少有胃氣。由此可知,土氣是萬物的根源,胃氣是養生的根本,胃氣強盛身體就強壯,胃氣衰弱身體就衰弱,有胃氣就生存,沒有胃氣就死亡。

所以養生的人一定要把脾胃放在首位,凡是脾胃受到損傷的地方,都不可不注意。脾胃從外部受傷,最能損傷脾的是勞累過度,脾受傷就會影響到內部,而胃受到的困擾最嚴重。脾胃從內部受傷,最能損傷心的是思慮過度、憂愁、憤怒,心受傷就會影響到母親(脾)和兒子(心)之間的關係,使得營養來源被阻斷,這種因為勞累過度和情緒不佳導致的脾胃損傷,比飲食寒冷和暑熱帶來的損傷更嚴重。所以經典說:「二陽病發作於脾,有不能隱藏和彎曲的症狀,女子月經不調,這種疾病會傳變為風消病,再傳變為息賁病,都是無法治癒的。」

除此之外,脾胃屬土,只有火才能生養它,所以它的本性總是厭惡寒冷喜歡溫暖。如果不是真的有邪火,那麼寒涼的食物最好謹慎食用,這實際上是為了預防輕微的損傷。如果等到受傷了再去治療,難道不會太晚嗎?這種脾胃由於寒涼生冷的飲食導致的損傷,是最容易發生而且最多的。所以以前有一個叫柳公度的人,很懂得養生,有人問他長壽的方法,他說:「我沒有別的,只是不讓氣海(丹田)吃不熟的食物、寒涼的食物,也不讓元氣隨著喜怒而耗散。」這就是懂得好好保養脾胃的方法,所以才能長壽。

因此,凡是想要診斷疾病的人,必須先觀察胃氣;凡是想要治療疾病的人,必須常常顧護胃氣,胃氣沒有損傷,其他就不用擔心。可是現在的醫生習慣了不觀察,開始根本不知道元氣和胃氣是什麼東西,動不動就知道攻伐疾病,開口就說有火,導致敗壞人的胃氣,斷絕人的穀氣,這種例子數不勝數。他們不知道疾病和生命,哪一個更重要?正氣和邪氣,哪一個更緊急?更何況,這裡面確實有效的方法,哪一個應該先用,哪一個應該後用,自有標本先後的道理,本來就不是可以隨意猜測的。

世上有一些庸醫,經常借用一兩個成語,東拉西扯,表面看好像是那麼回事,其實是偏執迷惑,欺騙誤導別人,如果很不幸遇到他們,又不能分辨真假,這也是命運使然吧,可悲啊!可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