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五性集·雜證謨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五性集·雜證謨 (5)

1. 述古(共六條)

仲景曰: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冬時嚴寒,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皆由冬時觸寒所致,非時行之氣也。凡時行者,春時應暖而復大寒,夏時應大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

曰: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太陽中暍者,身熱疼痛而脈微弱,此亦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湯吐之。太陽中暍者,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叢,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潔古曰:靜而得之為中暑,動而得之為中熱。中暑者陰證,中熱者陽證。

陳無擇曰:暑熱喜歸心,心中之,使人噎悶,昏不知人。入肝則眩暈頑痹。入脾則昏睡不覺,入肺則喘滿痿躄,入腎則消渴。凡中暍死者,治之切不可用冷,惟宜溫養。道途中無湯,即以熱土熨臍中,仍使更溺其土,取以罨於臍上,概可見矣。凡覺中暑,急嚼生薑一大塊,水送下。如已迷悶,嚼大蒜一大瓣,水送下,如不能嚼,水研灌之,立醒。

戴氏曰:夏月卒倒,不省人事,名曰暑風。

王節齋曰: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傷氣,宜補真氣為要。又有惡寒,或四肢逆冷,甚者迷悶不省,而為霍亂吐痢,痰滯嘔逆,腹痛瀉痢,此則非暑傷人,乃因暑而自致之病也。以其因暑而得,故亦謂之暑病,治法不同。若吐瀉,脈沉微甚者,不可用涼藥,可用附子大順散,或附子理中湯加芍藥。

若夏月多食冷物,及過飲茶水,致傷脾胃,則吐瀉霍亂。故治暑藥多宜溫脾消食。治濕利小便,醫者要識此意。

薛立齋曰:按東垣先生云:暑熱之時,無病之人,或避暑熱,納涼於深堂大廈得之者,名曰中暑。其病必頭痛惡寒,身形拘急,肢節疼痛,煩熱無汗,為房室陰寒之氣所遏,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以大順散熱藥主之。若行人或農夫,於日中勞役得之者,名曰中熱,其病必苦頭痛,躁熱惡熱,肌熱大渴,汗泄懶動,為天熱外傷肺氣,以蒼朮白虎湯涼劑主之。若人元氣不足,用前藥不應,宜補中益氣湯主之。

大抵夏月陽氣浮於外,陰氣伏於內。若人飲食勞倦,內傷中氣,或酷暑勞役,外傷陽氣者多患之,法當調補元氣為主,而佐以解暑。若中暑,乃陰寒之證,法當補陽氣為主,少佐以解暑。故先哲多用薑、桂、附子之類,此推《內經》舍時從證之良法也。今患暑證歿,而手足指甲或肢體青黯,此皆不究其因,不溫補其內,而泛用香薷飲之類所誤也。

白話文:

仲景說:「人受到一年四季的氣候影響都可能生病。冬天嚴寒時,立即發病的,叫做傷寒。沒有立即發病的,寒氣會潛藏在皮膚肌肉裡,到了春天會轉變成溫病,到了夏天會轉變成暑病。暑病就是熱的程度比溫病更嚴重的疾病。因此,辛苦勞動的人,春夏兩季容易患上溫熱病,都是因為冬天感受寒氣所導致的,並不是當季流行的時氣病。凡是時行之氣,是指春天應該溫暖反而非常寒冷,夏天應該炎熱反而非常涼爽,秋天應該涼爽反而非常炎熱,冬天應該寒冷反而非常溫暖。這種不是當時節應該有的氣候,因此一年之中,大人小孩得的病症都比較相似,這就是時行之氣。」

他說:「太陽經受熱邪侵襲的,就是中暍。這種人會出汗、怕冷、身體發熱而且口渴,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太陽經受中暍的,身體會發熱疼痛,而且脈象微弱,這也是因為夏天貪涼飲用冷水,水氣停留在皮膚肌肉裡所導致的,可以用一味瓜蒂湯來催吐。太陽經受中暍的,會發熱怕冷、身體沉重疼痛,脈象呈現弦細、芤、遲的狀態,小便之後會感到皮膚像被水灑過一樣發冷,手腳冰涼,稍微勞動一下就會發熱、口張開、前牙乾燥。如果發汗治療,會更加怕冷;如果用溫針灸,會更加發熱;如果多次用瀉藥,會導致小便淋漓不暢。」

