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二十四心集·雜證謨 (4)
卷之二十四心集·雜證謨 (4)
1. 論裡急後重
凡裡急後重者,病在廣腸最下之處,而其病本則不在廣腸,而在脾腎。凡熱痢、寒痢、虛痢皆有之,不得盡以為熱也。蓋中焦有熱,則熱邪下迫,中焦有寒,則寒邪下迫,脾腎氣虛,則氣陷下迫。欲治此者,但當察其所因,以治脾腎之本,則無有不愈。然病在廣腸,已非食積,蓋食積至此,瀉則無留,而所留者,惟下陷之氣,氣本無形,故雖若欲出而實無所出,無所出而又似欲出,皆氣之使然耳。故河間之用芍藥湯,謂行血則便自愈,調氣則後重除,是固然矣。
然調氣之法,如氣熱者涼之則調,氣寒者溫之則調,氣虛者補之則調,氣陷者舉之則調,必使氣和,乃為調氣行血之法,其義亦然。若但以木香、檳榔、當歸、大黃行血散氣之屬謂之調和,不知廣腸最遠,藥不易達,而所行所散者,皆中焦之氣耳。且氣既下陷,而復以行之散之,則氣必更陷,其能愈乎?矧痢止則後重自止,未有痢不愈而後重能愈者也,故凡欲治此者,但當以治痢為主。
白話文:
凡是裡急後重的情況,病灶都在大腸的最下端,但病根卻不在大腸,而是在脾臟和腎臟。像是熱痢、寒痢、虛痢都可能出現這種症狀,不能都認為是熱引起的。
這是因為中焦有熱,熱邪會往下迫;中焦有寒,寒邪也會往下迫;脾腎氣虛,氣就會往下陷迫。要治療這種情況,應該要仔細觀察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從脾腎的根本去治療,就沒有治不好的。
雖然病症表現在大腸,但並不是食物堆積造成的。食物堆積造成的,一旦腹瀉就會排空,而留下來的,只是下陷的氣。氣本身是無形的,所以才會出現明明想排便卻又排不出來的感覺,這種排不出來又好像想排出來的感覺,都是氣在作怪。
因此,河間先生使用芍藥湯來治療,認為活血就能讓排便順暢,調氣就能解除後重感,這是正確的。
但是,調氣的方法,像是氣熱就用涼性的藥來調,氣寒就用溫性的藥來調,氣虛就用補氣的藥來調,氣陷就用升提的藥來調,必須要讓氣平和,才是調氣活血的方法,道理就是這樣。如果只用木香、檳榔、當歸、大黃這類活血散氣的藥來調和,要知道大腸位置很遠,藥不容易到達,而且這些藥所作用的都是中焦的氣。而且氣已經往下陷了,又用藥去活它散它,只會讓氣更往下陷,怎麼可能好呢?
況且,痢疾停止後,後重感自然就會消失,沒有痢疾沒有治好,後重感卻能好的道理,所以要治療這種情況,應該以治療痢疾為主。
2. 論大孔腫痛
凡病痢疾,多有大孔腫痛者,其故何也?蓋脾胃不和,則水穀之氣失其正化,而濁惡難堪之味出諸孔道,此痛楚之不能免也。又若火因瀉陷,陽為陰逐,則胃中陽氣並逼於下,無從解散,此腫之所由生也。所以痢多則痛多,痢少則痛少,痛與不痛,亦由氣之陷與不陷耳。故無論寒痢、熱痢,大孔皆能為痛,不能謂痛必由熱也。
欲治此者,但治其痢,痢止則腫痛自散,亦如後重之法也。自丹溪云:大孔痛因熱流於下,木香、檳榔、芩、連加炒乾姜主之,是但知火能為腫為痛,亦焉知元陽之下陷也。後人所宗,皆其法也,凡虛寒之輩,其不能堪此亦多矣。
白話文:
