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二十四心集·雜證謨 (3)
卷之二十四心集·雜證謨 (3)
1. 述古(共六條)
丹溪曰:世俗例用澀藥治瀉,若瀉而虛者,或可用之;若初得之者,必變他證,為禍不小。殊不知瀉多因濕,惟分利小水最為上策。
薛立齋曰:凡傷食瀉黃,若飲食已消,而泄瀉未止,此脾胃之氣傷也,宜用五味異功散。若泄瀉而腹中重墜,此脾氣下陷也,宜補中益氣湯。若服克伐之劑,而腹中窄狹,此脾氣虛痞也,宜六君子湯。若脅脹、善怒、瀉青,此肝乘脾虛也,宜六君加柴胡、升麻、木香。若少食體倦、善噫瀉黃,此脾虛色陷也,宜六君加升麻、柴胡。
白話文:
丹溪曰:
世俗慣例用收斂止瀉的藥物治療腹瀉,如果腹瀉是因為身體虛弱導致的,或許可以用收斂藥物。但如果剛開始腹瀉,就用收斂藥物,必定會轉變成其他病症,後果不堪設想。殊不知,腹瀉大多是因為濕氣過重引起,最上策是使用利尿藥物,將多餘水分排出體外。
薛立齋曰:
凡因食物積滯導致的腹瀉和黃疸,如果食物已經消化,但腹瀉仍未停止,這是脾胃之氣受損,應該服用[五味異功散]。
若腹瀉並伴隨腹中沉重下墜的感覺,這是脾氣下陷,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
如果服用瀉下藥物後,腹中感到狹窄,這是脾氣虛弱導致的痞塞,應該服用[六君子湯]。
如果出現脅肋脹滿、容易發怒、腹瀉且糞便呈青色,這是肝氣過盛、脾氣虛弱,應該在六君子湯中加入[柴胡]、[升麻]、[木香]。
如果食慾不振、身體倦怠、容易打嗝、腹瀉且糞便呈黃色,這是脾氣虛弱導致的氣血不足,應該在六君子湯中加入升麻、柴胡。
又立齋曰:凡久瀉脾胃虛弱,或作嘔,或飲食少思,屬脾胃虛弱,用四君子加半夏、木香。或腹痛屬脾胃虛寒,用六君加炮薑、木香。大抵此證多由泛用消食利水之劑,損其真陰,元氣不能主持,遂成久瀉,若非補中益氣湯、四神丸滋其本源,後必胸痞腹脹、小水淋瀝,多致不起。
又立齋曰:若久瀉,腸胃滑泄不禁,但脾胃虛寒下陷者,用補中益氣湯加木香、肉豆蔻、補骨脂。若脾氣虛寒不禁者,用六君子湯加炮薑、肉桂。若命門火衰而脾土虛寒者,用八味丸。若脾腎俱虛者,用十全大補湯送四神丸。若大便滑痢,小便閉澀,或肢體漸腫,喘嗽唾痰,脾腎氣血俱虛,宜用十全大補湯送四神丸,或宜加減《金匱》腎氣丸。
白話文:
立齋說:凡是長期腹瀉,脾胃虛弱,或者嘔吐,或者食慾不振,都屬於脾胃虛弱,可以用四君子湯加上半夏、木香。如果腹痛,屬於脾胃虛寒,就用六君子湯加上炮薑、木香。總之,這種病症大多是由於過度使用消食利水的藥物,損傷了真陰,元氣無法主持,導致長期腹瀉。如果不補益中氣,滋養本源,以後就會出現胸悶腹脹、小便淋漓不盡,大多數情況下會導致死亡。
立齋又說:如果長期腹瀉,腸胃滑泄止不住,只是脾胃虛寒下陷,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上木香、肉豆蔻、補骨脂。如果脾氣虛寒止不住,就用六君子湯加上炮薑、肉桂。如果命門火衰而脾土虛寒,就用八味丸。如果脾腎都虛弱,就用十全大補湯送服四神丸。如果大便稀溏,小便閉塞,或者肢體逐漸腫脹,咳嗽喘息,痰液多,脾腎氣血都虛弱,就應該用十全大補湯送服四神丸,或者加減金匱腎氣丸。
