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詮 (19)
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詮 (19)
1. 痘家藥忌(六十七)
人參、黃耆,皆補氣助陽之劑,凡痘色白陷者宜用之,若紅紫壯實者,用之則愈熱而毒愈熾,紅紫者轉為枯黑,反甚矣。
白朮能燥濕,專補氣分,亦能閉氣,多用則潤,氣不行,痘難成漿,助陽生火,亦難收斂。
茯苓、豬苓、澤瀉滲泄燥濕,能令水氣下行,多服則津液耗散,凡陰虛於下而精血不足者當避之。
川芎性升氣散,凡氣虛者不宜多用,火浮於上而頭痛浮腫者忌之。
生地性寒,腸胃虛寒者慎之。
升麻提氣上衝,凡下虛上實,氣壅煩躁者忌之。
柴胡清散而潤利,汗多者不宜用,脾泄者不宜多用。
紫草性寒利竅,多服成泄瀉,脾氣虛者忌之。
鼠黏子通肌滑竅,多服恐內損中氣,外致表虛。
蟬蛻能開肌竅,多服恐泄元氣以致表虛。
麻黃開竅,大泄肌表,妄用恐表虛氣脫。
乾葛,性涼解肌,多用恐致表虛。
枳殼,下氣寬腸,多用則損中氣。
山楂,散血解結,多則傷血陷氣。
砂仁,散氣動氣,氣虛者不宜用。
烏梅,酸斂,宜散宜行者不宜用。
穿山甲,銳性有餘,補性不足,若任用攻毒而不以王道為之帥,則無異追窮寇而出孤注,能善其終者鮮矣。
人牙,性烈,發表太過,若妄用之,則內動中氣,外增潰爛。
訶子、龍骨、枯礬皆能阻塞肌竅,欲通利者宜避之。
大黃,耗削力雄,血氣中虛者不可輕用。
黃連,大苦大寒,原非厚腸之物,泄瀉無火者大忌之。
山梔、黃芩、黃柏、石膏、龍膽草、滑石、遠翹、前胡、天花粉之類,皆大寒之物,非有實火熱毒者,不得妄行濫用。
附子、乾薑、肉桂、吳茱萸之類,性皆溫熱,凡煩熱、紫黑、便結、毒盛者,皆不可輕用。
栝蔞仁開結陷氣滑腸,凡虛痰虛火及中氣不足,而為喘促脹滿,大便不實者,皆大忌之。
桑蟲,亦名桑蠶,不知創自何人,用以發痘,今浴醫以為奇品,競相傳用。余嚐遍考本草、痘疹諸書,皆所不載,及審其性質,不過為陰寒濕毒之蟲耳。惟其有毒,所以亦能發痘,惟其寒濕,所以最能敗脾。且發痘者,不從血氣而從毒藥,痘雖起而中則敗矣,此與揠苗者何異?矧以濕毒侵脾,弱稚何堪?故每見多服桑蟲者,毒發則唇膚俱裂,脾敗則泄瀉不止,前之既覆,後可鑑矣。其奈濛濛者,率猶長夜之不醒何?蓋其但見痘之死,總未知敗在蟲毒也。
余欲呼之,用斯代柝,而並咎夫作俑者之可恨。
白話文:
痘家藥忌(六十七)
人參和黃耆都能補益元氣,壯陽。痘疹顏色發白凹陷的可以用,但如果痘疹紅紫飽滿,使用這些藥物反而會加重病情,使病情加劇,紅紫的痘疹可能會轉變成黑色枯萎,情況會更糟。
白朮能燥濕,專門補益氣分,但也能閉塞氣機,使用過多反而會滋潤,導致氣機運行不暢,痘疹難以化膿成熟,而且助長陽氣生火,也不利於痘疹收斂。
茯苓、豬苓、澤瀉具有滲濕利尿的作用,能使水氣排出,但服用過多會耗散津液,陰虛體質、精血不足的人應該避免使用。
川芎能升發氣機,氣虛的人不宜多用,火熱上浮,頭痛腫脹的人更應忌用。
生地黃性寒,腸胃虛寒的人應慎用。
升麻能提氣上行,下虛上實、氣機阻滯、煩躁不安的人忌用。
柴胡能疏散和潤利,汗多的人不宜使用,脾胃虛弱的人也不宜多用。
紫草性寒,利水通竅,服用過多會引起腹瀉,脾胃虛弱的人忌用。
鼠黏子能通利肌膚,滑利竅道,服用過多可能損傷內臟元氣,外致表虛。
蟬蛻能開通肌膚竅道,服用過多可能耗損元氣,導致表虛。
麻黃能開通竅道,大量排出肌表之邪,濫用可能導致表虛氣脫。
葛根性涼,解肌散熱,用量過多可能導致表虛。
