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一謨集 (4)
卷之四十一謨集 (4)
1. 盜汗(三十一)
小兒元氣未充,腠理不密,所以極易汗出,故凡飲食過熱,或衣被過暖,皆能致汗。東垣諸公云:此是小兒常事,不必治之。然汗之根本,由於營氣;汗之啟閉,由於衛氣。若小兒多汗者,終是衛虛,所以不固。汗出既多,未免營衛血氣愈有所損,而衰羸之漸,未必不由乎此,此所以不可不治也。
大都治汗之法,當以益氣為主,但使陽氣外固,則陰液內藏,而汗自止矣。
一、治法:凡小兒無故常多盜汗,或自汗者,宜以團參散為主,或參苓散、四君子湯、五味異功散,或白朮散之類,俱可擇用。若其甚者,宜三陰煎、人參養營湯,或十全大補湯。若心經有火而見煩渴者,宜生脈散、一陰煎。若肝脾火盛,內熱熏蒸,血熱而汗出者,脈必洪滑,證多煩熱,宜當歸六黃湯,或加減一陰煎。若陽明實熱,汗出大渴者,宜仲景竹葉石膏湯。
若因病後,或大吐大瀉之後,或誤用克伐之藥,以致氣虛氣脫而大汗亡陽者,速宜用參附湯、六味回陽飲,或耆附湯之類,庶可挽回也。大都汗多亡陽者,多致角弓反張,項強戴眼等證,此太陽、少陰二經精血耗散,陰虛血燥而然,速宜用大營煎、人參養營湯,或十全大補湯之類,方可解救。若作風治,萬無一生矣。
前汗證門有詳論詳法,所當參閱。余之兒輩,有於襁褓中多盜汗者,但以人參一錢,泡湯與服,當夜即止。久不服參,必又汗出,再服再止,其效如神。凡養兒者,亦可以此為常法。
白話文:
盜汗(三十一)
小孩元氣不足,肌膚組織疏鬆,所以很容易出汗。因此,只要飲食過熱或衣物過暖,都可能導致出汗。古人認為這是小兒常有的事,不必治療。但是,汗液的根本原因在於營氣(營養氣血),汗液的開合則取決於衛氣(抵禦外邪的氣)。如果小孩經常出汗,終究是因為衛氣虛弱,無法固護肌體。出汗過多,必然損傷營衛氣血,日漸衰弱,很可能由此而來,所以不可不治。
治療盜汗的方法,主要在於益氣,只要讓陽氣外固,陰液就能內藏,汗自然就會止住。
治療方法:小孩無緣無故經常盜汗或自汗,應該以團參散為主,或者參苓散、四君子湯、五味異功散或白朮散等,可以根據情況選擇使用。如果情況嚴重,應該使用三陰煎、人參養營湯或十全大補湯。如果心經有火,出現煩躁口渴,應該使用生脈散、一陰煎。如果肝脾火盛,內熱蒸騰,血熱而汗出,脈象必定洪滑,症狀多為煩熱,應該使用當歸六黃湯,或加減一陰煎。如果陽明經實熱,汗出且口渴,應該使用仲景竹葉石膏湯。
如果因為生病之後,或大吐大瀉之後,或誤用損傷正氣的藥物,導致氣虛氣脫而大量出汗,亡失陽氣,應該迅速使用參附湯、六味回陽飲或耆附湯等,才能挽回病情。大量出汗亡失陽氣,大多會導致角弓反張、項強、戴眼等症狀,這是太陽經、少陰經精血耗散,陰虛血燥所致,應該迅速使用大營煎、人參養營湯或十全大補湯等,才能解救。如果只用風寒治療,絕對無法治癒。
汗證的詳細論述和治療方法,在前面的章節已有詳細說明,可以參考。我自己的孩子,也有在襁褓中大量盜汗的,只是用一錢人參泡水給他喝,當晚就止汗了。長時間不服用人參,又會出汗,再服用就再止汗,效果非常神奇。所有養育小孩的人,都可以把這個方法作為常規方法。
2. 腹脹腹痛(三十二)
小兒腹脹腹痛,多因食積,或寒涼傷脾而然。《內經》曰:病痛者陰也。又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束垣曰:寒脹多,熱脹少,皆主於脾胃。故凡小兒肚腹或脹或痛,雖曰多由積滯,然脾胃不虛,則運化以時,何致作脹?是脹必由於虛也。若胃氣無傷而腹中和暖,則必無留滯作痛,是痛多由乎寒也。
故治痛治脹者,必當以健脾暖胃為主。若無火證,不得妄用涼藥。若無拒按堅實等證,不得妄用攻藥。
