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八須集 (2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須集 (21)

1. 吐湧類

獨聖散(攻百六),凡邪實上焦,及痰涎積蓄者宜此。

茶調散(攻百七)治同前。

吐劑(新攻一)此有二法,便而且易,可隨宜用之。

梔子豉湯(寒二十)傷寒煩熱懊憹,當吐者宜此。

白話文:

**獨聖散:**這個藥方(可用於治療各種病症),適用於邪氣侵犯上焦(指胸膈以上的部位),以及痰液積聚的情況。

**茶調散:**這個藥方(可用於治療各種病症),與前面「獨聖散」的適用情況相同。

**吐劑:**吐劑有兩種方法,簡單且方便,可以根據情況選擇使用。

**梔子豉湯:**適用於外感發熱、心中煩悶難安,並且需要用催吐方式治療的情況。

2. 攻下類

峻下諸方

大承氣湯(攻一),凡陽明、太陰傷寒,及各經實熱內結者宜此。

小承氣湯(攻二),凡病在太陰,無表證,潮熱脈實,狂言腹脹者宜此。

調胃承氣湯(攻三),凡太陽、陽明,不惡寒,反惡熱、潮熱,邪入腑者宜此。

桃仁承氣湯(攻四),凡傷寒蓄血證,小腹急痛,大便不通而黑者宜此。

大柴胡湯(攻七),凡傷寒表證未除,里證又急,當汗下兼行者宜此。

大陷胸湯(攻九),凡結胸脹痛連腹,手足不可近者宜此。

六一順氣湯(攻八),凡傷寒熱邪傳裡,便實口燥,狂斑潮熱,腹脹硬痛等證,宜用此以代三承氣湯。

涼膈散(攻十九),凡三焦六經火邪內結不通者宜此。

百順丸(新攻六),凡三焦熱秘,邪不解者宜此。

茵陳蒿湯(攻三一),谷疸,發熱身黃,便結者宜此。

罨結胸法(新因三十)

攻補兼用諸方

黃龍湯(攻二一),凡傷寒熱邪傳裡,當下而氣血兼虛者宜此。

玉燭散(攻二四),凡血虛有滯,而熱邪傳裡,腹脹作痛者宜此。

白話文:

峻下諸方

大承氣湯(攻一):適用於陽明經、太陰經的傷寒,以及其他經絡實熱內結的病症。

小承氣湯(攻二):適用於病邪在太陰經,沒有表證,出現潮熱、脈象有力、說胡話、腹部脹滿等症狀。

調胃承氣湯(攻三):適用於太陽經、陽明經的病症,不感到怕冷,反而怕熱、有潮熱,病邪已經進入腸胃等內臟。

桃仁承氣湯(攻四):適用於傷寒導致體內瘀血的病症,表現為小腹急痛、大便不通且呈黑色。

大柴胡湯(攻七):適用於傷寒表證未解,內裡病症又很緊急,需要同時發汗和攻下的情況。

大陷胸湯(攻九):適用於胸腹部脹痛相連,甚至手腳都不能讓人碰觸的結胸病症。

六一順氣湯(攻八):適用於傷寒熱邪傳入體內,大便乾硬、口乾舌燥、出現狂躁、發斑、潮熱、腹脹硬痛等症狀,可以替代三承氣湯使用。

涼膈散(攻十九):適用於三焦、六經火熱內結而不通暢的病症。

百順丸(新攻六):適用於三焦熱邪導致的便秘,且病邪難以解除的情況。

茵陳蒿湯(攻三一):適用於因濕熱引起的黃疸,表現為發熱、身體發黃、大便乾結。

罨結胸法(新因三十):(此為一種外治法,非藥方,無法直接翻譯)

