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七須集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須集 (10)

1. 論汗(十四)

傷寒,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吐下也。尺脈弱而無力者,切不可汗下。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

景岳子曰:按以上忌汗諸脈,可見仲景大意,故凡治傷寒,但見脈息微弱,及沉細無力者,皆不可任意發汗。然欲去外邪,非汗不可,而仲景云脈微弱者不可發汗,夫脈弱非陽,既不可用寒涼,而寒邪在表,又不可用攻下,然則舍汗之外,又將何法以治此表邪乎?不知溫中即可以散寒,而強主即可以逐寇,此仲景之意,豈不盡露於言表,而明悟者當心會之矣。

且凡病外感而脈見微弱者,其汗最不易出,其邪最不易解,何也?正以元氣不能托送,即發亦無汗,邪不能解,則愈發愈虛,而危亡立至矣。夫汗本乎血,由乎營也,營本乎氣,由乎中也,未有中氣虛而營能盛者,未有營氣虛而汗能達者。脈即營之外候,脈既微弱,元氣可知,元氣愈虛,邪愈不解,所以陽證最嫌陰脈,正為此也。

故治此者,但遇脈息微弱,正不勝邪等證,必須速固根本,以杜深入,專助中氣,以托外邪,必使真元漸充,則脈必漸盛,自微細而至滑大,自無力而至有神,務令陰脈轉為陽脈,陰證轉為陽證。斯時也,元氣漸充,方是正復邪退,將汗將解之佳兆。故凡治表邪之法,有宜發散者,有宜和解者,有宜調補營衛者。

如果邪實而無汗,則發散為宜;有汗而熱不除,則和解為宜;元氣虛而邪不能退,則專救根本,以待其自解自汗為宜。此逐邪三昧,萬全之法也。今有庸流,但見其外,不見其內,每不論證之陰陽,脈之虛實,但知寒涼可以退熱,但知發散可以解表,不知元陽一敗,則土崩瓦解,立見潰矣。反掌殺人,而終身不悟,是真下愚不移者也。

若而人者,亦可謂之醫乎?

證有忌汗者,如《傷寒論》曰:當汗者,下之為逆;當下者,汗之為逆。下痢清穀,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以重亡津液故也。汗家不可發汗。陽虛不得重發汗。衄家不可發汗。亡血家不可發汗。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咽中閉塞,不可發汗,發汗則吐血,氣欲絕。

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發汗則痙。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發汗,汗出則四肢厥逆冷。諸動氣不可發汗。(動氣義詳後論下。)

白話文:

傷寒病,如果脈象微弱而且怕冷,這是陰陽兩方面都虛弱的表現,絕對不可以再用發汗、催吐或瀉下的方法來治療。如果把脈時,尺脈摸起來虛弱無力,也絕對不可以發汗或瀉下。如果把脈時,尺脈跳動緩慢,也不可以發汗,因為這是身體的榮養之氣不足,血也比較少的緣故。

景岳先生說:根據上面所說的這些不可以發汗的脈象,可以看出張仲景的用藥重點。所以凡是治療傷寒,只要看到脈象微弱,或是沉細無力,都不可以隨意使用發汗的方法。然而,想要去除體表的外邪,又非發汗不可。但是張仲景又說脈象微弱的人不可以發汗。脈弱不是陽虛,所以不能用寒涼藥,而寒邪又在體表,也不能用攻下的方法。那麼,除了發汗之外,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治療這種體表的邪氣呢?其實,溫補中焦就可以驅散寒邪,而扶助正氣就可以驅逐外邪。這就是張仲景的意思,難道不明顯嗎?聰明的人應該可以領會其中的道理。

而且,凡是外感疾病,脈象卻呈現微弱的情況,他們的汗最不容易發出來,外邪也最不容易解除。為什麼呢?正是因為身體的元氣不足以推動汗液外發,即使勉強發汗,也沒有汗出來。外邪不能解除,就會越發汗越虛弱,很快就會危及生命。汗是從血液產生的,是營氣的作用,而營氣是從氣產生的,是中焦的作用。沒有中焦之氣的旺盛,就不會有營氣的充沛;沒有營氣的充沛,汗液就無法順利到達體表。脈象是營氣在體表的外在表現,脈象既然微弱,元氣的虛弱就可以知道了。元氣越虛弱,外邪就越不容易解除,所以陽證最怕出現陰脈,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治療這種情況,只要遇到脈象微弱,正氣不足以抵抗邪氣等症狀,必須迅速鞏固根本,以防止邪氣深入體內,專心幫助中焦的氣,以托出體表的外邪。一定要使真元之氣逐漸充沛,那麼脈象就會逐漸旺盛,從微細變得滑大,從無力變得有神。一定要使陰脈轉變為陽脈,陰證轉變為陽證。這個時候,元氣逐漸充沛,才是正氣恢復,邪氣退去的預兆,也是即將出汗,疾病痊癒的徵兆。所以,凡是治療體表邪氣的方法,有適合用發散的,有適合用和解的,也有適合調補營衛的。

如果邪氣旺盛而且沒有汗,那麼就適合用發散的方法;如果有汗但是熱沒有消除,就適合用和解的方法;如果元氣虛弱而邪氣不能退,就應該專注於救治根本,等待身體自己痊癒出汗。這是驅除外邪的三個重要原則,也是萬全的方法。現在有些庸醫,只看到疾病的表面,看不到內在的情況,常常不論證的陰陽虛實,脈象的虛實,只知道寒涼藥可以退熱,只知道發散可以解除體表的邪氣,卻不知道元陽一旦敗壞,就會像土崩瓦解一樣,很快就會出現潰敗的局面。這樣的人就像翻手掌一樣容易把人殺死,而自己卻終身不明白,真是愚蠢到極點的人。

這樣的人,也可以稱作醫生嗎?

有些情況是禁止發汗的,例如《傷寒論》說: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的,卻用瀉下的方法,是錯誤的;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的,卻用發汗的方法,也是錯誤的。如果病人腹瀉,大便像清水一樣,就不能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這時還發汗,必定會感到腹部脹滿,因為這樣會更加損耗津液。平時容易出汗的人,不可以再用發汗的方法。陽虛的人,不可以再次使用發汗的方法。容易流鼻血的人,不可以發汗。失血的人,不可以發汗。患有淋症的人,不可以發汗,如果發汗必定會導致小便出血。咽喉乾燥的人,不可以發汗。咽喉堵塞的人,不可以發汗,如果發汗會導致吐血,甚至氣息衰竭。

身體感覺沉重,而且心悸的人,不可以發汗。患有瘡瘍的人,即使身體疼痛,也不可以發汗,如果發汗會導致抽搐。咳嗽而且小便正常,或無法小便的人,不可以發汗,如果發汗會導致四肢厥冷。有動氣症狀的人,不可以發汗。(動氣的意義,在後面的章節會詳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