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三十一貫集·雜證謨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一貫集·雜證謨 (1)

1. 先君吐法記

先君壽峰公,少壯時,素稱善飲。後年及四旬而酒病起,遂得痰飲之疾。多見嘔酸脹滿,飲食日減,眩暈不支,驚惕恍惚,疾瘧等證。相繼迭出。百方治痰,弗獲寸效。因慕張子和吐法之妙,遂遵而用之。初用獨聖散、茶調散及齏汁之類。一吐而稍效,再吐而再效,自此屢用不止。

雖諸痰漸退,而元氣弗復也。如此年餘,漸覺純熟,忽悟其理,遂全不用藥,但於五鼓食消之後,徐徐嚥氣,因氣而提,提不數口而清涎先至,再提之,則膠濁後隨。自後凡遇諸疾,無論表裡虛實,雖變出百端,絕不服藥,但一行吐法,無不即日盡卻。後至六旬之外,則一月或半月必行一次,全不憚煩,而鶴髮童顏,日增矍鑠。

斯時也,賓將弱冠,漸已有知,恐其吐傷,因微諫曰:吐本除痰,豈諸病皆可吐耶?且吐傷元氣,人所共知,矧以衰年,能無慮乎?先君曰:吐以治痰,爾所知也。吐治百病,爾知之乎?吐能傷氣,爾所知也。吐能生氣,爾亦知乎?余當為爾細談之。夫先哲中之善治痰積者,無如子和之三法,及丹溪之倒倉,在倒倉之法不易行,亦未敢有用之者。惟子和之法,則為人所常用,而取效不為不速,亦不為不多也。

今以余法言之,則有不同者矣。蓋子和之吐,用藥而吐也。藥必苦劣,吐必勇猛,勢不我由,不能無傷也;余之吐,不用藥而吐者也。痰隨氣行,氣因痰至,徐疾自如,有益無損也。子和之法,其用在急,故但攻有餘之實痰;余之法,其用在緩,故可兼不足之百病。

夫百病所因,本自不一,何以皆宜於吐?如痰涎壅盛,格塞胃脘,而清道不通者,不得不吐也。積聚痛急,不易行散者,不得不吐也。膠固稠濁,非藥所能消者,不得不吐也。痰在經絡膜竅,及隱伏難狀等痰,其藏深,其蓄遠,藥所難及者,不得不吐也,此皆人所易知者也。又若風寒外感者,吐能散之。

食飲內傷者,吐能清之。火鬱者,吐能發越熱邪。寒盛者,吐能鼓動陽氣。諸邪下陷者,吐有升舉之功。諸邪結聚者,吐有解散之力。且人之百病,無非治節不行,吐能達氣,氣從則無所不從,而何有於病。故凡有奇怪難治之病,醫家竭盡其技而不能取效者,必用吐法,方見神功,此又人所罕知者也。

再如生氣之說,則不惟人不知,而且必不信。茲餘力行身受,始悟其微。蓋天地不息之機,總惟升降二氣,升本乎陽,生長之道也;降本乎陰,消亡之道也。余之用氣,藉此升權,可疾可徐,吐納自然之生意,無殘無暴,全收弗藥之神功。故凡吐之後,神氣必倍王,爾之所見也;陽道必勃然,我之常驗也。

使非吐能生氣,而有能如是乎。蓋道家用督,余則用任,所用不同,所歸一也。不惟卻病,而且延年。余言非謬,爾切識焉。賓奉此教,常習用之,無不效如響應,第不及先君之神妙耳。

白話文:

我的父親壽峰公,年輕時很能喝酒。到了四十歲左右,開始因為喝酒而生病,得了痰飲的毛病。常常感到噁心、吐酸水、肚子脹滿,食慾越來越差,頭暈到站不穩,還會驚恐、恍惚,甚至出現瘧疾等各種症狀,接連不斷。用了很多方法治療痰,都沒什麼效果。後來聽說張子和的吐法很厲害,就開始照著做。一開始用獨聖散、茶調散和酸菜汁之類的藥物,吐了之後稍微有點效果,再吐又有效,就這樣一直不斷地用吐法。

雖然痰慢慢減少了,但是身體的元氣卻沒有恢復。這樣持續了一年多,父親漸漸熟練了吐法,突然領悟到其中的道理,就完全不用藥物了。只是在每天清晨五更天,吃完消化的食物後,慢慢地吸氣,然後用氣向上提,提幾口,清澈的口水就會先出來,再提,濃稠的痰就會跟著出來。從此以後,只要遇到任何疾病,無論是表面的、裡面的、虛的、實的,即使變化出各種各樣的病症,父親也絕不吃藥,只要用吐法,當天就能痊癒。到了六十多歲以後,父親每月或每半個月就會進行一次吐法,一點也不怕麻煩,結果頭髮雖然白了,容貌卻像年輕人一樣,精神越來越好。

