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5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58)

1. 攻陣

大黃,芒硝(老弱者去此),厚朴,甘草,人參,當歸

水一鍾半,生薑三片,棗二枚,煎服。

《良方》,黃龍湯,方在婦人。治妊婦感冒風寒,熱入胞宮,寒熱如瘧。

(錢氏),黃龍湯,方在小兒。治小兒感冒發熱,或寒熱往來。

(子和),玉燭散,治血虛有滯,或婦人經候不通,腹脹作痛。此四物湯對調胃承氣湯也。

當歸,川芎,芍藥,地黃,大黃,芒硝,甘草(各等分)

上㕮咀。水煎服。甚者倍用大黃。

四順清涼飲子,治大人小兒血脈壅實,臟腑生熱,面赤煩渴,睡臥不寧,大便秘結。

大黃,當歸,芍藥,甘草(各等分)

上㕮咀。水煎服。

《元戎》,四物湯,治臟結秘澀。

當歸,熟地黃,川芎,白芍藥,大黃(煨),桃仁(各等分)

上用水煎,或丸服亦可。

(仲景),抵當湯,治傷寒熱在下焦,少腹硬滿,其人發狂,小便自利,下血乃愈,以太陽病瘀熱在裡也。

水蛭(三十條,熬),虻蟲(三十個,熬,去翅尾),桃仁(二十個,去皮尖),大黃(三兩,酒浸)

上四味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又,抵當丸,亦即此四味。

(仲景),十棗湯,治懸飲內痛。

芫花(醋拌經宿,炒微黑勿焦),大戟(長流水煮半時,曬乾),甘遂(麵裹煨,各等分)

上為細末。先以水一鍾半,煮大棗十枚至八分,去棗納藥末,強人一錢,弱人五分,平旦服之,不下更加五分,快下,徐以糜粥補之。

(潔古),三化湯,治中風外有六經之形證,先以續命湯主之;內有便溺之阻格,此方主之。

厚朴(薑製),大黃,枳實,羌活(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煎服。微利則止。

《選要》,透膈湯,治脾胃不和,中脘氣滯,胸膈滿悶,噎塞不通,脅肋脹痛,痰涎嘔逆,飲食不下。

木香,白豆蔻,砂仁,檳榔,枳殼(麩炒),厚朴(薑汁炒),半夏(制),青皮,橘紅,甘草,大黃,朴硝(各一錢)

水一鍾半,姜三片,紅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金匱》,因陳蒿湯,治傷寒發黃,及谷疸。發熱不食,大小便秘,或食即頭眩,是為谷疸。

茵陳(九錢),大黃(四錢半),山梔(一錢半)

上作二服,每服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溫服。

《河間》,芍藥湯,下血調氣。經曰:溲而便膿血,氣行而血止,行血則便自愈,調氣則後重除。

芍藥(一兩),當歸,黃連(各五錢),木香,甘草(炙),檳榔(各二錢),大黃(三錢),官桂(一錢半)黃芩(五錢)

上咀。每服半兩,水二鍾,煎一盞,食後溫服。如血痢,則漸加大黃;如汗後臟毒,加黃柏半兩,依前服。

愚按:此湯乃河間之心方,然惟真有實熱者可用,若假熱假實者,誤服則死。

枳實大黃湯,治濕滯腳氣。

白話文:

攻陣

大黃、芒硝(身體虛弱的人去掉芒硝)、厚朴、甘草、人參、當歸

用水一碗半,加入生薑三片、紅棗兩枚,一起煎煮後服用。

《良方》中的黃龍湯,這個方子主要用於婦科,治療懷孕婦女因感冒風寒,導致熱邪進入胞宮,出現忽冷忽熱像瘧疾一樣的症狀。

錢氏的黃龍湯,這個方子主要用於小兒科,治療小孩感冒發燒,或是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

張元素的玉燭散,治療因血虛導致氣滯,或是婦女經期不順暢,腹部脹痛。這個方子相當於用四物湯搭配調胃承氣湯。

當歸、川芎、芍藥、生地黃、大黃、芒硝、甘草 (各等份)

