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八須集 (20)
卷之八須集 (20)
1. 溫中和中類
大溫兼補諸方
人參理中湯(熱一),大溫,治太陰即病自利,陰寒腹痛嘔吐,中氣虛寒,脹滿厥逆,瘧痢等證。
四逆湯(熱十四),大溫,治傷寒陰證,自利脈沉,身痛而厥。
胃關煎(新熱九),大溫,凡脾腎虛寒,瀉痢不止者宜此。
桂枝人參湯(散十三),大溫,傷寒表裡不解,協熱下痢者宜此。
白通湯(熱一四五),大熱,少陰下痢者宜此。
桃花湯(熱一四六),微溫,少陰下痢膿血者宜此。
真武湯(熱一四二),大溫,少陰傷寒腹痛,或嘔、或痢者宜此。
回陽返本湯(熱四五),大溫,傷寒陰盛格陽,陰極發躁,脈弱無力者宜此。
四味回陽飲(新熱一),大溫,陽脫氣虛者宜此。
暖肝煎(新熱十五),大溫,凡肝腎陰寒,小腹疼痛者宜此。
吳茱萸湯(熱一三七),大熱,嘔而胸滿,吐涎頭痛者宜此。
當歸四逆湯(熱二十),微溫,傷寒厥逆脈細,下痢腸鳴者宜此。
茯苓甘草湯(熱七五),大溫,水停心下,作悸作利者宜此。
甘草附子湯(熱三一),大熱,風濕相搏者宜此。
桂枝附子湯(熱三十),大熱,風濕相搏,筋骨疼痛者宜此。
乾薑附子湯(熱三四),大熱,瘴毒陰證,厥逆嘔吐,自利汗出者宜此。
華佗救陽脫方(熱六三),治陰寒直中三陰證。
微溫和中諸方
二陳湯(和一),微溫,凡風寒咳嗽,痰飲嘔惡,脾胃不和者宜此。
六君子湯(補五),微溫,凡脾胃虛弱,或久患瘧痢,或嘔吐吞酸者宜此。
金水六君煎(新和一),微溫,凡陰虛受寒,咳嘔喘促,吞酸痞滿等證宜此。
平胃散(和十七),微溫,凡寒傷脾胃,心腹脹滿,嘔惡不思飲食,身體疼痛,瀉痢者宜此。
藿香正氣散(和二十),微溫,凡外感風寒,內停飲食,頭疼寒熱,吐瀉脹滿者宜此。
烏梅丸(和三二三),微溫,吐蛔、蛔厥者宜此。
白話文:
溫中和中類
-
大溫兼補諸方
-
人參理中湯:藥性大溫,治療太陰病初期就拉肚子,因為陰寒導致肚子痛、想吐,中氣虛弱寒冷,腹脹、手腳冰冷、瘧疾、痢疾等症狀。
-
四逆湯:藥性大溫,治療傷寒病陰證,腹瀉、脈象沉伏、身體疼痛且手腳冰冷。
-
胃關煎:藥性大溫,適用於脾腎虛寒,腹瀉不止的情況。
-
桂枝人參湯:藥性大溫,治療傷寒表裡症狀都還沒解除,同時又發熱且腹瀉。
-
白通湯:藥性大熱,適用於少陰病引起的腹瀉。
-
桃花湯:藥性微溫,適用於少陰病引起的膿血便。
-
真武湯:藥性大溫,適用於少陰傷寒,肚子痛,或伴隨嘔吐或腹瀉。
-
回陽返本湯:藥性大溫,適用於傷寒陰氣過盛,陽氣被逼出體外,陰氣極盛導致煩躁,脈象虛弱無力。
-
四味回陽飲:藥性大溫,適用於陽氣脫失、氣虛的狀況。
-
暖肝煎:藥性大溫,適用於肝腎陰寒,小腹疼痛的情況。
-
吳茱萸湯:藥性大熱,適用於嘔吐且胸悶,吐口水、頭痛的狀況。
-
當歸四逆湯:藥性微溫,適用於傷寒手腳冰冷、脈象細弱、腹瀉、肚子咕嚕叫的狀況。
-
茯苓甘草湯:藥性大溫,適用於體內有水濕停留在心下,引起心悸、腹瀉的情況。
-
甘草附子湯:藥性大熱,適用於風濕病。
-
桂枝附子湯:藥性大熱,適用於風濕病,造成筋骨疼痛。
