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二從集·雜證謨 (2)
卷之十二從集·雜證謨 (2)
1. 述古(共二條)
《丹溪附錄》曰:心之所藏,在內者為血,發外者為汗。蓋汗乃心之液,而自汗之證,未有不由心腎俱虛而得之者。故陰虛陽必湊,發熱而自汗;陽虛陰必乘,發厥而自汗,皆陰陽偏勝所致也。
立齋曰:若陽氣虛弱,汗出不止,肢體倦怠,用耆附湯。上氣喘急,盜汗,氣短頭暈者,用參附湯。腎氣虛弱,盜汗發熱者,用六味丸。若腎氣虛乏,盜汗惡寒者,用八味丸。氣血俱虛而盜汗者,用十全大補湯。陽盛陰虛者,當歸六黃湯。心腎虛弱者,斑龍丸。
白話文:
《丹溪附錄》說:心臟所儲藏的,在身體內是血液,發散到體外就變成汗。汗是心臟的液體,而會自己流汗的症狀,沒有不是因為心腎兩者都虛弱而引起的。所以,陰虛就會導致陽氣旺盛,就會發熱而且自己流汗;陽虛就會導致陰氣旺盛,就會手腳冰冷而且自己流汗,這些都是陰陽失衡所導致的。
立齋說:如果陽氣虛弱,汗流不止,身體疲倦,就用黃耆附子湯。如果呼吸急促、喘氣、夜間盜汗、氣短、頭暈,就用人參附子湯。如果腎氣虛弱,盜汗發熱,就用六味丸。如果腎氣虛弱,盜汗怕冷,就用八味丸。如果氣血都虛弱而盜汗,就用十全大補湯。如果是陽氣旺盛而陰虛,就用當歸六黃湯。如果是心腎虛弱,就用斑龍丸。
2. 汗證論列方
大補元煎(新補一),大建中湯(補二五),玉屏風散(補五十),四君子湯(補一),五君子煎(新熱六),當歸六黃湯(寒六五),獨參湯(補三五)參附湯(補三七),十全大補湯(補二十),參歸湯(補三八),耆附湯(補四三),人參建中湯(補二六),參苓散(補五三),生脈散(補五六),黃耆六一湯(補四九),一陰煎(新補八),三陰煎(新補十一),六味回陽飲(新熱二),五陰煎(新補十三),保陰煎(新寒一),天王補心丹(補百八),六味丸(補百二十),八味丸(補一二一),加減一陰煎(新補九),清化飲(新因十三),正氣湯(寒六六),黃芩芍藥湯(寒百九),斑龍丸(補百二八)
白話文:
補益類
- 大補元煎(新補一):大補元氣的湯劑,為新創的方子。
- 大建中湯(補二五):溫補中焦,建脾胃之氣的湯劑。
- 玉屏風散(補五十):補氣固表,防止汗出的散劑。
- 四君子湯(補一):補益脾胃氣虛的基礎方。
- 五君子煎(新熱六):溫補脾胃氣虛,並兼有溫熱性質的煎劑。
- 獨參湯(補三五):用人參單味大補元氣的湯劑。
- 參附湯(補三七):用人參、附子溫補元氣的湯劑。
- 十全大補湯(補二十):大補氣血的湯劑。
- 參歸湯(補三八):用人參、當歸補氣養血的湯劑。
- 耆附湯(補四三):用黃耆、附子補氣溫陽的湯劑。
- 人參建中湯(補二六):人參與建中湯的合方,補氣溫中。
- 參苓散(補五三):補益脾胃氣虛的散劑。
- 生脈散(補五六):益氣生津的散劑。
- 黃耆六一湯(補四九):用黃耆為主,補氣固表的湯劑。
- 一陰煎(新補八):滋養陰液的煎劑,為新創的方子。
- 三陰煎(新補十一):滋養三陰經(肝、脾、腎)陰液的煎劑,為新創的方子。
- 五陰煎(新補十三):滋養多個臟腑陰液的煎劑,為新創的方子。
- 天王補心丹(補百八):滋養心陰、安神的丹劑。
- 六味丸(補百二十):滋補肝腎陰虛的丸劑。
- 八味丸(補一二一):溫補腎陽的丸劑。
- 加減一陰煎(新補九):根據一陰煎加減藥味的煎劑,為新創的方子。
- 斑龍丸(補百二八):補益精血的丸劑。
寒涼類
- 當歸六黃湯(寒六五):滋陰清熱、固表的湯劑,主要用於陰虛火旺的汗證。
- 保陰煎(新寒一):滋陰清熱的煎劑,為新創的方子。
- 黃芩芍藥湯(寒百九):清熱涼血的湯劑。
其他
- 六味回陽飲(新熱二):溫陽救逆的飲劑,為新創的方子。
- 清化飲(新因十三):清熱化濕的飲劑,為新創的方子。
- 正氣湯(寒六六):解表清熱的湯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