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二十四心集·雜證謨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四心集·雜證謨 (3)

1. 俚詞曰

夏日多炎,陰邪易入。暑熱是主,風寒是客,身不被風,瘧從何致?口不受寒,痢從何得?治必求本,軒岐金石。志此微言,可為醫則。

白話文:

俗語說,夏天天氣炎熱,陰邪之氣容易侵入人體。暑熱是主要的致病因素,風寒是次要的。如果身體沒有吹到風,怎麼會得瘧疾?如果嘴巴沒有受到寒氣侵襲,又怎麼會拉肚子呢?治療疾病一定要找到根本原因,就像黃帝和岐伯(古代名醫)的醫術一樣精確可靠。記住這些淺顯的道理,就可以作為行醫的準則。

2. 論瀉痢虛實(共三條)

凡治痢疾,最當察虛實,辨寒熱,此瀉痢中最大關係,若四者不明,則殺人甚易也。

一、實證之辨,必其形氣強壯,脈息滑實,或素縱口腹,或多脹滿堅痛,及年少新病,脾氣未損者,方可用治標之法,微者行之,利之,甚者瀉之。

一、虛證之辨,有形體薄弱者,有顏色清白者,有脈雖緊數而無力無神者,有脈見真弦而中虛似實者,有素稟陽衰者,有素多淡素者,有偶犯生冷者,有偶中雨水陰寒者,有偶因飲食不調者,有年衰脾弱者。以上諸證,凡其素無縱肆,而忽患瀉痢,此必以或瓜或果,或飲食稍涼,偶傷胃氣而然,果何積之有?又何熱之有?總惟脾弱之輩,多有此證。故治此者,只宜溫調脾腎,但使脾溫則寒去,即所以逐邪也。

且邪本不多,即用溫補健脾,原無妨礙,不過數劑,自當全愈。切不可妄云補住邪氣,而先用攻積、攻滯及清火等藥,倘使脾氣再傷,則輕者反重,重者必危矣。

白話文:

治療痢疾,最重要的就是要分辨虛證和實證,以及寒證和熱證。這在治療痢疾的過程中至關重要,如果這四個方面沒有搞清楚,就很容易導致病人死亡。

一、實證的辨別,通常是病人體格強壯、氣色飽滿,脈搏滑實有力,或是平常就飲食過量,或是肚子脹滿、疼痛劇烈,以及年紀輕、剛發病、脾胃功能還沒受到損害的人。這些情況可以使用治標的方法,症狀輕微的就疏導一下,讓它排出去,嚴重的就用瀉法。

二、虛證的辨別,包括體型瘦弱的人、臉色蒼白的人、脈搏雖然快而有力卻沒有精神的人、脈搏看起來像有力的弦脈實際上是中間虛空的、本來就體質陽虛的人、平常飲食清淡的人、偶爾吃了生冷食物的人、偶爾淋雨受寒的人、偶爾因為飲食不規律的人、以及年紀大、脾胃虛弱的人。以上這些情況,如果他們平常沒有飲食過度,卻突然患上痢疾,這一定是吃了瓜果,或是食物稍涼,偶爾傷到了胃氣而引起的,哪有什麼積滯呢?又哪有什麼熱呢?總之,脾胃虛弱的人,大多會出現這種情況。所以治療這種情況,應該用溫補的方法來調養脾腎。只要脾胃溫暖了,寒氣就會自然消除,這樣就能夠驅除病邪。

而且病邪本來就不多,即使使用溫補健脾的方法,也不會有什麼妨礙,通常吃幾劑藥就會痊癒。千萬不能隨意地認為是補住了邪氣,就先用攻積、消滯、清熱的藥物,如果使得脾胃功能再次受損,那麼輕微的就會加重,嚴重的就會有生命危險。

3. 論瀉痢寒熱

凡瀉痢寒熱之辨,若果是熱,則必畏熱喜冷,不欲衣被,渴甚飲水,多亦無礙,或小便熱澀而痛,或下痢純血鮮紅,脈息必滑實有力,形氣必躁急多煩。若熱證果真,即宜放手涼解,或兼分利,但使邪去,其病自愈。若無此實熱諸證,而瀉痢有不止者,必是虛寒,若非溫補脾腎,必不能愈,即有愈者,亦必其元氣有根,待其來復而然。

