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八理集·雜證謨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八理集·雜證謨 (2)

1. 怔忡論列方

七福飲(新補七),大營煎(新補十四),大補元煎(新補一),左歸飲(新補二),右歸飲(新補三),加減一陰煎(新補九),寧志丸(補百十四),遠志丸(補百十三),八物定志丸(補百十七),寧志膏(補百十五),養心湯(補七九),硃砂安神丸(寒一四二),益營湯(補九一),溫膽湯(和一五一),硃砂消痰飲(和百),理陰煎(新熱三),二陰煎(新補十),加味四七湯(和九八),逍遙飲(新因一),薑朮湯(熱八八),簡要濟眾方(和三五六),十四友丸(補百十八),茯苓飲子(和九四)

白話文:

怔忡論列方

七福飲(新補七)、大營煎(新補十四)、大補元煎(新補一)、左歸飲(新補二)、右歸飲(新補三)、加減一陰煎(新補九)、寧志丸(補百十四)、遠志丸(補百十三)、八物定志丸(補百十七)、寧志膏(補百十五)、養心湯(補七九)、硃砂安神丸(寒一四二)、益營湯(補九一)、溫膽湯(和一五一)、硃砂消痰飲(和百)、理陰煎(新熱三)、二陰煎(新補十)、加味四七湯(和九八)、逍遙飲(新因一)、薑朮湯(熱八八)、簡要濟眾方(和三五六)、十四友丸(補百十八)、茯苓飲子(和九四)

這些方劑是治療心悸、驚悸等症狀時可能會考慮使用的。

  • 七福飲(新補七):是一種新的補益方劑,可能用於補養身體,改善虛弱。
  • 大營煎(新補十四):一種新的滋養方劑,可能用於補益氣血,滋養身體。
  • 大補元煎(新補一):一種新的強效補益方劑,主要用於補益元氣,強壯身體。
  • 左歸飲(新補二):一種新的補益方劑,主要用於補養腎陰,滋養身體。
  • 右歸飲(新補三):一種新的補益方劑,主要用於補養腎陽,溫壯身體。
  • 加減一陰煎(新補九):一種新的補陰方劑,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加減藥材。
  • 寧志丸(補百十四):一種可以寧心安神的丸劑。
  • 遠志丸(補百十三):一種以遠志為主的丸劑,可能用於安神益智。
  • 八物定志丸(補百十七):一種由多種藥材組成的丸劑,主要用於安神定志。
  • 寧志膏(補百十五):一種可以寧心安神的膏劑。
  • 養心湯(補七九):一種用於養心安神的湯劑。
  • 硃砂安神丸(寒一四二):一種使用硃砂的安神丸劑,藥性偏寒。
  • 益營湯(補九一):一種用於補益氣血、滋養身體的湯劑。
  • 溫膽湯(和一五一):一種可以溫化痰濕的湯劑,有助於改善痰多引起的胸悶心悸。
  • 硃砂消痰飲(和百): 一種含有硃砂,用來消除痰液的飲品。
  • 理陰煎(新熱三):一種新的溫熱方劑,主要用於溫養體內陰氣。
  • 二陰煎(新補十): 一種新的補陰方劑。
  • 加味四七湯(和九八):一種在四七湯基礎上加味的方劑,可能用於疏肝理氣。
  • 逍遙飲(新因一):一種新的疏肝解鬱方劑。
  • 薑朮湯(熱八八):一種以薑和朮為主的溫熱方劑,可能用於溫陽散寒。
  • 簡要濟眾方(和三五六):一種簡易的、可廣泛使用的方劑。
  • 十四友丸(補百十八):一種由十四種藥材組成的補益丸劑。
  • 茯苓飲子(和九四):一種以茯苓為主的飲劑,可能用於健脾利濕。

這些方劑大多具有補益、安神、理氣等功效,用於治療因體質虛弱、氣血不足、情志不暢等原因引起的心悸、怔忡等症狀。

2. 論外備用方

歸脾湯(補三二),人參丸(補百五,固精安神),人參養營湯(補二一),開心散(補八二),定志丸(補百十六,通心氣),秘傳酸棗仁湯(補八五,補心氣),心腎丸(補百十二,心腎俱虛),歸神丹(和三五九,風痰虛驚),加味四君子湯(補二,補脾肺),酸棗仁湯(補八四,清心養心),遠志飲子(補八九,溫補心氣),平補鎮心丹(補百十,鎮心養心),天王補心丹(補百八,除驚悸),十味溫膽湯(和一五三,心虛遺精),龍腦雞蘇丸(和三七二,虛火煩熱)

白話文:

論外備用方

歸脾湯(補氣血的常用方之三十二),人參丸(大補元氣,共有百零五種功效,能固精安神),人參養營湯(補氣血的常用方之二十一),開心散(補氣的常用方之八十二),定志丸(大補元氣,共有百十六種功效,能疏通心氣),獨門秘傳酸棗仁湯(補氣的常用方之八十五,能補心氣),心腎丸(大補元氣,共有百十二種功效,適用於心腎都虛弱的情況),歸神丹(調和氣血的常用方之三百五十九,適用於風痰引起的虛弱驚恐),加味四君子湯(補氣血的常用方之二,能補脾肺),酸棗仁湯(補氣的常用方之八十四,能清心養心),遠志飲子(補氣的常用方之八十九,能溫補心氣),平補鎮心丹(大補元氣,共有百十種功效,能鎮心養心),天王補心丹(大補元氣,共有百零八種功效,能消除驚悸),十味溫膽湯(調和氣血的常用方之一百五十三,適用於心虛引起的遺精),龍腦雞蘇丸(調和氣血的常用方之三百七十二,適用於虛火引起的煩躁發熱)。

3. 不寐

4. 經義

《邪客篇》帝曰:夫邪氣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臥出者,何氣使然?伯高曰: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

晝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臟六腑。今厥氣客於五臟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調,其臥立至。

《大惑論》帝曰:病不得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帝曰:病目而不得視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衛氣留於陰,不得行於陽。留於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蹺滿,不得入於陽則陽氣虛,故目閉矣。

帝曰:人之多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人腸胃大而皮膚濕,而分肉不解焉。腸胃大則衛氣留久,皮膚濕則分肉不解,其行遲。夫衛氣者,晝日常行於陽,夜行於陰,故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故腸胃大,則衛氣行留久;皮膚濕,分肉不解,則行遲,留於陰也久,其氣不清,則欲瞑,故多臥矣。其腸胃小,皮膚滑以緩,分肉解利,衛氣之留於陽也久,故少瞑焉。

帝曰:其非常經也,卒然多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邪氣留於上焦,上焦閉而不通,已食若飲湯,衛氣留久於陰而不行,故卒然多臥焉。帝曰:善。治此諸邪奈何?岐伯曰:先其臟腑,誅其小過,後調其氣,盛者瀉之,虛者補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樂,定乃取之。

《口問篇》帝曰:人之欠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衛氣晝日行於陽,夜半則行於陰,陰者主夜,夜者臥。陽者主上,陰者主下,故陰氣積於下,陽氣未盡,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故數欠。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瀉足少陰,補足太陽。

《寒熱病篇》曰:陰蹺、陽蹺,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於目銳眥,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

《衛氣行篇》曰:平旦陰盡,陽氣出於目,目張則氣上行於頭,夜行於陰,則復合於目,故為一周。

《營衛生會篇》曰:夜半為陰隴,夜半後而為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日中為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氣使然?少壯之人不晝瞑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壯者之氣血盛,則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

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

《水熱穴論》曰:故水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

《評熱病論》曰: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則咳甚,上迫肺也。諸水病者,故不得臥,臥則驚,驚則咳甚也。

《太陰陽明論》曰: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入五臟則䐜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

《逆調論》曰: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足三陽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下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夫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腎者水臟,主津液,主臥與喘也。

帝曰:人之不得偃臥者何也?岐伯曰:肺者,臟之蓋也,肺氣盛則脈大,脈大則不得偃臥。

白話文:

[經義]

《邪客篇》

黃帝問:「邪氣侵入人體,有時會讓人眼睛睜著無法入睡,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伯高回答:「食物進入胃後,會將食物殘渣、津液和宗氣分成三個通路。宗氣積聚在胸腔,從喉嚨出來,貫穿心脈,進行呼吸。營氣是將津液提取出來,注入脈絡,轉化為血液,用來滋養四肢末端,並內注於五臟六腑,以應和人體的正常節律。衛氣則是將其精悍之氣快速運行,在四肢末梢、肌肉和皮膚之間不停地運行。

衛氣白天運行於陽氣之中,夜晚運行於陰氣之中,它通常從足少陰經的通道,運行於五臟六腑。現在,如果邪氣侵入五臟六腑,衛氣就會獨自保護體表,在陽氣中運行,無法進入陰氣之中。在陽氣中運行,則陽氣過盛,陽氣過盛,就會導致陽蹺脈的功能失調,無法進入陰氣,導致陰氣虛弱,所以眼睛睜著無法入睡。」 黃帝說:「說得好。那要如何治療呢?」 伯高說:「要補足不足之處,瀉掉多餘的部分,調整虛實,使經絡暢通,去除邪氣。可以給予半夏湯一劑,使陰陽調和,就能立刻入睡。」

《大惑論》

黃帝問:「生病而無法入睡,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岐伯說:「是衛氣無法進入陰氣之中,一直停留在陽氣之中。停留在陽氣之中,陽氣就會過盛;陽氣過盛,陽蹺脈的功能就會亢盛。無法進入陰氣,陰氣就會虛弱,所以眼睛睜著無法入睡。」 黃帝問:「眼睛有病而看不見東西,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岐伯說:「是衛氣停留在陰氣之中,無法運行於陽氣之中。停留在陰氣之中,陰氣就會過盛;陰氣過盛,陰蹺脈的功能就會亢盛。無法進入陽氣,陽氣就會虛弱,所以眼睛閉著看不見東西。」