凡是拉痢疾的人,常常會有肛門腫痛的狀況,這是什麼原因呢?那是因為脾胃不協調,導致飲食的氣機無法正常運作,而渾濁難聞的穢物就從孔道排出,這就是為什麼會感到疼痛的原因。另外,如果因為拉肚子導致身體虛弱,陽氣被陰氣所逼迫,那麼胃裡的陽氣就會被迫向下,無法散開,這就是腫脹產生的原因。所以痢疾次數多,疼痛就多;痢疾次數少,疼痛就少。痛與不痛,也是因為氣機下陷與否造成的。所以無論是寒性痢疾還是熱性痢疾,肛門都可能疼痛,不能說疼痛一定是因為熱引起的。
想要治療這種狀況,只要治療痢疾,痢疾停止,腫痛自然就會消失,就像治療裡急後重的方法一樣。朱丹溪認為:肛門疼痛是因為熱流向下,所以用木香、檳榔、黃芩、黃連加上炒乾姜來治療,這只是知道火能導致腫痛,卻不知道是元陽下陷的緣故。後人都遵從他的方法,但是虛寒體質的人,大多不能承受這種藥物。
3. 論口渴
凡瀉痢之證,必多口渴,今人但見口渴,即認為火,而不知有火者固能渴,無火者亦能渴,此不可不辨也。如火盛於中,則熏脾爍胃,津液耗干,故酷好冰水,多而不厭,愈涼愈快,隨飲隨消者,此因熱而渴,治宜涼也。又如口熱作渴,雖欲飲水而飲不能多者,即非真火,不宜涼也。
凡口雖乾渴喜涼,而復不喜涼者,是即寒聚於中,而無根之火浮戴於上,此最忌寒涼者也。然渴有真渴,有似渴。真渴者,必好茶飲,但以喜熱、喜涼,即可辨其寒熱。似渴者,干也,非渴也,口雖干而不欲湯飲,則尤非熱證可知也。
然瀉痢之證,因其水泄於下,必津涸於上,故不免於渴,渴而欲飲,正以內水不足,欲得外水以相濟也,豈必皆因於火乎?諸如此者,必當詳審其有火無火,若火有餘者,自當清火,水不足者,自當滋陰,是固然矣。然氣為水母,其有氣虛不能生水者,不補其母則水不能生,而渴不止也。
土為水主,其有脾虛不能約水者,不強其主則水不能蓄,而渴不止也。使能不治其渴而治其所以渴,又何渴病之有?
白話文:
凡是腹瀉、痢疾的病症,通常都會感到口渴。現在的人只要看到口渴,就認為是體內有火,卻不知道有火的人會口渴,沒有火的人也可能口渴,這點一定要分辨清楚。如果體內火氣旺盛,會灼燒脾胃,導致體液耗盡,所以會特別喜歡冰水,而且喝很多也不覺得夠,越涼越覺得舒服,喝下去馬上就消失,這種是因為熱而口渴,治療上應該用寒涼的藥物。又如果感覺口渴發熱,雖然想喝水卻喝不多,這就不是真的火氣大,不適合用寒涼的藥物。
如果口渴雖然喜歡涼的,但又不喜歡太涼,這是因為寒氣積聚在體內,導致虛火浮在上部,這種情況最忌諱用寒涼的藥物。然而口渴有真渴和假渴之分。真渴的人一定喜歡喝茶,只要分辨他喜歡喝熱的還是涼的,就可以判斷體內是寒還是熱。假渴其實是口乾,並不是真的渴,這種人即使口乾也不想喝水,這就可以知道他並不是熱症。
然而腹瀉、痢疾的病症,因為體內的水分都從下方排出,體內上部的津液一定會乾涸,所以難免會口渴,口渴想喝水,正是因為體內水分不足,想要從外部補充水分來幫助自己,難道一定是因為體內有火嗎?像這些情況,一定要詳細審視體內究竟有沒有火。如果火氣過旺,自然應該清火;如果水分不足,自然應該滋養陰液,這是理所當然的。然而氣是水的母親,有些情況是因為氣虛弱,無法產生水液,如果不補氣這個母親,水液就無法產生,口渴也無法停止。
土是水的管理者,有些情況是因為脾虛,無法約束體內的水分,如果不強健脾土這個管理者,水分就無法儲存,口渴也無法停止。如果能夠不去治療口渴,而是去治療導致口渴的原因,又怎麼會有口渴的病症呢?