勿謂虛寒之證,有不必溫補而可以愈者,或治痢必宜寒涼,而寒涼亦可無害者,皆見有未真也。

白話文:

關於腹瀉(瀉痢)寒熱的辨別:

如果確定是熱證引起的腹瀉,那一定會怕熱喜歡涼快,不想蓋被子,口渴得很想喝水,而且喝很多水也不會有問題。可能會有小便時感到灼熱、不順暢或疼痛的情況,或者腹瀉拉出來的都是鮮紅的血。這時的脈象一定是滑實且有力,精神狀態也會表現得很急躁、煩悶。如果確定是熱證,就應該用寒涼的藥物來清熱解毒,或者同時使用利水滲濕的藥物,只要把病邪去除,病自然就會好。

如果沒有上述這些實熱的症狀,腹瀉卻一直沒有停止,那一定是屬於虛寒的體質。如果不是用溫補脾腎的方式來治療,就一定不會好。即使有自行痊癒的情況,也一定是病人本身的元氣夠強,等到身體恢復才痊癒的。

不要認為虛寒的腹瀉,有不用溫補就能痊癒的道理,也不要認為治療腹瀉一定要用寒涼的藥物,或寒涼的藥物不會對身體有傷害。這些想法都是沒有真正了解病症的表現。

4. 論積垢

凡腹中積聚之辨,乃以飲食之滯,留蓄於中,或結聚成塊,或脹滿硬痛,不化不行,有所阻隔者,乃為之積,此皆柤粕成形之屬,所當逐也。今人不能辨察,但見痢如膿垢者,皆謂之積,不知此非柤粕之屬,而實附腸著臟之脂膏,皆精血之屬也。無論瘦人、肥人皆有此脂,但肥者脂厚,瘦者脂薄,未有無脂者也。

若果無脂,則腸臟之間,豈容單薄赤露,非惟藩籬不固,而且臟必易傷,無是理也。今之凡患瀉痢者,正以五內受傷,脂膏不固,故日剝而下。若其臟氣稍強,則隨去隨生,猶無足慮;若臟氣至敗,剝削至盡,或以久瀉久痢,但見血水,及如屋漏水者,此在庸人云:其積聚已無,反稱為善,而不知脂膏刮盡則敗竭,極危之候也。

使今後醫家,但識此為脂膏而本非積聚,則安之固之且不暇,而尚敢云攻之逐之,或用苦寒以滑之利之者否。

白話文:

關於腹部積聚的辨別,是由於飲食停滯在腹中,或是結成硬塊,或是脹滿疼痛,無法消化運行,受到阻礙的狀況,就稱為積。這些都是食物殘渣形成的,應該要排除。現在的人無法分辨清楚,只要看到像膿一樣的痢疾,都認為是積,卻不知道這不是食物殘渣,而是附著在腸子和內臟上的油脂,都是精血所化生的。無論是瘦的人或胖的人都有這種油脂,只是胖的人油脂厚,瘦的人油脂薄,沒有人是沒有油脂的。

如果沒有油脂,腸子和內臟之間,怎麼可能單薄裸露?這不僅會讓屏障不牢固,而且內臟也容易受傷,這是不合理的。現在凡是患有腹瀉痢疾的人,正是因為五臟受損,油脂不穩固,所以才會每天剝落排出。如果內臟之氣稍強,就會邊排出邊生成,還不用太過擔心;如果內臟之氣已經衰敗,油脂剝落殆盡,或是因為長期的腹瀉痢疾,只看到血水,以及像屋漏水一樣的液體,那些庸醫就說:積聚已經沒有了,反而說這是好現象,卻不知道油脂刮盡代表敗竭,是非常危險的徵兆。

希望未來的醫生們,能夠認識到這是油脂而不是積聚,保護它都來不及了,怎麼還敢說要攻伐排除,或是用苦寒的藥物來滑利它呢?

