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1)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1)
1. 經義
《靈蘭秘典論》曰: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營衛生會篇》曰: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
《熱論》曰: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
《經脈別論》曰:食氣入胃,散經於肝。(詳前飲食門)
《六節藏象論》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詳前飲食門)。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凡十一臟,皆取決於膽也。
《五味篇》曰:谷始入於胃,其精微者,先出於胃之兩焦,以溉五臟,別出兩行,營衛之道。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氣海,出於肺,循喉咽,故呼則出,吸則入。天地之精氣,其大數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
《決氣篇》帝曰:余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余意以為一氣耳,今乃辨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何謂氣?岐伯曰: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何謂津?岐伯曰: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
何謂液?岐伯曰:谷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何謂血?岐伯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何謂脈?岐伯曰: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
黃帝曰:六氣者,有餘不足,氣之多少,腦髓之虛實,血脈之清濁,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酸,耳數鳴;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此其候也。帝曰:六氣者,貴賤何如?岐伯曰:六氣者各有部主也,其貴賤善惡,可為常主,然五穀與胃為大海也。
《邪客篇》曰: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營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
《平人絕谷篇》曰:平人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實更虛,故氣得上下,五臟安定,血氣和,則精神乃居,故神者水穀之精氣也。
《動輸篇》曰;胃為五臟六腑之海,其清氣上注於肺,肺氣從太陰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來,故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不已,故動而不止。
《五臟別論》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岐伯曰: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而變見於氣口。故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
白話文:
經義
《靈蘭秘典論》說:脾胃是負責儲藏食物的官員,各種食物的味道都從這裡產生。
《營衛生會篇》說:人從食物中獲取精氣,食物進入胃,再傳輸到肺,五臟六腑都從這裡得到精氣。其中清純的部分成為營氣,混濁的部分成為衛氣。營氣在血管中運行,衛氣在血管外運行。
《熱論》說:陽明經是十二經脈的主導。
《經脈別論》說:食物的精氣進入胃,再分散到肝。(詳細內容見前面的飲食篇)
《六節藏象論》說:天供給人五種氣,地供給人五種味道。(詳細內容見前面的飲食篇)。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這些器官,是儲藏食物的根本,也是營氣的居所,它們被稱為「器」,能消化食物殘渣,轉化食物味道,並將其排出體外。它們的精華表現在嘴唇周圍,其充養的部位在肌肉,其味道是甜的,顏色是黃色的,這屬於陰性的類別,與土氣相通。所有的十一臟,都由膽來決定功能。
《五味篇》說:食物剛進入胃的時候,其精微的部分,會先從胃的兩個開口出來,灌溉五臟,然後分別走兩條路徑,這是營氣和衛氣的運行方式。那些積聚在胸中而不能運行的粗氣,被稱為氣海,它從肺出來,沿著喉嚨和咽部運行,所以呼氣時排出,吸氣時進入。天地之間的精氣,其進入和排出的比例大致是三進一出,所以如果食物不進入,半天就會感到氣衰,一天就會感到氣少。
《決氣篇》黃帝問:我聽說人有精、氣、津液、血、脈,我以為這是一體的,現在卻被分為六種名稱,我不明白是什麼原因。岐伯回答說:陰陽二氣相互搏擊,結合而成形體,通常比身體先產生,這就是精。什麼是氣?岐伯回答說:上焦打開,宣發五穀的滋味,蒸騰皮膚,充養身體,潤澤毛髮,就像霧露的灌溉,這就是氣。什麼是津?岐伯回答說:皮膚的紋理開泄,汗水淋漓,這就是津。
什麼是液?岐伯回答說:食物進入後精氣充足,水液滋潤到骨骼,使骨骼能夠屈伸活動,排泄多餘的水液,補充腦髓,潤澤皮膚,這就是液。什麼是血?岐伯回答說:中焦接受食物的精氣,提煉成紅色的液體,這就是血。什麼是脈?岐伯回答說:阻礙營氣運行,讓它無法逃逸,這就是脈。
黃帝問:這六種物質,有餘或不足,精氣的多少,腦髓的虛實,血脈的清濁,要如何得知?岐伯回答說:精氣脫失,會導致耳聾;氣脫失,會導致視力模糊;津液脫失,會導致皮膚紋理開泄,汗液大量流失;液體脫失,會導致骨骼屈伸不利,面色枯槁,腦髓萎縮,腿腳酸痛,耳朵經常鳴響;血脫失,會導致面色蒼白,沒有光澤,脈象空虛。這些都是它們脫失時的徵兆。黃帝問:這六種物質的貴賤如何?岐伯回答說:六種物質各有其主導的部位,它們的貴賤好壞,可以作為判斷身體狀況的標準,但五穀和胃是身體的大海。
《邪客篇》說:五穀進入胃後,其糟粕、津液、宗氣,會分成三條路徑。宗氣積聚在胸中,從喉嚨出來,貫穿心脈,進行呼吸運動。營氣則提煉食物中的津液,注入血管,轉化為血液,用來營養四肢末梢,並注入五臟六腑,來應對身體的各項活動。衛氣則是將強悍的精氣,迅速地運行於四肢末梢和肌肉皮膚之間,永不停息。
《平人絕谷篇》說:正常人在胃脹滿時,腸道會空虛;腸道脹滿時,胃會空虛。這樣不斷地交換虛實,使精氣得以上下運行,五臟安定,氣血調和,精神才能安居。所以精神是水穀精氣所化生的。
《動輸篇》說:胃是五臟六腑的海洋,它的清氣向上注入肺,肺氣循著太陰經運行。肺氣的運行,隨著呼吸往來,所以人一次呼氣脈搏跳動兩次,一次吸氣脈搏也跳動兩次,呼吸不停,脈搏的跳動也就不會停止。
《五臟別論》黃帝問:氣口為什麼單獨能主導五臟?岐伯回答說:胃是水穀的海洋,六腑的源頭。食物的五味入口後,會儲藏在胃中,用來滋養五臟的精氣。氣口也是太陰經的部位。所以五臟六腑的精氣和味道,都出自於胃,並在氣口表現出來。五氣從鼻子進入,儲藏在心肺,心肺有病,鼻子也會出現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