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二十四心集·雜證謨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四心集·雜證謨 (7)

1. 論治(共十條)

凡治痢之法,其要在虛實寒熱,得其要則萬無一失,失其要則為害最多,辨論如前,所當熟察。前如泄瀉門調治諸法,俱宜酌用。

一、生冷初傷,飲食失調,而胃氣未損,元氣未虧,或為痛、為脹、為暴瀉、暴痢等證,而食滯有未清者,宜抑扶煎、五德丸,或平胃散、胃苓湯、五苓散之類,略祛寒滯,愈之極易。

一、脾腎虛弱之輩,但犯生冷,極易作痢。無論大人小兒,凡系脾虛致痢,別無實熱等證者,先宜佐關煎溫其脾氣,如或稍深而病及肝腎者,即宜胃關煎為最妙之治,勿以新病畏而弗用也。或五德丸、四神丸之類,俱可間用。

白話文:

治療痢疾的方法,關鍵在於辨別虛實寒熱,掌握了要點就能藥到病除,沒有掌握要點就會造成最大的傷害,辨別方法如前所述,應該仔細研究。前面提到治療泄瀉的方法,也應該參考應用。

如果因為吃生冷食物受寒,飲食不節導致胃氣受損,元氣不足,出現腹痛、腹脹、腹瀉、痢疾等症狀,並且食積未消,可以使用抑扶煎、五德丸,或平胃散、胃苓湯、五苓散等藥物,稍微祛除寒滯,很容易治癒。

脾腎虛弱的人,只要吃生冷食物就很容易引起痢疾。不論大人小孩,只要是脾虛引起的痢疾,沒有其他實熱症狀,就應該先用佐關煎溫暖脾胃。如果病情較重,影響到肝腎,就應該用胃關煎治療,這是最有效的辦法,不要因為是新病而不敢使用。五德丸、四神丸等藥物,也可以間隔使用。

一、病痢,凡脾腎俱虛而危劇可畏者,只宜以胃關煎為最,溫胃飲次之,或相機間用亦可。或兼用四維散、九氣丹、復陽丹,庶可保全也。

一、痢疾嘔惡,兀兀欲吐,或聞食氣即見噁心者,此胃氣虛寒不能容受而然,必宜溫補安胃,用五君子煎,或六味異功煎、溫胃飲、聖朮煎之類主之。嘔甚者,宜六味回陽飲之屬主之。若陰中火虛,氣不歸原而嘔者,宜胃關煎、理陰煎主之。若胃火上衝而致嘔吐者,則必有煩熱脹滿等證,乃可用清涼降火等藥,宜大分清飲、益元散之類主之。

白話文:

對於脾腎虛弱導致的嚴重腹瀉,最適合使用胃關煎,溫胃飲次之,可以根據情況交替使用。也可以配合四維散、九氣丹、復陽丹等藥物,以期保住性命。

痢疾伴隨嘔吐,想吐卻吐不出來,或者一聞到食物的味道就噁心,這是因為胃氣虛寒無法容納食物所致,必須溫補安胃,可以用五君子煎、六味異功煎、溫胃飲、聖朮煎等藥物治療。嘔吐嚴重者,可以使用六味回陽飲等藥物。如果陰虛火旺,導致氣不歸原而嘔吐,可以用胃關煎、理陰煎等藥物治療。如果胃火上炎導致嘔吐,則會有煩熱脹滿等症狀,可以使用清涼降火等藥物,例如大分清飲、益元散等。

一、濕熱邪盛,而煩熱喜冷,脈實腹滿,或下痢純紅鮮血者,宜清流飲、黃芩芍藥湯,或用香連丸,或用河間芍藥湯。熱甚者,宜大分清飲,或茵陳飲。此等藥,若數劑不效,便當思顧脾腎矣。