攻補兼用諸方

黃龍湯(攻二一):適用於傷寒熱邪傳入體內,需要攻下,但同時氣血又虛弱的病症。

玉燭散(攻二四):適用於體內血虛有瘀滯,同時熱邪傳入體內,導致腹部脹痛的病症。

3. 培補類

峻補諸方

大補元煎(新補一)凡元氣大虛者,雖有寒邪,亦不可攻,必單培根本,正復邪將自散,或真寒假熱等證皆宜用此。

大營煎(新補十四)此大補元煎之次者也,酌宜用之。

三陰煎(新補十一),凡三陰不足,及風瘧多汗,而正氣不復,寒熱不止者宜此。

六味回陽飲(新熱二),凡陰陽大虛,元氣將脫者,非此不可。

八珍湯(補十九),氣血兩虛者宜此。

十全大補湯(補二十),凡氣血兩虛,惡寒發熱,倦臥眩運,自汗諸虛者宜此。

大建中湯(補二三),凡中氣不足,厥逆嘔吐,虛斑虛火,筋骨疼痛等證宜此。

獨參湯(補三五),凡氣虛氣脫,畏聞諸藥氣味,及反胃嘔吐垂危者,惟此為宜。

參附湯(補三七),凡真陽不足,喘嘔呃逆,腹痛厥冷氣短者宜此。

參歸湯(補三八),凡心虛、血虛、盜汗等證宜此。

補陰諸方

陰煎(新補八),凡腎水真陰不足,而虛火為邪者宜此。

小營煎(新補十五),凡血少陰虛而無火者宜此。

左歸飲(新補二),凡命門真陰虧損,雖有寒邪不可攻者宜此。

右歸飲(新補三),凡命門陽衰,或陰盛格陽,感邪不可攻者宜此。

四物湯(補八),凡陰虛營弱,病在血分者宜此。

生脈散(補五六),凡熱傷元氣,口渴氣短,煩躁倦怠汗出者宜此。

六味地黃丸(補百二十),陰虛水虧發熱等證宜此。

崔氏八味丸(補一二一),凡陰盛格陽,火不歸原,及真陽虛敗等證宜此。

補中諸方

四君子湯(補一),凡脾胃虛弱,食少體瘦,瘧痢勞倦等證宜此。

五君子煎(新熱六),凡脾胃氣分虛弱,而微寒當溫者宜此。

五味異功散(補四),凡脾胃虛寒,飲食少思,氣逆腹滿者宜此。

五福飲(新補六),凡五臟氣血俱虛者宜此為主。

溫胃飲(新熱五),凡中寒嘔吐吞酸者宜此。

養中煎(新熱四),凡中氣虛寒,為嘔為泄者宜此。

歸脾湯(補三二),凡脾虛健忘怔忡,少食困倦,瘧痢等證宜此。

參苓白朮散(補五四),凡脾胃虛弱,吐瀉食少等證宜此。

參朮湯(補四十),凡氣虛顫掉,泄瀉嘔吐者宜此。

白話文:

培補類

  • 大補元煎: 適用於元氣嚴重虛弱的人,即使有寒邪也不宜攻打,必須單純地補養根本,正氣恢復後邪氣自然消散。也適用於真寒假熱等情況。
  • 大營煎: 此方藥性比大補元煎稍弱,可酌情使用。
  • 三陰煎: 適用於三陰(肝、脾、腎)不足,以及患有瘧疾多汗、正氣無法恢復、寒熱交替不止的人。
  • 六味回陽飲: 適用於陰陽大虛、元氣快要脫散的人,非此方不可。
  • 八珍湯: 適用於氣血兩虛的人。
  • 十全大補湯: 適用於氣血兩虛,怕冷發熱,疲倦想睡,頭暈目眩,自汗等各種虛弱症狀的人。
  • 大建中湯: 適用於中氣不足,手腳冰冷、嘔吐,出現虛性斑點或虛火,筋骨疼痛等症狀的人。
  • 獨參湯: 適用於氣虛或氣脫,聞到其他藥味就害怕,或者出現反胃嘔吐、情況危急的人,最適合用此方。
  • 參附湯: 適用於真陽不足,喘氣、嘔吐、呃逆、腹痛、手腳冰冷、呼吸短促的人。
  • 參歸湯: 適用於心虛、血虛、盜汗等症狀的人。

補陰類

  • 陰煎: 適用於腎水真陰不足,產生虛火的人。
  • 小營煎: 適用於血少陰虛,但沒有虛火的人。
  • 左歸飲: 適用於命門真陰虧損,即使有寒邪也不可攻打的人。
  • 右歸飲: 適用於命門陽氣衰弱,或者陰盛格陽,感冒受邪但不可攻打的人。
  • 四物湯: 適用於陰虛、營血虛弱,疾病發生在血分的人。
  • 生脈散: 適用於因熱邪損傷元氣,口渴、呼吸短促、煩躁、疲倦乏力、多汗的人。
  • 六味地黃丸: 適用於陰虛水虧,發熱等症狀的人。
  • 崔氏八味丸: 適用於陰盛格陽、虛火上浮,以及真陽虛衰等症狀的人。

補中類

  • 四君子湯: 適用於脾胃虛弱,食量少、身體消瘦,患有瘧疾、痢疾,或因勞累過度等症狀的人。
  • 五君子煎: 適用於脾胃氣虛,而且有輕微寒症,需要用溫補方法的人。
  • 五味異功散: 適用於脾胃虛寒,食慾不佳,氣逆腹脹的人。
  • 五福飲: 適用於五臟氣血都虛弱的人,可作為主要方劑。
  • 溫胃飲: 適用於因中焦受寒而出現嘔吐、吞酸的人。
  • 養中煎: 適用於中氣虛寒,導致嘔吐、腹瀉的人。
  • 歸脾湯: 適用於脾虛導致健忘、心悸,食慾不振、疲倦,患有瘧疾、痢疾等症狀的人。
  • 參苓白朮散: 適用於脾胃虛弱,出現嘔吐、腹瀉、食量少等症狀的人。
  • 參朮湯: 適用於氣虛導致身體顫抖,腹瀉、嘔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