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三十九人集·婦人規(下) (29)
卷之三十九人集·婦人規(下) (29)
1. 氣瘕(七五)
瘕者,假也。所謂假者,謂其形雖若癥,而原無根窠,非若癥痞之堅頑有形者也。蓋有形者,或因血積,或因食積,積有定形,所不可移易者也。無形者,病在氣分,氣逆則甚,氣散則緩,聚散無根者也。惟其無根,故能大能小,或左或右。或近脅肋而如臂如指,則謂之痃癖;或下臍腹而為脹為急,則謂之疝瘕。
《難經》曰:病有積聚,何以別之?然,積者陰氣也,陰沉而伏。聚者陽氣也,陽浮而動。故積者五臟之所生,聚者六腑之所成也。然則癥由於積,積在陰分而有淵藪,故攻之非易;瘕由於聚,聚在陽分而猶烏合。故散之非難,此癥瘕之辨有如此。惟散之之法,最有因通因塞之妙用,而人多莫之知也。
一、凡病在氣分,而無停蓄形積者,皆不可下。蓋凡用下者,可除有形,而不可以除無形。若氣因形滯者,去其積則氣亦順,自無不可。若全在無形氣分,即下亦不去,而適足以敗正氣也,宜切識之。
一、散氣之法,止在行氣,蓋氣行則散也。但行氣之法,大有權宜。如氣實則壅滯,宜破而行之;氣閉則留蓄,宜利而行之;氣熱則乾涸,宜寒而行之;氣寒則凝結,宜溫而行之。此散氣治瘕之大法也。然瘕聚之證,使果氣強力健,則流行不息,又何瘕聚之有?惟正氣不行,而後邪氣得聚。
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凡為此病,必氣虛者多,虛不知補,則正氣不行,正氣不行,則邪氣不散,安望其有瘳乎?但實者有據,故顯而易見,虛每似實,故隱而難知,此所以當辨其真也。
一、破氣行氣之劑,凡氣實氣壅之甚而為脹為痛者,宜排氣飲、木香順氣散、木香調氣散、四磨湯、諸七氣湯之類主之。若血中之氣滯而為瘀為痛者,宜失笑散、通瘀煎、調經飲,甚者《良方》奇命丹。疝瘕氣聚者,荔香散,甚者天台烏藥散。氣結膀胱,小水不利者,小分清飲、四苓散、五苓散。
氣結大腸,干秘不行者,搜風順氣丸、麻仁丸。水虧血虛而秘滯者,濟川煎;肝氣逆而為聚者,解肝煎,兼火者,化肝煎。氣聚兼熱,火鬱不行者,抽薪飲、大分清飲。寒滯不行,氣結脹聚者,抑扶煎、和胃飲、丁香茯苓湯。三焦壅滯,氣道不清而中滿腫脹者,廓清飲。痰飲水氣停蓄胸脅,而為吞酸嘔逆者,苓朮二陳煎、六安煎、和胃飲、括痰丸之類主之。
以上諸法,惟氣實瘕聚者宜之,凡元氣不足者,皆不可用。
一、補氣以行氣之劑,如聖愈湯、參歸湯、七福飲,皆能調心氣之虛滯。五味異功散、參朮湯,能理心脾之氣虛不行。獨參湯、參附湯,能助肺以行五臟之治節。若脾胃氣虛而滯者,惟六君子湯、歸脾湯為宜。脾胃虛寒而滯者,必溫胃飲、理中湯、五君子煎最佳。若虛在脾腎陰分,氣有不行而或為痰飲,或為脹滿,或為嘔吐腹痛等證,非理陰煎不可。
白話文:
所謂的「瘕」,其實是虛假的。它的樣子看起來像腫塊,但實際上沒有根源,不像真正的腫塊那樣堅硬且有固定形狀。有形的腫塊,可能是因為血液或食物積聚而成,它們的形狀固定,無法移動。而無形的「瘕」,病因在於氣,氣不順時會加重,氣散開時會減輕,聚散沒有固定位置。正因為它沒有根源,所以可以忽大忽小,位置也可能在左邊或右邊。如果靠近脅肋,像手臂或手指一樣的形狀,就稱為「痃癖」;如果位於肚臍下方,表現為腹脹或急迫感,則稱為「疝瘕」。