一、治法:凡小兒肚腹膨脹,或時常作痛,黃瘦,常用調理之法,惟芍藥枳實丸加減用之為宜,且善止腹痛。或大健脾丸、楊氏啟脾丸、和中丸之類,皆可酌用。若偶爾傷脾,氣促困倦,外見腹脹而內不脹者,此脾氣虛也,宜五味異功散,或六味異功煎。若脾胃陽氣不足,虛寒作脹,或畏寒,或手足冷,或兼嘔瀉者,宜五君子煎、養中煎、溫胃飲、六君子湯,或調中丸。若兼脾腎陽虛,或水泛為痰,成喘促、痛脹、泄瀉,宜理陰煎加減主之。
若脾胃氣虛而痛滯吐瀉者,宜六味異功煎,或六君子湯加木香,或調中湯。若胃口偶有留滯,大痛而脹者,宜排氣飲,或益黃散。若宿食偶有不消而暫為脹滿者,宜大、小和中飲,或保和丸、消食丸。若有堅積停滯,脹痛拒按,形氣俱實者,宜赤金豆、白餅子、紫霜丸之類攻下之。
凡諸未盡,當於腹痛腫脹二門,參酌為治。
余初年在京,治一五歲鄰女,適經藥鋪,見有曬晾巴豆,其父誤以為松仁,以一粒與食之,嚼而味辣,即忙吐出,而已半粒下咽矣。少頃,大瀉十餘次,瀉後次日,即致肚腹通身悉皆腫脹,絕口不食,因求治於余。或謂宜黃連、綠豆以解毒;或謂宜四苓、五皮以利水。余曰:大攻之後,豈非大虛之證乎?能再堪苦寒以敗脾否?大瀉之後,又尚有何水之可利?遂單用獨參湯及溫胃飲以培脾氣,不數劑而復元如初。夫既以大瀉,而何以反脹若是?因此一證,乃知大虛大寒而致成腫脹者,類多如此。
(新按)
白話文:
腹脹腹痛(三十二)
孩子肚子脹痛,大多是因為積食,或者受寒涼損傷脾胃造成的。《內經》說:疼痛是陰氣的表現。又說:疼痛是因為寒氣過多,有寒邪才會痛。束垣說:寒邪導致的腹脹多見,熱邪導致的腹脹少見,都主要與脾胃有關。所以,孩子肚子脹痛,雖然大多是積食導致,但如果脾胃不虛,就能及時消化吸收,怎麼會脹呢?所以脹痛必定是因虛弱導致的。如果胃氣沒有受損,肚子也溫暖,就不會有食物滯留而疼痛,所以疼痛大多是因為寒邪。
因此,治療脹痛,一定要以健脾暖胃為主。如果沒有實火證狀,就不能隨便用寒涼藥物;如果沒有腹部堅硬拒按等證狀,就不能隨便用攻下藥物。
治療方法:孩子肚子脹,或者經常疼痛,消瘦發黃,常用的調理方法是用芍藥枳實丸加減服用,它很善於止腹痛。或者大健脾丸、楊氏啟脾丸、和中丸等,都可以根據情況選用。如果只是偶爾傷到脾胃,氣短乏力,外表看起來肚子脹,但內部並不脹,這是脾氣虛弱,應該用五味異功散或六味異功煎。如果脾胃陽氣不足,虛寒導致腹脹,或者怕冷、手腳冰涼,或者伴有嘔吐腹瀉,應該用五君子煎、養中煎、溫胃飲、六君子湯,或者調中丸。如果兼有脾腎陽虛,或者水濕化為痰飲,出現喘促、疼痛、腹瀉,應該用理陰煎加減服用。
如果脾胃氣虛,伴有疼痛、腹瀉,應該用六味異功煎,或者六君子湯加木香,或者調中湯。如果偶爾胃口有積滯,疼痛劇烈且腹脹,應該用排氣飲,或者益黃散。如果偶爾宿食消化不良而暫時脹滿,應該用大小和中飲,或者保和丸、消食丸。如果有堅硬的積滯停留在體內,脹痛拒按,形體氣血都實證,應該用赤金豆、白餅子、紫霜丸等攻下藥物。
其他未盡事宜,應該參閱腹痛、腫脹兩方面的內容,綜合考慮治療。
我年輕時在北京,治療一個五歲的鄰居女孩,她父親路過藥鋪,看到曬著的巴豆,誤以為是松子,給孩子吃了一粒,孩子嚼了之後覺得辛辣,趕緊吐出來,但已經吞下去半粒了。一會兒,孩子大瀉十幾次,瀉後第二天,肚子和全身都腫脹,不吃東西,於是求我治療。有人說應該用黃連、綠豆解毒;有人說應該用四苓散、五皮散利水。我說:大瀉之後,豈不是大虛的證狀嗎?還能再用寒涼藥物傷脾嗎?大瀉之後,還有什麼水需要利呢?於是只用獨參湯和溫胃飲來益氣健脾,幾劑藥之後就恢復如初了。既然已經大瀉了,為什麼反而會腫脹呢?通過這個病例,就知道大虛大寒導致腫脹的情況,大多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