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7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73)

1. 散陣

荊芥穗,炙甘草,人參,川芎,防風,羌活,蒲荷,蟬蛻(炒),殭蠶(炒),茯苓(各二錢)陳皮,厚朴(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二、三錢,茶清調服,瘡癬溫酒下。

(子和),風消散

照前方,但無荊芥、防風、薄荷、甘草四味。

二味消風散,治皮膚瘙癢不能忍。

蘇州薄荷葉,蟬蛻(去頭足土,各等分)

上為末。食遠溫酒調下二錢。

《大旨》,黃芩半夏湯,專治寒包熱,兼治表裡。

黃芩(酒炒),半夏,麻黃,紫蘇,桔梗,枳殼,杏仁,甘草(等分)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遠服。天寒,加桂枝。

《金匱》,續命湯,治中風肢體不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拘急不能轉側,並治但伏不得臥,咳逆上氣,面目浮腫。

麻黃(去節),人參,當歸,石膏,桂枝,川芎,乾薑,甘草(各三兩),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當小汗,薄覆脊,憑几坐,汗出則愈。不汗更服。無所禁忌,勿當風。

《千金》,小續命湯,通治八風五痹痿厥等證,又於六經分別隨證加減用之。

麻黃(去節),人參(去蘆),黃芩(去腐),芍藥,甘草(炙),川芎,白朮,防己,杏仁(去皮尖,炒),官桂(各一兩),防風(一兩半),附子(炮去皮臍,半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用水一鍾半,加姜五片,棗一枚,煎八分,溫服。春夏,加石膏、知母、黃芩;秋冬,加官桂、附子、芍藥。可隨證增減諸藥用。

附云岐子加減法:如精神恍惚,加茯苓、遠志;心煩多驚,加犀角;骨節間煩疼有熱者,去附子,倍芍藥;骨間冷痛,倍用桂枝、附子;燥悶、小便澀,去附子,倍芍藥,入竹瀝一合煎;臟寒下痢,去防己、黃芩,倍附子、白朮一兩;熱痢,減去附子;腳弱,加牛膝、石斛各一兩;身痛,加秦艽一兩;腰痛,加桃仁、杜仲各半兩;失音,加杏仁一兩;自汗者,去麻黃、杏仁,加白朮;春,加麻黃一兩;夏,加黃芩七錢;秋,加當歸四兩;冬,加附子半兩。

《千金》,大續命湯

即前方《金匱》續命湯去人參,加黃芩、荊瀝。《元戎》方用竹瀝。

續命煮散,補虛消風,通經絡,行氣血,除瘛瘲疼痛。

人參,熟地黃,當歸,川芎,芍藥,防風,荊芥,獨活,細辛,葛根,甘草,遠志,半夏(各五錢),桂心(七錢半)

上每服一兩,水二鍾,生薑三片,煎八分,溫服。汗多者,加牡蠣粉一錢半。

《寶鑑》,秦艽升麻湯,治中風手足陽明經,口眼喎斜,四肢拘急,惡風寒。

升麻,葛根,甘草(炙),芍藥,人參(各半兩),秦艽,白芷,防風,桂枝(各三錢)

每服一兩,水二鍾,連須蔥白頭三莖,煎至一鍾,食後稍熱服,避風寒臥,得微汗即止。

白話文:

散陣

荊芥穗、炙甘草、人參、川芎、防風、羌活、薄荷、炒過的蟬蛻、炒過的殭蠶、茯苓(每種各二錢),陳皮、厚朴(每種各一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到三錢,用清淡的茶水調服。如果是治療瘡癬,則用溫熱的酒送服。

(出自子和的著作),此方能消除風邪。

依照之前的方子,但去掉荊芥、防風、薄荷、甘草這四味藥。

這個「二味消風散」,是用來治療皮膚瘙癢難以忍受的症狀。

蘇州出產的薄荷葉,與去除頭足泥土的蟬蛻(兩種藥材等份)。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在飯後用溫酒調服二錢。

