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八理集·雜證謨 (4)
卷之十八理集·雜證謨 (4)
1. 不寐論列方
半夏湯(和十四),三陰煎(新補十一),補中益氣湯(補三十),五福飲(新補六),七福飲(新補七),天王補心丹(補百八),歸脾湯(補三二),壽脾煎(新熱十六),《金匱》腎氣丸(補一二四),理中湯(熱一),理陰煎(新熱三),十味溫膽湯(和一五三),養心湯(補七九),排氣飲(新和六),竹葉石膏湯(寒六),安神丸(寒一四二),四磨飲(和五二),五君子湯(新熱六),六安煎(新和二),溫膽湯(和一五二),大和中飲(新和七),平胃散(和十七),導痰湯(和九一),酸棗仁湯(補八四),五苓散(和一八二),滾痰丸(攻七七),《秘傳》酸棗仁湯(補八五),五皮散(和六七、六八),大補元煎(新補一)
白話文:
不寐論列方
- 半夏湯:適用於調和腸胃,治療失眠。
- 三陰煎:適用於滋補肝、脾、腎三陰,治療虛弱引起的失眠。
- 補中益氣湯:適用於補益中氣,改善氣虛引起的失眠。
- 五福飲:適用於補益氣血,有助於改善失眠。
- 七福飲:適用於多種虛弱體質的失眠,可補益氣血。
- 天王補心丹:適用於滋養心陰、安神定驚,治療心陰不足引起的失眠。
- 歸脾湯:適用於補益心脾,治療思慮過度、心脾兩虛引起的失眠。
- 壽脾煎:適用於溫補脾陽,改善脾陽虛弱引起的失眠。
- 《金匱》腎氣丸:適用於溫補腎陽,治療腎陽不足引起的失眠。
- 理中湯:適用於溫中散寒,治療脾胃虛寒引起的失眠。
- 理陰煎:適用於溫補下焦陰寒,改善陰寒內盛引起的失眠。
- 十味溫膽湯:適用於溫化痰濕,治療痰熱擾心引起的失眠。
- 養心湯:適用於補益心氣,治療心氣不足引起的失眠。
- 排氣飲:適用於行氣導滯,排除腸胃脹氣,改善因氣滯引起的失眠。
- 竹葉石膏湯:適用於清熱生津,治療熱病後期、餘熱未清引起的失眠。
- 安神丸:適用於清熱安神,治療心火旺盛引起的失眠。
- 四磨飲:適用於行氣止痛,治療氣滯引起的失眠。
- 五君子湯:適用於溫補脾陽,治療脾胃虛寒引起的失眠。
- 六安煎:適用於調和肝脾,治療肝脾不和引起的失眠。
- 溫膽湯:適用於溫化痰濕,治療痰濁擾心引起的失眠。
- 大和中飲:適用於調和腸胃,治療腸胃不適引起的失眠。
- 平胃散:適用於燥濕健脾,治療脾胃濕滯引起的失眠。
- 導痰湯:適用於祛痰開竅,治療痰濁阻塞引起的失眠。
- 酸棗仁湯:適用於養血安神,治療血虛引起的失眠。
- 五苓散:適用於利水滲濕,治療水濕停滯引起的失眠。
- 滾痰丸:適用於攻逐實熱痰火,治療痰熱引起的失眠。
- 《秘傳》酸棗仁湯:適用於養血安神,治療血虛引起的失眠,配方可能與一般酸棗仁湯略有不同。
- 五皮散:適用於利水消腫,治療水腫引起的失眠。
- 大補元煎:適用於大補元氣,治療元氣虛衰引起的失眠。
2. 論外備用方
遠志湯(補八八,虛煩),益營湯(補九一,心血耗傷),茯苓補心湯(補八三,多煩),聖愈湯(補九十,血虛),酸棗仁湯(補八六,虛熱),琥珀多寐丸(補百十九,清心養神)
白話文:
遠志湯(適合體質虛弱、心煩的人),益營湯(適合心血不足的人),茯苓補心湯(適合心煩較多的人),聖愈湯(適合血虛的人),酸棗仁湯(適合體質虛弱有虛熱的人),琥珀多寐丸(適合清心安神、睡眠不好的人)。
3. 三消乾渴
4. 經義
《陰陽別論》曰:二陽之病發於脾,其傳為風消。二陽結謂之消。
《氣厥論》曰:心移寒於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心移熱於肺,傳為鬲消。
《五變篇》曰: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
