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七須集 (11)
卷之七須集 (11)
1. 論吐(十五)
仲景曰: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中滿而煩,飢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吐之,宜瓜蒂散。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結,以客氣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飲食不能入者,病在胸中,當吐之。
曰: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急溫之,宜四逆湯。
按:此二節,前節言胸有寒者,謂寒邪也,所以當吐;後節言膈上有寒飲,乾嘔者,謂中寒也,所以宜溫。然則前節之言寒者,言寒邪之實,後節之言寒者,言胃氣之虛,均謂之寒,而有虛實之異。實者宜吐,吐則散也;虛而吐之,則胃氣愈虛,病必更甚矣。此等要處,最當詳察。
曰:病胸上諸實,胸中鬱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痢日十餘行,其脈反遲,而寸脈微滑,此可吐之,吐之痢則止。
曰:太陽病,吐之,但太陽病當惡寒,今反不惡寒,不欲近衣者,此為吐之內煩也。按:此以太陽證有不當吐而吐者,必邪熱乘虛入胃,故致內煩也。
一、宿食在上脘者,當吐之。
一、凡用吐藥,中病即止,不必盡劑也。
一、寸脈弱而無力者,切忌用吐。
白話文:
張仲景說:病人手腳冰冷,脈象時而緊縮,這是邪氣結聚在胸中,導致心中覺得脹滿而煩躁,肚子餓卻吃不下東西,這是病在胸中,應該用吐法治療,適合用瓜蒂散。病人手腳冰冷,脈象時而結滯,因為外來的邪氣停留在胸中,導致心下脹滿而煩躁,飲食無法下嚥,這是病在胸中,應該用吐法治療。
又說:如果病情像桂枝證,但不頭痛、脖子不僵硬,寸脈稍微浮起,胸中卻感到痞塞硬結,氣往上衝到咽喉,呼吸困難,這是因為胸中有寒氣,應該用吐法治療,適合用瓜蒂散。如果是少陰病,吃東西就吐,心中溫溫的想吐,又吐不出來,剛開始發病時手腳冰冷,脈象呈現弦而遲緩的狀態,這是胸中實邪,不可以用瀉下法,應該用吐法治療。如果膈上有寒飲,出現乾嘔的症狀,則不可以用吐法,要趕快用溫法治療,適合用四逆湯。
說明:以上兩段,前段說胸中有寒,指的是寒邪,所以應該用吐法治療;後段說膈上有寒飲,出現乾嘔的症狀,指的是中焦虛寒,所以適合用溫法治療。所以前段說的寒,指的是寒邪的實證;後段說的寒,指的是胃氣虛弱。同樣都稱為寒,但有虛實的區別。實證適合用吐法,吐了邪氣就會散去;虛證若用吐法,只會使胃氣更虛,病情必定更加嚴重。這些重要的關鍵,最需要仔細分辨。
又說:如果胸部各種實證,導致胸中鬱悶疼痛,吃不下東西,想要人按壓,卻反而流口水,腹瀉一天十幾次,脈象反而遲緩,寸脈卻稍微滑數,這種情況可以用吐法治療,吐完後腹瀉就會停止。
又說:太陽病使用吐法,但太陽病應該是怕冷的,如果反而不怕冷,不喜歡穿衣服,這是因為使用吐法導致內熱煩躁。說明:這是因為太陽病不該用吐法而用了,必然是邪熱趁虛進入胃中,所以導致內熱煩躁。
一、如果宿食停留在上脘的部位,應該用吐法治療。
一、凡是使用吐藥,只要病症減輕就應該停止用藥,不必將藥全部服完。
一、寸脈虛弱無力的人,絕對禁止使用吐法。
2. 論下(十六)
《論》曰:三陰皆受病,已入於府者,可下而已。此詳義見前六經證。
曰:脈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按:此以心下硬而熱在臟,即脈雖浮大者,病亦屬裡,故不宜發汗,而當攻內也。
曰: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按:此以陽明內熱而為頭痛也,故可攻之。
曰:陽明病,外已解而潮熱者,可攻裡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雖多,而微發熱惡寒者,表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