-
乾薑附子湯:藥性大熱,適用於瘴氣引起的陰寒病症,手腳冰冷、嘔吐、腹瀉、流汗等情況。
-
華佗救陽脫方:治療陰寒直接侵犯三陰經的病症。
-
微溫和中諸方
-
二陳湯:藥性微溫,適用於風寒咳嗽、痰多、想吐、脾胃不和的情況。
-
六君子湯:藥性微溫,適用於脾胃虛弱,或長期瘧疾、痢疾,或嘔吐、吞酸的情況。
-
金水六君煎:藥性微溫,適用於陰虛受寒,咳嗽、嘔吐、喘氣急促、吞酸、腹脹等症狀。
-
平胃散:藥性微溫,適用於寒邪損傷脾胃,心腹脹滿、想吐、食慾不振、身體疼痛、腹瀉等情況。
-
藿香正氣散:藥性微溫,適用於外感風寒,內停食積,引起頭痛、發冷發熱、嘔吐、腹瀉、腹脹等情況。
-
烏梅丸:藥性微溫,適用於吐蛔蟲、蛔蟲引起的厥證。
2. 清理類
清火諸方
抽薪飲(新寒三),大寒,凡熱邪內蓄之甚者宜此。
徙薪飲(新寒四),次寒,凡熱邪內蓄,將甚未甚者宜此。
黃連解毒湯(寒三),大寒,凡熱邪內盛,煩躁狂斑,口渴舌焦,喘滿脈洪,熱甚者宜此。
白虎湯(寒二),大寒,凡脈洪大渴,陽明熱甚,或中暑虛煩等證宜此。
人參白虎湯(寒三),大涼,凡赤斑口燥,煩躁暑熱,脈洪大浮虛者宜此。
三黃石膏湯(寒十一),大寒,凡疫瘟大熱而躁者宜此。
一六甘露散(新寒十五),大寒,陽明實熱,煩躁斑黃等證宜此。
益元散(寒百十二),次寒,凡中暑身熱煩渴,小水不利者宜此。
玉女煎(新寒十二),大寒,凡陰虛水虧,陽明火盛,煩渴內熱者宜此。
陽毒升麻湯(散百六),大涼,凡陽毒赤斑,狂言失血者宜此。
竹葉石膏湯(寒五),微寒,陽明汗多而渴,鼻衄喜水,暑熱煩躁者宜此。
桂苓甘露飲(寒八),微寒,凡伏暑發熱煩躁,水道不利者宜此。
黃芩清肺飲(寒三八),次寒,肺熱小水不利,或便血者宜此。
大連翹飲(寒七八),次寒,凡風熱熱毒,大小便不利,及瘡毒丹瘤等證宜此。
普濟消毒飲(寒十三),大寒,凡疫癘大行,憎寒壯熱,頭腫目閉,喘渴,咽喉不利,俗名大頭瘟、熱毒等證宜此。
梔子柏皮湯(寒二三),大寒,傷寒身黃,內外俱熱者宜此。
白頭翁湯(寒一,八四),大寒,治傷寒熱痢。
玄參升麻湯(外四八),次寒,瘟疫頰腮腫痛,發斑、咽痛者宜此。
小陷胸湯(寒十六),微涼,凡小結胸熱邪脹滿者宜此。
八正散(寒百十五),大寒,凡心經蘊熱,臟腑秘結,小便赤澀、血淋等證宜此。
解瘟疫熱毒法(寒二四)
清血清便滋陰諸方
犀角地黃湯(寒七九),微涼,凡熱入血分,吐衄斑黃,及血熱血燥,不能作汗,表不解者宜此。
二陰煎(新補十),大涼,心經有熱,狂笑、煩熱、失血者宜此。
加減一陰煎(新補九),大涼,凡水虧火盛,煩熱動血者宜此。
五苓散(和一八二),微溫,凡暑熱霍亂泄瀉,小水不利,濕腫脹滿者宜此。
導赤散(寒一二二),微涼,心火小腸熱秘,小水不利者宜此。
大分清飲(新寒五),微寒,凡積熱閉結,小水不通,熱瀉等證宜此。
小分清飲(新和十),性平,凡小水不利,濕滯腫脹,泄瀉者宜此。
豬苓湯(和一八八),微涼,傷寒下後,發熱,小便不利者宜此。
清胃諸方
大和中飲(新和七),性平,凡邪結胃脘,氣逆食滯者宜此。
小和中飲(新和八),性平,胸膈脹滿,嘔惡氣滯者宜此。
