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四性集·雜證謨 (2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四性集·雜證謨 (22)

1. 述古(共八條)

仲景曰:夫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臟氣絕於內,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下痢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褚氏遺書》曰:陰已耗而復竭之,則大小便牽疼,愈疼則愈欲大小便,愈便則愈疼。

東垣曰:飲食有傷,起居不時,損其胃氣,則上升清華之氣反從下降,是為飧泄,久則太陰傳少陰而為腸澼。裡急後重,膿血相雜,數至圊而不能即便者,專用補中益氣湯為主,使升降之道行,其痢不治自消矣。裡急者,腹中不寬快也,亦有虛坐而大便不行者,皆血虛也,血虛則裡急後重。

薛立齋曰:若白痢久,胃弱氣虛,數至圊而不能便,或少有白膿者,乃土不生金,肺與大腸氣傷而下墜也。當用補中益氣湯舉其陽氣,則陰自降而二便自愈。若飲食不入,發熱作渴,勢甚危急,用十全大補湯。如不應,送二神丸。若紅痢久,胃弱血虛,脾經血熱下注而不愈者,用四物加白朮、茯苓。

若脾經氣虛,不能統血而不愈者,用四君加川芎、當歸。若中氣下陷,不能攝血而不愈者,用補中益氣湯。

凡嘔吐,食不得下,其或脾胃素有實熱,或過食辛辣厚味而暴患者,宜開胃行滯。若胃氣虛,隔嘔吐者,宜六君加生薑。凡痢,腹痛後重,怕手按腹,或脈洪實者,為積滯閉結,宜疏通之。若腹痛後重,喜手按腹,或脈微細,為陽氣虛寒,宜六君、乾薑溫補脾氣。

凡氣血虛而作痢,若脾虛血弱者,宜四君子湯。胃虛血弱者,補中益氣湯。久病氣血俱虛者,八珍湯。若脾氣虛寒下陷,補中益氣湯加粟殼、薑、桂,如不應,急用附子。若氣血虛弱,宜十全大補湯加附子、粟殼。若命門火衰,宜八味丸以補母氣。若腹痛作渴,飲湯,手按之而痛稍止者,俱宜溫補脾胃。

徐東皋曰:凡痢疾之治,須審病者氣體厚薄,曾無通瀉及用攻積苦寒之藥,脈之有力無力,及正氣邪氣有餘不足,對證施治,未有弗效。今醫治痢,多峻用下劑及苦寒太過,鮮有不致誤者,況年高與體弱之人,遂致元氣虛陷,反不能支。胃氣既虛,其痢益甚,有陽虛陷入陰中,則脫血陣陣而下者,醫尚謂血痢不已,仍用苦寒,漸至脈絕,四肢厥冷而死者,曷可勝紀。

且今人之患痢者,多有脾胃先虛而後積滯,通滯之劑宜酌用也,稍或過之,遂致虛脫,蓋有由焉。

白話文:

述古(共八條)

張仲景說:六腑的氣在體外耗盡的表現是,手腳冰冷,氣往上衝,腳部蜷縮;五臟的氣在體內耗盡的表現是,止不住的腹瀉,嚴重時手腳麻木。腹瀉、腹脹、身體疼痛的情況,應該先溫暖體內,再處理體表。溫暖體內適合用四逆湯,處理體表適合用桂枝湯。

《褚氏遺書》說:陰液已經耗損,又繼續耗損,就會導致大小便時牽扯疼痛,越痛越想大小便,越排便越痛。

李東垣說:飲食不當,作息不規律,損傷胃氣,那麼原本應該上升的清氣反而會下降,這就形成了飧泄(腹瀉),時間久了,太陰經的病就會傳到少陰經,變成腸澼(痢疾)。出現裡急後重(想大便卻排不出來,肛門有墜脹感)、膿血相雜的情況,多次跑廁所卻排不出來,應該專用補中益氣湯為主,使體內氣機升降正常,痢疾自然會好。裡急指的是腹部不舒暢,也有虛弱坐著卻排不出大便的,這些都是血虛引起的,血虛就會導致裡急後重。