曰:陽明病,胃中有燥屎者,可攻之。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也。
曰: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之,宜大承氣湯。
曰:陽明病,發熱汗多者,熱在裡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曰:陽明病,發汗不解,腹滿痛者,邪在裡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曰:病腹中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
曰: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曰: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或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曰:陽明少陽合病,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按:此一條必須兼脈證而察之,蓋傷寒之脈滑數者多,若無脹痛等證,未必即為宿食,故不可單據滑數之脈,便認作可攻之證。
曰:若表已解而內不消,非大滿,猶生寒熱,則病不除也。按此一條言若非大滿,而猶生寒熱者,是表病猶不除也,尚不可下。
曰:若表已解而內不消,大滿大實堅,有燥屎,自可徐下之,雖四五日不能為禍也。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內虛熱入,協熱遂利,煩躁諸變,不可勝數,輕者困篤,重者必死矣。按:此一條言外無表證,內有堅滿,然後可下,正以見下不宜輕。輕下者,為禍不小也。
曰:太陽病,熱結耪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若表未解者,不可攻,當先解表。表已解,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仁承氣湯。
一、凡傷寒當下者,不宜用丸藥,以丸藥不能滌盪熱邪,而但能損正氣也。又凡治傷寒熱邪傳裡者,服下藥後,仍用鹽炒麩皮一升許,將絹包於病人腹上,款款熨之,使藥氣得熱則行,大便必易通也。
一、脈有忌下者,如《傷寒論》曰:傷寒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吐,更下也。寸口脈浮大,而醫反下之,此為大逆。關脈弱,胃氣虛有熱,不可大攻之,熱去則寒起。尺脈澀弱無力者,不可下。大便硬者當下之,設脈遲緩者不可下,裡氣不實也。脈虛細者不可下。
脈浮者不可下。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微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虛者不宜下也。脈浮而大,浮為氣實,大為血虛,血虛為無陰,孤陽獨下陰部者,醫以為熱,而復用毒藥攻其胃,此為重虛,客陽去有期,必下如汙泥而死。
白話文:
論述下法(十六)
經書上說: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都受到疾病侵襲,如果病邪已經深入到臟腑,就應該用下法來治療。這詳細的解釋可以參考前面六經證的內容。
書上說:如果脈象浮大,但心下反而感覺硬,且有熱邪在內臟,就應該用攻下的方法治療,而不應該發汗。這裡的意思是說,雖然脈象浮大,但因為心下硬且有熱在內臟,病邪已經深入體內,所以不適合用發汗的方法,而應該用攻下內部的治療方法。
書上說:如果傷寒導致大便不通六七天,而且有頭痛發熱的症狀,就應該服用承氣湯來攻下。這裡指的是陽明經(胃腸)內有熱邪導致頭痛,所以可以用攻下的方法治療。