一、痢有發熱者,似乎屬火,宜從涼治。然實熱之證,反未必發熱,惟痢傷精血,陰虛水虧者,則最多為熱為躁也。如或虛中有火,脈見有力者,宜加減一陰煎,或保陰煎主之。若脈本無力,全屬虛火,則不可治火,單宜壯水補陰,如三陰煎及六味、八味等丸。若陰盛格陽而為外熱者,必宜胃關煎及右歸飲之屬主之。

白話文:

如果身體有濕熱,出現發燒、怕冷、脈搏有力、肚子脹滿、或者拉肚子且排出鮮紅色血的情況,可以服用清流飲、黃芩芍藥湯、香連丸或河間芍藥湯。如果發燒很嚴重,可以服用大分清飲或茵陳飲。若這些藥物服用幾劑後不見效,就要考慮脾腎虛弱的問題。

痢疾伴隨發燒,看似是火熱症狀,應該用清涼的藥物治療。但是,真正的熱症不一定會發燒,痢疾傷及精血,導致陰虛水虧的人,更容易出現熱燥症狀。如果虛弱之中有火,脈搏有力,可以服用加減一陰煎或保陰煎。如果脈搏虛弱,完全是虛火,就不可治療火熱,應該只補陰壯水,服用三陰煎或六味、八味等丸藥。如果陰氣過盛抑制陽氣而導致外熱,就應該用胃關煎或右歸飲等藥物治療。

一、痢疾初作,氣稟尚強,或因縱肆口腹,食飲停滯,凡有實邪脹痛堅滿等證,而形氣脈氣俱實者,可先去其積,積去其痢自止。宜承氣湯,或神佑丸、百順丸主之,或用赤金豆以微利之,此通因通用,痛隨痢減之法也。但此等證候,必須確審然後用之,若以脾腎虛寒致痢,而妄用此藥及寒涼克伐等劑,再敗元陽者,多致不可解救,最當慎也。

一、禁口不食,乃痢疾最危之候,而自古未有明辨。觀丹溪云:禁口痢,胃口熱甚故也,用黃連、人參煎汁,終日呷之,如吐再吃,但得一呷下咽便好,人不知此,多用溫藥甘味,此以火濟火,以滯益滯也。亦有誤服熱毒之藥犯胃者,當推明而祛其毒。此丹溪之說也。而不知禁口之辨,其義最微,豈皆胃口熱甚而總以黃連可治乎?蓋噤口者,以食不得入,雖亦有實熱證,而惟脾胃虛寒者居多。

白話文:

痢疾剛發作時,身體還算強壯,可能是因為飲食過度,造成食物積滯,表現出腹脹疼痛、堅硬滿脹等症狀,且面色、脈象都偏實,可以先清除積滯,積滯消除後,痢疾自然會停止。可以用承氣湯,或神佑丸、百順丸治療,也可以用赤金豆稍微通便。這是通過通因通用,疼痛隨著痢疾減輕的方法。但這些症狀必須仔細辨別後才能用藥,如果因為脾腎虛寒導致痢疾,而錯誤地使用這些藥物以及寒涼克伐的藥物,會進一步損傷元氣,很難救治,一定要謹慎。

禁食是痢疾最危險的徵兆,但古時候沒有人明確辨別。丹溪先生說:禁食的痢疾,是胃口火熱太盛造成的,可以用黃連、人參煎汁,整天喝,如果吐了就再喝,只要能喝下一口就有效,很多人不知道這個道理,反而用溫熱的藥物和甘味藥物,這樣是火上澆油,堵塞更甚。也有人錯誤地服用熱毒藥物傷了胃,就要推究原因,清除毒素。這是丹溪先生的說法。但不知道禁食的辨別,其中的道理非常微妙,難道所有的禁食都是胃口火熱太盛,都能用黃連治療嗎?其實禁食是因為食物無法進入,雖然也可能出現實熱症狀,但大多數是脾胃虛寒造成的。

若因食積胃中而噤口者,其胸腹必有脹滿,或見硬痛,此當行滯去積,積滯去而食自入,如青、陳、楂、樸之屬是也。有因火鬱胃中而噤口者,其臟腑必多熾熱,或脈見洪數,此當瀉火去熱,邪熱去而食自入,如芩、連、梔、柏之屬是也。凡此者,皆以邪蓄於中,乃噤口之實證也。