當時我剛成年,漸漸懂事,擔心父親吐法會傷身,就委婉勸說:「吐法本來是為了去除痰,難道什麼病都可以用吐法嗎?而且吐法傷元氣,這是大家都知道的,更何況您年紀大了,能不擔心嗎?」父親說:「吐法可以治療痰,你都知道。但是吐法可以治療百病,你知道嗎?吐法會傷元氣,你也知道。但是吐法也能夠產生元氣,你又知道嗎?讓我好好跟你說說。古代善於治療痰積的醫者,沒有比得上張子和的三種療法和朱丹溪的倒倉法。倒倉法不容易實行,所以沒有人敢用。只有張子和的療法,是大家常用的,而且效果也很快很好。

現在來說說我的吐法,和他們不一樣。張子和的吐法,是用藥來吐。藥一定很苦很難吃,吐的時候一定很猛烈,身不由己,難免會傷身。我的吐法,不用藥也能吐。痰隨著氣走,氣因痰而來,慢慢地吐,有益無害。張子和的吐法,用在急症,所以只能攻擊多餘的實痰。我的吐法,用在緩慢的調理,所以可以兼顧各種虛弱的疾病。

各種疾病的成因,本來就各不相同,為什麼都適合用吐法呢?像是痰液壅塞,堵住胃部,導致清道不通的,不得不吐。積聚疼痛劇烈,不容易消散的,不得不吐。痰液黏稠,藥物難以消除的,不得不吐。痰在經絡、膜竅,或隱藏難以察覺的,藏得很深,積累很久,藥物難以到達的,不得不吐。這些都是一般人容易理解的。另外,像是外感風寒,吐法可以驅散它。

飲食內傷,吐法可以清除它。火氣鬱結,吐法可以發散熱邪。寒氣過盛,吐法可以鼓動陽氣。各種邪氣下陷,吐法有提升的作用。各種邪氣聚集,吐法有解散的力量。而且人的各種疾病,無非是因為氣的運行不順暢,吐法可以通達氣機,氣順了,所有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所以,凡是有奇怪難治的疾病,醫生用盡方法都沒效的,只要用吐法,往往能看到神奇的功效,這是很少人知道的。

至於說吐法能夠產生元氣,不只是別人不了解,而且一定不相信。我親身實踐,才體會到其中的奧妙。天地運轉的機制,就在於升降二氣。升屬於陽,是生長之道;降屬於陰,是消亡之道。我用氣的時候,借用這個上升的權柄,可以快可以慢,吐納之間,自然產生生機,不損害身體,完全收穫不用藥的神奇功效。所以,每次吐完之後,精神一定會加倍旺盛,這也是你看到的;陽氣一定會旺盛,這是我經常驗證的。

如果不是吐法能夠產生元氣,怎麼會有這樣的效果呢?道家用督脈,我則用任脈,雖然用的方法不同,但是最終的目的都是一樣的。吐法不只能夠治病,而且能夠延年益壽。我說的這些不是虛假的,你要牢記在心。」我接受了父親的教誨,經常練習使用吐法,每次都有效果,只是比不上父親那麼神奇。

回想從黃帝和岐伯之後,善用吐法的只有張子和一人。如果拿父親的方法和他相比,那難易程度和效果的優劣,簡直是天壤之別。所謂「亙古一人」的人,應該不是張子和了。如果聰明的人認同我的看法,一定會有人跟著做,那麼將來獲益的人一定不少。只是擔心後世會遺忘這個心傳的奧妙方法,所以詳細記錄下來,作為記錄,並把詳細的吐法寫在下面:

父親使用吐法的方法,每次都在清晨五更天醒來的時候,仰臥,用吞咽的方法來提氣,如果氣不足,就吸氣來吞,隨著吞氣就提氣,痰液一定會隨著氣而來。即使是最深的痰,也沒有取不出來的,只是最後出來的痰,顏色、氣味非常難聞,甚至有紫黑色、酸臭到無法形容的。所以每次吐完之後,有時會嘴唇腫脹、咽喉疼痛,只要喝一兩口涼水漱漱口咽下去就好了。吐完後吃早飯,不吃任何有味道的食物,只吃一兩碗清淡的粥,來滋養胃中的清氣。

父親從四十歲以後,就再也不喝酒了。使用吐法超過四十年,所以越老越健康,活到八十多歲,還能爬山,還能在燈下抄寫古書。後來因為沒有生病,突然有一天含笑而逝,當時八十二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