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六理集·雜證謨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六理集·雜證謨 (2)

1. 論治(共四條)

一、外邪之痞:凡寒邪感人者,必自表入里,若邪淺在經,未入於府,則飲食如故,稍深則傳入胸次,漸犯胃口,即不能飲食,是亦痞之類也。治此者,但解外邪,而或散或消,或溫或補,邪去則胃口自和,痞滿自去。此當於傷寒門求法治之。又傷寒家曰:陽證下之早者,乃為結胸,陰證下之早者,因成痞氣。

此以邪在表而攻其里,邪在陽而攻其陰,不當下而妄下之,以致邪氣乘虛,陷結心下,是誤治之害最危者也。實者硬滿而痛,是為結胸;虛者滿而不痛,是為痞氣,宜審別治之。治法詳結胸腹滿條中。

白話文:

一、外感邪氣引起的痞證:凡是感受寒邪的人,寒邪一定是由表入裡的。如果邪氣還在表淺的經絡,沒有進入臟腑,那麼飲食就會跟平常一樣;如果邪氣稍微深入一點,就會傳到胸部,漸漸侵犯胃部,導致不能飲食,這也是屬於痞證的一種。治療這種情況,只要解除外感邪氣就可以了,可以用發散、消導、溫熱或補益的方法,等到邪氣去除,胃口自然就會恢復正常,痞滿的感覺也會消失。這種情況應該在傷寒篇中尋求治療方法。另外,傷寒學家說:陽證如果過早地使用瀉下的方法,就會變成結胸;陰證如果過早地使用瀉下的方法,就會形成痞氣。

這是因為邪氣還在表的時候就去攻打裡,邪氣還在陽的時候就去攻打陰,不應該使用瀉下方法卻胡亂使用,導致邪氣趁虛而入,陷於胸下結聚,這是誤治所造成的危害中最危險的。實證會出現硬滿而且疼痛,這就是結胸;虛證會出現滿悶但不疼痛,這就是痞氣,應該仔細辨別然後治療。治療方法詳見結胸腹滿的篇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