4. 論小水
凡瀉痢之證,小水必多不利,或多黃赤,此其寒熱虛實大有關係,不可不察也。若暴注之瀉,以其清濁不分,水穀並歸於大腸,故水有不利者,惟其暫也。若痢疾之小水,則病本不一,今人但見黃赤不利,無不云其為熱,誤者多矣。凡因於熱者,必其熱赤之甚,或多澀痛,或見鮮血,然必上下皆有熱證,方是真熱,此宜清涼治之。
若非真熱,則或以中寒而逼陽於下者有之,或以瀉痢亡陰而水虧色變者有之,或以下焦陽氣不暖而水無以化者有之,或以妄用滲利而泲逼干汁者亦有之。但察其三焦無火,則雖黃雖澀,總皆亡陰亡液之證,不得通以熱論,速當培補真陰,乃為良法。《內經》曰: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
至哉斯言,何今人之不能察也?不獨此也,每見有小水清白而兼腹痛者,仍用芩連之類,余則不知其何謂。可恨,可恨。
白話文:
凡是拉肚子或痢疾的病症,小便的狀況一定會出現問題,不是小便量多卻排不出來,就是小便顏色偏黃偏紅,這其中寒熱虛實的關係非常大,不可以不仔細觀察。如果是突然發作的腹瀉,因為清澈的液體和混濁的食物一起進入大腸,所以小便可能會排不出來,但這只是暫時的現象。如果是痢疾的小便問題,那病因就更多了,現在的人只要看到小便偏黃偏紅且排不順暢,就認為是熱證,實在是錯得離譜。
凡是因為熱引起的,一定是小便的顏色非常紅,或是小便時有澀痛感,甚至有鮮血,而且一定是身體上下都有熱象,這樣才是真正的熱證,這時就應該用清涼的藥物來治療。
如果不是真正的熱證,那可能是因為體內有寒氣,把陽氣逼到下半身;或是因為腹瀉或痢疾,陰液耗損而導致小便顏色改變;也可能是因為下焦的陽氣不足,無法將體內的水液正常轉化;還可能是因為濫用利尿藥物,將體內的津液逼迫排出。只要觀察到身體三焦沒有火熱的現象,那麼即使小便顏色偏黃或是澀滯不順,都屬於陰液耗損的現象,不可以把它當成熱證來治療,應該趕快用滋補陰液的方法,才是正確的治療方式。《黃帝內經》說:「中氣不足,小便就會發生變化。」
這句話說得太好了,為什麼現在的人都不能好好觀察呢?不只這樣,我還常常看到有人小便清澈但又伴隨腹痛,卻仍然使用黃芩、黃連之類的藥物,我實在不知道他們在想什麼,實在可恨,可恨。
5. 論陰陽疑似
陰陽之道,即養生治病之本,而人有不易知者,以其有莫測之妙也。夫陰陽之用,欲其相濟,不欲其相賊。相濟者,相和者也,陰中不可無陽,陽中不可無陰也;相賊者,相害者也,陽賊陰則為焦枯,陰賊陽則為寂滅也。凡諸為病者,無非陰陽相賊,而有失其和耳。蓋陰陽之性,陰常喜靜而惡動,陽常喜暖而畏寒。
及其相賊,則陰畏陽之亢,所以陰遇陽邪,非枯則槁;陽畏陰之毒,所以陽逢陰寇,不走即飛。此陰陽相妒之譏,誠多難測,凡諸病劇而有假真疑似者,即其證也,而尤於傷寒痢疾為最焉。
若今之患痢最甚者,多見上下皆有熱證而實非真熱者,何以見之?如煩則似熱非熱,躁則似狂非狂,懊憹不寧,莫可名狀,此非真陽證也。蓋以精血敗傷,火中無水,而陰失其靜,故煩躁若此也。又如飛者飛於上;走者走於下,飛於上則為口渴、喉瘡,或面紅身熱,走於下則為孔熱、孔痛,或便黃、便血,此非實熱證也。蓋以水火相刑,陽為陰逐,而火離其位,故飛走若此也。
今之人,但見此等證候,僉曰察病不離形證,形證之熱既已若此,而猶謂之寒,何其妄也。是但知外之有熱,而不知內之有寒也,知上下之有熱,而不知中焦之有寒也,又豈知煩躁之為陰虛,而飛走之為陽虛也。余言若此,聞者果能信乎?將猶疑乎?疑似之間,猶不可不辨也。