薛立齋說:如果是白痢(大便以白色黏液為主)時間久了,胃氣虛弱,經常想大便卻排不出來,或者只有少量白色膿液,這是因為脾土不能生金,導致肺和大腸的氣受傷而下墜。應該用補中益氣湯來提升陽氣,那麼陰氣自然下降,大小便也會恢復正常。如果食慾不振,發熱口渴,情況非常危急,要用十全大補湯。如果沒效果,就配服二神丸。如果是紅痢(大便以血為主)時間久了,胃氣虛弱,血也虛,是脾經血熱下注而導致的,要用四物湯加上白朮、茯苓。

如果脾經氣虛,不能統攝血液而導致紅痢不癒,用四君子湯加上川芎、當歸。如果是中氣下陷,不能攝血而導致紅痢不癒,用補中益氣湯。

凡是嘔吐,食物無法下嚥,如果平素脾胃有實熱,或者過食辛辣油膩而突然發病的,應該開胃消食。如果是胃氣虛弱導致的嘔吐,可以用六君子湯加生薑。凡是痢疾,腹痛後重,害怕按壓腹部,或者脈象洪大有力,這是因為積滯阻塞,應該疏通。如果腹痛後重,喜歡按壓腹部,或者脈象微弱細小,這是陽氣虛寒,應該用六君子湯、乾薑來溫補脾氣。

凡是因為氣血虛弱導致的痢疾,如果是脾虛血弱,應該用四君子湯。如果是胃虛血弱,應該用補中益氣湯。如果是久病導致氣血都虛弱,用八珍湯。如果是脾氣虛寒下陷,用補中益氣湯加上粟殼、薑、桂,如果沒效果,要趕緊用附子。如果是氣血虛弱,用十全大補湯加上附子、粟殼。如果是命門火衰,應該用八味丸來補腎陽。如果是腹痛口渴,喝水後,用手按壓腹部疼痛會稍微減輕,這些情況都適合溫補脾胃。

徐東皋說:凡是治療痢疾,必須要仔細辨別病人的體質強弱,以前有沒有使用過通便或攻積的藥物,脈象是否有力,以及正氣和邪氣的盛衰情況,根據情況對症下藥,沒有治不好的。現在的醫生治療痢疾,大多過度使用瀉下藥和苦寒藥,很少有不導致誤診的,更何況是年老體弱的人,更容易導致元氣虛脫,反而無法支撐。胃氣一旦虛弱,痢疾就會更加嚴重,有的會導致陽氣虛弱陷入陰寒之象,導致大出血不止,醫生還認為是血痢沒好,仍然使用苦寒藥,最後導致脈象消失,四肢冰冷而死亡,這種情況屢見不鮮。

而且現在患痢疾的人,大多是脾胃先虛弱,然後才出現積滯,疏通積滯的藥物應該酌情使用,稍有不慎,就會導致虛脫,這是有原因的。

2. 附按(共三條)

王海藏治楊師三朝三大醉,至醒,發大渴,飲冷水冰茶各三杯,遂病,便血約一盆。先用吳茱萸丸,又用平胃五苓各半散,三大服血止。後復為白痢,又與神應丸,四服白痢乃止。或曰:何不用黃連之類以解毒,而反用溫熱之劑?予曰:若用寒涼,其疾必大變,蓋寒毒內傷,復用寒涼,非其治也。況血為寒所凝,浸入大腸而下,得溫乃行,所以用溫熱其血自止。

經曰:治病必求其本,此之謂也。胃既得溫,其血不凝而自行,各守其鄉也。觀此治法,可見治血痢者,豈可偏執為熱乎?又海藏曰:暑月久血痢,不可用黃連,陰在內也。

《夷堅甲志》云:昔虞丞相自渠川被召,途中冒暑,得泄痢連月,蘿壁間有韻語云:暑毒在脾,溫氣連腳,不泄則痢,不痢則瘧。獨煉雄黃,蒸餅和藥,甘草作湯,服之安樂。別作治療,醫家大錯。如方製藥,其疾隨愈。按:此說頗奇,雖未及用,姑亦錄之,以存其法。

