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10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101)

1. 熱陣

(仲景),旋覆代赭石湯,治傷寒若汗或吐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

旋覆花,甘草(炙,各三兩),人參(二兩),生薑(五兩,切),代赭石(一兩),大棗(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仲景),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治發汗後腹脹滿。

厚朴(去皮尖),生薑(切,各半斤),半夏(半升,洗),人參(一兩),甘草(二兩,炙)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簡易》,十味銼散,治中風血弱,臂痛連及筋骨,舉動艱難。

附子(三兩,炮),當歸,黃耆(炙),白芍藥(各二兩),川芎,防風,白朮(各兩半),肉桂(一兩)熟地,茯苓(各七錢半)

上㕮咀。每服五、七錢,水鍾半,姜八片,棗三枚,煎八分,食後、臨臥服。

《奇效》,芎術湯,治寒濕頭痛,眩運痛極。

川芎,附子(生,去皮臍),白朮(各三錢),桂心(去皮),甘草(各一錢)

水一鍾半,生薑七片,棗二枚,煎八分,食遠服。

正元散,治眩暈陽虛。

紅豆(炒),乾薑(炮,各三錢),人參,白朮,炙甘草,茯苓(各二兩),附子(炮,去皮臍),川芎,山藥(薑汁炒),烏藥,乾葛(各一兩),川烏(炮,去皮臍),肉桂(各五錢),黃耆(炙,兩半)陳皮(二錢)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鍾,姜三片,棗一枚,入鹽少許,煎服。

《金匱》,生薑半夏湯,治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

半夏(半升),生薑汁(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煎半夏取二升,納生薑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病止,停後服。

《金匱》,半夏乾薑散,治乾嘔,或吐逆痰延。

半夏(制),乾薑(炙,等分)

上二味杵為散。取方寸匕,用漿水一升半,煎取七合,去柤,頓服之。

(仲景),甘草乾薑湯,治少陰傷寒,小便色白,吐逆而渴,動氣因下反劇,身雖有熱反倦,及肺痿吐涎沫而不咳,口不渴,小便數,遺尿,肺中冷,土虛不能制下,眩暈,多涎唾等證。楊仁齋曰:治男女諸虛出血,胃寒不能引氣歸元,無以收約其血者。《良方》名姜草湯,治陰盛於陽,寒而嘔血。

甘草(炙,四兩),乾薑(炮,二兩)

上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仁齋曰:等分,每服三錢,食前煎服。

橘皮乾薑湯,治噁心嘔噦。

人參,乾薑,肉桂(各一錢),陳皮,通草(各錢半),甘草(五分)

水一鍾半,煎八分服。

《金匱》,橘皮湯,亦名生薑橘皮湯。治乾嘔噦,若手足厥者。

橘皮(四兩),生薑(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下咽即愈。

白話文:

熱陣

旋覆代赭石湯:此方出自張仲景,用於治療傷寒病後,若出現汗出過多或嘔吐、瀉下後,導致心下(胃脘部)痞硬不適,且打嗝不止的情況。

藥物組成:旋覆花、炙甘草(各12克),人參(6克),生薑(15克,切片),代赭石(3克),大棗(12枚,掰開),半夏(7.5克,洗淨)。

煎煮服用方法:以上七味藥材,加入一斗水(約2000毫升)煎煮,取六升藥液,去除藥渣後,再次煎煮至三升。溫服一升,每日三次。

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此方出自張仲景,用於治療發汗後,腹部脹滿不適的症狀。

藥物組成:厚朴(去皮尖)、生薑(切片,各30克),半夏(7.5克,洗淨),人參(3克),炙甘草(6克)。

煎煮服用方法:以上五味藥材,加入一斗水(約2000毫升)煎煮,取三升藥液,去除藥渣,溫服一升,每日三次。

十味銼散:此方出自《簡易方》,用於治療中風導致氣血虛弱,手臂疼痛連及筋骨,活動困難的症狀。

藥物組成:炮附子(9克),當歸、炙黃耆、白芍藥(各6克),川芎、防風、白朮(各7.5克),肉桂(3克),熟地、茯苓(各2.25克)。

煎煮服用方法: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5到7錢(約15-20克),加半鍾水(約100毫升),生薑八片,大棗三枚,煎煮至八成,飯後或臨睡前服用。

芎術湯:此方出自《奇效良方》,用於治療因寒濕引起的頭痛,頭暈目眩,疼痛劇烈。

藥物組成:川芎、生附子(去皮臍)、白朮(各9克),桂心(去皮)、甘草(各3克)。

煎煮服用方法:加一鍾半水(約300毫升),生薑七片,大棗二枚,煎煮至八成,空腹服用。

正元散:此方用於治療因陽氣虛弱引起的眩暈。

藥物組成:炒紅豆、炮乾薑(各9克),人參、白朮、炙甘草、茯苓(各6克),炮附子(去皮臍)、川芎、薑汁炒山藥、烏藥、乾葛(各3克),炮川烏(去皮臍)、肉桂(各1.5克),炙黃耆(7.5克),陳皮(6克)。

煎煮服用方法: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3錢(約9克),加一鍾水(約200毫升),生薑三片,大棗一枚,加入少許鹽,煎煮後服用。

生薑半夏湯:此方出自《金匱要略》,用於治療胸中悶塞,感覺呼吸不暢,似喘非喘,想吐又吐不出,感覺噁心卻不嘔吐,似打嗝又非打嗝,心中煩躁不安的症狀。

藥物組成:半夏(7.5克),生薑汁(200毫升)。

煎煮服用方法:先用三升水(約600毫升)煎煮半夏,取二升藥液,加入生薑汁,再次煎煮至一升半,稍微冷卻後,分四次服用,白天三次,夜晚一次。病情好轉後停止服用。

半夏乾薑散:此方出自《金匱要略》,用於治療乾嘔,或嘔吐痰涎。

藥物組成:製半夏、炙乾薑(等量)。

煎煮服用方法:以上兩味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一湯匙,用一升半漿水(米湯,約300毫升)煎煮至七合(約140毫升),去除藥渣,一次性服下。

甘草乾薑湯:此方出自張仲景,用於治療少陰傷寒,症狀包括小便顏色發白,嘔吐且口渴,因下利而病情加重,身體發熱卻感到疲倦,以及肺痿(肺部虛弱)導致吐涎沫而不咳嗽,口不渴,小便次數多,遺尿,肺部寒冷,脾胃虛弱不能制約下焦,頭暈目眩,多口水等。楊仁齋認為此方可治療男女各種虛證出血,胃寒不能引導氣血歸元,無法收攝血液的情況。《良方》中稱為姜草湯,用於治療陰氣過盛於陽氣,寒冷而嘔血的症狀。

藥物組成:炙甘草(12克),炮乾薑(6克)。

煎煮服用方法:以上藥材切碎,用三升水(約600毫升)煎煮至一升半,分兩次溫服。楊仁齋認為,藥材等份,每次取三錢(約9克),飯前煎服。

橘皮乾薑湯:此方用於治療噁心嘔吐。

藥物組成:人參、乾薑、肉桂(各3克),陳皮、通草(各4.5克),甘草(1.5克)。

煎煮服用方法:加一鍾半水(約300毫升),煎煮至八成後服用。

橘皮湯:又名生薑橘皮湯。此方出自《金匱要略》,用於治療乾嘔,若伴有手腳冰冷。

藥物組成:橘皮(12克),生薑(30克)。

煎煮服用方法:以上兩味藥材,加七升水(約1400毫升),煎煮至三升,溫服一升,服下後症狀立即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