黃帝問:「人常常想睡覺,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岐伯說:「這種人腸胃很大,皮膚濕潤,肌肉組織鬆散。腸胃大,衛氣就會停留很久;皮膚濕潤,肌肉組織鬆散,衛氣運行就遲緩。衛氣白天在陽氣中運行,夜晚在陰氣中運行。陽氣耗盡時就想睡覺,陰氣耗盡時就會醒來。所以,腸胃大,衛氣運行停留的時間就久;皮膚濕潤,肌肉組織鬆散,運行就遲緩,衛氣停留在陰的時間也久,其氣不清,所以就想睡覺,才會常常想睡覺。而腸胃小,皮膚光滑而鬆弛,肌肉組織緊密,衛氣停留在陽氣中的時間就長,所以就不太想睡覺。」

黃帝問:「如果不是正常的狀況,突然很想睡覺,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岐伯說:「是邪氣停留在上焦,上焦閉塞不通,吃完東西就像喝水一樣,衛氣長時間停留在陰氣之中而不運行,所以才會突然很想睡覺。」 黃帝說:「說得好。那要如何治療這些邪氣呢?」 岐伯說:「首先要調理臟腑,消除小的過錯,然後再調整氣,過盛的要瀉掉,虛弱的要補足。必須先清楚了解病人身體和心理的痛苦與快樂,才能確定治療方法。」

《口問篇》

黃帝問:「人為什麼會打哈欠呢?」 岐伯說:「衛氣白天運行於陽氣之中,半夜則運行於陰氣之中。陰氣主宰夜晚,夜晚要睡覺;陽氣主宰上方,陰氣主宰下方。所以陰氣積聚在下方,陽氣還未耗盡,陽氣向上牽引,陰氣向下牽引,陰陽相互牽引,所以會頻頻打哈欠。陽氣耗盡,陰氣旺盛,就會閉上眼睛想睡覺;陰氣耗盡,陽氣旺盛,就會醒來。要瀉足少陰經,補足太陽經。」

《寒熱病篇》

陰蹺脈和陽蹺脈,陰陽相互交會,陽氣進入陰氣,陰氣進入陽氣,在眼睛的外眥處交會。陽氣旺盛,就會睜大眼睛;陰氣旺盛,就會閉上眼睛。

《衛氣行篇》

早晨,陰氣耗盡,陽氣從眼睛出來,眼睛睜開,氣就向上運行到頭部。夜晚運行於陰氣之中,又回到眼睛,如此循環一周。

《營衛生會篇》

半夜是陰氣最旺盛的時候,半夜之後陰氣開始衰弱。早晨陰氣耗盡,陽氣開始接受氣。中午是陽氣最旺盛的時候,太陽西落,陽氣開始衰弱,日落陽氣耗盡,陰氣開始接受氣。半夜是陰陽交會之時,萬民都睡著了,這叫做合陰。早晨陰氣耗盡,陽氣開始接受氣,這樣循環往復,與天地的運行規律一致。 黃帝問:「老人晚上睡不著覺,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年輕力壯的人白天睡不著覺,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岐伯說:「年輕力壯的人,氣血旺盛,肌肉潤滑,氣道暢通,營氣和衛氣的運行不會失去常規,所以白天精神好,晚上睡得著。老年人氣血衰退,肌肉枯槁,氣道阻塞,五臟之氣互相搏鬥,營氣衰少,衛氣向內侵襲,所以白天精神不好,晚上睡不著。」

《水熱穴論》

水液病變,向下會引起下肢浮腫、腹部脹大,向上會引起喘息、呼吸困難,無法躺平,這是標本兼病。

《評熱病論》

不能平躺的人,是因為胃氣不和。平躺則咳嗽加劇,是因為向上壓迫到肺。各種水液病變的人,所以不能躺臥,躺臥就會驚醒,驚醒則咳嗽加劇。

《太陰陽明論》

感受不正之風邪的人,陽氣會受損;飲食不節制,作息不規律的人,陰氣會受損。陽氣受損就會侵入六腑,陰氣受損就會侵入五臟。侵入六腑,就會發熱,不能安穩睡覺,向上會引起喘息、呼吸困難;侵入五臟,就會腹脹滿悶,向下會引起消化不良、久瀉,久了會變成腸道疾病。

《逆調論》

無法入睡,呼吸有聲音,這是陽明經氣逆亂的表現。足三陽經脈是向下運行的,現在逆向上行,所以呼吸有聲音。陽明經脈是胃脈,胃是六腑之海,其氣也是向下運行的。陽明經脈逆亂,不能按其正常規律運行,所以無法入睡。《下經》說:「胃氣不和則睡不安穩。」說的就是這種情況。無法入睡,躺下就會喘息,這是水氣侵犯的緣故。水液是循著津液流動的,腎是水臟,主導津液,主導睡眠與喘息。

黃帝問:「人為什麼不能仰臥呢?」 岐伯說:「肺是臟腑的遮蓋,肺氣旺盛則脈搏強大,脈搏強大就不能仰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