《大旨》中記載,黃芩半夏湯,專門治療寒包熱的症狀,同時也能治療表裡不和的病症。

黃芩(用酒炒過)、半夏、麻黃、紫蘇、桔梗、枳殼、杏仁、甘草(每種等份)。

用水兩碗,加入生薑三片、紅棗兩枚,煎煮至剩八分,在飯後服用。天氣寒冷時,可以加入桂枝。

《金匱要略》中記載的續命湯,是用來治療中風後肢體活動不靈活、口不能說話、神志不清、不知道疼痛部位、肌肉拘攣、無法轉身側臥的症狀。同時也治療只能趴著不能躺下、咳嗽氣喘、臉部浮腫的症狀。

麻黃(去除節)、人參、當歸、石膏、桂枝、川芎、乾薑、甘草(每種各三兩)、杏仁(四十枚,去除外皮和尖端)。

將以上九味藥材,用水一斗煮至剩四升,溫熱服用一升。服藥後應微微出汗,用薄被覆蓋背部,靠著桌椅坐著,如果出汗就表示病症好轉。如果沒有出汗,就再次服用。服用期間沒有特別的禁忌,但要注意不要吹到風。

《千金方》中記載的小續命湯,可以廣泛治療各種風、痺、痿、厥等症狀,也可以根據六經的不同病症隨證加減藥物使用。

麻黃(去除節)、人參(去除蘆)、黃芩(去除腐爛部分)、芍藥、炙甘草、川芎、白朮、防己、炒過的杏仁(去除外皮和尖端)、官桂(每種各一兩),防風(一兩半),炮製過的附子(去除外皮和臍,半兩)。

將以上藥材粗略切碎。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碗半,加入生薑五片、紅棗一枚,煎煮至剩八分,溫熱服用。春夏季節,可以加入石膏、知母、黃芩;秋冬季節,可以加入官桂、附子、芍藥。可以根據不同的病症增減藥物。

另外,岐子加減法:如果出現精神恍惚,可以加入茯苓、遠志;如果出現心煩多驚,可以加入犀角;如果關節間疼痛發熱,可以去掉附子,增加芍藥的用量;如果關節間發冷疼痛,可以增加桂枝、附子的用量;如果出現燥熱煩悶、小便不暢,可以去掉附子,增加芍藥的用量,加入竹瀝一合一起煎煮;如果出現因臟腑虛寒引起的下痢,可以去掉防己、黃芩,增加附子、白朮的用量至一兩;如果出現熱痢,可以減少附子的用量;如果出現腳無力,可以加入牛膝、石斛各一兩;如果出現身體疼痛,可以加入秦艽一兩;如果出現腰痛,可以加入桃仁、杜仲各半兩;如果出現失音,可以加入杏仁一兩;如果出現自汗,可以去掉麻黃、杏仁,加入白朮;春天可以加入麻黃一兩;夏天可以加入黃芩七錢;秋天可以加入當歸四兩;冬天可以加入附子半兩。

《千金方》中記載的大續命湯

就是前面《金匱要略》的續命湯,去掉人參,加入黃芩、荊瀝。《元戎》方則使用竹瀝。

「續命煮散」,可以補虛、消除風邪、疏通經絡、運行氣血、解除抽搐和疼痛。

人參、熟地黃、當歸、川芎、芍藥、防風、荊芥、獨活、細辛、葛根、甘草、遠志、半夏(每種各五錢),桂心(七錢半)。

每次服用一兩,用水兩碗,加入生薑三片,煎煮至剩八分,溫熱服用。如果出汗過多,可以加入牡蠣粉一錢半。

《寶鑑》中記載的秦艽升麻湯,是用來治療中風,侵犯手足陽明經絡,導致口眼歪斜、四肢拘攣、怕風寒的症狀。

升麻、葛根、炙甘草、芍藥、人參(每種各半兩),秦艽、白芷、防風、桂枝(每種各三錢)。

每次服用一兩,用水兩碗,加入連根須的蔥白頭三個,煎煮至剩一碗,在飯後稍熱服用,服用後避開風寒休息,如果微微出汗就可以停止服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