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三十九人集·婦人規(下) (27)
卷之三十九人集·婦人規(下) (27)
1. 癥瘕類
2. 論證(七二)
癥瘕之病,即積聚之別名。《內經》止有積聚疝瘕,並無證字之名,此後世之所增設者。蓋癥者徵也;瘕者,假也。徵者成形而堅硬不移者是也,假者無形而可聚可散者是也。成形者,或由血結,謂之血癥,或由食結,謂之食癥。無形者惟在氣分,氣滯則聚而見形,氣行則散而無跡。
此癥瘕之辨也。然又有痛者,有不痛者。痛者聯於氣血,所以有知,氣血行則愈,故痛者易治;不痛者不通氣血,別結窠囊,藥食難及,故不痛者難治,此又治之有辨也。其他如肺之積曰息奔,心之積曰伏梁,脾之積曰痞氣,肝之積曰肥氣,腎之積曰奔豚,以至後世有曰痃癖、曰痞塊之屬,亦不過以形見之處有不同,故名亦因之而異耳。總之非在氣分,則在血分。
知斯二者,則癥瘕二字已盡之矣。但血癥氣瘕,各有虛實,而宜攻宜補,當審之真而用之確也。諸經義另詳積聚門,所當參閱。
《骨空論》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張子和曰:遺溺閉癃,陰痿脬痹,精滑白淫,皆男子之疝也。若血涸、月事不行,行後小腹有塊,或時動移,前陰突出,後陰痔核,皆女子之疝也。但女子不謂之疝,而謂之瘕。
白話文:
論證(七二)
癥瘕,就是積聚的別稱。《內經》只提到積聚、疝、瘕,並沒有「癥」字,這是後世加上的。癥指的是成形堅硬、位置固定的腫塊;瘕指的是無固定形狀、可以聚積也可以消散的腫塊。成形的腫塊,可能是血液凝結形成的,稱為血癥;也可能是食物積滯形成的,稱為食癥。無固定形狀的腫塊,只存在於氣分,氣機阻滯就會聚集而顯現,氣機運行順暢就會消散無蹤。
這就是癥瘕的區別。然而,癥瘕又有疼痛和不疼痛的區別。疼痛的癥瘕,與氣血相關,所以會有感覺,氣血運行暢通就能痊癒,因此疼痛的癥瘕比較容易治療;不疼痛的癥瘕,氣血不通,形成獨立的囊腫,藥物和食物難以到達,因此不疼痛的癥瘕比較難治,這就是治療上的區別。其他像肺部的積聚稱為息奔,心臟的積聚稱為伏梁,脾臟的積聚稱為痞氣,肝臟的積聚稱為肥氣,腎臟的積聚稱為奔豚,乃至後世所說的痃癖、痞塊等等,也不過是積聚顯現的位置不同,名稱也就因此而有所區別而已。總而言之,積聚不是存在於氣分,就存在於血分。
明白了這兩點,癥瘕的含義就完全掌握了。但是血癥和氣瘕,各有虛實之分,治療上需要攻下或補益,必須根據實際情況精準用藥。相關詳細的經義,請參閱積聚篇。
《骨空論》說:任脈生病,男子會產生七種疝氣內結,女子則會有帶下及瘕聚。張子和說:小便不通、閉塞、陰莖痿縮、陰囊腫痛、精液滑泄、白濁,都是男子的疝氣。女子則如血液乾涸、月經不通,經期過後小腹有腫塊,有時會移動,外陰突出,肛門長痔瘡,這些都是女子的疝氣。只是女子不稱之為疝,而稱之為瘕。
3. 血症(七三)
瘀血留滯作症,惟婦人有之。其證則或由經期,或由產後,凡內傷生冷,或外受風寒,或恚怒傷肝,氣逆而血留,或憂思傷脾,氣虛而血滯,或積勞積弱,氣弱而不行,總由血動之時,余血未淨,而一有所逆,則留滯日積而漸以成症矣。然血必由氣,氣行則血行。故凡欲治血,則或攻或補,皆當以調氣為先。
羅謙甫曰:養正邪自除。必先調養,使營衛充實。若不消散,方可議下。但除之不以漸,則必有顛覆之害。若不守禁忌,縱嗜欲,其有不喪身者鮮矣。
一、血瘀作痛,或成形不散,在臍腹之下。若暫見停蓄而根盤未固者,只宜五物煎,或決津煎加減主之,則血無不去,痛無不止,足稱神劑。
一、婦人形氣病氣俱實,或腹脹,或痛甚,而新有所逆,但欲行滯止痛者,宜通瘀煎、失笑散、玄胡當歸散、加減四物湯之類,疏之導之,氣通滯去,痛必自愈。若稍久且堅而欲消之磨之,宜三稜煎、萬病丸之類主之。
一、形氣強壯而瘀血不行,或大病結閉,或腹脹痛甚,有非下不可者,宜《良方》桃仁承氣湯下之最捷,或用奪命丹、桃仁煎、穿山甲散、赤金豆之類皆可。然下須詳慎,非有大實不得已之證,不宜妄用。
