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2)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2)
1. 汗證
2. 經義
《陰陽應象大論》曰: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宣明五氣篇》曰:心為汗。
《陰陽別論》曰:陽加於陰謂之汗。
《評熱病論》曰: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
《決氣篇》曰: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
《骨空論》曰: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大風汗出,灸噫嘻,噫嘻在背下俠脊傍三寸所。
《金匱真言論》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
《熱論》曰: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生氣通天論》曰: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見濕,乃生痤痱。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郁乃痤。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瘧。陽者,衛外而為固也。
《評熱病論》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
《熱病篇》曰:熱病已得汗出,而脈尚躁,喘且復熱。喘甚者,死。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極之脈也,死;其得汗而脈靜者,生。熱病者脈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陽極之脈也,死;脈盛躁得汗靜者,生。熱病而汗且出,及脈順可汗者,取之魚際、太淵、大都、太白,瀉之則熱去,補之則汗出,汗出太甚,取內踝上橫脈以止之。
《寒熱病篇》曰:臂太陰可汗出,足陽明可汗出。故取陰而汗出甚者,止之於陽;取陽而汗出甚者,止之於陰。
《逆順篇》曰: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漉漉之汗。
《五禁篇》曰:五禁、五奪、五逆者,皆不可刺。曰:大汗出之後,是三奪也。
《平人氣象論》曰:尺澀脈滑,謂之多汗。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肺脈緩甚為多汗,微緩為痿瘻、偏風,頭以下汗出不可止。
《本藏篇》曰: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闔關者也。
《經脈別論》曰: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倦,汗出於脾。
《本病論》曰:醉飽行房,汗出於脾。
《水熱穴論》曰:勇而勞甚則腎汗出。所謂玄府者,汗空也。
《舉痛論》曰:炅則腠理開,營衛通,汗大泄,故氣泄矣。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
白話文:
《黃帝內經》的《陰陽應象大論》說:陽氣的發散,就像天地的降雨一樣。
《黃帝內經》的《宣明五氣篇》說:心主導汗液的產生。
《黃帝內經》的《陰陽別論》說:陽氣附著於陰液,就會形成汗液。
《黃帝內經》的《評熱病論》說:當陰液不足時,陽氣會往上湊,所以會感到氣虛發熱,並且出汗。
《黃帝內經》的《決氣篇》說:當體內津液大量流失時,皮膚的毛孔就會打開,導致大量出汗。
《黃帝內經》的《骨空論》說:風邪從體外侵入,會使人發抖寒冷,出汗、頭痛、身體沉重、怕冷。如果風邪很強,會大量出汗,並且不斷打嗝,打嗝的部位在背部脊椎兩旁三寸的位置。
《黃帝內經》的《金匱真言論》說:夏天如果因暑熱而無法出汗,到了秋天就容易患上瘧疾。
《黃帝內經》的《熱論》說:暑熱的時候,應該讓汗水和熱氣一起排出,不要阻止。
《黃帝內經》的《生氣通天論》說:因為暑熱而導致出汗,如果感到煩躁就會喘氣,安靜下來就會說很多話,身體感覺像被火燒一樣,出汗後熱氣才會消散。如果出汗不均勻,就會導致半身不遂。如果出汗又遇到濕氣,就會長出痤瘡或痱子。如果勞累出汗時吹到風,寒邪就會侵入皮膚而產生白屑,如果鬱積不散就會長出痤瘡。如果汗液還沒完全排乾淨,身體會變得虛弱,氣也會損耗,毛孔也會閉塞,這樣就容易患上風瘧。陽氣的作用是保護體表,使身體固密。
《黃帝內經》的《評熱病論》說:人之所以會出汗,是因為攝取了食物,食物轉化為精氣。現在邪氣和體內的氣血在肌肉骨骼中交戰而產生汗水,表示邪氣被驅散,精氣戰勝了邪氣。如果熱退了又再次發熱,表示是邪氣。汗液是精氣。如果出汗後又發熱,表示是邪氣佔了上風。如果出汗後脈搏仍然躁動強勁,表示病情危險。
《黃帝內經》的《熱病篇》說:熱病患者已經出汗,但脈搏仍然躁動,而且喘氣又發熱,喘得很厲害就表示病情危險。熱病患者已經出汗,但脈搏仍然躁動強勁,這是陰氣衰竭的脈象,表示病情危險。如果出汗後脈象變得平靜,則表示病情好轉。熱病患者脈搏躁動強勁卻無法出汗,這是陽氣衰竭的脈象,表示病情危險。如果脈搏躁動卻出汗後脈象變得平靜,則表示病情好轉。熱病患者如果出汗且脈象順暢,可以透過針刺魚際穴、太淵穴、大都穴、太白穴,用瀉法可以去除熱邪,用補法可以幫助出汗。如果出汗過多,可以針刺內踝上的橫向脈絡來止汗。
《黃帝內經》的《寒熱病篇》說:手太陰經脈可以讓人出汗,足陽明經脈也可以讓人出汗。所以如果針刺陰經而導致出汗過多,可以用針刺陽經來止汗;如果針刺陽經而導致出汗過多,可以用針刺陰經來止汗。
《黃帝內經》的《逆順篇》說:不要針刺發熱到皮膚發燙的部位,也不要針刺正在大量出汗的部位。
《黃帝內經》的《五禁篇》說:有五種禁忌、五種耗損、五種逆反的情況都不能針刺。大量出汗之後,是其中一種耗損的情況。
《黃帝內經》的《平人氣象論》說:如果脈象尺部澀滯,寸部滑利,表示此人容易出汗。
《黃帝內經》的《邪氣臟腑病形篇》說:肺的脈象如果過於緩慢,表示容易出汗。如果稍微緩慢,表示容易發生痿痹、偏癱,頭部以下出汗過多無法停止。
《黃帝內經》的《本藏篇》說:衛氣的作用是溫暖肌肉、充養皮膚毛髮、滋潤毛孔,並控制毛孔的開合。
《黃帝內經》的《經脈別論》說:如果吃得太飽,汗水會從胃部流出。如果受到驚嚇而耗損精氣,汗水會從心部流出。如果拿著重物長途行走,汗水會從腎部流出。如果奔跑又感到恐懼,汗水會從肝部流出。如果搖動身體或過於勞累,汗水會從脾部流出。
《黃帝內經》的《本病論》說:如果喝醉又吃太飽,還行房事,汗水會從脾部流出。
《黃帝內經》的《水熱穴論》說:如果勇猛好動且過於勞累,汗水會從腎部流出。所謂的玄府,指的是汗孔。
《黃帝內經》的《舉痛論》說:當體溫升高,毛孔就會打開,營氣和衛氣得以流通,就會大量出汗,這樣就會耗損氣。如果勞累就會喘氣並且出汗,體內和體外的氣都會往外散發,這樣就會耗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