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2)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2)
1. 經義
《平人氣象論》曰: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所謂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鬲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
盛喘數絕者,則病在中;結而橫,有積矣;絕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
《玉機真藏論》曰: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藏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故五臟各以其時,自為而至於手太陰也。故邪氣勝者,精氣衰也。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故真臟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臟也,故曰死。脾脈者土也,孤臟以灌溉四傍者也。
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之難已;脈實以堅,謂之益甚;脈逆四時,為不可治。
必察四難,而明告之。
《陰陽別論》曰:所謂陰者,真臟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生氣通天論》曰: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陽明脈解篇》帝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何也?岐伯曰: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陽明主肉,其脈血氣盛,邪客之則熱,熱甚則惡火。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岐伯曰:厥逆連臟則死,連經則生。
帝曰: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逾垣上屋,所上之處,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岐伯曰: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也。熱盛於身,故棄衣而走也。其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歌者,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太陰陽明論》帝曰:太陰陽明為表裡,脾胃脈也,生病而異者何也?岐伯曰:陰陽異位,更虛更實,更逆更從,或從內,或從外,所從不同,故病異名也。帝曰:願聞其異狀也。岐伯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陽道實,陰道虛。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
白話文:
[經義]
**《平人氣象論》**說:平常人的正常氣息是稟賦於胃的,胃是平常人正常氣息的根本。人如果沒有胃氣,就稱為「逆」,「逆」代表死亡。人以水穀食物為根本,所以人如果斷絕水穀食物就會死亡,脈象沒有胃氣也會死亡。所謂「沒有胃氣」,是指只能摸到真臟的脈象,而摸不到胃氣的脈象。所謂「摸不到胃氣」,是指肝脈不弦硬,腎脈不堅實。胃的大絡脈,名稱叫「虛里」,它向上穿過膈膜,聯繫到肺,在左邊乳房下方出現,它的跳動應該能夠透過衣服感覺到,這是宗氣的脈動。
如果呼吸急促、喘氣頻繁、脈象短促將要斷絕,表示病邪在體內深處;如果脈象結滯而橫張,表示體內有積聚;如果脈象將要斷絕且摸不到,則表示死亡。乳房下方的脈動能夠透過衣服感覺到,代表宗氣外洩。
**《玉機真藏論》**說:五臟都從胃接受氣,胃是五臟的根本。臟腑之氣不能自己到達手太陰經,必須依靠胃氣的作用,才能到達手太陰經。所以五臟在各自所主的時辰,自行產生氣並到達手太陰經。因此邪氣強盛時,精氣就會衰弱。所以當病情嚴重時,胃氣不能與之共同到達手太陰經,這時就只能看到真臟的脈象,單獨出現真臟的脈象,表示病邪已經勝過臟腑,所以說會死亡。脾脈屬於土,是孤立的臟器,負責灌溉滋養四周。
正常的脈象無法看到,不正常的脈象則可以看見。脈象來勢如同流水般順暢,稱為「太過」,病邪在外;脈象來勢如同鳥啄食般短促,稱為「不及」,病邪在內。太過的脈象會使人四肢無力;不及的脈象會使人九竅不通,這種情況稱為「重強」。脈象微弱但帶有滑利感,表示有胃氣。形體和氣色不相符,表示難以治療;氣色枯槁不潤澤,表示難以痊癒;脈象堅實有力,表示病情更加嚴重;脈象違背四時的變化,表示無法治療。
必須仔細觀察這四種難以治療的情況,並清楚告知病人。
**《陰陽別論》**說:所謂「陰」,指的是真臟;所謂「陽」,指的是胃脘的陽氣。分辨陽氣的情況,可以了解疾病的所在;分辨陰氣的情況,可以了解病人生死的期限。
**《生氣通天論》**說:陰氣的產生,根本在於五味,陰氣所主的五臟,其損傷也在於五味。所以如果味道過於酸,肝氣就會受到約束而津液外洩,脾氣就會衰絕。如果味道過於鹹,大骨的氣就會勞損,肌肉會短縮,心氣會被抑制。如果味道過於甜,心氣會喘滿,臉色會發黑,腎氣會失去平衡。如果味道過於苦,脾氣會失去濡養,胃氣會變得厚重。如果味道過於辛辣,筋脈會鬆弛,精神會渙散。所以謹慎調和五味,骨頭就會堅硬,筋脈就會柔韌,氣血就會順暢流動,毛孔就會緻密。如果這樣,骨氣就會精實,謹守養生之道,就能長久保有天命。
**《陽明脈解篇》**黃帝問:足陽明經脈的疾病,會厭惡人和火,聽到木頭的聲音就會驚恐,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陽明經脈屬於胃,胃屬於土,所以聽到木頭的聲音會驚恐,是因為土害怕木。陽明經脈主宰肌肉,它的脈象血氣旺盛,當邪氣侵入時就會發熱,熱到極點就會厭惡火。陽明經脈氣血逆亂時就會喘氣和煩悶,煩悶就會厭惡人。黃帝問:有的人喘氣而死,有的人喘氣而活,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如果氣血逆亂傷及臟腑就會死,如果只是傷及經絡就會活。
黃帝問:病重的時候,病人會丟棄衣服跑出去,爬到高處唱歌,甚至幾天不吃飯,還能翻牆上屋,這些都是他平時做不到的,為什麼生病反而有這些能力呢?岐伯回答:四肢是諸陽的根本,陽氣旺盛,四肢就會充實有力,有力就能夠登高。身體內熱盛,所以會丟棄衣服跑出去。胡言亂語、罵人、不避親疏而唱歌,是因為陽氣過盛會使人如此。不想吃飯,所以會亂跑。
**《太陰陽明論》**黃帝問:太陰和陽明互為表裡,都是脾胃的脈象,為什麼發病時表現會不一樣呢?岐伯回答:陰陽的位置不同,有時虛弱,有時充實,有時逆亂,有時順從,有的病從內部產生,有的病從外部產生,病邪來源不同,所以疾病的名稱也不同。黃帝問:希望聽你說說它們不同的狀態。岐伯回答:陽氣是天上的氣,主外;陰氣是地上的氣,主內。所以陽氣容易充實,陰氣容易虛弱。因此感受風邪的侵襲,容易由陽經受邪;飲食不節制,起居不規律,容易由陰經受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