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六理集·雜證謨 (1)
卷之十六理集·雜證謨 (1)
1. 論治(共四條)
一、虛寒之痞,凡過於憂思,或過於勞倦,或飢飽失時,或病後脾氣未醒,或脾胃素弱之人,而妄用寒涼克伐之劑,以致重傷脾氣者,皆能有之,其證則無脹無悶,但不知飢,亦不欲食。問其胸腹脹痞,則曰亦覺有些,而又曰不甚脹。蓋本非脹也,止因不欲食而自疑為脹耳。
察其脈則緩弱無神,或弦多胃少,察其形則色平氣怯,是皆脾虛不運而痞塞不開也。此證極多,不得因其不食,妄用消耗,將至胃氣日損,則變證百出矣。治宜溫補,但使脾腎氣強,則痞滿開而飲食自進,元氣自復矣。又凡脾胃虛者,多兼寒證,何也?蓋脾胃屬土,土虛者多因無火,土寒則氣化無權,故多痞滿,此即寒生於中也。亦有為生冷外寒所侵,而致中寒者,然胃強則寒不能侮,而寒能勝之,總由脾氣之弱耳。
此義詳命門火候論中,當並察之。凡脾胃微虛,而若滿非滿,食少不化者,宜四君子湯,或異功散。若心脾氣虛,或氣有不順者,歸脾湯或治中湯。若三陰氣血俱虛,治節不行,而不便於溫者,宜五福飲。若中焦不暖,或噯腐,或吞酸而痞滿者,非溫補不可,宜溫胃飲、五君子煎,或理中湯、聖朮煎,或參姜飲。
若脾腎兼寒,命門不暖,則中焦不化,或腹溏,或胸腹喜暖畏寒,或上下腹俱膨膨,而小水黃澀者,宜理陰煎,甚者宜六味回陽飲。此二藥最妙,而實人所罕知也。予嘗治金孝廉,以勞倦思慮致傷脾氣,別無他證,但絕口久不欲食,遂悉用參、朮、歸、熟附子、薑、桂、甘草之屬,半月始愈。後因病後復不食如此,自分必死,仍用前藥,大加姜附各至三錢而後愈。
又一婦人,病後久不食,自言病前曾食牛肉,乞求去此,余佯應之,而培補如前,方得全愈。故凡病如此者,只宜溫補,不可行滯。(新按)
一、飲食偶傷,致為痞滿者,當察其食滯之有無而治之。凡食滯未消而作痞滿,或兼疼痛者,宜大和中飲,或和胃飲加減治之,或枳朮丸亦可,甚者神香散。此有治按在腫脹門。若食滯既消,脾氣受傷不能運行,而虛痞不開者,當專扶脾氣,微者異功散、養中煎,甚者五福飲、溫胃飲、聖朮煎。若命門母氣不足者,治宜如前。
若偶食寒涼傷胃,痞滿不開,而不可補者,宜和胃飲加山楂、麥芽之類,或用厚朴溫中湯。
一、實滯之痞,當察其所因而治之。若濕勝氣滯而痞者,宜平胃散,或《良方》厚朴湯,或五苓散。若寒滯脾胃,或為痛為痞,而中氣不虛者,厚朴溫中湯。若脾寒氣滯而痞者,和胃飲。若怒氣暴傷,肝氣未平而痞者,解肝煎。若大便氣秘,上下不通而痞者,河間厚朴湯。若胃口停痰而痞者,二陳湯,或橘皮半夏湯。
胃寒氣滯停痰,痞而兼嘔者,加減二陳湯。膠痰不開,壅滯胃口者,藥不易化,須先用吐法,而後隨證治之。若大便秘結不通,而痞滿不開者,宜微利之。
白話文:
論治(共四條)
一、虛寒導致的痞滿:這種情況多半是過度憂慮、過度勞累、吃飯時間不規律、生病後脾胃功能尚未恢復,或是本身脾胃就虛弱的人,又錯誤地使用寒涼藥物來過度克伐,導致脾氣嚴重受損。這種情況的症狀通常是沒有腹脹或悶脹感,只是不覺得餓,也不想吃東西。如果問他胸腹是否脹滿,他可能會說有點感覺,但又覺得不是很脹。其實這並不是真的脹,只是因為不想吃東西,所以懷疑自己是脹氣。
觀察他的脈象,會發現脈搏緩慢無力,沒有精神,或者弦脈較多而胃氣不足。觀察他的外形,會發現氣色平淡,氣息虛弱。這些都是脾虛,運化功能失調,導致氣機堵塞不通暢的表現。這種情況非常多見,不能因為他不吃東西就亂用消耗性的藥物,這樣會導致胃氣日益衰弱,引發各種變證。治療應該以溫補為主,只要脾腎的氣強健,痞滿自然會消散,飲食也會恢復正常,元氣也會恢復。此外,凡是脾胃虛弱的人,大多兼有寒證,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脾胃屬土,土虛的人多半是陽氣不足,土寒則氣化功能無法正常運作,所以容易出現痞滿,這就是寒邪從體內產生的現象。也有因為吃了生冷食物或感受外寒而導致中寒的情況,但如果胃氣強健,寒邪就無法侵犯,而寒邪之所以能勝過正氣,歸根結底還是因為脾氣太虛弱。
