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八理集·雜證謨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八理集·雜證謨 (1)

1. 經義

《平人氣象論》曰: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鬲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詳前脾胃門)

《陰陽應象大論》曰: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

《金匱真言論》曰:東方色青,入通於肝,其病發驚駭。

《脈解篇》曰:陽明所謂甚則厥,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者,陽氣與陰氣相搏,水火相惡,故惕然而驚也。

《舉痛論》曰:驚則氣亂。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

《六元正紀大論》曰:少陰所至,為驚惑惡寒戰慄,譫妄。少陽所至,為驚躁瞀昧暴病。

《五常政大論》曰:委和之紀,其發驚駭。

白話文:

《平人氣象論》說:胃的經脈,叫做虛里,穿過膈膜連接肺,從左邊乳房下方出來,它的活動影響著衣服,是脈絡之氣。

《陰陽應象大論》說:心在精神方面表現為喜悅,肝在精神方面表現為憤怒,脾在精神方面表現為思考,肺在精神方面表現為憂愁,腎在精神方面表現為恐懼。

《金匱真言論》說:東方顏色為青,與肝相通,它的病症會出現驚恐。

《脈解篇》說:陽明經脈極盛則會昏厥,厭惡人與火,聽到木頭的聲音就會驚慌,這是因為陽氣與陰氣互相沖撞,水火互相排斥,所以驚慌。

《舉痛論》說:驚嚇會使氣亂。驚嚇會使心無所依,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所以氣亂。

《六元正紀大論》說:少陰經脈所到之處,會出現驚恐、惡寒發抖、神志不清。少陽經脈所到之處,會出現驚躁、神志昏迷、突然發病。

《五常政大論》說:委和失調,就會出現驚恐。

《至真要大論》曰:少陽之復,大熱將至,驚瘛咳衄,心熱煩躁。陽明之復,清氣大舉,甚則入肝,驚駭筋攣。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

《陰陽別論》曰: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

《大奇論》曰:肝脈鶩暴,有所驚駭。二陰急為癇厥,二陽急為驚。脈至如數,使人暴驚,三四日自已。

《陰陽應象大論》曰:腎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

《藏氣法時論》曰:肝虛則目䀮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

《舉痛論》曰:恐則氣下。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

《本神篇》曰: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䐃脫肉,毛悴色夭,死於冬。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

白話文:

《至真要大論》說:少陽經氣復發,就會出現大熱將至的症狀,患者會驚恐、抽搐、咳嗽、流鼻血,心煩意亂。陽明經氣復發,清氣上揚,嚴重者會入肝經,出現驚恐、筋脈攣縮的症狀。各種因熱而引起的腫脹、疼痛、酸痛、驚恐,都屬於火邪所致。

《陰陽別論》說:兩個陽經和一個陰經同時發病,會導致患者驚恐、背部疼痛。

《大奇論》說:肝經脈象急促而暴亂,可能是由於受到驚嚇所致。兩個陰經同時發病,會迅速發展為癇厥,兩個陽經同時發病,會迅速發展為驚恐。脈象如數,會使人突然驚恐,三、四天后自行痊癒。

《陰陽應象大論》說:腎臟與志氣相通,恐懼會傷腎,思慮可以克服恐懼。

《藏氣法時論》說:肝虛就會出現視力模糊、聽力下降,並且容易感到恐懼,就像有人要抓捕自己一樣。

《舉痛論》說:恐懼會導致氣機下沉。恐懼還會使精氣逆行,逆行則上焦閉塞,閉塞則氣機回流,回流則下焦脹滿,所以氣機無法運行。

《本神篇》說:恐懼會使神氣渙散、飄忽不定、收斂不住。心神驚慌、思慮過度會傷神,神氣受傷就會出現恐懼、失神、肌肉萎縮、毛髮枯槁、面色蒼白、冬季死亡。恐懼不解會傷精,精氣受損就會出現骨頭酸痛、肢體麻木、精液自遺。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愁憂恐懼則傷心。

《壽夭剛柔篇》曰:憂恐忿怒傷氣。

《本神篇》曰:肝氣虛則恐,實則怒。

《調經論》曰: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

白話文:

《邪氣臟腑病形篇》提到:憂慮、恐懼會傷害心臟。

《壽夭剛柔篇》說明:憂慮、恐懼、憤怒會傷害氣息。

《本神篇》指出:肝氣虛弱時會感到恐懼,而肝氣過旺時則會發怒。

《調經論》則提到:當精神過於興奮時,會一直開心大笑;相反,當精神不足時,就會感到悲傷。血液過剩時,會使人容易生氣;血液不足時,則會使人容易感到恐懼。

2. 論怔忡

怔忡之病,心胸築築振動,惶惶惕惕,無時得寧者是也。然古無是名,其在《內經》,則曰:胃之大絡,名曰虛里,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在越人、仲景,則有動氣在上下左右之辨,云:諸動氣皆不可汗下也。凡此者,即皆怔忡之類。此證惟陰虛勞損之人乃有之,蓋陰虛於下,則宗氣無根,而氣不歸源,所以在上則浮撼於胸臆,在下則振動於臍旁,虛微者動亦微,虛甚者動亦甚。凡患此者,速宜節欲節勞,切戒酒色;凡治此者,速宜養氣養精,滋培根本。