《本藏篇》曰:五臟脆者,皆善病消癉易傷。
《師傳篇》曰:中熱消癉,則便寒。胃中熱則消穀,令人懸心善飢。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飢,小腹痛脹。
《脈要精微論》曰:癉成為消中。
《玉機真藏論》曰:肝傳之脾,病名曰脾風,發癉,腹中熱,煩心出黃。
《通評虛實論》曰:凡治消癉僕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高粱之疾也。帝曰:消癉虛實何如?岐伯曰:脈實大,病久可治,脈懸小堅,病久不可治。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心脈、肺脈、肝脈、脾脈、腎脈微小,皆為消癉。
《腹中論》帝曰:夫子數言熱中,不可服高粱芳草石藥,石藥發瘨,芳草發狂。夫熱中消中者,皆富貴人也,今禁高粱,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藥,是病不愈,願聞其說。岐伯曰:夫芳草之氣美,石藥之氣悍,二者其氣急疾堅勁,故非緩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夫熱氣剽悍,藥氣亦然,二者相遇,內恐傷脾,脾者土也,而惡木,服此藥者,至甲乙日更論。
《奇病論》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五邪篇》曰: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
白話文:
《陰陽別論》說: 屬於陽氣的疾病發生在脾,會傳變成風消病。兩個陽的病症相互結合,就叫做消病。
《氣厥論》說: 心臟的寒氣傳到肺,會導致肺消病,肺消病的症狀是喝一杯水會排出兩次小便,這種病無法治好。心臟的熱氣傳到肺,會轉變成鬲消病。
《五變篇》說: 五臟都虛弱的人,容易患上消癉病。
《本藏篇》說: 五臟脆弱的人,都容易患上消癉病且容易受到損傷。
《師傳篇》說: 身體內部發熱導致消癉病,反而會出現畏寒。胃裡有熱就會容易消化食物,讓人總是覺得心慌和容易餓。胃裡有熱、腸道有寒,就會很快感到飢餓,並且小腹脹痛。
《脈要精微論》說: 癉病發展到嚴重程度,就會變成消中病。
《玉機真藏論》說: 肝臟的病傳到脾臟,這種病叫做脾風,會引發癉病,出現腹中發熱、心煩、皮膚發黃等症狀。
《通評虛實論》說: 凡是治療消癉、突然昏倒、半身不遂、肢體痿軟、氣逆等病症,如果患者是生活富裕的人,往往是因為飲食過於肥甘厚膩引起的。黃帝問:消癉病有虛實之分嗎?岐伯說:脈象洪大有力且病程較長,可以治療;如果脈象細小且堅硬,病程又長,就無法治癒。
《邪氣臟腑病形篇》說: 心脈、肺脈、肝脈、脾脈、腎脈都非常微弱,都屬於消癉病。
《腹中論》黃帝問: 先生多次提到熱中病,不應該服用肥甘厚味的食物、香草藥和礦物藥,礦物藥會引發癲狂,香草藥會讓人精神失常。熱中病和消中病,都是富貴人家容易患的病,現在要禁食肥甘厚味的食物,會讓他們很不開心,禁服香草藥和礦物藥,又治不好病,想聽聽你的解釋。岐伯說:香草藥的氣味很美好,礦物藥的氣味很猛烈,這兩者的藥性都迅速而強勁,所以不是性情平和的人不適合服用。體內的熱氣很猛烈,藥性也很猛烈,如果兩者相遇,會傷到脾臟,脾屬土,又怕木來剋制。服用這類藥物,要到甲日和乙日再仔細觀察病情。
