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二謨集·痘疹詮 (2)
卷之四十二謨集·痘疹詮 (2)
1. 疹期(六)
出疹之候,初熱一日至次日雞鳴時,其熱即止,止存五心微熱,漸見咳嗽鼻流清涕,或腹中作痛,飲食漸減,到申酉之間,其熱復來。如此者四日,用手滿接髮際處甚熱,其面上熱少減二三分,咳嗽連聲,面燥腮赤,眼中多淚,噴嚏頻發,或忽然鼻中出血。至五日,其熱不分晝夜。
六日早時,其疹出在兩頰下,細細紅點,至午時,兩手背並腰下及渾昏,密密俱有紅點。七日普遍掀發,其鼻中清涕不流,噴嚏亦不行,七日晚,兩頰顏色漸淡。此驗出疹之要法。
凡疹熱六日而出,一定之規也。若醫人無識,用藥太早,耗散元氣,及至出時,變害多矣。或嗽而變喘,或出一二日即隱,或作大瀉,或合目而喘,此醫人用藥不當之害也。吾家治法,定不在五日內用藥,必待見疹,方用徐徐升表。然用藥亦有次第,凡一劑必作十餘次飲之,況疹在皮膚之間,苦作一次服,則藥性催之太急,每致譫語煩躁,故當慎之。
景岳曰:按此萬氏之法,謂醫人用藥太早,恐致耗散元氣,故必待見點而後施治,及作一次服,恐藥性催之太急,皆惟恐無益而反以致害,此固其心得之法也。然以愚見,則醫有高下,藥有宜否,但使見有確真,發無不當,則於未出之前,或解或補,必有得預防之力,以潛消其毒者;既出之後,亦必有善調之方,而不致催急者,此在善與不善,或不嫌早與不早也。嘗見庸流之誤治者多,是誠不服藥為中醫也。
此萬氏之說所以不可不遵。
凡疹熱五六日必出矣,醫人用藥見不能散,父母見藥不效,醫人見熱嗽不能除,或以別證治之,主家又或更醫,此世之所以誤者多矣。
白話文:
疹期(六)
疹子發出的徵兆是:起初發熱一天,到第二天雞鳴時分,熱退了,只留下五心微熱,漸漸出現咳嗽、流清鼻涕,或者肚子痛,食慾下降。到下午四點到六點之間,熱又會回來。這樣持續四天,用手摸頭髮邊緣會覺得很熱,臉上的熱則減少了二三成,咳嗽聲連連,臉頰乾燥發紅,眼睛流淚,頻頻打噴嚏,或者突然流鼻血。到第五天,發熱則不分晝夜了。
第六天早晨,疹子開始出現在兩頰下方,是細小的紅點;到中午時分,手背、腰部以下,以及全身都出現了密密麻麻的紅點。第七天疹子全面爆發,清鼻涕和噴嚏都停止了,第七天晚上,兩頰的顏色逐漸變淡。這是疹子發出的重要規律。
疹子發熱六天後必定會出現,這是固定的規律。如果醫生不懂,用藥過早,耗散元氣,等到疹子真的出現時,反而會造成很多危害,例如咳嗽變喘息、疹子出一兩天就消失、嚴重腹瀉、閉眼喘息等等,這些都是醫生用藥不當造成的後果。我們家治療的方法,一定不在五天內用藥,必須等到疹子出現後,才用藥慢慢地疏通表氣。然而用藥也有步驟,每一劑藥都要分十幾次喝,況且疹子長在皮膚上,苦苦地一次喝完,藥性催得太猛,很容易導致病人神志不清、煩躁不安,所以一定要小心謹慎。
景岳說:按照萬氏的這種方法,認為醫生用藥太早,恐怕會耗散元氣,所以必須等到疹子出現後才治療,而且一次喝完藥,恐怕藥性催得太猛,都唯恐無益反而有害,這是他們經驗所得的治病方法。但是以我的愚見,醫生的水平高低不一,藥物也有適合與否的問題,只要診斷確切,發病情況沒有異常,那麼在疹子未出現之前,或者疏導或者補益,一定可以預防,潛在消解毒素;疹子出現之後,也一定有好的調理方法,而不至於催得太猛,這取決於醫生的醫術好壞,以及用藥早晚的問題。我經常看到庸醫誤治的案例很多,這確實不符合中醫的原則。
所以萬氏的說法不可不遵守。
疹子發熱五六天就一定會出現,醫生用藥卻不能使其消散,父母見藥無效,醫生見熱咳不能去除,或者用其他病症的方法治療,家屬又換醫生,這就是世上誤治病例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