若或誤認為痰火而妄施清利,則速其危矣。外,傷寒門論下條附有動氣辨,宜能證之。

白話文:

心慌不安,胸口像是要跳出來一樣,總是感到害怕和緊張,無法安寧,這就是怔忡。古代醫書沒有這個名稱,在《內經》中稱為「虛里」,指的是左乳下方的一條經絡,當它跳動時,衣服也會跟著晃動,代表著宗氣外泄。越人、仲景則將動氣分為上下左右,並強調所有動氣都不可使用汗法治療。這些都是怔忡的表現。這種病症通常發生在陰虛勞損的人身上,因為陰虛導致宗氣無根,氣無法歸位,所以才會在胸部感到浮動,在腹部則感到振動。虛弱的人動得輕,虛得很嚴重的人動得也重。患有這種病的人,要儘快節制慾望和勞累,嚴禁飲酒作樂;治療時,要以養氣養精,滋補根本為主。

如果誤認為痰火而胡亂使用清熱利濕的藥物,會加速病情惡化。另外,傷寒門論下條有關於動氣的辨證,可以參考。

3. 論驚恐

驚有二證,有因病而驚者,有因驚而病者。如東方色青,入通於肝,其病發驚駭,及傷寒陽明證聞木音則惕然而驚之類,此則或因歲火之盛,或因歲木之衰,或因風熱之相搏,或因金木之相制,是當察客邪以兼治其標。若因驚而病者,如驚則氣亂,而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之類,此必於聞見奪氣而得之,是宜安養心神,滋培肝膽,當以專扶元氣為主治。此固二者之辨,然總之主氣強者不易驚,而易驚者必肝膽之不足者也。

故雖有客邪,亦當知先本後標之義。又如驚則氣亂,恐則氣下,驚恐雖若同類,而不知恐之傷人,尤甚於驚。何也?蓋驚出於暫,而暫者即可復;恐積於漸,而漸者不可解,甚至心怯而神傷,精卻則陰痿,日消月縮,不亡不已,此非大勇大斷者,必不能拔去其病根,徒資藥力,不易及也。予嘗治暴驚者,十愈其八九;治恐懼者,十不得其一二。

白話文:

驚有二證,有因病而驚者,有因驚而病者。

這段話主要講述了“驚”的兩種情況:一種是因病而驚,另一種是因驚而病。

因病而驚

  • 例如東方色青,入通於肝,其病發驚駭,及傷寒陽明證聞木音則惕然而驚之類,這些情況是因為身體本身的病變導致驚恐。
  • 例如可能是由於:
  • 歲火之盛:夏季火氣旺盛
  • 歲木之衰:春季木氣衰弱
  • 風熱之相搏:風熱之邪侵入人體
  • 金木之相制:金氣過旺克制木氣
  • 這種情況需要根據病因辨證,兼治其標,也就是同時治療引起驚恐的疾病和其症狀。

因驚而病

  • 例如驚則氣亂,而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之類,這些情況是因驚恐而導致的病變。
  • 這種情況是因突然的驚嚇導致氣血紊亂,心神失守,從而引起疾病。
  • 這種情況需要安養心神,滋培肝膽,以專扶元氣為主治。

總結:

  • 這兩種情況的區別在於病因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
  • 總之,氣血強盛的人不易驚,容易驚恐的人大多是肝膽虛弱。
  • 即使有客邪,也應該先固本後治標。

又如驚則氣亂,恐則氣下,驚恐雖若同類,而不知恐之傷人,尤甚於驚。

這段話講述了驚恐的危害,特別強調了恐懼的傷害更大。

  • 驚恐雖然看似相似,但恐懼比驚嚇更容易傷人。
  • 因為驚嚇是瞬間發生的,可以很快恢復;而恐懼是逐漸積累的,很難消除。
  • 長期恐懼會導致心神怯弱,神經受損,精氣虧損,甚至陰痿,身體日漸衰弱,甚至危及生命。
  • 只有意志堅定的人才能戰勝恐懼,消除病根。