一、養正之法,當察陰陽上下,病之久新,及邪正強弱之勢。其有停瘀雖甚而元氣困弱者,不可攻。病久而弱,積難搖動者,不可攻。凡此之類,皆當專固根本,以俟其漸磨漸愈,乃為良策。如鬱結傷脾者,宜用歸脾湯、逍遙飲、壽脾煎。脾胃虛寒者,宜溫胃飲、養中煎、六君子湯。
肝腎虛寒者,宜大營煎、暖肝煎、理陰煎,或《良方》交加散亦可。脾腎虛寒,大便泄瀉或不實者,宜胃關煎、理陰煎。病久脾腎氣滯而小腹痛脹者,宜八味地黃丸。肝火不清,血熱而滯者,宜加味逍遙散。以上諸證,凡虛中帶滯者,不妨於前藥中各加行氣導滯之品,此在用者之圓活也。
一、婦人久癥宿痞,脾腎必虧,邪正相搏,牢固不動,氣聯子臟則不孕,氣聯衝任則月水不通。內治之法宜如前,外以阿魏膏貼之,仍用熨痞方,或用琥珀膏亦可。然必須切慎七情及六淫、飲食起居,而不時隨證調理,庶乎可愈。
白話文:
血症(七三)
瘀血滯留在體內形成的疾病,主要發生在婦女身上。症狀可能是經期或產後引起的,也可能是因為內傷寒涼、外受風寒、或因憤怒傷肝、氣逆導致血液滯留;或是憂思傷脾、氣虛導致血液滯澀;或是因勞累體弱,氣虛導致血液運行不暢。總而言之,都是因為血液運行的時候,殘餘的血液沒有完全排出,遇到任何逆向的因素,就會滯留日積月累,逐漸形成疾病。然而,血液的運行依賴於氣的運行,氣行則血行。所以,治療血症,無論是攻邪還是補虛,都應該以調氣為先。
羅謙甫說:保養正氣,邪氣自然消除。必須先調養身體,使營氣衛氣充實。如果瘀血沒有自行消散,才可以考慮使用攻下之法。但是,如果去除瘀血的方法不循序漸進,就會有造成身體損傷的危險。如果不遵守禁忌,縱情慾望,很少有人能保全性命。
一、瘀血導致疼痛,或形成腫塊而不消散,位於肚臍以下的腹部。如果瘀血暫時停滯,根基還未穩固,只需服用五物煎或決津煎加減服用,就能夠使瘀血排出,疼痛消除,堪稱神效藥方。
二、婦女因氣血俱實而生病,或腹部脹滿,或疼痛劇烈,而且有新的逆氣,只想疏通瘀滯止痛,應該服用通瘀煎、失笑散、玄胡當歸散、加減四物湯等藥方,疏通導引,氣機通暢,瘀滯消除,疼痛自然痊癒。如果瘀滯時間較久且堅硬,想要消散磨化,就應該服用三稜煎、萬病丸等藥方。
三、體質強壯,但瘀血運行不暢,或因大病導致氣血閉阻,或腹部脹滿疼痛劇烈,非得使用攻下之法不可,應該服用《良方》中的桃仁承氣湯,效果最快,或者使用奪命丹、桃仁煎、穿山甲散、赤金豆等藥物,效果也很好。但是,攻下之法必須謹慎使用,如果不是有明顯實證不得已的情況,不應該隨便使用。
四、保養正氣的方法,應該觀察陰陽的盛衰,疾病的久新,以及邪正強弱的勢力。如果瘀血停滯雖然嚴重,但是元氣虛弱,就不能使用攻邪的方法。如果疾病時間長而且體質虛弱,積聚難以消除,就不能使用攻邪的方法。這些情況,都應該專注於鞏固根本,等待瘀血慢慢消散痊癒,才是最好的方法。例如,鬱結傷脾者,應該服用歸脾湯、逍遙散、壽脾煎;脾胃虛寒者,應該服用溫胃飲、養中煎、六君子湯;肝腎虛寒者,應該服用大營煎、暖肝煎、理陰煎,或《良方》交加散;脾腎虛寒,大便稀溏或便秘者,應該服用胃關煎、理陰煎;疾病久治不愈,脾腎氣滯,小腹疼痛脹滿者,應該服用八味地黃丸;肝火旺盛,血熱而瘀滯者,應該服用加味逍遙散。以上這些症狀,凡是虛證夾雜瘀滯者,都可以在上述藥方中加入行氣導滯的藥物,這就體現了用藥的靈活性和技巧。
五、婦女久病形成的癥塊和痞塊,脾腎必定虧虛,邪正互相搏鬥,牢固不動,氣機阻滯於子宮則不孕,氣機阻滯於衝任二脈則月經不通。內治的方法如前所述,外治可以使用阿魏膏外敷,也可以使用熨痞方,或使用琥珀膏。但是,必須嚴格注意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和六淫(風寒暑濕燥火)的侵襲,以及飲食起居,並隨時根據病情調整治療方案,這樣才能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