5. 論五色

凡五色之辨,如下痢膿垢之屬,無非血氣所化,但白者其來淺,浮近之脂膏也。赤者其來深,由脂膏而切膚絡也。下純血者,多以血為熱迫,故隨溢隨下,此其最深者也。若紫紅、紫白者,則離位稍久,其下不速,而色因以變,或未及脈絡,此其稍淺者也。若紅白相兼者,此又其淺深皆及者也。

大都純血鮮紅者多熱證,以火性急速,迫而下也;紫紅紫白者少熱證,以陰凝血敗,損而然也,純白者無熱證,以臟寒氣薄,滑而然也。然有以無紅而亦因熱者,此以暴注之類,而非下痢之謂也;有以紫紅雖多而不可言熱者,此以陰絡受傷,而非暴注之比也。

若辨黃黑二色,則凡黃深而穢臭者,此有熱證,亦有寒證;若淺黃色淡不甚臭,而或兼腥餿氣者,此即不化之類,皆寒證也;黑而濃厚大臭者,此焦色也,多有火證;若青黑而腥薄者,此肝腎腐敗之色也,猶以為熱,其謬甚矣。雖五色之辨,大約如此,然痢之見血者,無非陰絡受傷,即或寒或熱,但傷絡脈,則無不見血,故不可以見血者,必認為熱也。凡臨此證,當必以脈色、形氣、病因兼而察之,庶不致有疑似之誤。

白話文:

關於觀察糞便五種顏色的辨別,像是下痢時排出膿血之類,這些都是血氣所變化產生的。其中白色表示情況較輕微,是接近表面、浮在上層的脂肪。紅色表示情況較嚴重,是由脂肪深入到皮膚的血管所致。如果排出的是純血,大多是因為血受熱逼迫,所以很快地溢出並排出,這是最嚴重的情況。如果顏色是紫紅或紫白,表示離血管比較久了,排出速度較慢,顏色也因此改變,可能還沒到血管的程度,這是比較輕微的情況。如果排出物呈現紅白相間,表示深淺程度都已經波及。

一般來說,排出純血且鮮紅的,多屬於熱證,因為火的性質急促,逼迫血液排出。紫紅或紫白的,比較不屬於熱證,是因為陰氣凝滯導致血液敗壞而產生。排出純白的,不屬於熱證,是因為臟腑寒冷、氣血虛弱,導致滑脫排出。然而,有些沒有紅色但也是因為熱造成的,這是像急性腹瀉的情形,而不是痢疾。有些雖然排出紫紅色的血,卻不能說是熱證,這是因為陰經血管受損,和急性腹瀉的情況不同。

至於觀察黃色和黑色,黃色如果深且帶有穢臭味,可能屬於熱證,也可能屬於寒證。如果黃色淺且淡,臭味不重,甚至帶有腥腐味,這是屬於消化不良的情況,大多是寒證。黑色且濃稠、味道很臭的,這是焦黑色,多半是火證。如果呈現青黑色且腥味稀薄,這是肝腎腐敗的顏色,如果還認為是熱證,那就大錯特錯了。雖然觀察五色大致是這樣,但是痢疾會出血的情況,都是陰經血管受傷所致,不管是寒證還是熱證,只要傷到血管,就會出血,因此不能光看見出血就認定是熱證。遇到這種情況,必須同時觀察脈象、臉色、身體狀況、病因來綜合判斷,這樣才不會有誤判的情況。

6. 論腹痛

凡瀉痢腹痛,有實熱者,有虛寒者。實熱者,或因食積,或因火邪。但食積之痛,必多脹滿堅硬,或痛而拒按,此必有所停滯,微者宜行其滯,甚者宜瀉而逐之。火邪之痛,必有內熱等證,方宜清之利之。然邪實於中者,必多氣逆,故凡治痛之法,無論是火是食,皆當以行氣為先,但宜察藥性之寒熱,擇而用之可也。虛寒之痛,尤所當辨,蓋凡瀉痢之痛,多由寒氣之在臟也。

經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又曰:病痛者,陰也。故凡人有過食生冷,或外受寒氣,即能腹痛,此可知也。寒在中者,治宜溫脾,寒在下者,治宜溫腎也。再若虛寒刮痛之義,則人多不知,蓋元氣不足於內,則雖無外受寒邪,而中氣不暖,即寒證也。所以瀉痢不能止,飲食不能化,而病有不能愈,正以陽虛多寒也。

且瀉痢不止,胃氣既傷,膏血切膚,安能不痛?此其為痛,乃因剝及腸臟而然。是以痢因於痛,痛因於痢,故凡以寒侵腑臟及脈絡受傷,血動氣滯者,皆能為痛。但察其不實不堅,或喜揉按,或喜暖熨,或胸腹如飢而不欲食,或胃脘作嘔而多吞酸,但無實熱等證,則總屬虛寒,安得謂痛必因積,積皆實證耶?