予嘗治暴驚者,十愈其八九;治恐懼者,十不得其一二。

這段話講述了作者的臨床經驗,說明了恐懼比驚嚇更難治療。

  • 作者治療突發性驚嚇的病人,十個病人中八九個都能治癒。
  • 但治療恐懼症的病人,十個病人中只能治好一兩個。
  • 這表明恐懼的危害更大,也更難治療。

總體而言,這段古代醫學文獻強調了“驚”和“恐”的危害,並區分了兩種情況的病因和治療方法。文章也強調了“先本後標”的治療原則,以及意志力在治療恐懼症中的重要作用。

4. 論治(共三條)

凡治怔忡驚恐者,雖有心脾肝腎之分,然陽統乎陰,心本乎腎,所以上不寧者,未有不由乎下,心氣虛者,未有不因乎精,此心肝脾腎之氣,名雖有異,而治有不可離者,亦以精氣互根之宜然,而君相相資之全力也。然或宜先氣而後精,或宜先精而後氣,或兼熱者之宜清,或兼寒者之宜暖,此又當因其病情而酌用之,故用方者宜圓不宜鑿也。

一、心脾血氣本虛,而或為怔忡,或為驚恐,或偶以大驚猝恐而致神志昏亂者,俱宜七福飲,甚者大補元煎。命門水虧,真陰不足而怔忡不已者,左歸飲。命門火虧,真陽不足而怔忡者,右歸飲。三陰精血虧損,陰中之陽不足而為怔忡驚恐者,大營煎或理陰煎。若水虧火盛,煩躁熱渴,而怔忡驚悸不寧者,二陰煎或加減一陰煎。

白話文:

治療心神不寧、驚恐不安的疾病,雖然涉及心、脾、肝、腎四臟,但陽氣主導陰氣,心臟依賴腎臟,所以上半身不安寧,一定是由下半身引起的;心氣虛弱,也一定是由於精氣不足造成的。雖然心、肝、脾、腎的氣名義不同,但治療時卻不能互相分離,這是因為精氣相互依存,君主和輔臣互相扶持的道理。然而,有些情況需要先補氣再補精,有些情況則需要先補精再補氣;有些情況需要清熱,有些情況則需要溫暖,這些都要根據病情的不同而靈活運用。所以用藥方時,應該圓通灵活,而不是死板固執。

如果心脾血氣本就虛弱,而出現心神不寧、驚恐不安,甚至因為突然驚嚇而神志昏亂的,可以服用七福飲,情況嚴重的則服用大補元煎。如果命門火衰,真陰不足而心神不寧的,則服用左歸飲。如果命門火衰,真陽不足而心神不寧的,則服用右歸飲。如果三陰精血虧損,陰中之陽不足而出現心神不寧、驚恐不安的,則服用大營煎或理陰煎。如果水液不足而火盛,出現煩躁、口渴、心神不寧、驚悸不安的,則服用二陰煎或加減一陰煎。

若思郁過度,耗傷心血而為怔忡驚悸者,逍遙飲或益營湯。若寒痰停蓄心下而怔忡者,薑朮湯。

一、心虛血少,神志不寧而驚悸者,養心湯或寧志丸,或十四友丸。若因驚失志而心神不寧者,寧志膏或遠志丸。心血不足,肝火不清,血熱多驚者,硃砂安神丸。心神虛怯,微兼痰火而驚悸者,八物定志丸。心氣鬱滯,多痰而驚者,加味四七湯。痰迷心竅驚悸者,溫膽湯或茯苓飲子,甚者硃砂消痰飲。

白話文:

如果思慮過度,損傷心血導致心神不寧、驚恐不安,可以用逍遙散或益營湯。如果寒痰停滯在心臟附近而導致心神不寧,可以用薑朮湯。

心虛血少,精神不集中,容易驚恐,可以用養心湯、寧志丸或十四友丸。如果是因為受驚嚇而導致心神不寧,可以用寧志膏或遠志丸。如果心血不足,肝火旺盛,血熱而容易驚恐,可以用硃砂安神丸。如果心神虛弱,略帶痰火而驚恐,可以用八物定志丸。如果心氣鬱結,痰多而驚恐,可以用加味四七湯。如果痰迷心竅而驚恐,可以用溫膽湯或茯苓飲子,嚴重者可以用硃砂消痰飲。

風熱生痰,上乘心膈而驚悸者,簡要濟眾方。若大恐大懼,以致損傷心脾腎氣而神消精卻,飲食日減者,必用七福飲、理陰煎,或大營煎,或大補元煎之類酌宜治之,然必宜洗心滌慮,盡釋病根,則庶可保全也。

白話文:

風熱引起的痰液,上行至心臟和肺部,導致驚悸的狀況,有簡單且適用於眾人的治療方法。如果因為極度的恐懼或驚嚇,導致心脾腎等器官受損,精神萎靡,飲食逐漸減少的情況下,必定需要使用七福飲、理陰煎、大營煎或大補元煎等藥物進行調理。然而,在治療過程中,必須清潔心靈,清除思慮,徹底解除病因,這樣纔能有望保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