《唐太宗實錄》云:貞觀中,上病氣痢,久未痊,服眾醫藥不應,因下詔訪問,時金吾長張寶藏曾困此疾,即具疏以乳煎蓽茇方。上服之,立效,宣下宰臣與五品官,魏徵難之,逾六月不擬。上疾復發,復進之又平。因問左右曰:進方人有功,未見除授,何也?徵懼曰:未知文武二吏。

上怒曰:治得宰相,不妨授三品,我豈不及汝耶?即命與三品文官,授鴻臚寺卿。其方用牛乳半斤,蓽茇三錢,同煎減半,空腹頓服。

白話文:

王海藏醫治楊師,他連續三天喝得酩酊大醉,等到酒醒後,感到非常口渴,就喝了三杯冷水和三杯冰茶,結果就病了,大便出血,量約有一盆。先用了吳茱萸丸,又用了平胃散和五苓散各一半混合的藥粉,服用了三大包後,血就止住了。後來又轉為白色痢疾,又給他服用神應丸,服用了四包後,白色痢疾才停止。有人說:「為什麼不用黃連之類的藥來解毒,反而用溫熱的藥呢?」我說:「如果用寒涼藥,他的病一定會更嚴重,因為是寒毒內傷,再用寒涼藥,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了。況且血被寒邪凝結,滲入大腸後才排出來,必須用溫熱的藥才能使血運行,所以用溫熱的藥,血自然就止住了。」

《黃帝內經》說:「治病一定要找出病根」,就是這個意思。胃得到溫養,血就不會凝結而自行運行,各歸其位了。從這個治療方法來看,就可以知道治療血痢的人,怎麼可以偏執地認為血痢一定是熱證呢?王海藏還說:「在暑熱的月份,如果患上久瀉的血痢,就不能用黃連,因為是陰邪在體內。」

《夷堅甲志》記載,以前虞丞相從渠川被召回京,途中冒暑,得了持續數月的泄瀉痢疾,牆壁上有人寫了一首韻語說:「暑熱侵犯脾胃,溫氣又連累到腳,不拉肚子就會痢疾,不痢疾就會得瘧疾。只有煉製的雄黃,用蒸餅和藥一起吃,再用甘草煮湯送服,就能平安無事。如果用別的方法治療,醫生就大錯特錯了。按照這個藥方來製藥,病就會很快痊癒。」我認為這個說法很奇特,雖然還沒有用到,姑且把它記錄下來,以保存這個治療方法。

《唐太宗實錄》記載,貞觀年間,唐太宗得了氣痢,很久都沒好,吃了很多醫生的藥都沒效,於是下詔尋求良方。當時金吾長張寶藏曾經也得過這個病,就上疏獻上用牛奶煎蓽茇的藥方。太宗服用後,立刻見效。太宗就下令給宰相和五品以上官員使用這個藥方,魏徵反對,拖了六個多月都沒決定。後來太宗的病又復發,再次服用此藥方,病就又好了。太宗問左右侍從說:「獻藥方的人有功勞,還沒有賞賜,是怎麼回事?」魏徵害怕地說:「還不知道該給文官還是武官的官職。」

太宗生氣地說:「能治好宰相的病,就可以授三品官,難道我還不如你嗎?」於是下令授予張寶藏三品文官,擔任鴻臚寺卿。這個藥方是用半斤牛奶,加上三錢蓽茇,一起煎煮到剩下一半,空腹一次喝完。

