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三十九人集·婦人規(下) (2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九人集·婦人規(下) (28)

1. 食癥(七四)

凡飲食留聚而為癥痞者,或以生冷,或以風寒,或以忿怒氣逆,或以勞倦飢餒,而飲食疊進不用消化,則積而成癥矣。然胃氣強者必不致留聚飲食,而飲食之不能化者,必由脾腎氣弱而然。所以治此者,宜酌虛實而為攻補,庶乎得效也。諸治法詳積聚門,宜參而用之。

立齋曰:前證若形氣虛弱,須先調補脾胃為主,而佐以消導。若形氣充實,當先疏導為主,而佐以補脾胃。若氣壅血滯而不行者,宜用烏藥散,散而行之。若脾氣虛而血不行者,宜用四君、芎、歸,補而行之。若脾氣鬱而血不行者,宜用歸脾湯,解而行之。若肝腎血燥而不行者,宜用加味逍遙散,清而行之。

大抵食積痞塊之證,皆以邪氣盛則實,真氣奪則虛,但當養正辟邪,而積自除矣。雖曰堅者削之,客者除之,若胃氣未虛,或可少用。若病久虛乏者,不宜輕用。

白話文:

食物停滯在體內形成癥狀和痞塊,可能是因為吃了生冷食物,或是受了風寒,或是因為憤怒導致氣逆,或是因為勞累飢餓後又大量進食,消化不良,於是積聚成病。但是胃氣強盛的人,就不會出現食物停滯的現象;而食物無法消化,一定是因為脾腎氣虛弱造成的。所以治療這種病,應該根據虛實情況,採取攻補兼施的方法,才能收到效果。詳細的治療方法,請參考積聚篇,並根據情況靈活運用。

齋戒期間的飲食應注意:如果患者形體氣血虛弱,必須先調理補益脾胃為主,再輔以幫助消化的藥物。如果患者形體氣血充實,就應該先疏通導滯為主,再輔以補益脾胃。如果氣機壅塞,血液停滯不通,應該服用烏藥散,以散瘀通絡。如果脾氣虛弱,血液運行不暢,應該服用四君子湯、川芎、當歸,以補益氣血。如果脾氣鬱結,血液運行不暢,應該服用歸脾湯,以疏肝解鬱。如果肝腎陰虛,血液乾燥不通,應該服用加味逍遙散,以滋陰清熱。

總之,飲食積滯導致痞塊的癥狀,都是因為邪氣盛則為實證,真氣不足則為虛證,只要調養正氣,祛除邪氣,積滯自然會消除。雖然說,對於堅硬的積塊可以消減,對於外來的邪氣可以去除,但如果胃氣未虛,才能少量使用攻伐之法。如果病情久治不愈,已經虛弱乏力,就不應該輕易使用攻伐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