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3)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3)
1. 經義
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入五臟則䐜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故喉主天氣,咽主地氣。故陽受風氣,陰受濕氣。故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
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帝曰: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脈貫胃屬脾絡嗌,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
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日以益衰,陰道不利,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藏氣法時論》曰: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腳下痛,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血者。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病在脾,愈於秋,秋不愈,甚於春,春不死,持於夏,起於長夏,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苦瀉之,甘補之。
《五邪篇》曰: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餘,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於三里。
《水熱穴論》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
《本病論》曰:飲食勞倦即傷脾。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有所擊僕,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
《病能論》曰:人迎者胃脈也,逆而盛,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故胃脘為癰也。
《經水篇》曰:足陽明,五臟六腑之海也。其脈大,血多氣盛,熱壯,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瀉也。
《痿論》帝曰:論言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岐伯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故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本輸篇》曰:下三里三寸,為巨虛上廉,復下上廉三寸,為巨虛下廉也;大腸屬上,小腸屬下,足陽明胃脈也。大腸小腸皆屬於胃,是足陽明也。
《玉版篇》曰: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海之所行雲氣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氣血者,經隧也。經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迎而奪之而已矣。
白話文:
經義
陽氣如果接受外來的影響,就會進入六腑;陰氣如果接受外來的影響,就會進入五臟。進入六腑會導致身體發熱,無法正常躺臥,並出現氣喘;進入五臟會導致腹部脹滿閉塞,下方則會出現消化不良的腹瀉,久了還會變成腸道疾病。所以喉嚨主管來自天空的陽氣,咽喉主管來自地面的陰氣。因此陽氣容易受到風邪侵襲,陰氣容易受到濕邪侵襲。陰氣會從腳底往上運行到頭部,再往下沿著手臂運行到手指尖;陽氣會從手部往上運行到頭部,再往下運行到腳部。所以說陽氣引起的疾病是向上運行到極限後再向下走,陰氣引起的疾病是向下運行到極限後再向上走。
因此,受到風邪侵襲的人,通常是上方先受到影響;受到濕邪侵襲的人,通常是下方先受到影響。黃帝問道:脾臟生病導致四肢無力,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說:四肢的氣血都來自於胃,但這些氣血無法直接到達經絡,必須通過脾臟的轉化才能供給四肢。現在脾臟生病,無法為胃運送津液,四肢就無法獲得水穀精微之氣,氣血日益衰弱,經脈運行不暢,筋骨肌肉都因為沒有氣血滋養而無法正常運作,所以四肢無力。黃帝問道:脾臟和胃之間只是用一層膜相連而已,它如何能為胃運送津液呢?岐伯回答說:足太陰脾經是三陰經之一,它的脈絡貫穿胃,歸屬於脾臟,並與咽喉相連,所以太陰經可以將氣運行到三陰經。陽明經是表裡之經,也是五臟六腑的海洋,它也能將氣運行到三陽經。
各個臟腑都因為它們所屬的經脈而從陽明經接收氣血,所以陽明經能為胃運送津液。如果四肢無法獲得水穀精微之氣,就會日益衰弱,陰經運行不暢,筋骨肌肉因為沒有氣血滋養而無法正常運作,所以四肢無力。
《藏氣法時論》說:脾臟生病的人,身體會感到沉重,肌肉容易萎縮,腳無法抬起,走路時容易抽搐,腳底疼痛。如果脾臟虛弱,會導致腹部脹滿、腸鳴、消化不良的腹瀉。治療方法應該取用脾經、太陰經、陽明經和少陰經的血脈。脾臟怕濕,應該趕快食用苦味的食物來乾燥它。脾臟的疾病,在秋天容易好轉,如果秋天沒好,在春天就會加重,春天沒死,會持續到夏天,並在長夏時有所改善。要禁忌溫熱的食物、吃太飽、潮濕的地方和潮濕的衣服。脾臟喜歡舒緩,要趕快食用甘甜的食物來舒緩它,用苦味的食物來瀉它,用甘甜的食物來補它。
《五邪篇》說:邪氣侵襲脾胃,就會導致肌肉疼痛。如果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就會導致胃熱,容易感到飢餓;如果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就會導致胃寒,腸鳴腹痛;如果陰陽都有餘或都不足,就會出現時而怕冷時而發熱的症狀,這些情況都可以通過針灸足三里穴來調節。
《水熱穴論》說:腎臟是胃的關隘,如果關隘功能不順暢,就會導致水液積聚,並聚集在它們所屬的部位。
《本病論》說:飲食不節制、過度勞累都會損傷脾臟。
《邪氣臟腑病形篇》說:受到撞擊跌倒、醉酒後行房、出汗後吹風,都會損傷脾臟。
《病能論》說:人迎脈(頸動脈)是胃的脈,如果脈象逆亂而強盛,就會導致熱積聚在胃口而無法散開,因此胃脘會長出癰瘡。
《經水篇》說:足陽明胃經是五臟六腑的海洋,它的脈象粗大,氣血旺盛,熱邪強盛,針刺這個經脈如果扎得不夠深,熱邪就無法散開;如果針刺後沒有留針或瀉針,就無法治療疾病。
《痿論》中,黃帝問道:為什麼治療痿證(肢體軟弱無力)只取用陽明經呢?岐伯回答說:陽明經是五臟六腑的海洋,主管潤養筋腱。筋腱主管約束骨骼並使關節靈活。衝脈是經脈的海洋,主管滲透灌溉各個組織間隙。衝脈與陽明經相合於筋腱。陰陽交會於筋腱的交會處,這個交會處在氣街,而陽明經是這個交會處的主導,所以它屬於帶脈,並與督脈相連。因此,陽明經虛弱就會導致筋腱鬆弛,帶脈失去約束力,所以腳會軟弱無力。
《本輸篇》說:從足三里穴往下三寸是巨虛上廉穴,再往下三寸是巨虛下廉穴。大腸屬於上部,小腸屬於下部,足陽明胃經的脈絡也經過它們。大腸小腸都屬於胃,這也是屬於足陽明經。
《玉版篇》說:人所接受的氣,來自於穀物。穀物所注入的地方,是胃。胃是水穀精微氣血的海洋。海洋所散發的雲氣,遍布天下。胃所輸出的氣血,通過經脈輸送。經脈是五臟六腑的大絡,通過迎接和引導的方式來獲取這些氣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