這個道理在《命門火候論》中有詳細論述,應該一併參考。如果只是脾胃稍微虛弱,感覺好像滿又不太滿,食量少而不易消化,適合使用四君子湯或異功散。如果是心脾氣虛,或者氣機運行不暢,可以使用歸脾湯或治中湯。如果三陰的氣血都虛弱,氣機運行不暢,又不太適合用溫補藥物,可以使用五福飲。如果中焦虛寒,或者有噯氣、腐臭味,或者吞酸等症狀,同時伴有痞滿,就非用溫補不可,適合使用溫胃飲、五君子煎,或者理中湯、聖朮煎,或者參姜飲。
如果脾腎都虛寒,命門之火衰弱,導致中焦運化功能失常,可能會出現腹瀉、胸腹部喜歡溫暖、怕冷、上腹部和下腹部都脹滿,而且小便黃而澀等症狀,適合使用理陰煎,嚴重者可以使用六味回陽飲。這兩種藥方非常有效,但是很少人知道。我曾經治療一位金姓舉人,他因為勞累思慮過度而傷了脾氣,沒有其他症狀,只是長期不想吃東西。我用了人參、白朮、當歸、熟附子、生薑、桂枝、甘草等藥物,半個月後才痊癒。後來他因為生病後又出現不吃東西的情況,自認為必死無疑,仍然使用之前的藥方,並加大生薑和附子的用量到三錢才痊癒。
還有一個婦人,生病後長期不吃東西,說自己生病前曾經吃過牛肉,請求去掉牛肉,我假裝答應她,然後仍然按照之前的藥方進行培補,才完全康復。所以凡是遇到這種情況,只能用溫補的方法,不能使用消導積滯的藥物。(新按)
二、因為偶然飲食不當而導致痞滿:應當仔細辨別是否有食積滯留,然後對症治療。如果是因為食積未消而導致痞滿,或者同時伴有疼痛,適合使用大和中飲,或者在和胃飲的基礎上加減藥物,也可以使用枳朮丸,嚴重者可以使用神香散。關於這方面的治療,在腫脹門中已經有詳細論述。如果食積已經消除,但是脾氣受損,運化功能失常,導致虛性痞滿不開,應該專注於扶助脾氣。輕微者可以使用異功散、養中煎,嚴重者可以使用五福飲、溫胃飲、聖朮煎。如果是命門母氣不足,治療方法與之前相同。
如果因為偶然吃了寒涼的食物而傷了胃,導致痞滿不開,而且不適合使用補益藥物,可以使用和胃飲,並加入山楂、麥芽等幫助消化的藥物,或者使用厚朴溫中湯。
三、實邪停滯導致的痞滿:應當仔細辨別導致痞滿的原因,然後對症治療。如果是因為濕邪過盛、氣機鬱滯而導致痞滿,適合使用平胃散,或者《良方》中的厚朴湯,或者五苓散。如果是寒邪停滯在脾胃,導致疼痛或痞滿,而中氣不虛,可以使用厚朴溫中湯。如果是脾虛寒、氣滯而導致痞滿,可以使用和胃飲。如果是因為怒氣過盛而導致肝氣不平,從而產生痞滿,可以使用解肝煎。如果大便秘結,上下不通暢而導致痞滿,可以使用河間厚朴湯。如果是因為胃中停滯痰飲而導致痞滿,可以使用二陳湯,或者橘皮半夏湯。
胃寒氣滯、痰飲停滯,導致痞滿兼有嘔吐,可以使用加減二陳湯。如果是膠著難化的痰飲堵塞胃口,導致藥物難以發揮作用,必須先用吐法,然後再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治療。如果大便秘結不通,導致痞滿不開,應該稍微使用具有通便作用的藥物。
四、外邪侵襲導致的痞滿:凡是感受寒邪的人,寒邪必定是從體表侵入體內。如果邪氣比較淺,還在經絡,沒有進入臟腑,那麼飲食正常;如果邪氣稍深,就會傳入胸腔,逐漸侵犯胃部,導致不能正常飲食,這也屬於痞滿的範疇。治療這種情況,只要解除體表的外邪,可以發散、消散,或者溫補,等邪氣去除,胃氣自然就會調和,痞滿也會自然消失。這種情況應該在傷寒門中尋找治療方法。另外,傷寒學家認為:陽證如果過早使用攻下藥,容易形成結胸;陰證如果過早使用攻下藥,則容易形成痞氣。
這是因為邪氣還在體表的時候就攻伐體內,邪氣在陽的時候就攻伐陰,不應該攻下卻胡亂攻下,導致邪氣乘虛侵入,鬱結在心下部位。這是錯誤治療造成的,危害非常嚴重。實證表現為胸腹硬滿而且疼痛,這是結胸;虛證表現為胸腹脹滿而不疼痛,這是痞氣。應該仔細辨別然後對症治療。具體的治療方法在結胸腹滿的章節中已經有詳細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