凡治虛寒之痛者,速宜溫養臟氣,不得再加消伐,致令動者愈動,滑者愈滑,必至危矣。若謂諸痛不宜補,必待痛定然後可用,則元氣日去,終無定期。嘗見一醫云:痢疾須過七日,方可用補。而不知六日已死,執迷不悟,愚亦甚矣!但其痛之甚者,當於溫補藥中稍加木香以順其氣,或多加當歸以和其血,俟痛稍減,則當去此二味,蓋又恐木香之耗氣,當歸之滑腸也。

若寒在下焦而作痛者,必加吳茱萸,其或痛不至甚,則但以溫補脾腎為主,使脾腎漸安,則痛當自止,此不必治其痛也。

白話文:

腹瀉引起的腹痛,有因實熱引起的,也有因虛寒引起的。

實熱引起的腹痛,可能是因為食物積滯,也可能是因為火熱邪氣。食物積滯引起的疼痛,通常伴隨腹部脹滿、堅硬,或按壓時會感到疼痛而拒絕按壓,這表示體內有東西積滯,輕微的可以疏通行氣來消除積滯,嚴重的則要用瀉下的藥物來排除積滯。火熱邪氣引起的疼痛,一定會有內熱等症狀,治療上應該使用清熱利濕的藥物。然而,邪氣積滯在體內,通常會導致氣機不順,所以治療腹痛的方法,不論是火熱還是食物積滯引起的,都應該先以疏通行氣為優先,但要注意選擇藥物的寒熱屬性,選擇合適的藥物來使用。

虛寒引起的腹痛,更應該仔細辨別,因為腹瀉引起的腹痛,大多是因為寒邪侵入內臟所導致。《黃帝內經》說:「疼痛,多是因為寒邪引起的,有寒邪所以會痛。」又說:「疾病的疼痛屬於陰。」所以,如果人吃了太多生冷的食物,或是外感寒邪,就會引起腹痛,這就是原因。寒邪在脾胃的,治療上應該用溫脾的方法,寒邪在下焦的,治療上應該用溫腎的方法。還有一種虛寒絞痛的情況,很多人不了解,這是因為體內元氣不足,即使沒有外感寒邪,體內中氣不溫暖,也會產生寒證。所以腹瀉不能停止、飲食無法消化,疾病一直無法痊癒,主要是因為陽氣虛弱導致體內寒氣過多。

而且腹瀉不停,胃氣已經受損,肌肉消瘦,怎麼可能不痛呢?這種疼痛是因為病邪侵犯到腸胃等臟腑而引起的。因此,腹瀉會引起疼痛,疼痛又會加重腹瀉。凡是因為寒邪侵犯臟腑、經絡受傷,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的,都可能引起疼痛。只要仔細觀察,發現不是堅硬的實痛,而是喜歡揉按、喜歡溫熱敷,或是感覺肚子餓卻不想吃東西,或是胃部作嘔、吞酸,但沒有實熱等症狀,就屬於虛寒的疼痛,怎麼能說疼痛一定是積滯引起的,積滯一定是實證呢?

凡是治療虛寒引起的腹痛,應該立即溫養臟腑的氣血,不能再用消伐的藥物,以免加重病情,導致滑脫不止,最終會危及生命。如果認為所有疼痛都不應該用補益的藥物,必須等疼痛停止後才能用補藥,那麼元氣會一天天耗盡,永遠無法恢復。我曾經看過一位醫生說:「痢疾必須超過七天才能使用補藥。」卻不知道病人六天就已經死亡,這種執迷不悟實在是太愚蠢了!但是,如果疼痛非常劇烈,可以在溫補藥中稍微加入木香來疏理氣機,或者多加當歸來調和氣血。等到疼痛稍稍減輕,就應該去掉木香和當歸,因為木香會耗損氣,而當歸則容易導致腹瀉。

如果寒邪在下焦引起疼痛,就必須加入吳茱萸來溫散寒邪。如果疼痛不是很嚴重,只要以溫補脾腎為主,讓脾腎逐漸恢復健康,疼痛自然就會停止,不需要特別去治療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