然實證無幾,而近之病者,每察其胃口,則多無脹滿等證,或察其大邪,則亦非實熱等證,但見其有出無入,而胃口日窮,精神日敗。蓋其既無脹滿,本非積也,又無真熱,本非火也,無積無火而食不能入,其故何也?以臟氣不能容受也。不能容受,其故有二:蓋一由脾氣之弱,故或為嘔惡,或為吞酸,或惡聞食氣而泛泛不寧,或飢不能食而枵枵待困,此以中焦不運,故食不能入,責在脾也。

白話文:

如果因為食物積聚在胃裡而導致嘴巴緊閉,那麼胸腹一定會脹滿,或者感覺硬痛。這時應該要通暢阻塞、去除積食,積食去除後食物自然就能進食,例如青皮、陳皮、山楂、枳實等等。如果因為火氣鬱積在胃裡而導致嘴巴緊閉,那麼臟腑一定會感到非常熱,或者脈象呈現洪數,這時應該要瀉火去熱,邪熱去除後食物自然就能進食,例如黃芩、黃連、梔子、側柏等等。總而言之,這些都是邪氣積存在體內,導致嘴巴緊閉的實證。

然而,實證並不多見,而近來發病的人,經常觀察他們的胃口,卻沒有發現脹滿等症狀,或者觀察他們的大邪,也並非實熱等症狀,只見他們有出無入,胃口越來越差,精神越來越衰敗。因為他們既沒有脹滿,根本就不是積食,也沒有真熱,根本就不是火氣,沒有積食沒有火氣,卻無法進食,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臟腑氣機無法容納食物。無法容納食物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因為脾氣虛弱,所以可能會出現嘔吐、反酸、聞到食物氣味就反胃、食慾不振、飢餓難耐等等症狀,這是因為中焦氣機不運,所以無法進食,這就需要調理脾胃了。

一由腎氣之弱,故命門不能暖,則大腸不能固,小腸不能化,則胃氣不能行,此以下焦失守而化源無主,責在腎也。欲健中焦,非人參、白朮、乾薑、甘草之屬不可;欲實下焦,非熟地、附子、吳茱萸、肉桂之屬不可。脾腎強而食自入,其理甚明,其應如響,余之活人於此者,不勝紀矣。

如丹溪之用黃連,及以火濟火,以滯益滯之說,乃悉以實火為言,特一曲之見耳。局人意智,絕人生幾,此其關係非小,不得信以為然。

白話文:

如果腎氣虛弱,命門火就無法溫暖身體,導致大腸無法固攝,小腸無法消化,胃氣也就無法正常運作,整個下焦失去溫煦而失去根本,這都是腎虛所致。想要健運中焦,就需要人參、白朮、乾薑、甘草等藥物;想要補實下焦,就需要熟地、附子、吳茱萸、肉桂等藥物。脾腎強健,自然飲食消化良好,這道理很明顯,效果就像回應一樣迅速。我用這種方法救治過許多病人,不勝枚舉。

像丹溪先生用黃連治病,以及用火補火的說法,還有用滯補滯的理論,都是著眼於實火,只是他個人獨特的見解而已。如果只憑藉這些偏見,就會斷送許多人的性命,影響很大,千萬不可輕信。

一、久痢陽虛,或因攻擊、寒涼太過,致竭脾腎元神而滑脫不止者,本源已敗,雖峻用溫補諸藥,亦必不能奏效矣。宜速灸百會、氣海、天樞、神闕等穴以回其陽,庶或有可望生者。

白話文:

一、長期腹瀉是因為陽氣不足,或者因過度使用攻下和寒涼的藥物,導致脾腎的元氣耗盡,使得大便失禁持續不斷。病根已經破壞,即使使用強力的溫補藥物,也可能無法獲得效果。應該迅速施灸於百會、氣海、天樞、神闕等穴位來恢復陽氣,也許還有希望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