將以上藥材切碎後,用水煎煮服用。症狀嚴重者可以加倍使用大黃。

四順清涼飲子,治療成人或小孩因體內血脈不通暢,導致臟腑產生熱邪,出現臉色潮紅、煩躁口渴、睡不安穩、大便不通等症狀。

大黃、當歸、芍藥、甘草 (各等份)

將以上藥材切碎後,用水煎煮服用。

《元戎》中的四物湯,治療因臟腑阻塞導致便秘。

當歸、熟地黃、川芎、白芍藥、煨過的大黃、桃仁 (各等份)

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服用,也可以做成藥丸服用。

《傷寒論》的抵當湯,治療因傷寒導致熱邪積聚在下焦,出現少腹脹滿、堅硬,病人甚至會發狂,小便順暢,排出瘀血後才能痊癒,這是因為太陽病導致瘀熱積聚在體內。

水蛭(三十條,烤乾)、虻蟲(三十個,烤乾,去掉翅膀和尾巴)、桃仁(二十個,去皮尖)、大黃(三兩,用酒浸泡)

將以上四味藥材磨成粉末,用水五升煮至三升後服用。另外,抵當丸也是用這四味藥材製成。

《傷寒論》的十棗湯,治療因體內有痰飲積聚,導致胸脅疼痛。

芫花(用醋浸泡過夜,再炒至微黑,注意不要炒焦)、大戟(用長流水煮半小時,曬乾)、甘遂(用麵包裹後煨過,各等份)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先用水一碗半煮紅棗十枚至八分熟,去掉紅棗後加入藥粉。身體強壯的人服用一錢,虛弱的人服用五分,早上空腹服用。如果沒有見效,可以再加五分。藥效發揮後,可以喝粥來調養。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的三化湯,治療中風,如果體表有六經證候,先用續命湯治療。如果體內有大小便不通暢的問題,就用這個方子。

厚朴(用生薑製過)、大黃、枳實、羌活 (各等份)

將以上藥材切碎後,每次服用一兩,用水煎煮服用。稍微通便即可停止服用。

《選要》中的透膈湯,治療因脾胃不和,導致中脘部位氣滯,胸膈滿悶,噎塞不通,脅肋脹痛,痰涎嘔吐,吃不下東西等症狀。

木香、白豆蔻、砂仁、檳榔、枳殼(用麩炒過)、厚朴(用薑汁炒過)、半夏(製過)、青皮、橘紅、甘草、大黃、朴硝 (各一錢)

用水一碗半,加入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煎煮至剩八分,在吃飯前服用。

《金匱要略》中的茵陳蒿湯,治療因傷寒導致發黃,或是因為飲食不當導致的黃疸。症狀有發熱、不想吃東西、大小便不通暢,或是吃東西後會頭暈,這些都是飲食黃疸的表現。

茵陳(九錢)、大黃(四錢半)、山梔子(一錢半)

將以上藥材分兩次煎煮服用。每次用水二碗,煎至剩八分,在飯前溫服。

河間學派的芍藥湯,治療因下血導致氣血紊亂的症狀。醫書上說:小便時排出膿血,只要氣血運行順暢,血就會停止。只要血脈運行順暢,小便就會恢復正常,調理好氣血,肛門的墜脹感就會消除。

芍藥(一兩)、當歸、黃連(各五錢)、木香、炙甘草、檳榔(各二錢)、大黃(三錢)、官桂(一錢半)、黃芩(五錢)

將以上藥材切碎後,每次服用半兩,用水二碗,煎煮至剩一碗,在飯後溫服。如果出現血痢,可以逐漸加大黃的用量。如果是出汗後出現臟毒,可以加入黃柏半兩,按照之前的服用方法服用。

我認為:這個方子是河間學派的核心方子,但是只適用於真正有實熱症狀的人,如果是假熱假實的人,誤服此方會導致死亡。

枳實大黃湯,治療因濕邪停滯導致的腳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