小半夏茯苓湯(和九),微溫,膈間有水,嘔吐,心下痞者宜此。
半夏瀉心湯(寒二八),微涼,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宜此。
白話文:
[清理類]
- 抽薪飲: 適用於體內熱邪積聚非常嚴重的情況。
- 徙薪飲: 適用於體內熱邪積聚,但還沒到最嚴重的程度。
- 黃連解毒湯: 適用於體內熱邪旺盛,出現煩躁不安、胡言亂語、發斑、口渴舌頭乾焦、呼吸急促、脈搏洪大等嚴重熱象。
- 白虎湯: 適用於脈搏洪大、口渴,陽明經熱邪旺盛,或中暑導致的虛煩等症狀。
- 人參白虎湯: 適用於出現紅斑、口乾、煩躁、暑熱,脈搏洪大而虛浮等症狀。
- 三黃石膏湯: 適用於瘟疫引起的高熱、煩躁不安。
- 一六甘露散: 適用於陽明經實熱,出現煩躁、發斑發黃等症狀。
- 益元散: 適用於中暑引起的身熱煩渴、小便不利。
- 玉女煎: 適用於陰虛導致的體內水分不足,陽明經火熱旺盛,出現煩渴內熱等症狀。
- 陽毒升麻湯: 適用於陽毒引起的紅斑、胡言亂語、出血等症狀。
- 竹葉石膏湯: 適用於陽明經發熱多汗而口渴、鼻出血、喜歡喝水、暑熱煩躁等症狀。
- 桂苓甘露飲: 適用於潛伏性暑熱引起的發熱煩躁、小便不暢。
- 黃芩清肺飲: 適用於肺熱引起的小便不利、或便血。
- 大連翹飲: 適用於風熱引起的熱毒、大小便不暢,以及瘡毒、丹毒等症狀。
- 普濟消毒飲: 適用於流行性瘟疫,出現怕冷發熱、頭部腫大、眼睛閉合、呼吸急促、口渴、咽喉不利等症狀,俗稱大頭瘟、熱毒。
- 梔子柏皮湯: 適用於傷寒導致的全身發黃、體內外俱熱。
- 白頭翁湯: 適用於治療傷寒引起的熱性痢疾。
- 玄參升麻湯: 適用於瘟疫引起的臉頰腮部腫痛、發斑、咽喉疼痛。
- 小陷胸湯: 適用於胸腔部位有熱邪積聚、脹滿不適。
- 八正散: 適用於心經蘊熱、臟腑積滯、小便赤澀、血尿等症狀。
- 解瘟疫熱毒法: 治療瘟疫熱毒的方法。
[清血清便滋陰諸方]
- 犀角地黃湯: 適用於熱邪進入血分,出現吐血、流鼻血、發斑發黃,以及血熱血燥、無法正常出汗、表證未解等症狀。
- 二陰煎: 適用於心經有熱,出現狂笑、煩躁、失血等症狀。
- 加減一陰煎: 適用於體內水分不足、火氣旺盛,導致煩熱出血。
- 五苓散: 適用於暑熱引起的霍亂、腹瀉、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等症狀。
- 導赤散: 適用於心火旺盛、小腸有熱導致的大便秘結、小便不利。
- 大分清飲: 適用於積熱導致的阻塞不通、小便不暢、熱性腹瀉等症狀。
- 小分清飲: 適用於小便不利、濕氣滯留導致的水腫、腹瀉。
- 豬苓湯: 適用於傷寒病後,出現發熱、小便不利。
[清胃諸方]
- 大和中飲: 適用於邪氣結於胃部,導致氣機不暢、食積不消化。
- 小和中飲: 適用於胸膈脹滿、噁心嘔吐、氣滯。
- 小半夏茯苓湯: 適用於膈間有水、嘔吐、心下痞悶。
- 半夏瀉心湯: 適用於嘔吐、腸鳴、心下痞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