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7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74)

1. 散陣

愈風湯,治中風諸證,當服此藥,以行導諸經,則大風悉去,縱有微邪,只從此藥加減治之。若初覺風動,服此不致倒僕,此乃治未病之要藥也。

羌活,甘草,防風,當歸,蔓荊子,川芎,細辛,黃耆,枳殼,人參,麻黃,白芷,甘菊,薄荷,枸杞子,知母,地骨皮,獨活,秦艽,黃芩,芍藥,蒼朮,生地黃(各四兩),肉桂(一兩)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二鍾,生薑三片,煎七分,空心臨臥服。空心一服,吞下二丹丸,謂之重劑;臨臥一服,吞下四白丹,謂之輕劑。假令一氣之微汗,用愈風湯三兩,加麻黃一兩,作四服,加姜五、七片,空心服,以粥投之,得微汗則佳;如一旬之通利,用愈風湯三兩,加大黃一兩,亦作四服,每服加生薑五、七片,臨臥煎服,得利為度。

又潔古羌活愈風湯:即同前方加柴胡、杜仲、半夏、厚朴、防己、白茯苓、前胡、熟地黃、石膏等九味,共三十三味,云治肝腎虛,筋骨弱,言語艱難,精神昏憒,風濕內弱,風熱體重,或瘦而一肢偏枯,或肥而半身不遂。心勞則百病生,心靜則萬邪息,此藥能安心養神,調陰陽,無偏勝。

景岳曰:中風一證,病在血分,多屬肝經,肝主風木,故名中風,奈何自唐宋名家以來,竟以風字看重,遂多用表散之藥。不知凡病此者,悉由內傷,本無外感,既無外感而治以發散,是速其危耳。若因其氣血留滯,而少佐辛溫以通行經絡則可,若認為風邪,而必用取汗以發散則不可。

倘其中亦或有兼表邪而病者,則諸方亦不可廢,故擇其要者詳錄之,亦以存古人之法耳。

胃風湯,治虛風能食,牙關緊急,手足搐攣,胃風面腫。

白芷(一錢二分),升麻(二錢),葛根,蒼朮,蔓荊子,當歸(各一錢),甘草(炙),柴胡,藁本羌活,黃柏,草豆蔻,麻黃(各五分)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溫服。

地黃散,治中風四肢拘攣。

乾地黃,甘草(炙),麻黃(去節,各一兩)

上㕮咀。用酒三升,水七升,煎至四升,去柤,分作八服。日進二服,不拘時。

(東垣),羌活附子湯,治冬月犯寒,腦痛齒亦痛,名曰腦風。

羌活,蒼朮(各五分),製附子(炮),麻黃,防風,白芷,殭蠶,黃柏(各七分),升麻,甘草(各二分),黃耆(三分),佛耳草(無嗽不用)

水一鍾半,煎八分,溫服。一方有細辛。

《寶鑑》,羌活附子湯,方在熱陣。治呃逆。

羌活勝風湯,治兩眼眵多眊燥,緊澀羞明,赤脈貫晴,頭痛鼻塞,腫脹涕淚,腦顛沉重,眉骨痠疼,外翳如雲霧絲縷,秤星螺蓋。

羌活,防風,荊芥穗,白芷,獨活,柴胡,薄荷葉,白朮,桔梗,前胡,枳殼,甘草,川芎,黃芩(各五分)

白話文:

散陣

愈風湯, 用於治療各種中風症狀。服用此藥可以疏通行經絡,使風邪完全消除。即使有輕微的邪氣,也可以通過對此藥進行加減來治療。如果剛開始感覺到風邪發作,服用此藥可以避免突然倒地,這是治療疾病於未發之時的關鍵藥物。

藥材組成:羌活、甘草、防風、當歸、蔓荊子、川芎、細辛、黃耆、枳殼、人參、麻黃、白芷、甘菊、薄荷、枸杞子、知母、地骨皮、獨活、秦艽、黃芩、芍藥、蒼朮、生地黃(各四兩),肉桂(一兩)。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一兩,加兩碗水,三片生薑,煎煮至剩七分,空腹或臨睡前服用。空腹服用一劑,同時吞服兩顆二丹丸,稱為重劑;臨睡前服用一劑,同時吞服四顆四白丹,稱為輕劑。如果出現輕微的出汗,可以用愈風湯三兩,加入麻黃一兩,煎煮成四份,加入五到七片生薑,空腹服用,並喝粥來幫助發汗,微微出汗就好。如果需要通便,可以用愈風湯三兩,加入大黃一兩,也煎煮成四份,每次服用時加入五到七片生薑,臨睡前服用,以達到通便的效果為止。

另外,潔古羌活愈風湯:就是在原方基礎上加入柴胡、杜仲、半夏、厚朴、防己、白茯苓、前胡、熟地黃、石膏等九味藥,共計三十三味。據說此方可以治療肝腎虛弱、筋骨軟弱、說話困難、精神恍惚、風濕內弱、風熱導致身體沉重,或者身體瘦弱而一側肢體偏癱,或者身體肥胖而半身不遂等症狀。認為心勞則百病叢生,心靜則各種邪氣消失。此藥能夠安心養神,調和陰陽,使身體不偏不倚。

張景岳認為,中風這種病,病在血分,多屬於肝經。肝主風木,所以稱之為中風。但是從唐宋以來,許多名醫過於看重「風」字,因此多使用發散的藥物。卻不知道,凡是患此病的人,都是由於內傷引起的,本身並沒有外感。既然沒有外感卻用發散的方法治療,是加速病人危險。如果因為氣血運行不暢,而稍稍使用辛溫藥物來疏通經絡是可行的,但如果認定是風邪而必須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就不可取了。

如果其中也有兼具外感症狀的病人,那麼這些處方也不能廢棄不用,因此選擇其中重要的記錄下來,也是為了保留古人的方法。

胃風湯,用於治療虛風導致的能吃、牙關緊閉、手腳抽搐、胃風導致的面部腫脹等症狀。

藥材組成:白芷(一錢二分)、升麻(二錢)、葛根、蒼朮、蔓荊子、當歸(各一錢)、炙甘草、柴胡、藁本、羌活、黃柏、草豆蔻、麻黃(各五分)。

加兩碗水,三片生薑,兩枚紅棗,煎煮至剩八分,溫熱服用。

地黃散,用於治療中風導致的四肢拘攣。

藥材組成:乾地黃、炙甘草、麻黃(去節,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切碎。用三升酒和七升水煎煮至剩四升,去除藥渣,分作八次服用。每天服用兩次,不拘時間。

(李東垣)羌活附子湯,用於治療冬天受寒導致的頭痛、牙痛,這種情況叫做腦風。

藥材組成:羌活、蒼朮(各五分)、製附子(炮)、麻黃、防風、白芷、殭蠶、黃柏(各七分)、升麻、甘草(各二分)、黃耆(三分)、佛耳草(無咳嗽則不用)。

加一碗半水煎煮至剩八分,溫熱服用。有一個方子加入細辛。

《寶鑑》中的羌活附子湯,在熱陣篇中也有記載,用於治療打嗝。

羌活勝風湯,用於治療兩眼分泌物多,眼睛乾澀,怕光,眼睛出現紅絲,頭痛鼻塞,鼻涕眼淚,頭部沉重,眉骨酸痛,眼睛出現像雲霧一樣的遮蔽物,就像秤星、螺蓋一樣。

藥材組成:羌活、防風、荊芥穗、白芷、獨活、柴胡、薄荷葉、白朮、桔梗、前胡、枳殼、甘草、川芎、黃芩(各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