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100)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100)
1. 熱陣
《寶鑑》,羌活附子湯,治呃逆。
羌活,附子,乾薑(炮),茴香(各一錢),木香(五分)
水鍾半,棗二枚,煎服。《三因方》木香作丁香。
(仲景),芍藥甘草附子湯,治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
芍藥,甘草(炙,各三兩),附子(一枚,炮,去皮,切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渣,分溫服。
《活人》,附子八味湯,治氣虛中寒,腳氣等症。
附子(炮,去皮臍),人參,乾薑(炮),芍藥,茯苓,甘草(炙),桂心(各二兩),白朮(四兩)
上每服五、七錢,水一鍾半,煎七分,食前溫服。又方去桂心,加干熟地黃三兩。
六物附子湯,方在外科。治四氣流注太陰,四肢骨節煩疼,浮腫,小水不利。
小建中湯,方在補陣。治虛勞裡急,腹痛失精,四肢痠疼,咽乾口燥等證。
《局方》,大建中湯,方在補陣。治陽虛氣血不足,腰腳筋骨疼痛。
八味大建中湯,方在補陣。治中氣不足,厥逆嘔吐,攣急陰縮,腹痛虛火等證。
三建湯,治元陽素虛,寒邪外攻,手足厥冷,六脈沉微,大小便數滑,凡中風潮涎,不省人事,傷寒陰證,皆可用之。
大附子,大川烏,天雄(各制用,三錢)
上用水二鍾,姜十片,煎一鍾,不拘時,或溫服,或冷服。自汗加桂、浮小麥;氣逆加沉香;胃冷加丁香、胡椒。
(仲景),炙甘草湯,一名復脈湯。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
炙甘草(四兩),生薑,桂枝(去皮,各三兩),人參,阿膠(各二兩),生地黃(一斤),麥冬(去心,半斤),麻子仁(半斤),大棗(十二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渣,內膠烊盡,溫服一升,日三服。
(仲景),桂枝甘草湯,治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頓服。
(陶氏),回陽返本湯,治陰盛格陽,陰極發躁,渴而面赤,欲坐泥水中,脈則無力,或脈全微欲絕者。服後脈微出者生,頓出者死。
人參,製附子,炮姜,炙甘草,五味子,麥冬,陳皮,臘茶
面戴陽者,下虛也,加蔥七莖,黃連少許,用澄清泥漿水一鍾煎之。臨服入蜜五匙,頓冷服之,取汗為效。
華佗救脫陽方,治寒中三陰,口噤失音,四肢強直,攣急疼痛,似乎中風,及厥逆唇青,囊縮無脈,或卒倒屍厥脫陽等證。
先急用蔥白一握,微搗碎,炒熱,用布包熨臍下,以二包更替熨之。甚者仍灸氣海、關元二、三十壯。脈漸出,手足漸溫,乃可生也。
次用附子一個,重一兩者,切八片,白朮、乾薑各五錢,木香二錢,同用水二鍾,煎一鍾,候冷灌服,須臾,又進一服,或煎服回陽等湯。
白話文:
《寶鑑》中的羌活附子湯,是用來治療打嗝的。
藥材包含:羌活、附子、炮製過的乾薑、茴香(各一錢)、木香(五分)。
用水半鍾,加兩枚紅棗,一起煎煮後服用。《三因方》中,木香改用丁香。
(仲景)的芍藥甘草附子湯,是用來治療發汗後病症沒有解除,反而出現怕冷的狀況,這是因為身體虛弱的緣故。
藥材包含:芍藥、炙甘草(各三兩)、炮製過的附子(一枚,去除外皮,切成八片)。
以上三味藥材,用水五升煎煮成一升五合,去除藥渣,分次溫服。
《活人》中的附子八味湯,是用來治療氣虛導致的體內寒冷,以及腳氣等症狀。
藥材包含:炮製過的附子(去除外皮和臍)、人參、炮製過的乾薑、芍藥、茯苓、炙甘草、桂心(各二兩)、白朮(四兩)。
每次服用五到七錢,用水一鍾半煎煮成七分,飯前溫服。另外一個方子則是去除桂心,加入三兩的乾熟地黃。
六物附子湯,這個方子記載在外科相關的書籍中,是用來治療四氣流注到太陰經絡,導致四肢骨頭關節疼痛、身體浮腫、小便不順暢。
小建中湯,這個方子記載在補益類的書籍中,是用來治療虛勞導致的腹部絞痛、遺精、四肢痠痛、咽喉乾燥等症狀。
《局方》中的大建中湯,這個方子記載在補益類的書籍中,是用來治療陽氣虛弱、氣血不足、腰腳筋骨疼痛。
八味大建中湯,這個方子記載在補益類的書籍中,是用來治療中氣不足,導致手腳冰冷、嘔吐、肌肉抽搐、陰莖萎縮、腹痛、虛火等症狀。
三建湯,是用來治療元陽先天虛弱,加上外感寒邪,導致手腳冰冷、脈象沉細微弱、大小便次數多且滑脫,凡是中風出現痰涎、不省人事、傷寒屬於陰證的,都可以使用。
藥材包含:炮製過的大附子、大川烏、天雄(都經過炮製,各三錢)。
以上藥材,用水兩鍾,加入十片生薑,煎煮成一鍾。不拘時間,可以溫服或冷服。如果出汗,可以加入桂枝和浮小麥;氣逆則加入沉香;胃寒則加入丁香和胡椒。
(仲景)的炙甘草湯,又名復脈湯。是用來治療傷寒導致的脈象結代、心悸。
藥材包含:炙甘草(四兩)、生薑、桂枝(去皮,各三兩)、人參、阿膠(各二兩)、生地黃(一斤)、麥冬(去心,半斤)、麻子仁(半斤)、大棗(十二枚,剝開)。
以上九味藥材,用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其他八味,煮成三升,去除藥渣,再加入阿膠使其融化,溫服一升,每天三次。
(仲景)的桂枝甘草湯,是用來治療發汗過多,導致病人雙手抱胸、心悸、想要按壓胸口的狀況。
藥材包含:桂枝(去皮,四兩)、甘草(二兩)。
以上兩味藥材,用水三升煮成一升,去除藥渣,一次性服用。
(陶氏)的回陽返本湯,是用來治療陰盛格陽,陰氣達到極點而出現煩躁,口渴臉紅,想要坐在泥水之中,脈象虛弱無力甚至快要消失的狀況。服用後脈象稍微出現表示還有救,脈象突然強勁則表示無救。
藥材包含:人參、炮製過的附子、炮製過的乾薑、炙甘草、五味子、麥冬、陳皮、臘茶。
臉色發紅像是戴著陽氣面具的人,屬於下焦虛寒,可以加入七根蔥白、少量黃連,用澄清的泥漿水一鍾煎煮。臨服時加入五匙蜂蜜,放涼後一次性服用,以發汗為療效的指標。
華佗救脫陽方,是用來治療寒邪侵入三陰經絡,導致口噤失語、四肢僵硬、抽搐疼痛,看似中風,以及手腳冰冷、嘴唇發青、陰囊收縮、脈象微弱,或者突然昏倒、脫陽等症狀。
首先要緊急用一把蔥白,稍微搗碎,炒熱後用布包起來,熱敷在肚臍下方,用兩個布包交替熱敷。嚴重者還可以針灸氣海穴、關元穴二三十壯。脈象漸漸出現,手腳漸漸回暖,病人才有救。
之後再用附子一個,約重一兩,切成八片,加上白朮、乾薑各五錢,木香二錢,用水兩鍾煎煮成一鍾,放涼後灌服,稍後再服一劑,或者煎服其他回陽的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