《奇病論》黃帝問: 有人患病,嘴裡總是感覺甜,這種病叫做什麼?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岐伯說:這是五臟之氣外溢的表現,叫做脾癉。五味進入口中,會貯藏在胃裡,脾臟會運化其中的精華,津液也在脾臟,所以會讓人嘴裡感覺甜。這是因為過食肥甘厚味所引起的。肥膩的食物會導致體內發熱,甜味的食物會導致腹中脹滿,所以氣機上溢,轉而變成消渴病。可以用蘭草來治療,目的是去除體內陳舊的氣。
《五邪篇》說: 邪氣在脾胃,就會導致肌肉疼痛。體內陽氣過盛,陰氣不足,就會出現內熱和容易飢餓的症狀。
5. 論證(共二條)
三消之病,三焦受病也。上消者,渴證也,大渴引飲,隨飲隨渴,以上焦之津液枯涸。古云其病在肺,而不知心、脾、陽明之火皆能熏炙而然,故又謂之膈消也。中消者,中焦病也,多食善飢,不為肌肉,而日加削瘦,其病在脾胃,又謂之消中也。下消者,下焦病也。小便黃赤,為淋為濁,如膏如脂,面黑耳焦,日漸消瘦,其病在腎,故又名腎消也。
此三消者,古人悉認為火證,然有實火者,以邪熱有餘也;有虛火者,以真陰不足也。使治消證而不辨虛實,則未有不誤者矣。
一、消證有陰陽,尤不可不察。如多渴者曰消渴,善飢者曰消穀,小便淋濁如膏者曰腎消,凡此者,多由於火,火甚則陰虛,是皆陽消之證也。至於陰消之義,則未有知之者。蓋消者,消爍也,亦消耗也,凡陰陽血氣之屬日見消敗者,皆謂之消,故不可盡以火證為言。何以見之?如《氣厥論》曰:心移寒於肺,為肺消,飲一溲二,死不治。
此正以元氣之衰,而金寒水冷,故水不化氣,而氣悉化水,豈非陽虛之陰證乎?又如《邪氣臟腑病形篇》言五臟之脈細小者,皆為消癉,豈以微小之脈而為有餘之陽證乎?此《內經》陰消之義固已顯然言之,而但人所未察耳。故凡治三消證者,必當察其脈氣、病氣、形氣,但見本元虧竭及假火等證,必當速救根本,以資化源。若但知為火而專務清理,未有不陰陽俱敗者矣。
白話文:
關於三消這種疾病,是因為三焦(人體軀幹劃分的區域)功能失調所導致。上消是指口渴的症狀,患者會感到非常口渴,喝很多水卻仍然覺得渴,這是因為上焦(心肺部分)的津液(體液)枯竭。古人認為病因在肺,但實際上心、脾和陽明經的火熱也可能導致這種情況,所以又稱之為膈消。中消是指中焦(脾胃部分)的疾病,患者會吃很多東西,卻還是容易感到飢餓,吃進去的東西沒有變成肌肉,反而日益消瘦,這是因為脾胃功能失調,所以又稱之為消中。下消是指下焦(肝腎部分)的疾病,患者小便會呈現黃紅色,甚至像淋巴液一樣混濁,像膏狀或油脂狀,面色發黑、耳朵焦黃,身體也會日漸消瘦,這是因為腎功能失調,所以又稱之為腎消。
古人普遍認為三消都是火熱的症狀,但實際上有些是實火,也就是邪熱過多;有些是虛火,也就是陰液不足。如果治療三消不分辨虛實,就一定會產生錯誤。
一、消證有陰陽之分,必須仔細觀察。像是多喝水的是消渴,容易餓的是消穀,小便混濁如膏狀的是腎消,這些多半是由於火熱所引起,火熱過盛就會導致陰液不足,這些都屬於陽消的症狀。至於陰消的定義,卻很少人知道。所謂「消」,就是消耗、消損的意思,凡是陰陽氣血逐漸衰退的情況,都可以稱之為「消」,所以不能一概而論都是火熱的症狀。例如《氣厥論》中說:「心將寒氣傳給肺,就成了肺消,喝一口水就排泄兩口,是無法治好的。」
這明顯是因為元氣衰弱,導致肺金之氣寒冷,水液無法化為氣,反而都化為水,這難道不是陽氣虛弱的陰證嗎?又例如《邪氣臟腑病形篇》說,五臟的脈象微細,都是「消癉」的表現,難道脈象微弱,是屬於陽氣過盛嗎?《內經》早已清楚闡明了陰消的道理,只是人們沒有注意到罷了。所以,治療三消時,必須觀察患者的脈象、氣色、病情和身體狀況,只要發現元氣虧損和假火等症狀,就必須趕快治療根本,補充元氣。如果只知道是火而一味地清除火熱,一定會導致陰陽兩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