潔古說:「靜態時得病叫做中暑,動態時得病叫做中熱。中暑屬於陰證,中熱屬於陽證。」

陳無擇說:「暑熱喜歡侵犯心臟,暑熱侵入心臟會讓人胸悶、昏迷不醒。侵入肝臟會導致頭暈、麻木。侵入脾臟會讓人昏睡不醒。侵入肺臟會導致氣喘、肢體痿軟無力。侵入腎臟會導致消渴症(糖尿病)。凡是因中暍而死的,治療時絕對不能用寒涼藥物,只能用溫養的方法。在路途中沒有湯藥,就用熱土敷在肚臍上,並用尿液淋濕泥土,再敷在肚臍上,效果應該很好。凡是感覺自己中暑了,要趕緊嚼一大塊生薑,用水送服。如果已經昏迷不醒,就嚼一瓣大蒜,用水送服,如果不能咀嚼,就研磨成汁灌下去,馬上就能醒來。」

戴氏說:「夏天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叫做暑風。」

王節齋說:「治療暑病的方法,清心和利小便最好。暑邪會耗損正氣,所以應該以補益正氣為主。還有一些人會怕冷,或者四肢冰冷,嚴重的甚至昏迷不醒,而且會出現霍亂、上吐下瀉、痰多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這就不是暑邪直接傷人,而是因為暑熱而導致的其他疾病。因為這些病是因暑熱而起,所以也被稱作暑病,但治療方法不同。如果是吐瀉嚴重,脈象沉微的,不能使用寒涼藥物,可以用附子大順散,或者附子理中湯加芍藥。

如果在夏天吃太多冷食,或者喝太多茶水,導致脾胃受損,就會出現嘔吐、腹瀉等霍亂症狀。所以治療暑病的藥物大多應該以溫脾消食為主。治療濕氣要利小便,醫生要明白這個道理。」

薛立齋說:「根據東垣先生的說法:在暑熱的時候,沒有生病的人,因為躲避暑熱,在陰涼的深堂大廈裡待著而得病的,叫做中暑。這種病必定會頭痛、怕冷、身體僵硬、關節疼痛、煩躁發熱但沒有汗,這是因為房屋陰寒之氣阻遏了身體的陽氣,導致陽氣不能正常發散,可以用大順散等熱性藥物來治療。如果是行路或農夫,在太陽下勞作而得病的,叫做中熱。這種病必定會感到頭痛、煩躁發熱、怕熱、肌肉發熱、口渴嚴重、出汗多、懶於活動,這是因為天氣炎熱外傷肺氣,可以用蒼朮白虎湯等寒涼藥物來治療。如果一個人元氣不足,用之前的藥物沒有效果,應該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

總的來說,夏天陽氣浮散於外,陰氣潛伏於內。如果一個人飲食勞累,內傷中氣,或者在酷暑下勞動,外傷陽氣,就容易得病,治療時應當以調理補益元氣為主,並輔以解暑藥。如果是中暑,屬於陰寒之證,治療時應當以補陽氣為主,少量輔以解暑藥。所以古代的醫家大多使用生薑、桂枝、附子等藥物,這也是推崇《內經》捨時從證的良好方法。現在很多人患了暑病而死,是因為手足指甲或肢體出現青紫,這都是沒有究明病因,不溫補內在的陽氣,而隨意使用香薷飲之類的藥物所造成的錯誤。

另外,之前提到的症狀應該區分中暑和中暍,辨別脈象虛弱或沉伏、有沒有汗、發熱與否、口渴與否、有沒有腹瀉、喜歡飲用冷水還是熱水等情況。要辨別陰陽虛實,不能隨意使用寒涼藥物。夏天陰氣潛藏在內,所以古代的醫家使用附子大順散等藥物溫補陽氣,是有道理的。為什麼現在很多體弱的老年人,到了夏天會出現食慾不振、身體疲倦、發熱口渴,或者出現嘔吐、腹痛、頭痛等各種症狀,反而服用香薷飲,再次損傷元氣,導致招惹暑邪,以至於病情加重甚至死亡。至於清暑益氣湯中使用的澤瀉、蒼朮、黃柏之類藥物,必須仔細審查是否有濕熱壅滯的情況,才能使用。

否則反而會損害陰氣,使用時應當仔細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