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二十四心集·雜證謨 (1)
卷之二十四心集·雜證謨 (1)
1. 附按(共三條)
王海藏治楊師三朝三大醉,至醒,發大渴,飲冷水冰茶各三杯,遂病,便血約一盆。先用吳茱萸丸,又用平胃五苓各半散,三大服血止。後復為白痢,又與神應丸,四服白痢乃止。或曰:何不用黃連之類以解毒,而反用溫熱之劑?予曰:若用寒涼,其疾必大變,蓋寒毒內傷,復用寒涼,非其治也。況血為寒所凝,浸入大腸而下,得溫乃行,所以用溫熱其血自止。
經曰:治病必求其本,此之謂也。胃既得溫,其血不凝而自行,各守其鄉也。觀此治法,可見治血痢者,豈可偏執為熱乎?又海藏曰:暑月久血痢,不可用黃連,陰在內也。
《夷堅甲志》云:昔虞丞相自渠川被召,途中冒暑,得泄痢連月,蘿壁間有韻語云:暑毒在脾,溫氣連腳,不泄則痢,不痢則瘧。獨煉雄黃,蒸餅和藥,甘草作湯,服之安樂。別作治療,醫家大錯。如方製藥,其疾隨愈。按:此說頗奇,雖未及用,姑亦錄之,以存其法。
《唐太宗實錄》云:貞觀中,上病氣痢,久未痊,服眾醫藥不應,因下詔訪問,時金吾長張寶藏曾困此疾,即具疏以乳煎蓽茇方。上服之,立效,宣下宰臣與五品官,魏徵難之,逾六月不擬。上疾復發,復進之又平。因問左右曰:進方人有功,未見除授,何也?徵懼曰:未知文武二吏。
上怒曰:治得宰相,不妨授三品,我豈不及汝耶?即命與三品文官,授鴻臚寺卿。其方用牛乳半斤,蓽茇三錢,同煎減半,空腹頓服。
白話文:
王海藏醫治楊師,他連續三天喝得酩酊大醉,等到酒醒後,感到非常口渴,就喝了三杯冷水和三杯冰茶,結果就病了,大便出血,量約有一盆。先用了吳茱萸丸,又用了平胃散和五苓散各一半混合的藥粉,服用了三大包後,血就止住了。後來又轉為白色痢疾,又給他服用神應丸,服用了四包後,白色痢疾才停止。有人說:「為什麼不用黃連之類的藥來解毒,反而用溫熱的藥呢?」我說:「如果用寒涼藥,他的病一定會更嚴重,因為是寒毒內傷,再用寒涼藥,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了。況且血被寒邪凝結,滲入大腸後才排出來,必須用溫熱的藥才能使血運行,所以用溫熱的藥,血自然就止住了。」
《黃帝內經》說:「治病一定要找出病根」,就是這個意思。胃得到溫養,血就不會凝結而自行運行,各歸其位了。從這個治療方法來看,就可以知道治療血痢的人,怎麼可以偏執地認為血痢一定是熱證呢?王海藏還說:「在暑熱的月份,如果患上久瀉的血痢,就不能用黃連,因為是陰邪在體內。」
《夷堅甲志》記載,以前虞丞相從渠川被召回京,途中冒暑,得了持續數月的泄瀉痢疾,牆壁上有人寫了一首韻語說:「暑熱侵犯脾胃,溫氣又連累到腳,不拉肚子就會痢疾,不痢疾就會得瘧疾。只有煉製的雄黃,用蒸餅和藥一起吃,再用甘草煮湯送服,就能平安無事。如果用別的方法治療,醫生就大錯特錯了。按照這個藥方來製藥,病就會很快痊癒。」我認為這個說法很奇特,雖然還沒有用到,姑且把它記錄下來,以保存這個治療方法。
《唐太宗實錄》記載,貞觀年間,唐太宗得了氣痢,很久都沒好,吃了很多醫生的藥都沒效,於是下詔尋求良方。當時金吾長張寶藏曾經也得過這個病,就上疏獻上用牛奶煎蓽茇的藥方。太宗服用後,立刻見效。太宗就下令給宰相和五品以上官員使用這個藥方,魏徵反對,拖了六個多月都沒決定。後來太宗的病又復發,再次服用此藥方,病就又好了。太宗問左右侍從說:「獻藥方的人有功勞,還沒有賞賜,是怎麼回事?」魏徵害怕地說:「還不知道該給文官還是武官的官職。」