且如肌表皆有熱證,本當惡熱而反不捨衣被,或臍腹喜暖而宜熨宜按者,此則外雖熱而內則有寒也。又如九竅皆有熱證,必喜冷飲,然有口欲寒而腹畏之,故凡寒冷下咽,則或增嘔惡,或加腹疼,或噎塞不行而反生脹悶,或口舌雖有瘡痛而反欲熱湯飲者,此則上下雖熱而中焦之有寒也。
此外,有陽氣素弱及脈色少神如前論等證,若止知為火,治以寒涼,其奈內本因寒,而再加以寒,則寒涼入胃,直犯中焦,是外熱不相及,而中寒必更甚,故致飛者愈飛,走者愈走,所謂雪上加霜,欲孤陽之不滅,不可得也。故凡治此者,但能引火歸原,使丹田暖則火就燥,下原固則氣歸精,此陰陽顛倒之神理,而或者昧之,跡猶苦海無邊,未得其岸,故余悉此,用垂普救之衣缽云。
白話文:
陰陽之道是養生和治療疾病的根本,但人們很難理解,因為其中有難以預測的奧妙。陰陽的運用,應該要互相幫助,而不是互相損害。互相幫助就是彼此和諧,陰中不能沒有陽,陽中也不能沒有陰;互相損害就是彼此傷害,陽傷害陰就會導致焦枯,陰傷害陽就會導致寂滅。所有疾病的產生,都只是陰陽互相損害,而失去了和諧的狀態。陰陽的性質,陰喜歡安靜而不喜歡動,陽喜歡溫暖而害怕寒冷。
當陰陽互相損害時,陰會害怕陽過於旺盛,所以陰遇到陽邪,不是枯萎就是乾槁;陽會害怕陰的毒害,所以陽遇到陰邪,不是逃走就是消散。這是陰陽互相嫉妒排斥的現象,確實很難預測。所有病情嚴重而且有真假難辨的,都是這種情況,尤其在傷寒和痢疾中最為常見。
像現在患痢疾最嚴重的情況,多數會看到上下都有熱象,但實際上並非真正的熱證,要如何判斷呢?像是煩躁,看起來像發熱卻不是真的發熱,躁動,看起來像瘋狂卻不是真的瘋狂,心中煩悶不安,難以用言語形容,這不是真正的陽證。這是因為精血耗損,火中沒有水,導致陰失去了靜的狀態,所以才會如此煩躁。又像是「飛」的症狀會表現在上部,「走」的症狀會表現在下部,「飛」在上部會出現口渴、喉嚨潰瘍,或是臉紅身熱;「走」在下部會出現肛門發熱、肛門疼痛,或是大便黃、大便帶血,這也不是真正的實熱證。這是因為水火互相刑剋,陽被陰驅趕,火離開了原位,所以才會出現「飛走」的症狀。
現在的人,只看到這些症狀,就說診斷疾病不能脫離外在的表現,外在的熱象既然如此明顯,還說是寒證,實在太荒謬了。這只是知道外在有熱,卻不知道內在有寒;知道上下有熱,卻不知道中焦有寒;又怎會知道煩躁是陰虛,而「飛走」是陽虛呢?我說了這麼多,聽的人真的會相信嗎?還是會懷疑呢?在疑似的情況下,還是不能不加以分辨啊!
再說,如果肌膚表面都有熱象,本應怕熱卻反而不肯脫衣,或是肚臍腹部喜歡溫暖,而且適合熱敷按摩的,這就是外表雖然有熱,但內在卻有寒。又如九竅都有熱象,一定會喜歡喝冷飲,但是卻有想喝冷飲但腹部又畏懼寒冷的矛盾,所以凡是寒冷的東西一下肚,就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痛加劇,或是像被東西堵住一樣無法下嚥,反而產生脹悶感,或是口舌雖然有潰瘍疼痛,卻反而想喝熱湯,這就是上下雖然有熱,但中焦卻有寒。
此外,還有陽氣原本就虛弱,以及脈象和氣色虛弱等情況,如果只把它當作火,用寒涼的藥物治療,那麼內在原本就是因為寒,再加上寒藥,寒涼之藥進入胃裡,直接侵犯中焦,導致外面的熱無法接觸到,而中焦的寒氣必然更加嚴重,所以才會造成「飛」的症狀更加嚴重,「走」的症狀更加嚴重,就像雪上加霜一樣,想要使孤陽不滅,是不可能的。因此,治療這種情況,只要能引導火回歸丹田,讓丹田溫暖,火就會安定下來;下焦穩固了,氣就會回歸精。這是陰陽顛倒的神奇道理,但是有些人卻不明白,在迷茫的苦海中,還看不到彼岸,所以我把這些都說出來,希望能像普渡眾生的衣缽一樣,救助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