書上說:如果患陽明病,外表的症狀已經解除,但仍然有潮熱的現象,就表示可以攻下體內了。如果手腳濕漉漉地出汗,表示大便已經乾燥硬結,應該用大承氣湯來治療。但如果雖然出汗很多,卻微微發熱怕冷,表示外表病邪還沒解除,而且熱也不會潮熱,就不可以用承氣湯。
書上說:如果患陽明病,胃腸中有燥屎(乾燥的大便),就可以用攻下法。如果病人五六天不大便,且繞著肚臍疼痛、煩躁、時好時壞,就表示體內有燥屎。
書上說:如果病人出汗且說胡話,是因為胃腸中有燥屎,這表示有風邪侵入,必須用攻下的方法治療,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書上說:如果患陽明病,發熱而且出汗很多,表示熱邪在體內,應該立即用攻下法治療,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書上說:如果患陽明病,發汗後病情沒有好轉,而且腹部脹滿疼痛,表示邪氣深入體內,應該立即用攻下法治療,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書上說:如果病人腹部脹滿疼痛,表示體內有實邪,應該用攻下的方法治療。
書上說:如果腹部脹滿的情況沒有減輕,而且減輕的幅度微乎其微,就應該用攻下法,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書上說:如果傷寒病到了六七天,出現結胸(胸腹部硬結疼痛)而且有熱實的現象,脈象沉而緊,心下疼痛,按壓時感覺硬如石頭,或心下到少腹都硬滿疼痛,不能觸碰,就應該用大陷胸湯來治療。
書上說:如果患陽明病和少陽病合併,脈象滑而數,表示體內有宿食,應該用攻下法治療,適合使用大承氣湯。這裡提醒,必須同時觀察脈象和症狀來判斷,因為傷寒的脈象滑數很常見,如果沒有脹痛等症狀,不一定是有宿食,所以不能單憑脈象滑數就判斷為可以攻下的情況。
書上說:如果外表病症已經解除,但體內病邪沒有消除,而且不是嚴重的脹滿,仍然有寒熱症狀,那麼疾病就無法根除。這裡的意思是說,如果不是嚴重的脹滿,仍然有寒熱症狀,表示外表病邪還沒完全解除,還不適合用攻下法。
書上說:如果外表病症已經解除,但體內病邪沒有消除,而且腹部脹滿堅硬,有乾燥的大便,就可以慢慢地用攻下法治療,即使拖個四五天也不會造成危害。但如果不應該用攻下法卻強行攻下,會導致體內虛弱,熱邪入侵,引起各種併發症,輕則身體衰弱,重則可能導致死亡。這裡的意思是說,在沒有外表病症,而且體內有堅硬的脹滿時,才可以考慮用攻下法,說明了下法不能輕易使用。
書上說:如果患太陽病,熱邪結在膀胱,病人會出現狂躁的現象,並有血從下體排出,用下法治療後就會痊癒。但如果外表病邪還沒解除,就不可以用攻下法,應該先解除外表病邪。如果外表病邪已經解除,但只有少腹部位急迫地脹結,才可以考慮用攻下法,適合使用桃仁承氣湯。
第一點:凡是傷寒應該用攻下法治療的情況,不應該使用丸藥,因為丸藥無法徹底清除熱邪,反而會損耗正氣。另外,凡是治療傷寒熱邪深入體內的情況,服用攻下藥後,可以將炒過的麩皮用鹽水拌濕,用絹布包好,放在病人腹部上慢慢地熨燙,讓藥氣藉由熱力運行,大便就容易通暢。
第二點:有些脈象是不宜使用攻下法的。例如《傷寒論》中說:如果傷寒脈象微弱,而且怕冷,表示陰陽都虛弱,不可以再用發汗、催吐或攻下的方法治療。如果寸口脈浮大,醫生反而用攻下法治療,這會導致嚴重的錯誤。如果關脈虛弱,表示胃氣虛弱且有熱邪,不可以過度地攻下,熱邪退去後反而會出現寒症。如果尺脈澀弱無力,表示不可以攻下。如果大便乾燥,應該攻下,但如果脈象遲緩,表示體內正氣不足,不適合攻下。如果脈象虛細,表示不適合攻下。脈象浮的,不適合攻下。脈象濡弱,弱的脈出現在關脈,濡的脈出現在頭部,弦的脈出現在上部,微的脈出現在下部。弦脈表示陽氣運行,微脈表示陰寒,上面實下面虛,身體需要溫暖。微脈和弦脈都是虛弱的表現,虛弱的身體不適合用攻下法。脈象浮大,浮表示氣盛,大表示血虛,血虛表示體內缺乏陰液,陽氣獨自下移到陰部,醫生以為是熱證,反而用毒藥來攻胃,這樣會使身體更加虛弱,陽氣離體有時限,病人會拉出像汙泥一樣的糞便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