太宗生氣地說:「能治好宰相的病,就可以授三品官,難道我還不如你嗎?」於是下令授予張寶藏三品文官,擔任鴻臚寺卿。這個藥方是用半斤牛奶,加上三錢蓽茇,一起煎煮到剩下一半,空腹一次喝完。
2. 痢疾論列方
抑扶煎(新熱十一),佐關煎(新熱十),胃關煎(新熱九),五苓散(和一八二),胃苓湯(和百九十),溫胃飲(新熱五),平胃散(和十七),四逆湯(熱十四),百順丸(新攻六),四君子湯(補一),五德丸(新熱十八),四神丸(熱一五一),五君子煎(新熱六),二神丸(熱百五十),復陽丹(新熱二十),六君子湯(補五),四維散(新熱十二),九氣丹(新熱二三),吳茱萸丸(熱百四十),六味丸(補百二十),八味丸(補一二一),大分清飲(新寒五),理陰煎(新熱三),右歸飲(新補三),六味異功煎(新熱七),四物湯(補八),八珍湯(補十九),六味回陽飲(新熱二),三陰煎(新補十一),保陰煎(新寒一),十全大補湯(補二十),桂枝湯(散九),神應丸(未收),補中益氣湯(補三十),清流飲(新寒六),茵陳飲(新寒八),加減一陰煎(新補九),香連丸(寒百十三),益元散(寒百十二),河間芍藥湯(攻三二),大承氣湯(攻一),神佑丸(攻四八),黃芩芍藥湯(寒百九),赤金豆(新攻二),聖朮煎(新熱二五)
白話文:
以下是針對痢疾的各種中藥方劑,大致分類如下:
熱性痢疾用藥:
- 抑扶煎: 新增的溫熱藥方,編號十一。
- 佐關煎: 新增的溫熱藥方,編號十。
- 胃關煎: 新增的溫熱藥方,編號九。
- 溫胃飲: 新增的溫熱藥方,編號五。
- 五德丸: 新增的溫熱藥方,編號十八。
- 五君子煎: 新增的溫熱藥方,編號六。
- 復陽丹: 新增的溫熱藥方,編號二十。
- 四維散: 新增的溫熱藥方,編號十二。
- 九氣丹: 新增的溫熱藥方,編號二十三。
- 六味回陽飲: 新增的溫熱藥方,編號二。
- 聖朮煎: 新增的溫熱藥方,編號二十五。
- 理陰煎: 新增的溫熱藥方,編號三。
寒性痢疾用藥:
- 大分清飲: 新增的寒性藥方,編號五。
- 清流飲: 新增的寒性藥方,編號六。
- 茵陳飲: 新增的寒性藥方,編號八。
- 保陰煎: 新增的寒性藥方,編號一。
- 香連丸: 寒性藥方,編號一百十三。
- 益元散: 寒性藥方,編號一百十二。
- 黃芩芍藥湯: 寒性藥方,編號一百零九。
攻下積滯用藥:
- 百順丸: 新增的攻下藥方,編號六。
- 赤金豆: 新增的攻下藥方,編號二。
- 河間芍藥湯: 攻下藥方,編號三十二。
- 大承氣湯: 攻下藥方,編號一。
- 神佑丸: 攻下藥方,編號四十八。
和解及其他用藥:
- 五苓散: 和解類藥方,編號一百八十二。
- 胃苓湯: 和解類藥方,編號一百九十。
- 平胃散: 和解類藥方,編號十七。
- 桂枝湯: 發散類藥方,編號九。
溫補用藥:
- 四逆湯: 溫熱類藥方,編號十四。
- 四神丸: 溫熱類藥方,編號一百五十一。
- 二神丸: 溫熱類藥方,編號一百五十。
- 吳茱萸丸: 溫熱類藥方,編號一百四十。
- 四君子湯: 補益類藥方,編號一。
- 六君子湯: 補益類藥方,編號五。
- 六味丸: 補益類藥方,編號一百二十。
- 八味丸: 補益類藥方,編號一百二十一。
- 右歸飲: 新增的補益類藥方,編號三。
- 六味異功煎: 新增的溫熱藥方,編號七。
- 四物湯: 補益類藥方,編號八。
- 八珍湯: 補益類藥方,編號十九。
- 三陰煎: 新增的補益類藥方,編號十一。
- 十全大補湯: 補益類藥方,編號二十。
- 補中益氣湯: 補益類藥方,編號三十。
- 加減一陰煎: 新增的補益類藥方,編號九。
其他類別:
- 神應丸: 藥效未收錄。