每見元氣既虛,而復用五苓之類,因損真陰,以致前證益甚者,急投《金匱》腎氣丸,多有得生者。若反用牽牛、大黃峻劑而通之,是速其危也。
又立齋曰:大凡黃連、枳實雖消停滯,開痞悶,若人脾胃充實,暴患實痞,宜暫用之,若屢患屢服,或脾胃虛痞者,用之則脾胃反傷,而諸證蜂起矣。故東垣先生曰:脾胃實者,用黃連、枳實瀉之,虛者,用白朮、陳皮補之。
徐東皋曰:大抵諸泄瀉證,各宜以類推求,必先分痢,後實脾土,益元氣,無不全愈。
白話文:
常常看到元氣虛弱的人,卻又用五苓散之類的藥物,這樣會損傷真陰,導致原來的病症更加嚴重,這時就要趕快服用《金匱要略》中的腎氣丸,很多病人因此而得救。如果反而使用牽牛、大黃等峻猛的藥物來通便,就會加速病人病情惡化。
又有人說:黃連、枳實雖然能消食止滯,開胸散痞,但如果人體脾胃充實,突然患上實證的痞病,可以暫時服用,如果經常患病經常服用,或者脾胃虛弱引起的痞病,服用這些藥物反而會傷脾胃,導致各種病症一起發作。所以東垣先生說:脾胃實證的人,可以用黃連、枳實瀉下去;虛證的人,就應該用白朮、陳皮來補益。
徐東皋說:總之各種泄瀉的病症,都要根據病因進行類推,一定要先分清是痢疾,還是脾土虛弱,然後補益元氣,這樣才能完全治癒。
2. 泄瀉論列方
四苓散(和一八七),五苓散(和一八二),胃苓湯(和百九十),平胃散(和十七),益元散(寒百十二),茵陳飲(新寒八),理中湯(熱一),溫胃飲(新熱五),二術煎(新和十二),聖朮煎(新熱二五),胃關煎(新熱九),佐關煎(新熱十),十全大補湯(補二十),抑扶煎(新熱十一),養中煎(新熱四),補中益氣湯(補三十),參朮湯(補四十),參附湯(補三七),五味異功散(補四),敦阜糕(新固十),右歸飲(新補三),右歸丸(新補四),六味異功煎(新熱七),解肝煎(新和十一),朮附湯(補四一),四味回陽飲(新熱一),排氣飲(新和六),蒼朮丸(新和十七),六味回陽飲(新熱二),五德丸(新熱十八),四神丸(熱一五二),六味地黃湯(補百二十),一氣丹(新熱二二),九氣丹(新熱二三),八味地黃湯(補一二一),黃芽丸(新熱二一),復陽丹(新熱二十),參苓白朮散(補五四),椒附丸(熱百十二),人參膏(補一六三),白朮芍藥散(和三五),神佑丸(攻四八),赤金豆(新攻二),葛花解酲湯(和一二四),四君子湯(補一),百順丸(新攻六),五味子散(熱一四九),加減《金匱》腎氣丸(補一二四),大和中飲(新和七),五君子煎(新熱六),黏米固腸糕(新固七),大分清飲(新寒五),小和中飲(新和八),消食導氣飲(和一九七),小分清飲(新和十),吳茱萸散(熱一三九),酒蒸黃連丸(寒一七九)
白話文:
四苓散、五苓散、胃苓湯、平胃散、益元散、茵陳飲、理中湯、溫胃飲、二術煎、聖朮煎、胃關煎、佐關煎、十全大補湯、抑扶煎、養中煎、補中益氣湯、參朮湯、參附湯、五味異功散、敦阜糕、右歸飲、右歸丸、六味異功煎、解肝煎、朮附湯、四味回陽飲、排氣飲、蒼朮丸、六味回陽飲、五德丸、四神丸、六味地黃湯、一氣丹、九氣丹、八味地黃湯、黃芽丸、復陽丹、參苓白朮散、椒附丸、人參膏、白朮芍藥散、神佑丸、赤金豆、葛花解酲湯、四君子湯、百順丸、五味子散、加減金匱腎氣丸、大和中飲、五君子煎、黏米固腸糕、大分清飲、小和中飲、消食導氣飲、小分清飲、吳茱萸散、酒蒸黃連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