《難經》說:「疾病有積聚之分,要如何區別呢?」答案是,「積」屬於陰氣,陰氣是沉降的;「聚」屬於陽氣,陽氣是浮動的。所以,「積」是由五臟產生,「聚」是由六腑形成。因此,「癥」是由於「積」造成,「積」在陰分而且有根源,所以不容易攻破;而「瘕」是由於「聚」造成,「聚」在陽分,像烏合之眾一樣,容易消散。這就是「癥」和「瘕」的區別。要治療「瘕」,最重要的是疏通氣機,但很多人不了解這個道理。
第一,凡是病在氣分,沒有固定的積聚形狀的,都不能使用攻下的藥物。因為攻下藥物只能去除有形的積聚,而不能去除無形的氣。如果是因為有形積滯導致氣不順,去除積滯後氣自然會順暢。但如果病完全在無形的氣分,即使使用攻下藥物也無法去除,反而會損害正氣,這一點必須謹記。
第二,疏散氣的重點在於運行氣機,氣機運行自然會散開。但是運行氣機的方法有很多種,需要根據情況調整。如果氣實而阻塞,應該用破氣的方法;如果氣閉塞不通,應該用疏利的方法;如果氣熱導致乾燥,應該用寒涼的方法;如果氣寒導致凝結,應該用溫熱的方法。這就是治療「瘕」的大原則。但反過來說,如果氣機強健,運行不息,又怎麼會有「瘕」的出現呢?正是因為正氣運行不暢,邪氣才會聚集。
經書說:「邪氣侵襲,必定是正氣虛弱。」所以,得這種病的人,大多是氣虛的。如果虛弱而不加以補養,正氣就無法運行,正氣不運行,邪氣就無法消散,又怎麼能期望病好呢?實證有依據,所以容易辨識;虛證常常偽裝成實證,所以隱晦難知。這就是為什麼要仔細辨別真假的原因。
第三,破氣行氣的藥物,適用於氣實氣壅,導致腹脹疼痛的情況。可以使用排氣飲、木香順氣散、木香調氣散、四磨湯、諸七氣湯之類的方子。如果血中氣滯導致瘀血疼痛,可以使用失笑散、通瘀煎、調經飲,嚴重時可用《良方》奇命丹。如果是疝瘕氣聚,可以使用荔香散,嚴重時可用天台烏藥散。如果是氣結膀胱,小便不順暢,可以使用小分清飲、四苓散、五苓散。
如果氣結在大腸,導致便秘,可以使用搜風順氣丸、麻仁丸。如果是因為津液虧虛、血虛導致便秘,可以使用濟川煎。如果是肝氣逆亂導致氣聚,可以使用解肝煎;如果兼有火熱,可以使用化肝煎。如果是氣聚兼有熱,導致火鬱不通,可以使用抽薪飲、大分清飲。如果是寒邪停滯,氣機結滯導致腹脹,可以使用抑扶煎、和胃飲、丁香茯苓湯。如果是三焦壅滯,氣道不清,導致腹部腫脹,可以使用廓清飲。如果是痰飲水氣停留在胸脅,導致吞酸嘔吐,可以使用苓朮二陳煎、六安煎、和胃飲、括痰丸之類的方子。
以上這些方法,只適用於氣實導致的「瘕」,凡是元氣不足的人,都不能使用。
第四,補氣行氣的藥物,例如聖愈湯、參歸湯、七福飲,都能調和心氣虛弱不暢的情況。五味異功散、參朮湯,能調理心脾氣虛不運的情況。獨參湯、參附湯,能幫助肺臟運行五臟的功能。如果是脾胃氣虛導致氣滯,可以使用六君子湯、歸脾湯。如果是脾胃虛寒導致氣滯,必須使用溫胃飲、理中湯、五君子煎。如果虛損在脾腎陰分,氣機不暢,可能導致痰飲、腹脹、嘔吐、腹痛等症狀,就必須使用理陰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