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六理集·雜證謨 (3)
卷之十六理集·雜證謨 (3)
1. 述古(共三條)
丹溪曰:痞滿與脹滿不同,脹滿內脹而外亦形,痞則內覺痞悶,而外無脹急之形也。蓋由脾氣不和,中央痞塞,皆土邪之所為也。有因誤下里氣虛,邪乘虛而入於心之分為痞者。有不因誤下而得之,如中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而為痞者。有飲食、痰飲不能施化為痞者。有濕熱太甚,邪著心下為痞者。
東垣曰:傷寒痞者,從血中來,從外之內,從無形。雜病痞者,亦從血中來,從內之外,從有形。有形以苦瀉之,無形以辛散之。《玉機》云:痞滿之病,人皆知氣不運也,獨東垣以血病言之,謂下多則亡陰而損血,此前人之未論也。世之用氣藥治痞而不效者,蓋不知此理故也。
劉宗厚曰:古方治痞,用黃芩、黃連、枳實之苦以泄之,厚朴、生薑、半夏之辛以散之,人參、白朮之甘溫以補之,茯苓、澤瀉之鹹淡以滲之,隨其病之所在以調之也。既痞有濕,惟宜上下分消其氣,果有內實之證,庶可略與疏導。世人苦於痞塞,喜行利藥以求速效,暫時通快,痞若再作,益以滋甚,是皆不察夫下多亡陰之意也。如結胸是實邪,大陷胸湯主之,痞是虛邪,諸瀉心湯主之。
愚據劉公此論,既云下多亡陰,又云痞是虛邪,誠然善矣,然欲用諸瀉心湯以治虛邪,能無失乎?蓋未知塞因塞用,別有神化之妙法,而痞滿多在脾,尤不可以瀉心也。
白話文:
述古(共三條)
朱丹溪說:痞滿和脹滿不同。脹滿是肚子裡面脹,外面看起來也脹;痞則是裡面感覺悶塞不舒服,但外面看起來沒有脹急的樣子。這種情況多半是脾氣不調和,導致中間部位堵塞,都是土邪造成的。有的是因為誤用瀉藥導致裡氣虛弱,邪氣趁虛進入心臟部位而形成痞;有的不是因為誤用瀉藥,而是因為中氣虛弱,無法運化精微物質而形成痞;有的則是飲食、痰飲無法消化而形成痞;有的則是濕熱過盛,邪氣停留在心下部位而形成痞。
李東垣說:傷寒引起的痞,是從血分來的,由外向內發展,屬於無形的邪氣。雜病引起的痞,也是從血分來的,由內向外發展,屬於有形的邪氣。有形的用苦味的藥來瀉下,無形的用辛味的藥來發散。《玉機》書中說:痞滿這個病,大家都知道是氣不運行所導致,只有東垣認為是血的問題,他說瀉下過多會耗損陰液而損傷血。這是前人沒有討論過的觀點。現在很多人用理氣藥來治療痞,卻沒有效果,就是因為不了解這個道理。
劉宗厚說:古代的方子治療痞,用黃芩、黃連、枳實的苦味來瀉下,用厚朴、生薑、半夏的辛味來發散,用人參、白朮的甘溫來補養,用茯苓、澤瀉的鹹淡味來滲濕,根據病情來調整用藥。痞如果有濕,就應該上下分消它的氣,如果真的是有內實的證候,才可以稍微用疏導的方法。現在的人苦於痞塞,喜歡用瀉藥來求速效,雖然暫時通暢,但痞如果再發作,就會更加嚴重,這是因為不了解瀉下過多會耗損陰液的道理。像是結胸這種是實邪,用大陷胸湯來治療;痞是虛邪,用各種瀉心湯來治療。
我認為劉宗厚的說法,既說瀉下過多會耗損陰液,又說痞是虛邪,確實是很好的觀點。然而,要用各種瀉心湯來治療虛邪,難道不會有錯嗎?這可能是因為還不明白「塞因塞用」這個道理,另有神奇的治療方法。而且痞滿多半在脾,更不可以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