3. 痢疾論列方

抑扶煎(新熱十一),佐關煎(新熱十),胃關煎(新熱九),五苓散(和一八二),胃苓湯(和百九十),溫胃飲(新熱五),平胃散(和十七),四逆湯(熱十四),百順丸(新攻六),四君子湯(補一),五德丸(新熱十八),四神丸(熱一五一),五君子煎(新熱六),二神丸(熱百五十),復陽丹(新熱二十),六君子湯(補五),四維散(新熱十二),九氣丹(新熱二三),吳茱萸丸(熱百四十),六味丸(補百二十),八味丸(補一二一),大分清飲(新寒五),理陰煎(新熱三),右歸飲(新補三),六味異功煎(新熱七),四物湯(補八),八珍湯(補十九),六味回陽飲(新熱二),三陰煎(新補十一),保陰煎(新寒一),十全大補湯(補二十),桂枝湯(散九),神應丸(未收),補中益氣湯(補三十),清流飲(新寒六),茵陳飲(新寒八),加減一陰煎(新補九),香連丸(寒百十三),益元散(寒百十二),河間芍藥湯(攻三二),大承氣湯(攻一),神佑丸(攻四八),黃芩芍藥湯(寒百九),赤金豆(新攻二),聖朮煎(新熱二五)

白話文:

以下是針對痢疾的各種中藥方劑,大致分類如下:

熱性痢疾用藥:

  • 抑扶煎: 新增的溫熱藥方,編號十一。
  • 佐關煎: 新增的溫熱藥方,編號十。
  • 胃關煎: 新增的溫熱藥方,編號九。
  • 溫胃飲: 新增的溫熱藥方,編號五。
  • 五德丸: 新增的溫熱藥方,編號十八。
  • 五君子煎: 新增的溫熱藥方,編號六。
  • 復陽丹: 新增的溫熱藥方,編號二十。
  • 四維散: 新增的溫熱藥方,編號十二。
  • 九氣丹: 新增的溫熱藥方,編號二十三。
  • 六味回陽飲: 新增的溫熱藥方,編號二。
  • 聖朮煎: 新增的溫熱藥方,編號二十五。
  • 理陰煎: 新增的溫熱藥方,編號三。

寒性痢疾用藥:

  • 大分清飲: 新增的寒性藥方,編號五。
  • 清流飲: 新增的寒性藥方,編號六。
  • 茵陳飲: 新增的寒性藥方,編號八。
  • 保陰煎: 新增的寒性藥方,編號一。
  • 香連丸: 寒性藥方,編號一百十三。
  • 益元散: 寒性藥方,編號一百十二。
  • 黃芩芍藥湯: 寒性藥方,編號一百零九。

攻下積滯用藥:

  • 百順丸: 新增的攻下藥方,編號六。
  • 赤金豆: 新增的攻下藥方,編號二。
  • 河間芍藥湯: 攻下藥方,編號三十二。
  • 大承氣湯: 攻下藥方,編號一。
  • 神佑丸: 攻下藥方,編號四十八。

和解及其他用藥:

  • 五苓散: 和解類藥方,編號一百八十二。
  • 胃苓湯: 和解類藥方,編號一百九十。
  • 平胃散: 和解類藥方,編號十七。
  • 桂枝湯: 發散類藥方,編號九。

溫補用藥:

  • 四逆湯: 溫熱類藥方,編號十四。
  • 四神丸: 溫熱類藥方,編號一百五十一。
  • 二神丸: 溫熱類藥方,編號一百五十。
  • 吳茱萸丸: 溫熱類藥方,編號一百四十。
  • 四君子湯: 補益類藥方,編號一。
  • 六君子湯: 補益類藥方,編號五。
  • 六味丸: 補益類藥方,編號一百二十。
  • 八味丸: 補益類藥方,編號一百二十一。
  • 右歸飲: 新增的補益類藥方,編號三。
  • 六味異功煎: 新增的溫熱藥方,編號七。
  • 四物湯: 補益類藥方,編號八。
  • 八珍湯: 補益類藥方,編號十九。
  • 三陰煎: 新增的補益類藥方,編號十一。
  • 十全大補湯: 補益類藥方,編號二十。
  • 補中益氣湯: 補益類藥方,編號三十。
  • 加減一陰煎: 新增的補益類藥方,編號九。

其他類別:

  • 神應丸: 藥效未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