枳殼能下氣寬腸,用量過多則損傷中氣。
山楂能活血化瘀,用量過多則傷血耗氣。
砂仁能行氣散氣,氣虛的人不宜使用。
烏梅酸澀收斂,具有散也有收斂的作用,因此不宜使用。
穿山甲藥性峻烈,補益作用不足,如果單純用它攻毒而不配合其他藥物,如同孤注一擲,難以收到好的效果。
人牙藥性劇烈,發散過度,濫用會損傷中氣,加重潰爛。
訶子、龍骨、枯礬都能阻塞肌膚竅道,需要通利者應避免使用。
大黃瀉下之力很強,血氣虛弱的人不可輕易使用。
黃連苦寒,非腸胃實熱者忌用,瀉下無火者更應忌用。
山梔子、黃芩、黃柏、石膏、龍膽草、滑石、遠志、前胡、天花粉等都是大寒之藥,沒有實熱毒邪的人不能濫用。
附子、乾薑、肉桂、吳茱萸等藥性溫熱,煩熱、痘疹紫黑、大便祕結、毒邪盛的人都不宜輕易使用。
栝蔞仁能開結化痰,滑利腸道,但對於虛寒痰火、中氣不足、喘促脹滿、大便不實者皆忌用。
桑蟲,又名桑蠶,不知是誰最早使用它來治療痘疹,現在有些醫生視為珍品,互相傳用。但我遍查本草和痘疹書籍,都沒有記載。仔細研究它的性質,不過是陰寒濕毒的蟲子而已。它之所以能發痘,是因為它有毒;它之所以會敗壞脾胃,是因為它寒濕。痘疹的發作,應該從血氣入手,而不是依靠毒藥,即使痘疹發出來了,但脾胃受損,病情也會惡化,這就像揠苗助長一樣。況且濕毒侵犯脾胃,年幼的兒童怎麼能承受?所以,我常常看到服用桑蟲過多的人,毒邪發作,嘴唇和皮膚都裂開,脾胃受損,腹瀉不止,前車之鑑,後人應該引以為戒。但是,那些迷信的人,仍然如同在黑夜中睡著一樣,不明白,只看到痘疹的死亡,卻不知道禍根在於桑蟲的毒性。
我希望呼籲大家,用正確的方法治療痘疹,並痛斥那些濫用桑蟲的人。
2. 痘瘡下論列方(六十八)
保元湯(痘一),調元湯(痘二)
十全大補湯(補二十),調中湯(小三)
五福飲(新補六),五味異功散(補四)
養中煎(新熱四),七福飲(新補七)
六味異功煎(新熱七),溫胃飲(新熱五)
三陰煎(新補十一),九味異功煎(新因二二)
胃關煎(新熱九),五陰煎(新補十三)
六味回陽飲(新熱二),佐關煎(新熱十)
理中湯(熱一),七味白朮散(小七)
六氣煎(新因二一),理陰煎(新熱三)
人參白朮散(小七),六物煎(新因二十)
四君子湯(補一),參苓白朮散(補五四)
四物湯(補八),六君子湯(補五)
金水六君煎(新和一),六味丸(補百二十)
五君子煎(新熱六),人參建中湯(補二六)
貞元飲(新補十九),小建中湯(補二二)
黃耆建中湯(補二七),生脈散(補五六)
大補元煎(新補一),人參麥門冬散(痘二三)
胃愛散(痘十九),酸棗仁湯(補八四)
硃砂安神丸(寒一四二),團參散(小十)
大和中飲(新和七),七味安神丸(小七二)
參姜飲(新熱八),小和中飲(新和八)
《秘旨》安神丸(小七一),益黃散(和十九)
大分清飲(新寒五),加減參蘇飲(痘三四)
養心湯(小五九),小分中飲(新和十)
升麻葛根湯(痘二六),寧神湯(小五七)
小柴胡湯(散十九),柴葛桂枝湯(痘三六)
茯神湯(小六十),柴胡飲子(痘四二)
柴胡麥門冬散(痘二四),止汗散(小十一)
大連翹飲(寒七八),葛根麥門冬散(痘一四一)
抑扶煎(新熱十一),紫草飲子(痘六七)
解毒防風湯(痘五六),蘇葛湯(痘二七)
大蕪荑湯(痘五六),前胡枳殼散(痘九四)
柴葛煎(新因十八),肉豆蔻丸(小五六)
仙方活命飲(外一),五積散(散三九)
疏邪飲(新因十六),連翹歸尾煎(新因三二)
柴歸飲(新因十五),敗毒散(散三六)
荊防敗毒散(痘三一),雙解散(痘四一)
羌活散(痘三八),十味羌活散(痘三八)
二陳湯(和一),羌活湯(痘四十)
十三味羌活散(痘三九),橘皮湯(痘九二)
白虎湯(寒二),人參白虎湯(寒三)
惺惺散(小二三),化斑湯(寒三)
人參石膏湯(寒三),十宣散(痘十四)
化毒湯(痘五七),黃連解毒湯(寒一)
和胃飲(新和五),排毒散(痘九八)
葛根解毒湯(痘五三),六安煎(新和二)
消毒散(痘四七),托裡消毒散(痘六)
清膈煎(新寒九),抽薪飲(新寒三)
四味消毒飲(痘四八),黃芩湯(寒百五)
退火丹(痘八四),六味消毒散(痘四九)
生犀散(小二八),益元散(寒百十二)
玄參地黃湯(痘八六),二妙散(寒一三四)
天水散(寒百十二),當歸六黃湯(寒六五)
白話文:
保元湯(痘瘡初期) 調元湯(痘瘡中期)
十全大補湯(大補氣血) 調中湯(治療消化不良)
五福飲(新創補益方) 五味異功散(補脾胃)
養中煎(新創溫熱方) 七福飲(新創補益方)
六味異功煎(新創溫熱方) 溫胃飲(新創溫熱方)
三陰煎(新創補益方) 九味異功煎(新創調和陰陽方)
胃關煎(新創溫熱方) 五陰煎(新創補益方)
六味回陽飲(新創溫熱方) 佐關煎(新創溫熱方)
理中湯(溫熱方) 七味白朮散(治療兒童消化不良)
六氣煎(新創調和陰陽方) 理陰煎(新創溫熱方)
人參白朮散(治療兒童消化不良) 六物煎(新創調和陰陽方)
四君子湯(補氣) 參苓白朮散(補脾胃)
四物湯(補血) 六君子湯(補氣健脾)
金水六君煎(新創調和方) 六味丸(滋陰補腎)
五君子煎(新創溫熱方) 人參建中湯(補虛溫中)
貞元飲(新創補益方) 小建中湯(補虛溫中)
黃耆建中湯(補虛溫中) 生脈散(益氣生津)
大補元煎(新創補益方) 人參麥門冬散(痘瘡後期)
胃愛散(痘瘡後期) 酸棗仁湯(養心安神)
硃砂安神丸(寒涼藥) 團參散(治療兒童消化不良)
大和中飲(新創調和方) 七味安神丸(治療兒童安神)
參姜飲(新創溫熱方) 小和中飲(新創調和方)
《秘旨》安神丸(治療兒童安神) 益黃散(調和方)
大分清飲(新創寒涼方) 加減參蘇飲(痘瘡)
養心湯(養心安神) 小分中飲(新創調和方)
升麻葛根湯(痘瘡初期) 寧神湯(安神)
小柴胡湯(和解少陽) 柴葛桂枝湯(痘瘡初期)
茯神湯(安神) 柴胡飲子(痘瘡)
柴胡麥門冬散(痘瘡後期) 止汗散(止汗)
大連翹飲(寒涼藥) 葛根麥門冬散(痘瘡後期)
抑扶煎(新創溫熱方) 紫草飲子(痘瘡)
解毒防風湯(痘瘡) 蘇葛湯(痘瘡初期)
大蕪荑湯(痘瘡) 前胡枳殼散(痘瘡)
柴葛煎(新創調和陰陽方) 肉豆蔻丸(治療兒童消化不良)
仙方活命飲(外科瘡瘍) 五積散(祛寒解表)
疏邪飲(新創調和陰陽方) 連翹歸尾煎(新創調和陰陽方)
柴歸飲(新創調和陰陽方) 敗毒散(解表散邪)
荊防敗毒散(痘瘡) 雙解散(痘瘡)
羌活散(痘瘡) 十味羌活散(痘瘡)
二陳湯(化痰濕) 羌活湯(痘瘡)
十三味羌活散(痘瘡) 橘皮湯(痘瘡)
白虎湯(寒涼藥) 人參白虎湯(寒涼藥)
惺惺散(治療兒童驚風) 化斑湯(寒涼藥)
人參石膏湯(寒涼藥) 十宣散(痘瘡)
化毒湯(痘瘡) 黃連解毒湯(寒涼藥)
和胃飲(新創調和方) 排毒散(痘瘡)
葛根解毒湯(痘瘡) 六安煎(新創調和方)
消毒散(痘瘡) 托裡消毒散(痘瘡)
清膈煎(新創寒涼方) 抽薪飲(新創寒涼方)
四味消毒飲(痘瘡) 黃芩湯(寒涼藥)
退火丹(痘瘡) 六味消毒散(痘瘡)
生犀散(治療兒童驚風) 益元散(寒涼藥)
玄參地黃湯(痘瘡) 二妙散(寒涼藥)
天水散(寒涼藥) 當歸六黃湯(寒涼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